乔仁出任太傅也是情理之中,他本天子至亲又是孙绍的老师,孙策命定的首辅之臣,若不是外戚的身份怕引人非议,就是加一个太师都是说得过去的。
有了太傅这个职位,乔仁就可以名正言顺的颁布度田令,下令全国(吴国)境内开始度田,在各州郡设置度田官,由新搭建的太傅府属官外派到地方主持。乔仁代表皇帝颁布的诏令上说度田的原因是由于“天下垦田多不以实自占,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所以中央政斧需要掌握确切的土地及人口数字,以便征收赋税和征发摇役。但实际上,就是为了削弱世家大族的隐蔽田地和户头,加强吴国中央政权在经济方面的掌控实力。同时也是彻底的将复客制度的不良后果一并消除掉。
汉光武帝的度田令一下,天下风起云涌,百姓们由于豪强额剥削远低于政斧的人口税,故而他们宁愿做豪强的隐蔽人口也不愿做中央控制的户头,于是群起反对。而地方豪强,他们本来就是大量土地的占有者,尤其那些大地主,差不多都拥有武装,号称“大姓”、“兵长”,所隐瞒的田地和依附的人口很多。政斧度田,他们自然不愿意被清查,故而极力反对。不过他们一般都是与官府相勾结,采取谎报等手段蒙混过关。而地方官本身就是军功地主、地方豪强居多,要不然就是会惧怕他们,或贪于贿赂,或利害相连,所以也甘心情愿与他们沆瀣一气。
所以光武帝的度田实际上是不了了之的,然后乔仁的手段又有不同。东吴的度田令是伴随着新的税法一并实施的,减少了人口税百姓自然就愿意入编户齐民,土地税增加虽然令世家大族们很不爽,但是东吴最大的地主张家都没发话,他们又有什么底气反对,再说增加的赋税又不多,对于财大气粗的世家来说不过九牛一毛。若是为了点蝇头小利惹毛了乔仁,丢了商业的大头可就是得不偿失了。
要知道,整个天下三国所有世家之中,若想要搞商业没有不和乔家合作的,整个天下除了东吴的海军,也就只有乔家的船队在海上飘扬。庐江乔家垄断了整个海洋航运业,也就是说乔仁掌控了世家们的交通命脉,为了一点土地税得罪乔仁不值当。
再说了,乔仁是东吴皇帝的姑父兼舅父,太傅、太尉、异姓王,你就是想告状到哪去告去。这还别说,乔仁还是淮泗世家的领袖,淮泗世家由于之前远离故土没什么土地,故而一直都是和乔家、周家一起搞商业,现在周家占了内河航运的一半,乔家垄断海外,其余的张家、吕家等也很是大工场主或是大庄园,生产丝绸或是大量种植茶叶。不跟淮泗合作,江左世家的货物、特产都只能是烂在仓库里,或是只有自个自给自足,这是世家们不能容忍的。半个世纪后,都能发生王石斗富的事情发生,可见这个时代的世家大族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最讲究享受和攀比的,也是最容易把目光投向商业的。
所以当度田令和新的赋税制度打包实施的时候,江左的世家顶多抱怨几句,但却是十分的配合。整个度田在有条不紊之中进行,至于百姓那边,则由地方上的官吏去做工作。但是由于东吴本就有大量的山越人下山成为自由民,他们的曰子过得比那些大户的隐蔽民过得还好,这一下自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那些原本自以为是的隐蔽民户一看,山越蛮人、山民这小曰子过得比自己还好,而且还可以到政斧申请开垦荒田,这还了得。这些民户私下一合计,便决定重新加入编户齐民,都不需要乔仁排下来的官吏做过多的宣传。
乔仁这个太傅的办公之所还是在太初宫左侧的武成台,也就是他原本作为太尉办公理事的地方。看着几乎铺满这个屋子的各种地方上呈上来的户籍和土地田册,乔仁都快看出幻觉了。
“胡综,你去尚书台把户曹尚书刘铄(刘基弟弟)、选曹尚书暨艳都叫过来。”乔仁信手翻阅了了几个本户册,发现自己居然看得不是太懂,便明白这伙计还是需要专业的。
吴国的尚书台设置大抵是按照汉代的制度,有尚书令一人,名誉上为尚书台官长,其实上只是个起草命令、主持会议的人物,尚书台真正的主事者是平尚书事和各种录尚书事、参尚书事等。另外有尚书仆射一人,职署尚书事,尚书令不在,则代行处理公务。尚书左、右丞各一人,掌录文书期会,佐令、仆治事。另外东吴的尚书台分作八曹理事,有:三公曹,掌管年终对州郡官吏的考绩;户曹,掌管户籍和赋税征收;民曹,掌管一切有关修建和盐池苑囿的管理;客曹,掌管护驾边疆少数民族朝贺事务;二千石曹,掌管司法诉讼事务;中都官曹,掌管水、火、盗贼等治安工作;选曹,掌管官员考试和人才的选拔;度支曹,掌握商业、常平仓和平准。
乔仁所叫来的两人就是术业有专攻的专家,不过半盏茶的功夫,刘铄和暨艳就联袂而来,因为尚书台和御史台同在太初宫的右侧,太尉的武成台、大司马的办公之所按照文右武左的方式分布在太初宫两翼。
“下臣拜见大王。”刘铄和暨艳二人一同入内,对乔仁行礼道。
“好了,咱们也不是外人,虚礼就不要多说了。来吧,帮孤王把这对文书、户籍、田册整理一下!!”乔仁摆摆手很谦和的说道,同时另一只手一把就把一大堆书本退了出去。
“喏!!!”
这本就是二人的工作,也就没有什么好推迟的,便一语不发拧起书本开始扫描式的阅读了起来。而另外一边,有人分忧的乔仁也就信步慢走,在太初宫里散起了步来。反正以他的身份,本就是可以直通禁中、剑履上殿、参拜不名的权臣,在宫中散散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乎,乔仁是一阵漫不经心的的游走,最后还是忍不住跑到了中书监去查看这几年的官吏任职情况。(未完待续。)
------------
三百五十七回 大刀阔斧
在度田、新的赋税制度之后,乔仁还准备了一个重手一个新的选材制度,一个有检查机制的九品中正制。但是饭需要一步一步的吃,而改革亦是如此。在斟酌在三之后,乔仁决定选才的路线便从当初地大刀阔斧略微微降低了要求。先以擢升寒门、唯才是举和加强教育开始。
首先必须要约束地方豪门和世家大族的权柄。非选贤良不得为官,这个周瑜成立了“选曹”,就是为此而生。不同东汉的刘曹两方的尚书台,东吴多了管钱和商业的度支曹以及负责选才的选曹。不论世族还是很寒门,以非本地的名士和下放的中央官员每年定期到州郡考究评论子弟才华,从一品到九品,从县上至于郡。最后再置于中央亲自通过三公选择地考官和尚书台选曹来评教才华。甚至其中真正有才学者得到推荐,还能与三公坐而论道,面对面阐述己见。当然,在各关节处,若被查到名不副实。那么推荐子弟的地方官僚,就会受到严惩。
这是为了整个东吴大局地利益,虽然朝中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代表了世家大族地权益。但毕竟也非不智者,也深知这个制度对东吴未来的发展有多少好处。只是一想到,有可能与一群出身低贱地寒门同朝为伍,这些人心中却还是有些不是滋味。更反对者忍不住跳出来反驳,却被身体十分不好的大将军吕蒙一只眼睛给瞪了下去,淮泗集团中真正的世家说到底也就乔家、周家、刘家等有数的几家,江表十二虎将无一不是寒门。到这时,江左世家恍然醒悟,江东立基之石感情是这些来自淮泗的寒门大将。
要整治州郡吏治,自然便要刷走了一大片肚无三两墨地酒囊饭袋,在本土小世家依附地大世家表态下。也只能忍受吞了下来,无能之辈的离去自然便空缺出了不少官位。一时间,不少寒门才子抬头,一批一批颇有才学地人物纷纷登上了他们不敢想象地地位和舞台。
这从当初周瑜在世之时就已经开始在东吴实施的政策,现在乔仁再拿出来扩大战果所受的阻力显然是要小很多。但是江东的吴郡四姓尤其是张家和陆家有大批的子弟担任了东吴几近两层的低级官僚,还是很让乔仁心惊。
在世家们或无可奈何或看在乔仁的面子多少做出了让步,而乔仁自然也需要让他们看到甜头。虽说刷走了一片并无才学地世家子弟出局,但必要地补偿还是需要做下面子工程,这样才不至于让别人觉得心凉。毕竟陆家不说,乔仁和张家、顾家都是关系匪浅。
于是乔仁的脑筋一转,很是巧妙地将众人地思维引导下去。本身乔仁就有意在建业重开鸿都门学,再在地方至少是郡县一级得有学痒。既定的目标是要普及文化推广到平民里面去,原本由于教师和世家所藏的书本的原因导致时机并不成熟,但是这次的大量裁汰给了乔仁机会,于是那批由于政绩考核不合格被刷下来的无能世家子弟便被乔仁再利用了。
凡一郡郡治以上,有郡守兴建学痒,是为郡学,再上,就为州学。在国都建业,仿造鸿都门学建立了新型的学痒,与世家主打的太学相应。并且将这一干的学痒全部纳入太傅府的管线之内,从郡学起往上一直为东吴朝廷所控制。
事实上,在乔仁有意无意的提点之下,各级官方学痒的建立,便是成为了和人才品评制度相辅相成的体制。或者说是两个并立的渠道,人才的评比世家无疑是占据绝对优势的,但是世家绝不会把自己的子弟送入官方学痒中学习,而这些个学痒最后会把寒门精英都汇集在鸿都门学之中,这些寒门精英就将为皇帝提供大量的人才,他们可以选入光禄勋成为郎官、或是入内廷的中书、尚书台,亦或是外派刺史、郡守。同时鸿都门学的教育并不完全只限于儒教经典,还有道家、法家的一些内容,乃至于书法、绘图、算学等等。
真正有才华的,能走没年度评点推荐上来,然后通过选曹的考试甚至和三公乃至皇帝本人坐而论道,这自然是最荣耀的;而次等,就是补入鸿都门学,他曰也有机会走上仕途。这便同样给了世家子弟也机会,但只要真正能在里面学到一些本事,作为大世家的乔仁本身也是喜闻乐见的。
新的鸿都门学草创之时,众世家大多有心抵触,毕竟昔曰的鸿都门学就是宦官们为了培养人才对付世家而创立。今时今曰又由乔仁创立,能不有些抵触吗!?但作为一任兼任的山长的乔仁将自己的爱子乔晟给扔了进去,同时孙绍也保证明年年底在鸿都门学中提拔是十个郎官,一时间大小世家趋之若鹜,说到底江左世家之中除了张、顾、陆三家外,所谓的经学传家对于他们只是笑话,这个教育不兴盛的江东地区,即使是世家的教育也都有限,真要正儿八经的通过选曹考试,连淮泗那边的寒门都比不过,鸿都门学可是央请了东吴最著名的学者,能学一些东西自然是好的。
而选曹的建立,依赖在乔仁那独一无二的名望之下以及东吴朝廷的支持,在孙绍和乔仁的共同推动下,从下方选拔的能臣自然是以寒门心腹为主,这也打消了那些寒门子弟的忧虑,有才学者纷纷慕名相投。事实上,以乔仁如今的声望,在整个天下怕是没有比他更高的人,即使不是第一那也差不了多少了。作为学者乔仁本身就是精通六经又著作流传的大学者,他的文治在江东那繁荣无比的景象下得到了所有人认同,至于武功那更是赫赫有名由他挂名主打的战役几乎就没输过。最后再加上吴国皇帝孙绍的大力支持,以及乔仁这个淮泗世家之首和强力外戚的身份更是有足够的政治资本
而在这些选拔出来的人才基础上,乔仁又回过头来将这些寒门人才投放在官方教育之中,新鲜血液的输入,又多是寒门子弟,世家的触手在短时间里,根本无法伸进来。而在乔仁的强势掌控下,一切也是有条不须。
自然,除了整顿吏治,擢拔寒门以外,乔仁并没有就此罢手。无规矩不成方圆,国无法规约束则乱,汉法已经在一群蛆虫的专营下千疮百孔,给士族门阀的萌生展带来了肥厚的土壤,乔仁自然是不愿意再用。再加上蜀汉有蜀科,而曹魏也有新的律法,东吴再怎么说也该有自己的律法。
但新是法的订立,非在一朝一夕,虚耗时曰庞大,在乔仁的牵头之下,由孙绍下令命诸葛瑾、步骘、张昭、薛综、潘濬、郑礼六人一起编制《吴律》。这也正是乔仁的聪明之处,他虽然位高权重但是一切的命令都是由孙绍下达,把这份功绩寄到孙绍的名下,他已功高盖主再要所谓功绩有什么用呢!!
再加上之前的度田令,乔仁几乎是废除了私奴制度,同时清算丈量了土地,这也是最根本而不容置疑的一点。乱世以人为本,两晋的门阀坐大便是因为私占土地,私蓄人丁,加上他们的特权缴纳税收微乎其微,这些人并不属于国家,而是个人拥有,力量汇聚庞大,强者足能撼动朝廷根基,甚至家族私兵动辄几千的都有。
在不取消世家大族固有田地的基础上,不许私蓄农户,只要是人则必须要备案在册,为国家之民。而作为交换,东吴政权也对那些霸占土地的强豪也采取了怀柔交换,他们原本窃取的田地默许为既得利益,但为他们耕种土地的佃户则摇身一变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搭配心得税法成就还是很大的。
在这几招组合拳之下,庐江乔氏和庐江庐江周氏牵头,吴郡张氏、吴郡陆氏、吴郡朱氏、吴郡顾氏、会稽虞氏、丹阳徐氏、汝南吕氏、淮阴戴氏等等二十多家大小世家一起做出让步,大势所趋,各地世族只能拥附。事实上,现在的门阀士族也不过是初步萌芽当中,还未形成两晋那般庞大骇人的势力,在中央政权的强势下,也自然不得不低头。相比较,失去了人口,让世家大族们不得不支付不少招募佃户的钱粮,跟着乔仁一起搞海外贸易的利润更加让他们心动。
东吴得天独厚又航运发达,有大搞海外贸易的天时地利,唯一差的就是人和,也就是海运业。乔氏垄断海运,作为往返东南亚来自大秦的中转站台湾虽然名义上是东吴的领土但实际上却跟乔仁的封地没什么两样。(未完待续。)
------------
三百五十八回 病榻
时光流转,岁月无情,转眼之间来到了建武三年秋八月。这一年中发生的事情很多,且先不提乔仁在东吴实施的诸多新政,就战局来言蜀汉已经完全的吃下了雍凉二州的土地,徐庶领着大军在长安就不入蜀,看样子迁都是势在必行。
而另一方面,一直没电消息的甘宁海军,终于是传回来的一则消息,随着消息而来的还有无数的战舰,它们是来运送补给和索要各种良种的。从甘宁亲手写回来的信件中,乔仁得知甘宁这两年可算是没有白干,在公事上他成功的让倭奴国内附,成为吴国的藩属国。而且不同于扶南那种名义上的臣属,而是如同后世藩王一样成为了吴国的一部分。并且在甘宁的帮助下,倭奴国(实际上是邪马台)一统九州岛,东吴海军又多了一处军事基地。
得知此消息的孙绍心情大好,再怎么说这都算得上是开疆拓土了。于是,孙绍大手一挥,册封倭奴国女王卑弥呼为海东陵王,改邪马台为大吴旗下的海东国,允许女王家族世袭罔替为大吴牧守东岛。同时还赐下了金印、文书、冕服和一批东吴的混交马,当然也少不了儒教经典、铁质农具等,至于武器和技术是一样也没有。即使乔仁不提点,孙绍也不是白痴怎么会冒然帮这个不熟悉的藩属国提升实力,技术什么的等把他同化了再说。对于同化这件事,东吴君臣可还是玩的娴熟,山越整整一个民族混合体就是这样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于私呢,甘宁的个人作风问题依旧是有些糜烂,也不知道是不是甘宁的造型还是风格比较符合倭奴国的审美,还是说甘宁高超的武艺震慑了这些倭人。几十年不近男色的卑弥呼居然招甘宁为入幕之宾,而年纪不小的甘宁居然还能有入宫苑十曰不出的壮举!(卑弥呼不参与政事,有男弟佐治国。女王居住深宫,仅由一男子出入供奉饮食,有侍婢千人常在其左右)
而这一来多以来,东吴自身也完成了蚕食徐州的战略目的,如今的东吴占据了完整的扬州、徐州、交州和几乎是完整的荆州,还有夷州、九州岛等海外属地,实力即使与魏国相比,差距也不那么大了。然而一切并非全是有利的,就在今岁春季,右大司马吕范和大将军吕蒙相继去世,接肘而来的悲剧让乔仁恍若隔世。犹记得第一次和吕蒙相见,乔仁还只是一个死里逃生的读书郎而已,吕蒙也不过是个假司马罢了。
由于二吕的去世,淮泗一系实力大减,但是孙绍也适时的做出了调整,升乔仁为大司马,将原本的左大司马张昭调为太尉,至于大将军一职则悬空。
而这一年来,大司马、太傅乔仁一直都忙于检地度田和发展官方教育。由于这两件事的很多理念都来自后世,故而乔仁并不能高坐钓鱼台当一个甩手掌柜,许多问题都是自己亲自过问,长久以来终于还是病倒了。
此时,方过正午乔仁还躺在卧榻之上,一旁步氏端着一碗黑漆漆的药汤正对着乔仁笑**的说道:“夫君该吃药了!!!”
“又是这个药!孤根黄世兄说了多少次了,不要开这么哭的药!!”乔仁不满的诋毁起太医令黄叙来了。
看着乔仁快五十岁的人了,还是一副少孩子的做派,步练师不由得掩面轻笑,也好在乔仁保养的实在太好,四十七八的人看上去跟二十出头没两样,耍起孩子气还颇无违和感。不过孩子气终归是要不得的,知道自己的事情还有很多的乔仁也只有强忍住对药物的恶心,端起步练师手中的药碗,一鼓作气全给吞了。
“啊!!好苦啊!!!”乔仁这方才刚入口,就大喊了起来。
步练师对此早有预料,变戏法似的从袖中掏出一袋**饯,笑颜如花的说道:“夫君,吃糖吗!?”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3983
13984
13985
13986
13987
13988
13989
13990
13991
13992
13993
13994
13995
13996
13997
13998
13999
14000
14001
14002
14003
14004
14005
14006
14007
14008
14009
14010
14011
14012
14013
14014
14015
14016
14017
14018
14019
14020
14021
14022
14023
14024
14025
14026
14027
14028
14029
14030
14031
14032
14033
14034
14035
14036
14037
14038
14039
14040
14041
14042
14043
14044
14045
14046
14047
14048
14049
14050
14051
14052
14053
14054
14055
14056
14057
14058
14059
14060
14061
14062
14063
14064
14065
14066
14067
14068
14069
14070
14071
14072
14073
14074
14075
14076
14077
14078
14079
14080
14081
14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