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的增援都是用火速来形容,争分夺秒,生怕晚了时间。李熙的增援只能用悲壮来形容,不到二百人的卫队迈着凌乱的步伐总算是走到城门边上了。还想出城与日军血战呢,他们还没到城门边上,日军已经先到了。出城增援已经是不可能了,那就上城墙作战吧。还没等李熙才张口说话,呼啸的炮弹声就把他的声音给彻底淹没了。

    “轰轰轰轰轰……”铺天盖地的炮弹砸向地面,巨大的烟尘笼罩了整个滩头。

    哪里来的炮弹?李熙和大山岩都想知道,所以他们一个冲上城头,一个冲上观察位。只见炮弹全部落在日军阵地中,两人都明白,如此猛烈的炮火只意味一个可能――清军的主力部队到了。

    李熙笑了,这就意味着他用不着上去拼命了,也就意味着他将得到清国的支持而收复朝鲜,也就意味着可以继续当朝鲜国王。但大山岩哭了,此时日军已经超过半数渡过了鸭绿江,尤其是人挤人的鸭绿江上,一颗炮弹就能杀死一大片。清军的炮击彻底断绝了过河日军的最后的退路,当江那边清军进攻时的杀声震天,意味着过了河的日军即将全军覆没。

    收回所有能收回的兵力,大山岩达了全军撤退的命令。当最后一个离开鸭绿江边的大山岩,哭着喊道:“山县有朋,这就是你要的结果吗?”

    或许大山岩哭的不是已经失去的部队,或许他哭的还有自己的命运。游弋在对马海峡的清国北洋舰队已经将他们回国的道路彻底隔断,清国的海军陆战队正从釜山杀向由商贩师团驻守的汉城。就算退,他们又能退到哪里?其实,退已无路可退。(未完待续。。)u
------------

第二百二十六章 谈判进行时

    “外臣寿山(雷震春)见过王上。”

    九连城内,大清皇家陆军第四师长与**炮兵师长联抉面见朝鲜国王。合适的礼仪和标准的军礼显示了良好的个人素养。

    原本还摆着王上架子的李熙看着两人蔑视的眼神,站了起来连忙赐座,一连翻感谢的话脱口而出。

    “王上,吾皇有旨。大清皇家陆军第四、第七及**炮兵师将奉旨协助王上复国,第七师现在丹东驻守,师长刘盛休未见面见王上,还请王上恕罪。现请王上下达作战命令。”寿山说的很恭谨,也说的很清楚。但是,不仅是他还有雷震春二人,孤傲的眼神出买了他们,也吓住了李熙。

    李熙连忙说道:“两位将军说笑了。若非两位将军救援及时,恐怕小王连这九连城都守不住。如此小王有何德何能指挥上国精兵。若两位将军不弃,小王愿将朝鲜军队交于将军指挥。一应军事行动全凭两位将军指挥。”说完,李熙还有模有样的行了一礼。

    回礼是必需的,但话也是要说明白的。

    “感谢王上的信任,我等也相信不会辜负王上的信任。我等来前皇上一再强调,大清可以提供弹药等支援,但汉城作为朝鲜国都只能交由朝鲜军队收复。我等抖胆请问王上,收复朝鲜之时,是由清军跟着朝军打,还是朝军跟着清军打?”

    朝军又打不过日军,当然是朝军跟着清军打。这句话李熙也只敢想想却不敢说出来。让别**队帮你收复国家,那收复回来的还是自己的国家吗?估计是不成了。所以想想也就是了,话一说出来就成了:“请以朝军为先。如上国不弃。请大力协助。”

    定好的大方向,那后面的事就好办了。寿山与雷震春谢过王上之后,借口要安排收复朝鲜的军事行动很快离开了。

    第二天,九连城与丹东的清军同时越过鸭绿江向朝鲜进军。也是同天,大清国从奉天发表了一篇声明:日本为吞并朝鲜无辜挑起战事,先攻入朝鲜王宫奸杀朝鲜王后,后引兵强占朝鲜。作为宗主国的大清。岂能视藩属国无端陷落。为保全藩属国以尽宗主国之义务,大清强驱逐朝鲜国境内一切之日本人。日本政府之不义行径,必将遭到全世界各国的一致谴责。

    其实这个声明的最后一句就是屁话。谴责是个什么玩意。朝鲜事件的第二天,全世界报纸都发表了谴责。但是人家奸杀你的王后就奸杀了,人家强占你的国家就强占了。你朝鲜如果不靠着大清的武力,你的谴责抗议有个屁用。但这次不一样。发表谴责的是大清。这对日本就有一定的威慑力了。

    不仅是山县有朋,整个日本内阁都很紧张。日本国土狭小,还是天灾不断。自己国内种的粮食连自己的国民都养不活,原本清国是日本最大的粮食出口国,自从甲午战后大清就开始对粮食这种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的对日出口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日本政府为了囤积战时所需的粮食,整个国家都处在饥饿的状态。今年从朝鲜事变以来大清更是直接中断对日本所有的出口,现在日本天皇真的一天只吃两顿饭,还是一干一稀。手里的半个朝鲜。成了日本最大后补给基地。如果清国真的收复整个朝鲜,那日本国内……

    日军战败已成定局。刚刚开始恢复生机的日本沿海地区又将再一次面临清国海军洗劫的可能。而实事上,锦州的大清参谋本部内正为此吵的不可开交。海军司令吴德仁坚持要攻击日本海岸线城市,他认为可以抢劫日本补回出兵的费用,如同甲午战争那样说不定大赚一笔。他这么想很正常,去年这么干的结果是,抢回来的东西二成落到了舰队身上。这个提意得到兵部尚书欧阳振华的大力支持,欧阳振华坚持要将陆军派上去,因为可以对皇上提出来的登陆行动进行半实兵演习。他的理由行充分,没有比这更好的演习条件。吴德仁很不高兴陆军公然的抢海军的好处,但他没有理由驳斥演习的需要,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而海军部长邓世昌与海军总参谋长程诚则认为上次洗劫的太过分了,这次肯定收不回成本。没办要大动干戈,就让北洋舰队去日本边上晃晃,逼他们赔点钱就算了。而参谋总长王士珍则强调连派兵的费用都省下,让外交部出面吓唬一下日本人估计就成了。争吵进行了数天依然没有结果。

    日本内阁已估计到这个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疏散海岸边的国民。但这么一来,日本政府战败的结果就不宣而喻。这是日本内阁不能接受的结果,因为去年一年日本已经爆发了二起农民起义事件,因为今年打出再征清国的口号才适度平息了国内的骚乱,一但战败的消息传来,那整个日本就完了。所以除了封锁消息外,如何快速平息清日之间的战火就成了当今日本内阁的重中之重。与似乎,整个日本内阁全面出动。各国驻日公使馆就是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英国公使馆让山县有朋三天之内接连拜访,希望大英帝国能出面为日本保住最后的半个朝鲜。公使馆做不了这个决定,但能做决定的英国政府却置若罔闻。让你们停止进攻时你们不理会大英帝国的劝告,如今却要让大英帝国为你们出面,不能接受。

    远东的德国人正兴高采烈的看着日本地图,尤其对佐世堡。清国人出了一个好注意,借口德国人在日本被害,实在不行找个死囚由清国动手,然后就可以出兵占领佐世堡。仅凭远东那几块可有可无的小岛,实在让德国在远东没有多少话语权。只要占领了佐世堡。德国远东舰队才能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在德国国内,虽然德皇威廉二世叫嚣着让远东舰队立刻进攻佐世堡为冤死的德国人报仇,但是冷静的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却劝住了他们的皇帝:“日本必然会借英国施压于清国。迫使清国放弃对日本的一大部分要求。而清国鼓动德国去进攻日本,就是想借德国来平衡英国的压力。所以尊敬的陛下,你做好了要与英国正面冲突的准备了吗?如果陛下准备好了,远东舰队可以立刻出发。”结果当然是没有准备好的威廉二世遗憾的放弃了。但放弃佐世堡却不意味着放弃远东放语权,于是德国内部开始为能争取远东话语权而各献智慧。

    法国、意大利、美国自然也想从中分一杯羹,各国公使都伸长了脖子等着光绪回京。

    唯有留在奉天的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在他的努力虽然达成清军不会越过边境线的要求。但清国要求完整执行清俄北京条约中关于共管海参崴的条款,并且已经下令第六师进驻的命令让喀西尼很不满。与是喀西尼面见光绪,提出立刻释放被清国俘虏的俄国将士的要求。

    光绪愤怒的拍了桌子:“你们想侵略大清就侵略。说要释放俘虏就要释放。你们当大清是什么?”怒不可遏的光绪立刻召来唐绍仪,当着喀西尼的面下旨:“传朕旨意,下令第二、第三师立刻越过边界向俄国进攻。下令留守第一师立刻北上增援。中断与俄国的所有对话,直到拿下伊尔库茨克。”说完。光绪只留下了一个背影给目瞪口呆的喀西尼。

    白金汉宫里的沙皇尼古拉二世也在暴跳如雷。一个弱懦的清国竟敢向强大的沙皇俄国索要战争赔款?一个还被西方强国予取予求的清国竟然敢公然的扣压着,向让西方强国都不得不小心应对的强大的沙皇俄国的士兵?

    “必需要给那些黄皮猪一点深刻的教训。”

    尼古拉二世挥舞着拳头在众臣面前咆哮着,他坚持认为才派出去的那一万兵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需从西方战线的调兵,调五十万重兵去教训一下“嚣张”的清国。

    他的提意自然遭到了群臣们的反对。对大臣们来说,远东或许现在会有麻烦,也许是大麻烦,但也仅仅是麻烦而已。只要等俄国喘过这口气。只要等俄国重新训练好士兵,清国还能是麻烦吗?西线强大的德国才应该是俄国的防范重点。固执的沙皇陛下虽然听不进众臣们的劝谏。但他却听见去了来自清国的谏言。

    六声巨大的爆炸声彻底断绝了俄国向远东快速增援的可能。已经向远东进发的先头部队的一万人,连同装备补给被塞进六列火车。但火车只走到半路,在同一天内同被袭击。爆炸不仅仅是导致火车出轨造成人员伤亡这么简单,关键是爆炸地点的选择才是让尼古拉二世偃旗息鼓的真正原因。二座重要的桥梁倒塌,四处陡峭的山壁崩塌,而且都还是在人迹罕至的荒原。曾经作为王子的尼古拉二世就亲自主持过远东铁路的修建工作,他明白光是修复这几处铁路的工程量就需要数年才能够完成。但他也做出了重要的决定:不会向清国赔偿哪怕是一个卢布,因为伟大的沙皇俄国需要颜面。

    “他是皇帝,他和大清都需要颜面。”对着几乎是被赶出来的喀西尼,唐绍仪如是说:“真搞不明白,明明你是去商谈赎回战俘的赎款问题,怎么又提到了释放战俘?”

    “谈判谈判,就是要边谈边判。可是你们的皇帝连谈的机会都不给,是看不起俄国吗?”喀西尼摆着架子问道。

    “如果我国发表声明说,现在清俄之间的局面就是由你的自大所导致,我大清要求俄国重派使者,同时大清将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你说你自己会是个什么结果。”唐绍仪悠然的蔑视着喀西尼。

    还能是什么结果,只能被吊死在绞刑架上。喀西尼太了解他的君王了,也终于在唐绍仪面前他摆正了姿态。

    现在的大清不再是当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那无还手之力的大清,在皇上带领下的大清仅仅经过短短四年就已有拥有了两线作战的能力。现在的大清不再是那个对洋人唯唯诺诺的大清,连战连胜的大清不需要再仰视你们这些白皮鬼。撇下神色慌张的喀西尼,唐绍仪昂着头迈着自信的步伐步入皇上的行宫。

    相比自信的唐绍仪,林启兆却是满脸沮丧,因为奉天的小朝廷没钱了。这次战事的规模太大了,甲午年战事主要也就是辽河之战,涉及范围也就是辽东山东一带。但今天不一样,不仅整整个东北三省成了战区,就是朝鲜也是主要作战区域。虽然动用的清朝琉联军总兵力略多于甲午之战,但质量却不一样。不说炮兵,单是手榴弹就用去六十余万枚。强大的火力是这次大清能两线作战的底气,同样这种胜利也是用钱堆出来的。最最关键的是,甲午之战可以调动全国的力量支援。而眼前的战事,能提代支援的却只有两江。如今严复已经明确的告诉他,两江能动的最后资金只有银行里最后的储备金。

    “新年晚宴的收入已经用尽,亚洲矿业再也抽出不资金。皇上,如果一个月内再没有其它资金来源的话,我们将发不出将士们的饷银。”

    林启兆的声音很平静。

    望着一脸无奈的林启兆,光绪轻轻的放下了手中的报告。同样,光绪也没有唐绍仪那种自信。五万兵力对俄国来说也就九牛一毛的水准,但大清却动用了全部的主战兵力。作为最高掌权者,光绪明白大清无论如何也不能与俄国正面对抗,强硬的态度只是希望能从俄国身上找点钱来补贴下。

    “想要拿到俄国战俘赎金,还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回京吧,任何时候军队不能乱。”光绪终于下定了决心。

    下午才做出回京的决定,晚上光绪就登上了南下的列车。就是因为说了这两天就回京的光绪足足磨蹭了十多天的时间内,大家早就做好了完善的准备。

    6月21日晚上九点整,大清光绪皇帝的专列从奉天火车站开出。俄国公使喀西尼也随同回京。在飞驰的列车上,在唐绍仪与喀西尼短暂的谈判后,清俄两国达成协议:清国停止军事动军队不越过边境,海参崴交由俄国代管,同时俄国将赎回故意破坏清俄两国友好的非法武装份子。

    没错,就一句话。两国之间哪来那么条条款款,最核心的其实就几句话,而此次谈判全部浓缩成了一句话。当然对外宣布的内容会有很多表面文章,必竟两国之间没有宣战就交上火了。但只要核心内容定下来,其它的只是文字游戏。这个条件光绪认可了,喀西尼也认为沙皇没有拒绝的理由,但他依然要请示国内的原因是赎金的价格。

    清国按军衔标价,从普通士兵到司令级别都有明确的价格。比如普通士兵一百两银子一个,象俄国远东舰队司令威特赫夫一个人就是二十万两。

    光绪算了一下,四万多俄国俘虏将为大清带来近千万两银子的收入。不还不算枪支马匹等其它武装,人可以赎回去,但东西不行,因为要冲抵伙食与药费。

    第二天早上火车抵达锦州补充水煤,光绪也需要去调解参谋部的纷争并商议对日军事方案。喀西尼也发报回国,等候国内最后的决定。如他预料的那样,尼古拉二世同意了,谁都没想到他却做了让整个大清目瞪口呆的决定。(未完待续。。)u
------------

第二百二十七章 对日政策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