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近乡情却。李关山却从来没有如此渴望的踏上祖国的土地。南洋华人百年屈辱,随着大清舰队的炮响从此改变。曾经视南洋华人为弃民的朝廷,终于有一位明君站出来说:那是中华在海外的游子。
游子。对故乡有割不断的乡情、亲情和感情,虽然这里没有年迈的白发爹娘,也没有童年的记忆,但这里是我们的根、有我们的魂。第当魂牵梦绕忘不掉的地方就是这块已经离开百年的故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如今朝廷终于记起他们这些海外的游子,朝廷派来了最强大的舰队。不惜于洋人开战,就只是为了保护他们……
今天,就要踏上那离开百年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只为聆听乡音,畅叙乡情。
“我等已离乡二百余载了,如今早已人事全非,惟一不改的只有乡音。如今即将踏上祖国国土。请诸位收拾心情。抹去泪水。要让故土乡亲看看我南洋华人亦是铮铮男儿。”李关山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走向舷梯。
但令人失望的是,码头上没有欢迎的标语、没有盛大的欢迎仪式,甚至连前来欢迎他们的人群都没有。除了萧瑟的卫兵和冰冷的长枪外,只剩下冷冷清清的没有开工的工地。
灰心、消沉、悲观、气馁……所有南洋华人脸上全是失望的神情,他们实在无法想像朝廷竟然连一个迎接他们的人都没有,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九品芝麻官,也代表着朝廷的意思。如今却只有如石雕般的卫兵。以至于同行的李关年都在感叹说:朝廷跟洋人开战为的就是南洋的财富,保护南洋华人不过是借口和顺手为之。
知道更多内幕的李关山自然不会这么想。他指着岸上的卫兵说:“难道你们眼睛都瞎了,没看见卫兵穿着的都是黄马褂吗?能穿黄马褂可都是皇上的亲卫。皇上都把亲卫派出来迎接咱们了,你们还不知足吗?难不成要皇上亲自来迎接咱们吗?”
众人才一细看,果然如此,也安下心来。都集中在舷梯边上,等待军舰靠岸。近了、近了,深爱的故土呀,那蓝天白云间飘洒着是你亲切的气质,苍松黄土中散发着你温柔的芬芳……
驱逐舰终于停靠在码头上,舷梯也缓缓放下。走到舷梯的最后一级,再走一步就踏上祖国之时,李关山已经升出的右脚却迟迟没有落下。李关山闭上眼睛扶着扶手,昂头低语道:“父亲,您的遗愿儿子完成了。”李关山此刻强忍着泪水,面带微笑的踏下了南洋华人重新回到祖国的第一步。终于,经历了那漫长归程中的苦苦等待后,双脚踏上了离开百年的故土,这一刻,李关山的眼中泪光闪烁。
脚才落地,一阵悠扬的歌声响起。是谁在唱歌?李关山抬关向前方望去,一位身着天青色长袍的年青男子,缓缓从转角处走出来,嘴里还轻唱着歌曲。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歌声才出一口,就如同一把利刃刺中了南洋华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出洋多少年,就惦记着要回国多少年。从先祖离开故土的那一刻,心中从未忘记过自己的先祖是炎黄,从未忘记过自己是华夏儿孙。今天,今天流浪在外的游子终于回来了。
泪水再也关不住的流了下来,李关山却如同呆滞般的站着一动不动。只有那歌声依然没有停下……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舷梯中、甲板上,早已有人哭出了声音。这歌中的每一句,如深深的触动着每一位南洋华人的心弦。他们之所以回来,不就是因为他们数百年来都没有变过的中国心吗?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歌声到了这里,就停了下来。远处走来的青年也停下了脚步。静静的看着他们。但停不下来的是泪水,停不下来的是归乡情。李关山哭的跪在了地上,双手捧着黄土。哭的如同月子里的娃娃。凌厉遥北风吹不掉归乡的心情,寒冷的北风也吹不冷那颗火热的中国心……
没有来劝慰,没有人安抚。整个码头上除了南洋华人的哭声,就再也没有其它声音。呼啸的北风此刻似乎也凝固起来,唯有浓浓的乡情在飘荡。
良久、良久、良久……号啕大哭的南洋人终于在哭声中释放了心中的乡情,抹去泪水,重新将目光放眼大地。李关山将脸深深埋时双手捧着的黄土里。这就是故土的气息呀。
李关山站了起来,他想走上前去感谢唱歌的年青人,只因为这首歌写透了南洋华人的心思想。
“这位小哥。你刚才唱的好呀。”李关山也不管手上粘着的灰,双手一伸就握住年青人的右手,长叹道:“你这是唱出了不仅是我们南洋华人的心思,这更是整个海外华人的心思呀。”
说话间。其它南洋华人也走下船。纷纷的靠了上来。却没想到面前的年青却突然喊了一句:“欢迎回家――”这刚止住的泪水,又再次涌出眼框,沾面衣襟。
青年身后远远站着的两名老者,此刻也展开一个小包袱。包袱内的黄土早已碾磨的极细并烘的极干,扬起的尘土在北风的吹抚下落在了每一个南洋华人的身上,有些还被尘土呛的咳嗽不止。
就在所有人都不明白之时,年青人说话了:“国家贫弱,办不起奢华的欢迎场面。唯有以乡土相迎。愿以后你们无论身在何方。没忘记这乡土的味道,没忘记这片黄土地。”南洋华人回过神来纷纷称是。
“眼前这位就一定是坤甸李家族长李关山李老先生吧。坤甸大乱之时。李先生力挽狂澜稳定几近崩溃之兰芳武装,终于守得朝廷舰队抵达。为朝廷平息荷兰暴乱起了关键的作用,实在功不可没呀。先生大名晚生是如雷贯耳,今日终能得见。”年青拉着李关山的手转身说道:“来来来,我于诸位长者引见。这两位可是此次朝廷决心对南洋用兵的首功之臣呀。”
远远站着的两位老者哈哈一笑,就走上前来。李关山眼尖,突然道:“这位可是大清总理李鸿章李中堂?那这位可是直隶总督张之洞张中堂?二位大人力谏朝廷出兵救我南洋华人与水火一事,早已传遍南洋。草民代南洋华人叩谢两位大人。”说着,李关山及南洋华人均纷纷下拜。
“使不得。快快请起。”李鸿章与张之洞二人黑着脸快步上前扶住将要行大礼的南洋华人。李鸿章说道:“我等嘴上只是一说却当不起如此诸位大礼。要知道大清对洋人开战是要冒极大风险的,若没有皇上首肯如何调兵谴将。所以真正做决定乃是当年皇上,诸位要谢还是面谢皇上为好。”说话间,李鸿章依然用余光看着穿着长袍的皇上,只见皇上一直保护微笑,也就让下心来。
“大人过谦了。若非有二位大人力谏,怕是朝廷难下决心,故二位大人当居首功。皇上那里自然上要往京师叩拜,还请二位大人代为奏请皇上,允许草民等亲自叩谢皇恩。”
李关年的话,让李张很是尴尬。张之洞略为思索后说道:“此言差异。诸位可曾想过,南洋才一事发为何朝廷的舰队为何能如此快速的抵达?其实皇上一直忧心海外华人遭遇,早在半年前就有消息传出荷兰人可能会对南洋华人不利,皇上便在秘密安排。不想恰好南洋劫案事发,皇上这才有借口派舰队南下。所以我等力谏之事不过掩人耳目而已。”
原来这才是事情的真像,原来救援南洋华人是朝廷早有的安排,所有的一切其实都在皇上的计划中。只要朝廷没忘记他们,这么多年苦总算是没白受,南洋华人这才忍住的泪水又快止不住了。
到是张之洞接着说道:“叩见皇上其实也不必进京,这里就可以呀。”张之洞望着眼前笑嘻嘻的皇上对众人说道:“眼前这位才是你们最应该感谢的人,这位就是大清国的皇上――光绪皇帝。”
“草民叩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人一惊,谁都没有想到皇上会亲自来接他们,于是众人含泪纷纷跪下行礼。
光绪依然是淡淡的笑容:“平身。朕今日特意未穿朝服,就是不想让诸位父老太见外,这君臣之礼就免了吧。就当是家乡的儿郎来迎接久居海外的长辈回家就好了。诸位长者,快快请起。”
如果真是以晚辈的身份来接长辈,哪还能让长辈给晚辈下跪请安,应该在众来还没开始行礼前。现在的光绪说官面话是越来越自然了,等众人全部跪下后才说话,这叫君主的威严。但既然要做秀就要做全套,说完了话光绪这才走上前去一一将众来扶起。
李关山心里是最激动的:“皇上,草民……草民代南洋数十万华人叩谢皇上恩典――”这才扶起来又跪下了。
“老先生不必如此。”光绪上前扶他起身:“你们久居海外,原本无需依朝廷仪制。你们剔发留辫所为者何?不就因为心中从没有忘记过的故土吗?所以,只要得保南洋华人无碍,只要南洋华人的中国心依旧,只要华人还心向祖国,那朝廷冒再大的风险与洋人开战也都是值得的。朕和朝廷千万将士只要你们的一样东西,就是――你们的中国心。”(未完待续。。)u
------------
第二百六十九章 光绪的忧虑
琉球那霸港
在对日谈判中被升格为大清国总理的李鸿章,此刻身着正一品官服,在琉球王尚泰的陪同下,视察那霸港的扩建工程。此刻的那霸港内人头攒动,足足三万劳工正在对十数平方公里的港口进行扩建。别看人数众多,但在缺少机械,纯粹靠人力的年代,人少了这效率真是高不起来。即便如此,三万人同时开工,可数月过去了,这港口的疏通工作都还没结束,这那霸港的扩建工程看来肯定是要延期了。更别提皇上要在冲大东岛建立的磷矿厂,那里连工都没有开。
“王爷,就招不到人了吗?”。李鸿章皱着眉头问着尚泰。其实李鸿章也明白,这应该是琉球的极限了。不过他还是抱着希望问了一句。
自从日本结束软禁的尚泰返回琉球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上国之意取消日赐七名字,恢复自古传承的岛名。随即驱逐已经移民琉球的日本人。日本人的离开自然完成去日本化最关键的一步,可当近二十万日本人的陆续离开后也造成了琉球劳动力的突然减少,而光绪的海军扩建计划在琉球也就因为没有足够的劳动力而被迫廷期。虽然尚泰也上折子奏请大清国移民琉球以补足日本人离开后的劳动力缺失的问题,并且可以将日本人原先占有的土地房舍低价出售给新来的清国人。但是大清国内自己的工业建设也急须大量人力,而且恋土的中国人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土地。只要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获得温饱,他们就已经很知足了。
即便是立刻从国内强行运人来,也没办法填补那么大的劳动力空白。为了去日本化而将日本人全部驱逐琉球的主意实在太臭了,光绪那个悔呀,应该把日本人当奴隶留下做几年苦力再赶走!
对于庞大的劳动力缺口。李鸿章也是毫无办法。琉球本就有的一万多华工,加上招募而来的两万当地人似乎就没有更多的人力来源。
对于李鸿章的问题,尚泰也只能以摇头回答。
刚回国就驱逐日本人,一来这是上国皇帝的意思。二来也可解被日本囚禁十年之苦。三来,日本在琉球十年殖民生涯强占了原属于琉球当地人的土地和利益,驱逐日本人后,日本人留下的财富就可以分给当地人,这样做也是为了他在十年后重新统治国家能重新获得支持。经过十年囚禁的生活已经让这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看透了,琉球这个小国没有自保的能力,想要保住和平就只能依靠一个大国。日本的十年统治中对琉球可是残酷的剥削。而反观大清那边。已经向中华臣服千年的琉球,不仅没有遭到宗主国的欺压,反而无论上国是哪朝哪代,都对琉球有不少的赏赐。而琉球人也是说汉话,着汉服。行汉礼。其实琉球人早就自称是中国人了。做为没有子嗣的国王,能在生命最后的岁月中。能为一直支持自己的琉球人多争取利益也就满足了。
所以当清国皇帝下旨要对那霸港进行扩建时。他就知道人力将不敷使用。所以他主动上折请求上国移民,而大清却无人愿来。虽然琉球人力已经无法再提高,但他很快就有了一个提意:“上国在对日战争中不是抓获了数万日本战俘而组编为建设兵团吗?不如将其调回,可缓解当前无人可用之局面。”
尚泰的想法李鸿章就跟本没有动过念头:“葫芦岛、旅顺、大连三地的建设人手尚不齐备,东北铁路也因人手不足而放缓速度。此地实在无人可招,工程延期非王爷之过。实属无奈之举,本官回京后定向皇上禀明实情。”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2355
22356
22357
22358
22359
22360
22361
22362
22363
22364
22365
22366
22367
22368
22369
22370
22371
22372
22373
22374
22375
22376
22377
22378
22379
22380
22381
22382
22383
22384
22385
22386
22387
22388
22389
22390
22391
22392
22393
22394
22395
22396
22397
22398
22399
22400
22401
22402
22403
22404
22405
22406
22407
22408
22409
22410
22411
22412
22413
22414
22415
22416
22417
22418
22419
22420
22421
22422
22423
22424
22425
22426
22427
22428
22429
22430
22431
22432
22433
22434
22435
22436
22437
22438
22439
22440
22441
22442
22443
22444
22445
22446
22447
22448
22449
22450
22451
22452
22453
2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