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很是诧异,没想到慈禧会突然说起这个。不过如今之朝局再也不用担心慈禧搞什么动静了,必竟她的党羽都已经被迁回奉天,在第三师牢牢的看管之下,就是想出内城都怕是不易。所以光绪很坦然的说道:“没查出来。到现在一直都没查出来。现在依然在查。不过这与柳眉入宫似乎没有关系吧。”
“现在看当然没有关系。不过将来有一天皇上发现查到自己皇后的身上该当如何呢?”
光绪蹭的一下站了起来:“我尊敬你是我姨娘,相信你也知道我的人查看过写给你的密折。上面是男子的笔迹,太后用不着这个时候来挑拨吧。”
“谁说秘折一定用亲自去写。”慈禧有些得意道。这证明她还是有比光绪更高明的地方。
光绪猛然醒悟,回头望着柳眉。慈惠也转而怒视柳眉,只见柳眉惶恐的跪下,整个人都开始颤抖起来。光绪笑了,笑的很开心,慈禧给了他一个最佳保护渗透谍报人员的办法。自此后,所有情报人员在写密报时都统一使用同一种字体。无论。
此刻光绪笑着对慈禧说:“我们一直就被密折给误导了,一直以为是一位男子向太后递送的情报,所以从来没有往女子身上想。太后好手段。只是为何今日却又要告诉我?”
慈禧失神的说道:“哀家是贪权,可要做的还不都是为了爱新觉罗的江山社稷。当权者都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排除异已加强自己的权势,皇上不也是这么做的吗?以前总以皇上年青不懂事,一天到晚只知道改革改革。哀家认为这天下经不起皇上如此折腾。可事到如今,哀家不得不说你确实是个好皇帝。比我老太婆强。我有私心没错,可我也是爱新觉罗家的媳妇。自然也是希望爱新觉罗家能越来越强大。既然皇上比我老太婆强,那这个家自然就应该由皇上来当家作主。家天下,家天下。首先说的就是家和万事兴,今天我老太婆不说出来,等将来皇上自己发现了,那无论皇上如何去做,这个家是安静不了的。家已不宁,国如何能定。事儿我告诉皇上了,那何去何从就由皇上自己决定,无论如何哀家也不会再过问国事了。这些日子与妹妹放心畅游,放下国事心里确实舒坦了许多。”
“侄儿先谢谢姨娘的直言相告。”光绪对慈禧行了一礼:“可你知道为什么朕从来都只是暗访从来没有明查,更没有因此动用刑罚的原因吗?就因为写在密折上的内容全是些日常小事和一些肯定会公开的事情。所以朕一直以为这不过是朕身边外围的人员,一则并不重要,二则朕不想因为一个不重要的间谍搞的自己本来不多的心腹人员人心慌慌。至于柳眉,她所知道的事远比告诉你的要多的多,也重要的多。甲午之前,朕就很明确跟他说过朕在夏威夷秘密准备了一支远比北洋强大的舰队。可她有告诉过你吗?可见她的心之所向还是朕,她明白轻重缓级。”
“既然哀家能驱使与她,皇上能保证将来不会有人也驱使与她吗?”
“当然可以。首先她本为就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女子,再者只要她能诞下龙嗣就能成为皇后。就如姨娘方才所说,她也是爱新觉罗家的媳妇。做为一国皇后,她能去帮着外人来对付自己的皇帝丈夫吗?”
“皇上好胸襟,老太婆自认不如,既然皇上认为她是皇后的人选,那就由着皇上了。”慈禧挥挥手让柳眉、寇连材出去:“哀家还有些话想问问皇上。”(未完待续……)
------------
第二百八十五章 慈禧的决择
室内,慈惠坐于上首,光绪独自一个坐于下首静静的喝茶。都等着听慈禧还想要问些什么。慈禧却突然很久没有说话,她盯着光绪看了很久很久。
光绪见慈禧并不说话,所以他还是先说话了:“不得不说,姨娘掌中国四十余载,却实有些事做的比朕强。单这谍报一事,朕就是比不得姨娘。朕很好奇的是,柳眉的身份底细朕也是细细查过的,她也是一个没有背景的普通女子,所以朕才敢用她。姨娘好手段,到是不知姨娘是如何做到的?”
“正因为她没有背景。”
光绪恍然大悟,正是因为没有背景,所以人们才不会特别注意到她。正是因为没有背景,所以才敢重用她。光绪再向慈禧行了一礼:“都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姨娘如今颐养天年,不如将这些人交与朕所用。如今国朝想往外派出细作的难度是越来越大了。”
“人可以给你,但谁知你如何不会借此机会再次清扫异已呢?”
“此时的朕还需要吗?”光绪自信满满的说道:“这些人是效忠姨娘的,但姨娘效忠的不也是大清吗?这些人都是要派去国外的,做的都是亡命的活计,只要他们依然效忠于大清,朕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
是呀,没什么不能容忍。光绪说的很清楚,这些人光绪不会放在国内,这是防。把这些人派到国外。一则可为大清尽忠,二则他们在国外也闹不起花来。
慈禧想通了,就点了点头。又问道:“都是些可用之才真这么浪费了确实可惜。皇上这样做很好。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李鸿章可以说是哀家的肱骨之臣,哀家也是借着北洋之力震慑全国。为何如今到皇上的光绪朝,李鸿章的权势却是越来越大。皇上心胸再大,难道一点也不担心吗?”
“李鸿章之所能成为权臣,就是因为北洋舰队听他调令。姨娘是太久没出过宫了,很多事如今已经变了。大清的军队如果没有朕的旨意。任何人都没有调兵之权。所以现在李鸿章是重臣,却不是权臣。”
慈禧长叹道:“皇上以新军起家。练就天下强兵。田庄台一战收天下军心民心,秘密组建的太平洋舰队的突然出现,不仅打败了日本更是代替的北洋原有位置。自此,皇上借着强兵震慑全国。收天下大权于手。这点,老太婆不如你呀。”
“你错了,朕练新军、组舰队,从来都没有想着要和太后作对,其实朕一心一意就是要对抗日本的野心。只是甲午年除了朕的军队是迎着日本军队而去,还有哪只军队不是把屁股亮给别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朕打赢了战争如何不能获得军心民心!在之后很多事就不用朕再去推动,而是顺势而为。人都是有**的,甲午年朕的新军战胜了日本。朕的将军在获得名声权势之后又哪里愿意放弃。所以即使朕不去与太后争权,他们也会逼的朕去争。乙未年末,朕的将军早就知道董福翔的甘军进了西山大营。他们甚至连围剿的兵力都已经准备妥当。朕不愿意,因为朕收到情报说沙俄已经做好南下的准备。可你知道朕的将军是怎么说的吗?他们说,攮外必先安内。他们还说,大军已经开拔军令如山轻易改变作战计划会打击士气,他们那时是在逼朕下令。你可知道那时朕是如何害怕的吗?一个处理不好就是分崩离析的局面。朕没办法,只能搬出天下大义。告诉他们外敌入侵之时切不可内乱。朕好不容易才说动他们撤回军队。不然你以为就凭一支甘军就真能翻过局面来?朕的将军告诉朕。对付甘军这3ooo人的军队他们只需要一个连2oo人就够了。后来打败俄国回京时,朕在海山关上驻跸一日。想着就是如何才能在不发生内乱的前提下进京。可是朕的将军们却自作主张,未经朕的许可自行调兵入关。虽然理由充分,虽然是他们权责之内,但他们所作所为就是要逼朕与太后摊派,因为他们都希望国家强盛,因为他们都受够的洋人的欺凌。如今能有一位带领国家走向强盛的帝王,他们不许出现任何阻碍国家走向强盛的障碍。所以他们才会在没有知会朕的情况下,在他们权责范围做出他们能做的事情来。这就是天下大势,这就是人心所向。这种大势这种人心,即便是朕也不能违背。当然姨娘也可以放心,因为国家强盛的希望是朕给他们的,他们会服从朕,他们也只会服从朕。只要朕还活着一天,他们就没人敢乱的了。”
慈禧轻轻的拍着手掌,眼中露出深深的赞许之色:“好好好,你长大了,是一个有担待有作为的皇帝。哀家对的起爱新觉罗家的列祖列宗了。”
“其实姨娘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太相信所谓的帝王制横之道。如果这放到二百年前当然可,必竟那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没有外敌的威胁下,对于国家最大人危险就来自国内。帝王利用臣子间进行互制横是对的。可是你却忘记了现在的中国不再是昔日的天朝上国,强大起来的洋人无不盯着大清企图从中得到好处,这包括分裂中国的企图。这个时候姨娘还有玩所谓的帝王制横之道,不能集全国之力以抗外敌,如此长久下去大清企能不亡,而朕正好抓住了这点。当然,制横之道也是要的,关键是姨娘却用错了制横之道。姨娘借李鸿章的北洋镇慑其它地方,再借着其它地方去牵制北洋。这样的结果是谁都不敢把自己搞的太强大,结果就是大家都越来越弱,直到所谓精锐淮军在甲午年被日本人打的丢盔弃甲。李鸿章曾说过:他不过只用了三分力气练兵。如果能让他十分力气练兵,日军小国何足道哉。可就只用了三分力气练兵就让太后忌惮如斯,若他真用十分力气练兵。怕是他项上人头早已不保。姨娘能明白李鸿章说这话时心中的悲凉吗?北洋,是朝廷花银子建成的。为什么姨娘就从来没有想过把北洋牢牢的握在手中呢?”
“你以为哀家不想,可我必竟是一个妇道人家,又不像皇上这般懂军事,除了交给下面人去办还能如何?李鸿章算是一个得力的人了。李鸿章说什么三分十分的,是他自己私心太重。若他真是一心为公,他还用的着来担心哀家会忌惮他吗?”
“一个巴掌拍不响。李鸿章年青时也是有大志向的。怕是姨娘先是因为他是汉人先防着他吧。人都有私心,你既然先防着别人。那别人来防着你又有什么不对呢?没有自己的嫡系决定性力量,这就是姨娘犯下的最大的错误,仅靠外力如何长久。如同坐在没有捆绑的乱木堆上,只要其中一根倒下。看似牢固的木堆瞬间就会崩塌。”
“妇道人家总没有你们男子的大胸襟,哀家就想着能在自己手里保全爱新觉罗的天下就已经知足了。只是皇上,这满朝大臣中尽是汉人真的妥吗?”
“妥?不妥?不都得妥嘛。”光绪除了表示无奈也只有无奈了:“满人中有一个可用之才吗?除了纨绔就是窝囊废。新组建了八旗营,朕给他们拨付的最新进的武器,朕给他们拨付的足够的粮饷物资,可结果呢?六千人的八旗营连2oo人驻守的山海关都攻不下来,这样的兵将除了靡费粮饷还有何用。好不容易出了个能带兵的铁良,结果还战死。想重用一下依克唐阿,结果还是个逃兵。现在的朝廷除了能用汉人外还能用谁?”
“这是事实。皇上想要强兵富国除了汉人,满人中还真没有可用之才。但是皇上,李鸿章此人虽有大人但私心极重。将他放在首辅宰相的位置上长久以往恐于国朝不利呀。”
“可现在除了他,没人能座的了这个位置呀――”
“张之洞、刘坤一可行,严复、唐绍仪哀家看也是得用之人。”
“他们都不行,最少现在不行。别看侄儿新军新政搞的风风火火,如果没有李鸿章这样的经于世故老臣从来调和,只因为朕和朕所选的大臣都太年青了。年青人的冲动绝对会坏了大事。姨娘曾教导过朕,治天下如烹小鲜。朕也明白如此大的国家一切都不可操之过急。年青人有理想有精力也有冲劲。可偏偏少的正是这种沉稳。朕带着自己年青的将军大臣向前奔跑,这后面就少不了要一位老臣来稳住阵脚。张之洞为官清廉,从不索贿受贿,因为家中人口多,日子过得很是艰难。有时年关实在挺不过去了,他就派人典当衣服之类的东西。朕都知道,武昌城内的大当铺有一规矩:凡是总督衙门拿皮箱来当,每口箱子都给2oo两银子,并不开箱验看,只照箱数付给银两。而开春后张之洞手头松动一点,必会派人用银两赎回箱子。张之洞是一位良臣,他的个人操守远在李鸿章之上。如果是国朝兴盛,他来做这个首辅宰相是最好。可现在的大清内忧外患,首辅宰相需要的是能把握全局、有着长远战略眼光的人。洋务运动之前,张之洞主张守内陆,李鸿章主张海防,而事实证明李鸿章是对的。汉阳炼铁厂、汉阳兵工厂、湖北织布局,张之洞的功劳不比李鸿章少,但战略眼光这点他张之洞就不行。刘坤一也是一位良臣,可他清廉不如张之洞,眼光又不如李鸿章。严复或者唐绍仪,现在他们在自己的位置上干的是不错,朕相信再培养几年他们两都是能做这位置的。可必竟他们从政时间太短了,而且他们现在所负责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现在他们还做不了这首辅宰相。除了李鸿章。他有长远的眼光,他熟悉国家熟悉列强,他在世界各国都有着很高的声誉。可他却是一个典型的贪官。李鸿章初入仕时,他家只是中产之家,可看看现在的李府居然有田1oo多万亩。难怪有人讽刺他“宰相合肥天下瘦”。但他能聚拢如此财富却与姨娘脱不了关系。绝对权利就代表着绝对**,而李鸿章主任北洋之时,军、政、财一把抓,这都是姨娘赋予他用权利。如此大权莫说是他,就是朕来做这个位置朕也会贪。但现在的李鸿章还能向以前那么贪吗?你让他试试。他是宰相没错,他可以一句话调拨千万两银子。但他拿的到一分吗?户部卡死了每一分钱的走向,一两银子都不会再经他的手中转。再说他虽然可以自己调拨银两,可他要说明每一两银子的用途,还要有其它部门的需求证明,不然户部决不会拿一两银子出来。帝王的制横之道,不应该是用人来相互制横。用来制横的应该是制度,一个可以让所有人都遵守的制度。”
“说的好,说的好呀。要是姨娘能早点明白这个道理也不至于被皇上赶下来。”可她还有一个担心:“皇上是圣明的皇上,可姨娘还是要提醒你,这天下必竟是满人的天下。”
“不,这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朕已经命世铎在奉天挑选旗人中优秀子弟加以培养,朕还会刻意提拔如蒙、苗、回等各族官员。朕可以等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只要朕活着就出不了问题,如果四十年后满人还走不出一批可以挑大梁的人物。这天下,满人也没资格要。”
“姨娘老了,抗不起这天下了,只要皇上别忘了这天下是咱们爱新觉罗家的天下就可以了。皇上想要的人员,姨娘一会整理好名单交给你。不仅是把细作人员名单交给你,还把其它可用的人都有交给你。告诉你,你姨娘的夹带中还是有一些得用的人才的。”慈禧笑了,笑的很开心。光绪看得出来,慈禧是真的没有心结的在笑,她真的放下了。(未完待续)
------------
第二百八十六章 海陆之争
放下心的不仅仅是慈禧,还包括慈惠。乙未事变给慈惠的冲击太大了,总之慈惠怕了这个姐姐。为儿子皇位所虑,慈惠总是出现在慈禧身边。说监视也好,说软禁也罢,总之慈惠把慈禧盯的紧紧的。慈禧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去了哪里,慈惠无不万分上心。半年多来,慈惠没有出颐和园一步,也不让慈禧出去一步。颐和园内从侍卫到太监宫女,哪个人不是慈惠小心小心再小心的挑选。如今姐姐能交出她最核心的人员名单,这才让放下心来 ” 。今天的大清只要她这个姐姐不搞事情,这天下就没人能反对她的儿子。
看着儿子阳光般的笑容,慈惠内心是骄傲的。自己的儿子是大清第一位敢亲上沙场血战的帝王、自己的儿子大清第一位战胜洋人获得战争赔款的帝王、自己的儿子将大清带上了敢于对洋人说不的年代。自有清以来,朝廷的权威从来没有如此强大过。
慈惠当上太后觉得自己的学识比姐姐差了很多,所以她读了很多书,还从大学堂图书馆里借来了很多书在读,好还特意询问过皇上在读什么书而自己也借回来读。通过读书,尤其是读光绪读过的书,她能明白皇上的所思所想。看着身体强健,面容坚毅的儿子,慈惠真的很欣慰。
得到了慈禧的允诺,光绪就在颐和园用了晚膳,早就已经没有食不言讲究的清皇室,在晚膳间气氛融洽,慈禧还提意喝了两杯。酒足饭饱后。光绪给两位太后请安,随后招呼柳眉、寇连材离开。
慈惠看见柳眉。却是张了张嘴说不出话来。这本来是一个多好的妃子人选,可她却是……自己的孙子梦怕是又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光绪离开时。夜色已深,白炽灯将宫门前照的很亮。颐和园总管太监小卓子出来送行,却被光绪一脚踹了个大马爬。光绪不是什么大肚之人,也许对于国事光绪会大肚,但涉及到私事,光绪是一个绝对的小人。光绪踹了话,接着二话不说就把寇连材暴揍一顿。用不着严查,也没打错人。被揍的莫明其妙的寇连材在搞清楚皇上揍他的原因后就承认这事是他告诉太后的。
光绪舒展双臂,长出一口气说了句舒坦拉开车门自己坐上驾驶座。就招呼柳眉、寇连材上车。他们哪里敢上,让皇上给他们驾车,这……这……
见叫不动二人的光绪大怒,自己一脚油门开着车就跑了,这可把在场所有人都吓坏了,这皇上可从来没有学过驾车呀……
寇连材跳起脚大叫的追了上去,侍卫们反应过来也赶紧跟了上去,有马的骑上马就赶上前去。如果此时是白天,光绪就能在后视镜里后面。侍卫们虽然慌乱,但却是以标准的行军队列在高速前进。
光绪一边开着车,一边不停的抱怨。只有三个档位的变速箱咣咣乱响,但即便用上了全力把油门踩到底。只有十五马力的发动机也不可能让他享受风驰电掣的感觉。破车,这就是光绪对这辆车的中肯的评价。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9848
29849
29850
29851
29852
29853
29854
29855
29856
29857
29858
29859
29860
29861
29862
29863
29864
29865
29866
29867
29868
29869
29870
29871
29872
29873
29874
29875
29876
29877
29878
29879
29880
29881
29882
29883
29884
29885
29886
29887
29888
29889
29890
29891
29892
29893
29894
29895
29896
29897
29898
29899
29900
29901
29902
29903
29904
29905
29906
29907
29908
29909
29910
29911
29912
29913
29914
29915
29916
29917
29918
29919
29920
29921
29922
29923
29924
29925
29926
29927
29928
29929
29930
29931
29932
29933
29934
29935
29936
29937
29938
29939
29940
29941
29942
29943
29944
29945
29946
29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