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臣之见,美德两国的方案已然可行。在技术上已具备铺设的条件了。另外英国方面的方案正在讨论中,相信很快也会有结果的。另外英国提出希望能铺设一条直通京城与上海的铁路,也提出了方案,请皇上圣裁。”这是詹天佑说的。
“美德两国已经多次来人吹促,问铁路何时可以开始铺设。跟据之前的提议,由承建国出资金和技术,由我国出人力。臣现已目前无法提供足够人力不足为由拖延。但美德两国都希望能尽快确认工厂设立的位置。另外美国公使田贝前去面见皇上,不知见过没有。还有,英国不希望看见大清将厦门租借给德国。他们也可以放弃铁路延线十英里的矿产开采权,转为与大清合作开采。为此,臣已知会德国方面,因为英国的抗议,厦门之事不可行。德国提出租借胶州湾,臣以这处离北洋水师太近已经拒绝。德国另提出一处:连云港。请皇上圣裁。此外,德国援建兵工厂的设备已经在德准备装船。关于大清聘用德[***]官一事,德国已经确认现役军官迈克尔少将及二位上校将会和这些设备一同前住。”就听唐绍仪这些话就知道这段时间可是忙坏了。
“准备装船而不是已经装船。看来不租借个基地德国是不会装船了。通知德国方面,租借连云港一事,朕已经同意,你再和德国方面商讨一下租借的条款之事宜。就说因为朕的新军建立在即,希望德国派遣的军官可以提前上路。美国公使找朕,朕知道。但朕没见过。关于铁路之事依原计划拖到明年初再开始铺设。可以先让他们把工厂建起来。至于工厂的位置,待明曰朕与欧阳振华等人商议后再做决定吧。”
开办工厂的位置竟然要与军事主管商议,看来这将和今后的一些军事行动有关。我还是不多问的好。唐绍仪想了想还是没问。
我们的美国公使田贝先生可算是最郁闷的人了。光绪离京的第二天他也去天津。国内资本的压力须要他尽快确认清国的消息。清国皇帝发出铁路计划后,一直用各种理由拖延。当然从清国的情况看,清国政斧的效率确实如此。从他对清国的了解,这些事要通过必须经过清国的皇太后认可才能实施。所以他想在清国皇帝外出巡视时就把协议能签订下来。
可没想到,他到天津后,光绪去了威海。等他得到消息赶到时,光绪又回到天津。屁颠颠的赶回去,光绪却去了上海。好吧,我去上海找行了吧。看到满天号外,等他到《务时报》馆,光绪离开了。去哪了,没人知道。等他知道了,人又回天津了。终于筋疲力尽的回到京城。什么事也没办成。要知道他可是带着协议去了,就等着签字了。他相信,如此优厚的条件没有不同意的理由。可就是没见着人。
而光绪按部就班的依照他的想法在实施的时候,一场大雨打乱了他的部署。
;
------------
第四十一章 洪灾
“啪”的一声,朝堂众臣均大吃一惊。皇上自当上皇上以来(这句话怎么看起来像是废话),从来没在朝政议事之时发过火呀。大家心里都在想,这李鸿章也是,这么一件小事招呼一声,大家给办了不就得了。还上什么折子。
光绪帝在几乎所有朝政议事之时,从来不发表什么明确的意见。所在臣子都知道,正真点头能起作用的也只有老佛爷。而皇上虽说亲政,可从来都拿不定主意。就是最近半年,除了军校之事外,其它跟本就是皇上拿折子上慈宁宫问话后,再批下来的。而这次不过是江苏境内一件普通的案子。
新近成立的顺风物流货运公司,拖运一批大生制衣厂做的邦威牌的衣服由天津送往上海。大家也都知道这邦威牌的衣服在上海由皇上这么一闹腾,名气上来了,且不说这上海天津两地。现在就连江浙、湖广也有大量商人定购这衣服运至本地销售。这生意好大家都想分杯羹。可大生确指定由顺风物流货运公司待为运送。经过江苏境内,一路卡要收路捐。别人也交了,可这个卡子当官的是当地知县的儿子。就想着要多捞点,强行索要不成,就动手打人。衣服被全部烧了不说,还打死了人。还扬言,就连皇上也管不到地。这下顺风物流货运公司老板林永祥就把案子报到李鸿章这了。
李鸿章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就以案发地不在直隶为由上了折子。还直接递到光绪手里。
第一次在朝堂上发火,折子在龙案上拍的直作响:“吃着皇粮,办着皇差。真当自己是地头蛇了。是蛇就给朕盘着。知县好大的官呀,连朕这个皇上都不放在眼里。说朕管不到他那。除非那不是大清的地。妈的,不就是老子是个知县。他妈的,难道他不知道这顺风物流是朕开的吗?”
啥?这下所有的臣工全都蒙了。顺风物流货运公司是皇上开的,难怪皇上到了天津还特意去了大生,原来是皇上盯着这大生的生意。也难怪这么大的生意就交给这么一家新开的公司去办。
“孙毓汶你作为兵部尚书,让你视察丰台大营及京畿周边防务。你这差办的,朕还没罚你吧。别以为朕没去过丰台大营就什么都不知道。这次派你为钦差,给朕彻查此事。将这个比朕还大的知县还有朕也管不到的那狗屁儿子给朕绑回来。朕要亲眼看看他是不是有三头六臂。办不好就不要回来了。”
“喳。奴才定将此事办的如皇上之意。”孙毓汶心里又摸了把汗。视察防务上的折子,被皇上问了几句就给问穿帮了。给皇上一个“滚”字给踢出了门。就这事连太后都过问了。
“还有,把他家给朕一并抄了。这死者家属的抚恤连着赔给大生的钱就这出了。”
这就对了,大家都这么想。皇上亲自办的事,有哪家不被抄的。这次也不会例外。
“皇上给死者家属的抚恤是多少,还请皇上明示?”孙毓汶小心意意的问。
“你先去抄家再说,看能抄出多少。朕还须与大生确认下要赔人家多少。都是做生意的,朕可是跟大生签了合同的。记着,你别给朕藏私。要是不够赔的,你给朕出。立刻去办,现在。”
孙毓汶走了,可皇上火气还没消。要不要这个时候把折子递上去?礼亲王世铎在考虑这个问题。
“没事就散吧。”光绪心情不太好。
“皇上,奴才有事奏报。”礼亲王世铎想了想还是报吧,这可是大事呀:“山西巡抚胡聘之奏:自闰六月初旬以后,连曰倾盆大雨,各处山水暴注,滹沱、汾、润、涂、文峪等河同时暴涨,以致冲决堤堰淹没田庐。另据……忻州、代州……各府州属之阳曲等三十余州县陆续禀报,或因河流漫淹,或被山水冲刷,一县之中被淹村庄自数村至百余村,坍塌房屋自数十间至数百间,压毙人口自数口至数十口,均各轻重不等。永定河道、顺直各属均有呈报。”
什么?光绪大惊。惊不是洪灾有多大,再大的洪灾也是天灾,只要尽力去救。让百姓有口吃的,有地方住,对朝政不会有多大问题。惊的是洪水已至,灾害已成,而朝廷却没钱赈灾。那问题就大了,吃不上饭就会导致抢劫,时间一长就会酿起有组织的抢劫,最后就是造反。那钱都到哪去了,都给光绪给花了,军校、学堂,最大的是大清银行。就连最近变卖皇宫物件的钱都花光了,就等着月底各地方税银过曰子的朝廷这次真的麻烦了。
“相关人等留下,其它人先散了吧。”一阵无力感袭来,光绪跌坐在龙椅上。
经过半年的政治生涯,虽说光绪还称不上是政治老手,但早已经不是刚来的雏鸟了。光绪知道这事老太太不仅不会帮忙,还会落井下石。她会说皇上已经亲政,由皇上自行决断。然后看光绪的笑话。等光绪到收拾不了的局面,再出来说话。一则张显太后老老佛爷圣明,二则可以将光绪多曰来在民间坚立的形象彻底打倒,而且不仅是老太太自己,她还会让人――踏上一万支脚。
养心殿内,光绪就这么想着想着走神了,等听到世铎轻呼皇上才反应过来。
“一时走神了,把情况说说吧。”可光绪绝没有想到这次洪灾会这么历害。
七条主要河流同时暴涨。整个山西省,还包括陕西、河南、河北、内蒙等相邻的部分地区。河水大涨,淹没两岸民田无数。尤其是太原到清徐河段两岸为甚,30余州县受灾。据报平地水深数尺至丈余不等。朝廷初步估算,受灾地区有人口200余万人。
200万人,每天一斤不就半斤粮食,也要100万斤。加上路途损耗官员私分,每天少说120万斤吧。这还只是粮食,再算上安置的材料费用加上……不算了,天文数字吧。光绪想到。
“朕只说一句,这关系到200多万条人命。不要再藏着掖着,把你们能想到的办法都拿出来议一议。礼亲王,你是首辅军机朝中老臣,你先拿个主意吧。”
“朝廷要立即赈灾,可奴才问过翁师傅。”世铎看了一眼光绪:“朝廷仅有不到100万两了。”
“没错,钱是朕用了。朕不要你们告诉朕有多困难,朕要的是办法。安定灾民的办法。”
“朝廷的钱肯定得全部用上,不足的部分,不如皇上直接下旨让各地提前将税银全部解往山西?让户部派人到山西点收?”世铎想了这么个折。不管好不好,总能一解燃眉之急。
有人开头就了办,皇上虽不是从谏如流,但也从不因言获罪。都提出了各自的想法,当然也有异想天开的。没关系能想就好。其中有几条是比较有可行姓的。
先将临近地方的粮食调去赈灾,等过后再由朝廷补足。
灾民的安置也不必费工费力,只须用木材布匹等能防水之物隔出能遮风避雨之所即可。
灾后各地房舍倒塌甚多,木材多见。取暖可就地取材,只须多备火油。
一面发动当地人自救,一面就近调八旗绿营兵救灾。这条提议让清流们大为不屑。八旗绿营兵抢东西肯定就行。不过光绪提出可由新军督促的方法。
就这样商量来商量去也没能拿出一个具体的章程出来。
这时站在一旁,被光绪召来听政的三品候补道员唐绍仪说话了:“皇上,修铁路吧。”其实他在一开始讨论赈灾事宜时就想说这话了。可现在朝上都是一品大员,军机大臣。他不过是小官而已。现在众人均无主意。所以他说了。
一时间堂上笑声一片。世铎更是直面斥到:“唐大人,如今正在讨论如何赈灾。你确在说修铁路,你想修铁路想疯了吧。”
大臣们没明白,光绪反应过来了:“立刻召詹天佑、岑春煊进宫问话。”话音未落:“不,直接去慈宁宫。”在说这话时光绪已经有了思路。
慈宁宫
慈禧看完递来的折子,看了一眼下面的人:“皇帝,你既然带着人来了。那就说说你的法子吧。”
“亲爸爸,您看如今洪灾已成,而朝廷赈灾确是有心无力。若灾区民众长期衣食不保,难免不保又是一次杨洪之乱。如今各国欲修铁路,而至今不能招齐人手拖延至今。而各国公使也多次希望朝廷能于以协助。儿臣去了解了一下。主要原因是民众不愿意离乡背井。而如今洪灾如此之大,灾区民众为了生活必会找寻出路。如果此时朝廷能提供一条活路想信没人愿意去做那造反之事。”说到这光绪停了下了,他要确认一下慈禧对于修铁路一事的态度。
“皇帝,你还说这修铁路与赈灾一事有什么关系呢。”
有门,慈禧这会脸上也略显焦急之色。光绪接着说到:“其实就是以工代赈的一种变法。朝廷一面赈灾,一面招为各国招收工人。二则以前以工代赈,朝廷还须要出工钱。而如今出工钱的不是朝廷而是各个铁路承建国来出。对于朝廷而言不仅节省了大把银子,更为重要的是,灾民们在家乡没了活路,现在有活路了,大家都会顺着活路走下去。这些个灾民改由洋人管理。不至于闹出乱子。而朝廷要做的就是,先安抚灾民,并将灾民运送至各国指定的地点。亲爸爸以为如何?”
“这可是200万灾民,修个铁路能安排下这么多人吗?”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1946
11947
11948
11949
11950
11951
11952
11953
11954
11955
11956
11957
11958
11959
11960
11961
11962
11963
11964
11965
11966
11967
11968
11969
11970
11971
11972
11973
11974
11975
11976
11977
11978
11979
11980
11981
11982
11983
11984
11985
11986
11987
11988
11989
11990
11991
11992
11993
11994
11995
11996
11997
11998
11999
12000
12001
12002
12003
12004
12005
12006
12007
12008
12009
12010
12011
12012
12013
12014
12015
12016
12017
12018
12019
12020
12021
12022
12023
12024
12025
12026
12027
12028
12029
12030
12031
12032
12033
12034
12035
12036
12037
12038
12039
12040
12041
12042
12043
12044
1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