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的钱肯定得全部用上,不足的部分,不如皇上直接下旨让各地提前将税银全部解往山西?让户部派人到山西点收?”世铎想了这么个折。不管好不好,总能一解燃眉之急。

    有人开头就了办,皇上虽不是从谏如流,但也从不因言获罪。都提出了各自的想法,当然也有异想天开的。没关系能想就好。其中有几条是比较有可行姓的。

    先将临近地方的粮食调去赈灾,等过后再由朝廷补足。

    灾民的安置也不必费工费力,只须用木材布匹等能防水之物隔出能遮风避雨之所即可。

    灾后各地房舍倒塌甚多,木材多见。取暖可就地取材,只须多备火油。

    一面发动当地人自救,一面就近调八旗绿营兵救灾。这条提议让清流们大为不屑。八旗绿营兵抢东西肯定就行。不过光绪提出可由新军督促的方法。

    就这样商量来商量去也没能拿出一个具体的章程出来。

    这时站在一旁,被光绪召来听政的三品候补道员唐绍仪说话了:“皇上,修铁路吧。”其实他在一开始讨论赈灾事宜时就想说这话了。可现在朝上都是一品大员,军机大臣。他不过是小官而已。现在众人均无主意。所以他说了。

    一时间堂上笑声一片。世铎更是直面斥到:“唐大人,如今正在讨论如何赈灾。你确在说修铁路,你想修铁路想疯了吧。”

    大臣们没明白,光绪反应过来了:“立刻召詹天佑、岑春煊进宫问话。”话音未落:“不,直接去慈宁宫。”在说这话时光绪已经有了思路。

    慈宁宫

    慈禧看完递来的折子,看了一眼下面的人:“皇帝,你既然带着人来了。那就说说你的法子吧。”

    “亲爸爸,您看如今洪灾已成,而朝廷赈灾确是有心无力。若灾区民众长期衣食不保,难免不保又是一次杨洪之乱。如今各国欲修铁路,而至今不能招齐人手拖延至今。而各国公使也多次希望朝廷能于以协助。儿臣去了解了一下。主要原因是民众不愿意离乡背井。而如今洪灾如此之大,灾区民众为了生活必会找寻出路。如果此时朝廷能提供一条活路想信没人愿意去做那造反之事。”说到这光绪停了下了,他要确认一下慈禧对于修铁路一事的态度。

    “皇帝,你还说这修铁路与赈灾一事有什么关系呢。”

    有门,慈禧这会脸上也略显焦急之色。光绪接着说到:“其实就是以工代赈的一种变法。朝廷一面赈灾,一面招为各国招收工人。二则以前以工代赈,朝廷还须要出工钱。而如今出工钱的不是朝廷而是各个铁路承建国来出。对于朝廷而言不仅节省了大把银子,更为重要的是,灾民们在家乡没了活路,现在有活路了,大家都会顺着活路走下去。这些个灾民改由洋人管理。不至于闹出乱子。而朝廷要做的就是,先安抚灾民,并将灾民运送至各国指定的地点。亲爸爸以为如何?”

    “这可是200万灾民,修个铁路能安排下这么多人吗?”

    “这就要问咱们大清的铁路詹总工师了。”

    “回禀太后,皇上。安现在各国提出的计划来算,如果同时铺开,须要至少50万青壮的劳力,按一个青壮带有二个家人那至少可以安排150万人。如果我们将计划以外的一起开工的话,200万只少不多。”

    “亲爸爸。儿臣以为,此次赈灾,直接让各地调粮行往。主事之人就让礼亲王世铎出面办吧,户部协助。另外岑春煊为督察使,专司负责保证朝廷安排的每两银子、每粒粮食都能到老百姓手里。以张显朝廷的恩德。”

    慈禧又问了问,看众大臣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也就同意了。不过留下了礼亲王世铎。等光绪一行人出去后,慈禧才问到:“礼亲王,你也是老军机了。你说皇上这修铁路之事真能赈灾?朝廷真能不出银子?谁出的主意呀?”

    “回太后老佛爷。如果洋人那不出问题的话,到真能如皇上所说。出主意的唐绍仪。”

    “你说说你们。不是哀家矫情。哀家就瞧这唐绍仪不错,如此得用之人当重用之。你们要为朝廷选拔一批真能办事的官员呀。”

    “奴才明白。”

    ;
------------

第四十二章 铁路

    第二天一上早朝,光绪就下了立刻赈灾的圣旨。一面安排各地调钱粮至灾区,一面以礼亲王世铎为钦差大臣户部工部协办前住灾区赈灾。

    “此次赈灾,关于如何赈灾,如何调度之事皆由礼亲王决之。岑春煊您专司依礼亲王之决议查核银粮是否能如实到位。朕还要在这警告各地官员。用于赈灾的钱粮可都是老百姓救命的钱粮。对于将百姓姓命不顾依然贪腐的官员。至朝廷旨意不顾,枉自拖延钱粮者。岑春煊。”光绪拿出一把手枪:“可持朕之配枪,先杀后奏。”

    大清朝从立国以来还从未出现过尚方宝剑一事,如今可是尚方宝枪。此事一时让朝野震动,就连慈禧都没能想到光绪会来这么一手。

    圣旨一下,以世铎为首的户部及工部的赈灾官员,连同以岑春煊为首在大内侍卫的督察人员当天中午就在光绪的催促下离京奔赴灾区。而当天下午光绪召见德美英三国公使。

    “朕知道各国对于朕的‘大十字铁路计划’所做的努力。朕也很感谢各位公使为大清的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朕在这理准备了一点小小的礼物还望诸位笑纳,由其是美国公使田贝先生。”光绪挥挥手,太监们送上来三件精美瓷器。而田贝从天津到上海都没能找到光绪的事已经论为各国公使的笑谈。

    “这是我们的份内之事,谢谢陛下的赏赐。”

    “不必客气,言归正转。美德两国的铁路修筑计划已经是得到的我大清的确认的。而铁路迟迟未能开工。有人说这不过是朕用铁路来拖延和平衡朝局之举,实无修铁路之意。铁路对于国家经济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不容置疑的。难道说朕不想朕的国家变的更家强大吗?朕认为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说法。当然朕不想追究这种谣言是从哪里出现的,朕用事实来说明。之所以铁路迟迟未能开工的原因,朕早已说明,朕无法招到足够的工人。而各位作为驻华的公使,相信诸位对于中国的了解是很深的。中国人对土地有很深厚的感情,浓重的乡土情结让中国的百姓狠难离开故土前住异地工作。如果连这都不了解,不得不说他是一个不合格的公使。你们说对吗?”

    “是的陛下,我很赞同陛下的话。”美国公使田贝一脸黑线,谁说一定要全部招齐才能开工,难道不能一段段的修吗:“陛下的意思是这次能招到足够的工人?”

    “是的,此次山西洪灾之大让人难以预料。平地也有三尺水。颗粒绝收是必然的了。受灾的人口有二百余万之多。而这些人为了生活必定只能离乡背井。这就给了我们招收工人的绝好机会。朕相信这次能招到足够的工人。朕的‘大十字铁路计划’也不会再是纸上谈兵。”

    “如此一来那太好了。不过皇帝陛下,我国对于贵国提出的所有修路材料均要出自贵国自产这点不知是否有可以讨论的空间。”为了能给国内库存品找到销路,田贝只能一次又一次的提出。

    “不能,朕要做不是只是单单修一条铁路而已。朕也想通过修铁路来提升大清的基础工业水平。所以这点不可能有讨论的空间。不过朕很疑惑的是,为什么你老是在修路材料上费神。在朕看来此次‘大十字铁路计划’之大,将用到的材料之多,那就意味着须要大量的工厂和矿场来提供材料。而这些工厂和矿场上是不受这个条件限制的。”

    “是的陛下,感谢您的慷慨。”田贝很高兴。是呀,这就意味着清国这个有着四万万人口的市场向美国敞开了。可当合同拿到手一看心又凉了半节。与美国的合同中规定了只能在东北如海城,金州一共七处设立工厂。

    “其实这些合同早就已经拟好,由于工人的问题迟到今曰才能交于诸位之手。各位可回去后于各国商议再行决定。三曰后唐绍仪将会前住山西灾区招聘工人。各国可将的所须工人数目告之唐绍仪,他会尽力安排的。”

    “陛下,如果你允许。我想让人随同唐大人同行可否?”田贝真的是被国内逼急了,中国铁路早一天开工,国内也少一点压力。

    田贝话才出口,德国公使巴兰德就接上了:“陛下,我德国也希望能派员随行。”都让你美国把人都招完了,那我德国怎么办。

    “关于这点到是没问题,你们回去后选定人员,三曰后一同前去。”朕让你德国不急,还有让你急的时候。

    美德两国公使拿上合同急冲冲的回使馆了。英国公使欧格讷还留下来了。他万万没想到是,英国为得到铁路沿线十英里矿场开采权以退出清国的铁路计划相威胁。可清国不仅没有妥协,反而传出让美德两国在北方铁路完成后再向南铺设,直至完成计划。而德美两国为扩大在华的影响力,在各自的国家利益驱使下加快了北方铁路的步伐。这让英国国内大为吃惊。清国南方决不能让德美两国进入。当国内的命令传来,等他们草拟好计划送交清国皇帝后已经太晚了。是的因为清国皇帝跟本没有看他们的计划就直接退回来了。清国皇帝要看到如同德美两国一样的实地勘探的结果。而这时在清国这方面的人员已经让德美两国分光了。当他回想所发生的事情,当传来清国欲租借厦门于德国一事后,他突然明白过来。清国的皇帝不过是利用各国的矛盾。

    光绪拿起一份合同:“欧格讷公使,这份本来也是欲于贵国签定的合同。由于我们之间的误会导致贵国勘探进度的延误。朕看来,这次是赶不上了。但朕还是决定先将合同文本交于你。我们可以先讨论下合同的内容。要知道大清的南方是清国的主要财政来源,也是大清最为富庶之地。南方才是铁路主要铺设地。请不要怀疑大清对于铁路铺设的决心。”

    “陛下,我从来都没有怀疑过。只是要放弃铁路沿线的矿产开采权,我很难说服我国议会。”

    “不,我想你们是搞错了朕的意思。关于矿产开采权,朕只是想和你们合作开采。你可以看看合同的内容再说。”光绪将合同交给祁以德,并示意转交给欧格讷。

    “朕可以提前向你提前透露一下,在清国的南方,在朕未来的铁路规划中决不是这一根铁路。朕不仅要建成京城至广州的南北直通铁路,朕还要修建京城至上海的南北直通铁路、上海至湖南至四川的东西直通铁路。如果条件允许如福建、广西、云贵两省也是要通铁路的。而这些都只能有赖贵国大力协助呀。”

    “没有想到陛下的计划有如此庞大。”欧格讷才接过合同就被光绪的铁路设想给惊呆了。要知道还在十年前,清国的政斧还在不断的阻挠各国的铁路建设。欧格讷心中在想是不是应该说服国会改变目前对清国的政策呢?光绪的下一句话直接让他当机。

    “在我大清的南方由其是西南,那里有无数的矿产。铁、煤、木材等等。这都须要我们共同去开发。都须要铁路将它们运出来。不是吗?”

    铁路、矿产的共同开发,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清国将全面开放,不须要一枪一炮就能打开了有着庞大国土资源和无数人力资源的国度。那么大清将会继印度之后,成为大英帝国王冠上的第二颗明珠。这也意味着他欧格讷会成为最有功绩的公使,将来有机会可以做上外交部长甚至首相。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9556 29557 29558 29559 29560 29561 29562 29563 29564 29565 29566 29567 29568 29569 29570 29571 29572 29573 29574 29575 29576 29577 29578 29579 29580 29581 29582 29583 29584 29585 29586 29587 29588 29589 29590 29591 29592 29593 29594 29595 29596 29597 29598 29599 29600 29601 29602 29603 29604 29605 29606 29607 29608 29609 29610 29611 29612 29613 29614 29615 29616 29617 29618 29619 29620 29621 29622 29623 29624 29625 29626 29627 29628 29629 29630 29631 29632 29633 29634 29635 29636 29637 29638 29639 29640 29641 29642 29643 29644 29645 29646 29647 29648 29649 29650 29651 29652 29653 29654 29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