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楚风前去传令之后,王君道对同来观战的第三军团长聂远征、第五军团长向子龙、第六军团长唐箭说道:“你们三人也赶回各军团,领军前来,随我一同进驻天镇县。”

    三人应命道:“是,司令。”

    在第一军团先头部队赶至天镇县城东面,由副军团长张德成亲自指挥,对天镇县城发起进攻之时,第二军团的先头部队也已经兵临大同县城之下。

    副军团长曹福田没有做任何休整,便让部队对大同县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随先头部队而来的三十六门迫击炮同时对大同县城的东城门开炮,大同县城并不算特别坚固的城门,很快便在重型迫击炮的炮弹之下毁于一旦。

    曹福田丝毫未将大同县城中的一万晋军放在眼里,亲自领军在十多挺重机枪和三十多挺轻机枪的掩护之下,对大同县城发起了猛烈的冲锋。

    这个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张德成其名的人物,再一次在战斗中展现了他凶猛的一面,四千五百骑兵,第二军团主力第四师其下的第二旅五千战士,近一万人的先头部队,如洪荒巨兽一般,不顾大同城墙上射来的弹雨,冲向了已被炮火摧毁的大同县城东城门。

    短短十几分钟时间,骑兵便在曹福田的亲自带领下,从城门三里外的地方率先冲进了大同县城。

    一个小时后,随着第二军团军团长徐剑进驻大同县城,大同县进攻战落下帷幕。

    中午时分,王君道已经在杨破虏的带领下,坐进了天镇县最好的酒楼――天香酒楼。(未完待续。)
------------

第一百三十一章 山西要陷

    天镇县与直隶省毗邻,处于直隶、山西省交界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商业也尤为发达,而天香酒楼是天镇县最好的酒楼,也是大同府最好的酒楼,即便在这方圆二三百里之内,也是排名第一的酒楼。

    龙虎军早上才对天镇县发起进攻,王君道中午就坐进了天镇县城的天香酒楼,不得不说龙虎军的战斗能力之强。

    在酒菜还未上来之前,杨破虏亲自向王君道汇报天镇县之战的战况:“司令,如今第一军团已将驻防天镇县的二万晋军主力击溃,歼敌四千余人,俘敌一万二千余人,另有三千余人逃往阳高县,第一军团主力第一师、第二师以及一、三、五军团直属骑兵团组成的骑兵旅也已经前往追击,最迟明天上午就能拿下阳高县。”

    王君道点点头,道:“不错,比我预想中要快很多,我军伤亡如何?”

    杨破虏道:“牺牲一百三十七人,重伤一百零六人,轻伤三百三十九人。”

    王君道微微点头,道:“算得上是一场大胜,告诉将士们,收敛牺牲将士遗体,火化之后,将骨灰分为三份,按军规处理,一份在寻一处风水宝地掩埋,建烈士陵园,一份随军而行,等胜利之后,入燕京地坛的中华英雄殿,享万世敬仰,一份随遗物、抚恤金、烈士证等一起,待战争结束后,由军官们组成军官慰问团亲自将其护送回家。”

    杨破虏沉声说道:“是,司令。”

    不多时,酒菜依次上来,随同酒菜而来的,还有从大同县发来的无线电报。

    如今王君道的中华军事武器研究院已经研究出了比较先进的无线电报机,电报可以发射四百到六百公里的空间距离,而天镇县到大同县的空间距离仅为四五十公里,即便之间有不少崇山峻岭,依然挡不了无线电报的发射和接收。

    看完捷报,王君道笑着对杨破虏道:“第二军团已经攻陷大同县城,歼敌五千,俘敌九千,并俘虏了大同知府,大同县县令等官员,大同总兵马金领五千溃兵逃往怀仁县,徐剑已经派出两个师前往追击,另外还派出一个旅北上阳高县,准备配合第一军团,南北夹击阳高县的一万晋军。”

    话音落下,杨破虏便笑道:“如此而来,盘踞在大同府的六万晋军已有四万被我军击溃,阳高县的一万多晋军也已陷入包围,大同府的大局已定,山西北面门户被我们攻破了。”

    王君道笑道:“不错,只要拿下怀仁县,大同府全境便不在话下,只要拿下了大同府,山西也就不在话下了,来,我们喝酒,就当是提前享受一场庆功宴了。”

    看着王君道举起酒杯,杨破虏自然也客气,举杯相应,参谋长楚风等人也跟着举起了酒杯。

    与天香酒楼的轻松气氛不同,山西太原,巡守府却已经浓罩在一片阴云之中,因为大同府被龙虎军进攻,天镇县、大同县被攻陷的消息已经被马金通过有线电报传到了山西巡抚毓贤的面前。

    山西布政使李廷萧,太原总兵卢昌诒,毓贤的亲兵统领何福坤等毓贤的心腹,都聚在一起,没有人能轻松得起来。

    想到昨曰还大言不惭地说王君道纵有十万大军,也休想在山西占到便宜,今曰王君道便已经领军打下了天镇县和大同县,卢昌诒就不免一阵脸热,这是赤&裸裸的打脸啊。

    当然,卢昌诒心中更多是惊恐,为龙虎军的战斗力而恐惧。

    四万大军,分驻天镇、大同两县,武器虽算不上先进,但也人人有枪,弹药还算充足,可连一早上都没有坚持下来,通过大同传来的电报的只言片语,卢昌诒知道,龙虎军根本就没有动用多少部队,仅凭一轮炮击,一轮冲锋,便将四万晋军大部击溃。

    这四万晋军可都是晋军中的精锐啊,竟然连一早上都抵挡不住。

    龙虎军到底强大到了什么地步?卢昌诒终于切身体会到去年王君道仅用了半个月时间便收复天津,直接逼得袁世凯远走疆省的那种无奈与憋屈。

    想到龙虎军攻破太原,将他及他的家人全部俘虏的场景,他便有些不寒而栗,一时间,他心里竟然生出了投降的想法。

    岂止是他有这个想法?李廷萧何尝没有?他只是个布政使而已,虽然有忠君的思想,却没有慷慨赴死的勇气,如今满清都已经灭亡了,以前忠的那个‘君’也死了,这几个月以来,他一度认为,王君道的中华帝国政斧周边强敌环伺,不可能有出路,才决定支持毓贤,若将来满清重建,他可以成为元老,若是满清不能重建,而毓贤能够在王君道被四面攻击之时,坐收渔利,他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可现在王君道的军队所展现出来的战斗力将他那一点点心思击得粉碎了,他也萌生了投降的想法。

    比起丢了姓命,家破人亡,还被胜利者写成无能迂腐之辈,他情愿当个降臣,以他的身份,就算投降了,不至于再得到如今的高官待遇,但保全身家,做个富家翁是没问题的。

    但是,毓贤没发话,他又岂敢将心里的想法说出来?

    过了好半响,毓贤终于去除掉心中那股因为龙虎军恐怖的攻势而产生的恐惧,抬起头来,缓缓地看过在座的心腹,说道:“四万晋军被龙虎军击溃,大同府已失,山西的北面门户被彻底打开,下一步,龙虎军的目标肯定是朔平府,我们在朔平府仅有五千晋军,根本就抵挡不住龙虎军的进攻,一旦龙虎军过了朔平府,不出一曰,就能兵临代州,我们在代州城只有三千晋军,大同的六万军队都抵挡不住龙虎军的步伐,代州的三千军队自然也不可能是龙虎军的对手,就算从大同府到代州,之间还有桑干河、雁门关等险要之处,又有朔州作为中间屏障,而从代州到太原又有忻口、滹沱河、石岭关等天险以及忻州、阳曲县等缓冲地带,但以王君道的大军,要兵临太原城下,估计也要不了十五曰,而太原只有区区五万晋军,其中超过三万都是训练不足,缺枪少弹的新兵,抵挡不住龙虎军的兵锋。”

    卢昌诒跟了毓贤十多年,自然已经猜出毓贤心中所想,说道:“大人,您打算不抵抗?”

    毓贤点头道:“抵抗只有失败,我打算带领大军,离开山西,投奔陕甘总督嵩蕃。”

    话音落下,李廷萧便直接说道:“大人,恕我直言,以龙虎军如今展现出来的战斗力,攻占陕西,也只是时间长短而已,您去陕西,等于没去。”

    毓贤闻言眉头深深皱起,李廷萧的话虽然刺耳,但说得确实是事实,半响,他沉着脸问道:“那你觉得我们现在该怎么取舍?”

    李廷萧丝毫不在乎毓贤的脸色,毓贤之所以能在山西养活这么多军队,有一大部分功劳都是他的,他相信毓贤不是那种不明事理的人,所以说出了两个字:“投降!”

    投降?

    毓贤眼中闪过一道光芒,并没有说话,毓贤的亲兵统领何福坤却厉声说道:“李廷萧,你再胡言乱语,就算大人不惩罚你,我也会亲手杀了你。”

    李廷萧却巍然不惧,道:“我只是道明形势,并没有胡言乱语,投不投降,都要大人决定,大人若选择投降,我便跟着投降,大人若选择誓死一战,我李廷萧也愿跟随大人一同进退!”

    他这是以退为进之法,听了他的话,何福坤自然无话可说了。

    毓贤深深地望了李廷萧一眼,势要看出他心中所想,可李廷萧面色沉着,一脸平静,根本没有任何异常,最终毓贤只能无奈地摇摇头,对众人说道:“你们都先退下吧,现在要调兵往大同也已经来不及,你们让我好好静一下吧。”

    这时卢昌诒说道:“大人,龙虎军已从北面来势汹汹,您下令让我领太原之兵前去支援吧,无论支持多久,至少可以减缓龙虎军抵达太原的时间,为大人您赢得充分的时间,大人可以调河东、平定、泽州三地的军队回防太原,加上大人的亲兵和七千晋军精锐,龙虎军远来疲惫,大人未必没有胜算。”

    毓贤摆了摆手道:“明知道不敌,又何必让士兵枉送姓命?士兵们也有父母妻儿!再说,就算我调各地军队回太原,龙虎军疲惫,晋军也疲惫啊,根本不占一点便宜,还不如不调。行了,你们都先回去吧,让我好好想想,明天傍晚前就给你们答复。”(未完待续。)
------------

第一百三十二章 只用三个军团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7705 17706 17707 17708 17709 17710 17711 17712 17713 17714 17715 17716 17717 17718 17719 17720 17721 17722 17723 17724 17725 17726 17727 17728 17729 17730 17731 17732 17733 17734 17735 17736 17737 17738 17739 17740 17741 17742 17743 17744 17745 17746 17747 17748 17749 17750 17751 17752 17753 17754 17755 17756 17757 17758 17759 17760 17761 17762 17763 17764 17765 17766 17767 17768 17769 17770 17771 17772 17773 17774 17775 17776 17777 17778 17779 17780 17781 17782 17783 17784 17785 17786 17787 17788 17789 17790 17791 17792 17793 17794 17795 17796 17797 17798 17799 17800 17801 17802 17803 17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