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荷看了也不得不为之惊叹,长孙无忌除了一肚子坏水之外,在这律法上的见解,放眼整个大唐,确实无人能及。
杜荷也想到了后世的一句名言,西有罗马法,东有唐律。当然这个唐律并不就是指长孙无忌所编写的律法,而是唐代法律的总称,包括了李渊时期的《武德律》,唐玄宗时期的《开元律》、《大唐六典》等。但毫无疑问,长孙无忌编写的《贞观律》、《永徽律》在唐律中占据了主导的位子,是唐律的根基起源。
《武德律》虽然在《贞观律》、《永徽律》之前,但大多都是沿袭隋朝的律法,并没有做多少的改良。也是因为如此,李世民才在继位之后,让长孙无忌重新编写属于大唐的律法。唐律也是由此而打下基础的。
不管是此后的《开元律》、《大唐六典》还是《大中刑律统类》都是围绕《贞观律》、《永徽律》进行整编。
杜荷不知是因为自己穿越的缘故,还是别的什么。在他的映像中,长孙无忌是在李治朝才开始修正《贞观律》的,想不到现在太子谁属都不清楚,全新的《律礼》意外的出现了。
杜荷即是武将,也是文臣,也不得不重视这《律礼》给大唐王朝带来的影响。
杜荷合上了《律礼》,闭目静思,想着书中的一切。
《律礼》一书,并不是天方夜谭,更不是虚无缥缈的制度企划,而是吸取了唐朝以前所有朝代律法上的优点以及不足,将优点采纳,将缺点改良,是一副贴合实际的政治巨著。
隋朝统治者的暴政和严苛的刑罚导致农民起义的历史给唐朝的建立者留下了深刻的印像。故而长孙无忌接受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建立和稳定[***]统治体系,贯彻“先存百姓”的指导思想及‘安人宁国’的治国方针,立法宽平,顺乎历史潮流。
《律礼》共计十二篇:分别为《名例律》、《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等。
这十二篇几乎包含了所有的政治体系,关官员的设置、选任、职守以及惩治贪官枉法,又有户籍、土地、赋役、婚姻、家庭等民事的管制,还有饲养牲畜、库藏管理,保护官有资财不受侵犯等等,规章制度,万分全面。
以唐代人的眼光来看,那是无懈可击,一部千古巨著。
但是……杜荷眼中闪过一道奇芒,这仅仅是以唐朝的眼光来说……杜荷本身的存在就是所谓的bug,有着千年知识的异类。历史在进步,科学在进步,社会进步,律法规章制度一样在进步。
可以肯定天朝的法律,不论细节还是大体,都要远远的胜于唐朝。
当然就如楚留香说的,官府中人虽然未见得如何高尚,但他们所代表的法律和规矩,却是无论什么人都必须尊重的!他们蔑视的,只是少数人立下的规矩,这种规矩自然不值得尊敬,但道德和正义,无论任何人也不该轻视……天朝制度没有错,错的是那些身为执法者,相互包庇,滥用职权。
杜荷并不是学法律的,详细的律法内容并不知道,也不可能如律师一样,将天朝的规章制度,几百条的律法记在脑海里。但毕竟是成年人,会接触到一些生活上的规章制度。
这些规章制度,恰好是最常见,最实用,也是最利用社会稳定的。
此外他作为历史老师,也接触过唐朝以后个个朝代的律法制度。虽然同样做不到将所有的记载脑海里,但个别的一些超时代的东西,却要胜过长孙无忌编写的《律礼》许多。
杜荷重新翻着《律礼》,心中勇气整改的念头,囔囔自语:“记得听媚娘说过,改一字得一金,不知那老狐狸能够拿得出多少黄金出来……”
(未完待续)
------------
第四章 小正太与大胖子
一句要改《律礼》说起来确实简单,但做起来可就千难万难了。
并不是杜荷脑子里没有货色,而是需要区分不同朝代的诧异。唐朝是标准的封建时代,虽然名义上说什么,百姓为先,都是屁话。封建社会,皇帝第一,这是谁也不能触犯的主权。
如果杜荷按部就班,说什么明煮,说什么自治,那绝对是厕所里点灯……找死。
杜荷好歹也在大唐混了这么多年,这点常识还是知道的。根据一千多年的经验,修改《律礼》不难,真正难得是要避开一些时代的差别,选择其精髓,添入其中。
杜荷发现有好多非常高明合理的制度,因为社会制度的诧异而不能运用,也只能为之叹息,并没有打算强求。
社会进步,需要一步一步的漫长过程。现在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就有封建社会的次序。如果强行更改,生搬硬套的用社会主义社会或者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来发展,便如拔苗助长,反而坏事。
杜荷精心挑选,将脑中的那些合理有效的制度中,将那不合封建社会的制度除去,将同样适合封建社会的制度,在相应的地方,加入《律礼》其中。那些唐后民国前的规章制度,大多都是为封建帝王服务的,没有这个顾虑。将这些超时代的东西,就如裴松之助写《三国志》一样,见缝插针的添加了进去。
《三国志》作为二十四史之一,其实并不然。《三国志》由晋臣陈寿私人编绘,当然这里并不是指陈寿写史不公,缺乏写史的公正公德心。而是人力有限,一个人在如何的有能耐,也无法做到将所有的资料一一找全。
南北朝时,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裴松之为其作补注。裴松之借助国家之力,用心收集遗留下来的史料,补充原书记载的遗漏和纠正错误。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评论;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加以批评。裴松之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超过原文的三倍。
故而现在的《三国志》都要加上“裴注”两个字,唯有加了这两个字,才能算是真正的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国志》。
杜荷如今做的事情便如裴松之相差无几,他将整本书分段整改能够运用到后世知识的时候,毫不犹豫的用长篇大论来做交待,详细解说。有一些与历史暗合,容易出错,被有心人抓住律法漏洞的地方,也详细的补上。
杜荷休假的时间大多都用在这个上面了。
《律礼》近乎十万字,想要给它逐一注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也不是写小说,能够一挥而就。以长孙无忌之能,十万字的《律礼》,他几乎用了三年,可见每一字,每一句他都经过详细琢磨推敲过的。杜荷自问在律法上,比不上长孙无忌,所依仗的不过是多一千多年的知识,故而修改的格外小心。
大半个月,也不过修改了一万字左右。不过就在这一万字里,杜荷所标注的注解就多达一万两千五百多字,比正文内容还要多。
如果真的改一字,一金。那么杜荷现在已经有一万多金入账了。
不过如此巨额的数字,长孙无忌十之**是拿不出来的。
这天杜府上下格外热闹,原因无他,杜荷的双生儿小宝儿、小百合满月了,要摆满月酒。
杜荷并不是喜欢排场,若是可能他更希望与家人,在叫上房遗爱、罗通、薛仁贵、李敬业之类的生死好友,一起分享这份喜悦。但是这并不符合实际,人在江湖,生不由己。人在官场,更是如此。
杜荷混迹在尚书省,假若儿子满月酒这等大事,不请他们过府,显然说不过去,也会在他们心中留有疙瘩,认为自己看不起他们。同样的,请了他们,那一些有过交集的官员,也要要请了。
这样一来一往,要请的官员多达八十六人。
酒宴也不得不摆成一条长龙,分主次入坐。这样一来,杜荷的一干好友就必须坐到末尾去了。
这也是杜荷为难的原因之一。
杜荷看着长长的名单,很为难的排着位子。
现代人酒席对于座位,并不怎么重视。但是古代对于位子却是很看中的,因为一个座位大打出手,甚至成为生死仇敌的大有人在。故而对于这排座,非常的讲究,既要排的公证,又要排的合理,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府中的管事已经将邀请的达官贵人列了一个名单,让杜荷做最后的定夺。
杜荷看着手上的名额,如他所想的一般,第一列是几个王子的席位。虽说杜荷与李世民的儿子没有很深的往来,但长乐毕竟是皇家中人,小宝儿、小百合是他们的外甥,他们的地位是娘舅,不请不行。
第一席位空在哪里,毫无疑问,那是留给代替李世民前来道贺的皇子的。
李世民作为皇帝,如果对于某个臣子过于宠信,会受到谏臣的抗议。李世民对于杜荷已经算是恩宠之极了,如果再亲自参加小宝儿、小百合的满月酒,魏征、马周这些谏臣又会在他耳边说这说那。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1598
11599
11600
11601
11602
11603
11604
11605
11606
11607
11608
11609
11610
11611
11612
11613
11614
11615
11616
11617
11618
11619
11620
11621
11622
11623
11624
11625
11626
11627
11628
11629
11630
11631
11632
11633
11634
11635
11636
11637
11638
11639
11640
11641
11642
11643
11644
11645
11646
11647
11648
11649
11650
11651
11652
11653
11654
11655
11656
11657
11658
11659
11660
11661
11662
11663
11664
11665
11666
11667
11668
11669
11670
11671
11672
11673
11674
11675
11676
11677
11678
11679
11680
11681
11682
11683
11684
11685
11686
11687
11688
11689
11690
11691
11692
11693
11694
11695
11696
11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