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推门而入,偌大的祖庙空无一人,恭敬的上了三炷香后,他来到了角落的两个灵位前,久久无语。
杜荷站在一侧,能够看清灵位上的字样“李建成”、“李元吉”。
他们也是李家人,自然有他们的位子。
“记得小时候,朕很羡慕我大哥,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一直以他为榜样。我们的关系很好,他懂事听话,朕调皮捣蛋,常常闯祸。每当闯祸的时候,大哥总是第一个替朕扛,替朕求情。至于元吉,他跟朕的关系并不怎么好。他武艺高强,但好勇斗狠,有些残暴,姓子一起,就会欺负人。爹爹宠着他,大哥也惯着他,朕担心他闯大祸,时常管他,骂他,甚至出手打他。可一但朕出了什么事情,第一个站出来为朕出头的就是他。虽说常因此,闯下更大的祸,但他从不在乎。因为我们是兄弟啊,就是关系不好。他也叫我二哥,也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但是他们都死在了朕的手上,你说现在朕沦落至此,算不算是报应……”
这番话李世民也只有对着杜荷才说的出口,只因在李世民心中杜荷除了是他的臣子女婿,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能够一起把酒言欢的酒友。
杜荷一时间也不知如何回答,但此刻在他看中的李世民不是什么千古一帝,也不是什么大唐皇帝,而是一个软弱的男人,一个因为儿子的背叛,妻子的命悬一线,引发不堪回首的往事的软弱的男人。
也是啊,就如一首歌说的,在坚强的男人也会有疲惫的时候。
李世民很强,强的离谱,不管是军事上还是政务上都创造了许多的奇迹,但他这一生经历的事情确是风雨波折,并非常人能够想象的。
经历过这么多的事情,面对那么多的波折,谁能做到永远的坚强?
杜荷道:“是非对错自有后人来评,不管别人怎么看,但在小婿眼中,岳父大人是一个明君,是一个能为天下百姓着想的君王。正是因为有了岳父大人,天下百姓才能走出隋末动荡,安安稳稳的过上好曰子。大舅哥、四舅哥他们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思想主见,都明白自己做的是什么。他们的错,并非是岳父大人的过。”
“只能说权力的诱惑太大,大的让人无可抵御。”这句话杜荷说在心底,并没有说出来,他还没有愚蠢到跟一个皇帝说权力的诱惑。
如果杜荷说出来,一定会引起李世民的共鸣,他最能体会这话中的意思。
哪个人天生下来就有当皇帝的心思的?
李世民当初为李唐打江山的时候,也没有想过太子的事情。只是随着他的能力越来越突出,天下英才,都因为他的个人魅力齐聚秦王府,使得秦王府力压太子府。野心也就为之滋长了有了跟李建成一争之心。
最开始李世民也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能得天下最好,争不过也无所谓。可是他却万万想不到,这一步迈出根本就没有回头路。最后更是在不自觉中踏入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绝地。
李世民沉默了许久,突地问道:“你觉得稚奴怎么样?”
杜荷先是一怔,心中顿然明白,经过李泰这一事,李世民已经有心立储了,当即答道:“晋王殿下低调、俭朴,至善至孝,为人机敏,将来必成大器。”
李世民道:“以后多跟稚奴亲近亲近,大唐未来的重担还是要落在你们这年轻一辈人的身上。”
杜荷领命,随即一笑道:“岳父大人已经老了吗?小婿可是一点也不觉得啊,像岳父大人这样年不过四十几就取得如此成就的帝王,古往今来,哪有一人?怎么正当壮年,今曰说的话竟像年过古稀的老爷子一样。”
李世民前半句听了很受用,听到后来,眉头忍不住的挑了一挑,随即一想,也觉得杜荷说的在理,事情已经发生,在沮丧也是无用。他历经无数风雨,只是一时想不开,让杜荷如此一笑,也觉得自己过于多愁善感,心底也少了许多忧郁之气。
不知是长孙皇后真的鸿福齐天,还是孙思邈有起死回生之能,又或者舍不得挚爱的丈夫,至亲至孝的长乐、李治、小兕子等人,她克服了死神的号召,病情奇迹般的渐渐好转。
这似乎是个预兆,预示着已经清除了内患的大唐,有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未完待续)
------------
第七十九章 最幸福的人(全书完)
世家的覆灭,是历史的必定。[ 文字版更新最快到 ]
他们的存在,严重的造成了一种垄断,使得寒门士子难以有一展所长的机会。
这对一个王朝来并不是是一件好事,也因如此,英明神武的隋文帝杨坚才会创出科举制度,为了就是遏制门阀世族的成长。只因世族力量过于强大,科举制度并没有改变几多现状。
直到唐朝,情况才有所好转。尤其是贞观一朝,李世民有着不输于杨坚的高瞻远瞩,即位之后就将门阀世家视为肘腋之患,恨不得除之而后快。他做了许多压制世族门阀的事情,重视科举,扶持关陇世家等等,但因门阀世族根深蒂固,取得的效果其实不明显。
杜荷的呈现是改变一切的源头,他最大的利益即是拥有千年的知识,根据种种情况改良了印刷术,改良了造纸术,通过各种增进社会成长的手段,让门阀世族的地位摆荡。最后更是随着弑君案的产生,使得门阀世家受到了致命一击。
趁他病,要他命,这个简单的事理李世民还是懂的的。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李世民根据那些出至世家的官员,自身的才调,或裁减或调离,将他们打散开来,不克不及互相依仗。如果他们能够在自力的环境下,依旧能够成为一方良吏,则意味着他们却又才能,值得重用。反之,则才能有限,将这个造福一方的机会让给他人。
只是短短的年余间,各种合理的政策,科举中越来越多的寒门士子赢得了一展所长的机会成功的成了处所明吏。因为苍生获得了许多学习的机会民间也涌现出许多德才不输于世家的大学者大儒。世族的威信,与日剧减,渐渐淡出了士林界不再受到盲目的追捧与崇拜。
唐朝的肘腋之患,也获得了根治。
至于外敌,唐朝已经没有敌手了,经过长时间的四方征讨,东突厥、吐谷浑、薛延陀、高昌、高句丽、吐蕃、南诏等等能够给大唐带来威胁的仇敌,一个个都成了证明唐朝强大的证据,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中。
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唐朝都在致力于内部成长。尤其是海上的丝绸之路,更是取代了陆路,成了大唐全新的经济命脉。
为了稳固海上丝绸之路,杜荷提议组建水师,成长水上舰队。大唐王朝步战骑战,天下无双,但水战却其实不盛强并没有一支能够引以为傲的海上舰队。
高瞻远瞩的李世民同意了这个提议,招募海民,募集工匠,一边着重于水军的训练,一边致力于战舰的研发。
虽然没有强敌但大唐的经济军力都没有因此而拉下,反而获得了显著的提升。
贞观二十年,平静了五年的大唐王朝终于遇上了愚昧的挑衅者。
远在东方的岛国,眼红于大唐王朝蒸蒸日上的经济,终于抑制不住自己的贪婪,sī底下乔装成海盗对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道展开了抢劫屠戮。
同时倭国天皇还自作伶俐的派使者出使大唐,暗示若能够成长两国国交,倭国愿意配合大唐全力围剿海盗。
因为杜荷的一直从中作梗唐朝至今都没有与倭国建立国交,虽然倭国年年都派出使者示好但都无果。
倭国使者的态度jī怒了好面子的李世民,他还不知道海盗是倭国搞的鬼。不过海盗的呈现,无疑是正面挑衅大唐帝国的威严。这自己国家的威严,自然由自己找回,区区一个的岛国,想干什么?
李世民直接将倭国使者轰了出去,派专人查询拜访此事,随即动用已经成型的大唐水师,在丝绸之路的要道上巡逻。
杜荷现在已经是军政要员,这种事还不至于派他出马,但他还是背后派出了踏月留香。他的直觉告诉他,此次海盗与历史上明朝遇到的海盗相差无几,应该是岛国人的杰作。就算不是,那又怎么样?
只要有足以乱真的证据,一样能够将矛头指向倭国。
一句话,休养了五年,杜荷有心活动活动筋骨,倭国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根本无需什么假证据,在踏月留香的明察暗访之下,证实了一切是倭国所为。他们留下了一条线索给了负责查询拜访此事的唐朝官员,让他们能够更快的查明这事实的真相。
李世民得知一切竟是倭国自导自演,顿然大怒,下达了讨伐倭国的命令。
杜荷毛遂自荐,他可以不加入更大的战事,抛却更大的功绩,但讨伐倭国却不克不及不加入,哪怕是当一个马前率也好。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68415
68416
68417
68418
68419
68420
68421
68422
68423
68424
68425
68426
68427
68428
68429
68430
68431
68432
68433
68434
68435
68436
68437
68438
68439
68440
68441
68442
68443
68444
68445
68446
68447
68448
68449
68450
68451
68452
68453
68454
68455
68456
68457
68458
68459
68460
68461
68462
68463
68464
68465
68466
68467
68468
68469
68470
68471
68472
68473
68474
68475
68476
68477
68478
68479
68480
68481
68482
68483
68484
68485
68486
68487
68488
68489
68490
68491
68492
68493
68494
68495
68496
68497
68498
68499
68500
68501
68502
68503
68504
68505
68506
68507
68508
68509
68510
68511
68512
68513
68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