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赵丕廉要把话题引入正轨,宋哲武心说,‘这可没到时候。’指着桌上的菜肴说:“知道麓台先生是五台人,本想做些先生的家乡菜,可是山西菜很多,据说有三大菜系,我也分不清楚,这是询问了原来的涞源县长孟楚和酒楼的老板才选定的,不知对也不对。如果有错,我这也是愿表‘芹献之心’还望麓台先生指正。”
赵丕廉点头说:“文戈说的基本不错,不过如果细分起来可不是三大菜系,而是四大菜系,具体是:太原菜、晋南菜、晋北菜和上党菜。其中以太原菜为晋菜主要代表。太原菜即晋中菜,亦称阳曲菜,汇集寿阳、榆次,祁县、太谷等地的烹调技艺,吸收京、鲁、豫、沪、川等南北各地菜肴烹调之长,兼收并蓄,逐步形成了一套有独特地方风味又有广泛适应姓的菜系。总的风味特点是:味重香咸、喜食酸醋、油厚色重、软嫩酥烂。此为晋菜正宗风味十六字块。虽然它吸收众家之长,可是自身风格也就淡了。在现今的晋菜里只是以我们五台的为代表的晋北菜特色更重些。特别是因用山西老陈醋烹制,山西的糖醋菜别有风味。”
又指着桌上的菜说:“这几样菜都是正宗的五台菜,不错!不错!我可是要谢谢文戈费心了。”
宋哲武端起酒杯说:“麓台先生博学多闻,哲武受教了,我们今天一是为麓台先生先生接风,二是给麓台先生赔怠慢之罪,来,我们共同敬麓台先生一杯。”
赵丕廉一边谦让一边和宋哲武等人一起喝干了杯中的酒。随后众人推杯换盏不断,宋哲武、箫国栋、陶蓉又连连给赵丕廉敬酒,赵丕廉酒量很大,杯杯见底,三巡之后,酒量较差的箫国栋和陶蓉两人就不敢再敬酒了,只有宋哲武还是谈笑风声地和赵丕廉天南地北地说着些不痛不痒的闲话。
赵丕廉在和宋哲武对干一杯后,咋着嘴说:“山西汾酒工艺精湛,源远流长,素以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回味悠长特色而著称。历史上,汾酒曾经有过了两次辉煌: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被载入廿四史,使汾酒一举成名;晚唐时期,大诗人杜牧一首《清明》诗吟出千古绝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汾酒的二次成名。汾酒应该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名酒,据史料记载,贵州的‘茅台’是清代康熙年间,一个山西盐商传去的。陕西的‘西凤’是山西酒坊迁入,始创‘西凤酒’。至今我国不少地方的名酒中仍有‘汾’字,如‘湘汾’、‘溪汾’、‘佳汾’,可见其渊源。”
赵丕廉放下酒杯,不经意的扫了宋哲武一眼,话锋一转又对几人说:“山西汾酒之所以好,芷青以为这主要是因为山西的水好,只有山西的水才可以酿造出汾酒,即使有人在江浙一带以相同的工艺和原料,也绝不可能酿造出汾酒来。这就是俗话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西民风古朴,据有北方人的坦率真诚,这是江浙一带比不了的。”
宋哲武心说:“这是要说到正题了。”
不过他可不想现在就接过这个话题,装着糊涂说:“麓台先生所言不虚,水质的好坏的确对酿出的酒的优劣有决定姓的影响。南方的黄酒就很不错,比如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酒之一的绍兴黄酒,它采用被唐代茶圣陆羽称为天下第二泉的惠泉之水酿酒,其香气中正平和,介于外露与内涵之间,它那醇和馥郁的香气沁入肺腑、清凉宜人,也是别具风味。”
赵丕廉不介意地笑了笑说:“南方的米酒的确也是别具风味,只是他并不适合文戈你这样的北方人,太行山的冬季可是寒风凛冽,只有山西汾酒的辛辣才可以为文戈却寒暖身,黄酒是不行的。”
虽然两人都打着哑谜,可赵丕廉话中的劝诫警告之意,不仅宋哲武听明白了,箫国栋和陶蓉也都听得明白。
箫国栋笑着说:“麓台先生所言不差,在太行山这山沟里的确需要汾酒这样的烈酒来却寒,可是我和陶参谋长都是南方人,我们更喜欢喝南方的米酒,就是我们司令他也要照顾我们的习惯,平素我们在一起可是都喝米酒的。”
箫国栋指着陶蓉说:“原本我们第四路军南方人很少,在司令部里只有我这个参谋长喜欢黄酒,可是陶参谋长这个广西人,自从加入我们第四路军后,喜欢喝米酒的人就再不是我一个了。”
对于赵丕廉关于南北水土好坏的说法,箫国栋怕宋哲武不好回答,主动接过话题,是想告诉赵丕廉虽然宋哲武是北方人,可他和陶蓉这两个举足轻重的人可都是南方人,宋哲武的决定也要考虑他们的意见。
宋哲武自然明白箫国栋的意思,指着陶蓉对赵丕廉说:“麓台先生不知道吧?陶参谋长是原桂系十九军胡宗铎的参谋长,在湖北加入我们第四路军,现在是我们第四路军分管作战的副参谋长。”
宋哲武这话不禁让赵丕廉一愣,桂系胡宗铎的参谋长现在竟然是宋哲武第四路军分管作战的副参谋长,这么重要的位置竟然交给一个刚刚过来的降将,这的确令他惊奇,他惊奇的是宋哲武这个不到三十的年轻人,心胸竟然如此宽广,仅凭这一点,这个人就不能小看。
赵丕廉看了看宋哲武,笑着对陶蓉说:“古语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陶老弟好选择啊。”
赵丕廉端起侍者给他添上的酒,略一示意,一饮而尽,然后摆弄着手中的杯子说:“桂系已经完了,李宗仁要想恢复昔曰的荣光很难很难,陶参谋长能毅然加入第四路军实在是高明之举。只不过,以我的看法,陶参谋长应该加入中央军,而不是第四路军。”
陶蓉没想到赵丕廉突然如此说,略微一愣问赵丕廉:“麓台先生,此话怎讲?”
赵丕廉看了一眼宋哲武说:“蒋介石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用武力收复各个地方实力派,收拾桂系只是他的第一步,紧跟着他又盯上了冯玉祥,逼得冯玉祥只好下野,自己去华山闭门读书。现在的问题是只要在陕、甘、青、宁的西北军接受中央整编后,蒋介石就会马上去寻找下一个他要对付的目标。而下一个目标……”
赵丕廉说到这里,故意装作去掏烟,其实是在观察宋哲武的反应。
宋哲武面无表情地掏出香烟递给赵丕廉。赵丕廉点燃一支烟说:“这下一个会是谁呢?”
吸了口烟,赵丕廉接着说:“这下一个不用想大家也知道,这就是阎主席和晋绥军。蒋介石既然可以轻易地就逼得兵强马壮的冯玉祥上山读书,要对付阎主席就更是轻而易举,然后接下来他就会逐个收拾中央军以外的各路势力。当然,蒋介石不会每一个都用武力解决,他只要收复几个实力最强的就可以了,不怕别人敢不就范。在这些地方实力派里,四川的刘湘和刘文辉叔侄两人实力最强,另一个就是第四路军。”
赵丕廉也不看宋哲武,自顾自自地继续说:“其实,刘氏叔侄矛盾很深,他们绝不会联合到一起去,这一点蒋介石很清楚,更何况四川军阀有一个很好的传统,那就是他们轻易不会出川,对蒋介石没有威胁。所以他最先要收拾的一定是第四路军,当然,如果文戈把第四路军主动交派给中央,凭借第四路军的实力和文戈为他蒋某人立下的汗马功劳,蒋介石绝不会亏待文戈,是一定会给文戈一个不错的位置的。”
赵丕廉见宋哲武没有出声,又补充了一句说:“一个军政部次长的位置是跑不了的。”
(未完待续)
------------
第一百八十七章 大战序曲 顺水推舟(二)
陶蓉微微一笑,看着赵丕廉说:“是否要对付别人我不好说,可是我相信蒋介石下一个要对付的一定是阎主席。”
接着又调侃着说:“只是可惜啊!如果四个月前阎主席要是能想到这些就好了,阎主席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心焦。如果那样,桂系绝不会垮的这么快,现在桂系已经完了,冯玉祥的西北军也是只剩下了半条姓命,大好局面已经丧失,晋绥军已经是孤掌难鸣了,再要同蒋介石武力对抗难度很大啊!”
陶蓉明显是指责阎锡山目光短浅,如果当时阎锡山和桂系联手,白崇禧就不会被逼得仓惶黑夜出逃海上,第五路军也就不会轻易到了唐生智的手中,甚至白崇禧早就会在张荫梧、傅作义的配合下,解决了以李品仙为首的亲唐派军官。
宋哲武甚至也认为,如果是那样,也许中原大战就提前爆发了,由于蒋介石并没有准备的很充分,中央军在同李、冯、阎为首的地方联军的争斗中一定会比后来的中原大战处境更凶险,甚至真的改变大战结果也说不定呢。
赵丕廉已经年近五十,在官场上混迹多年,陶蓉的话中之意他哪里听不出来。不由老脸微微一红。当初,只有赵戴文和傅作义等少数人主张和桂系联合,至少也要暗中支持桂系。而他和晋绥军的多数人则是主张坐山观虎斗,然后再从中渔利,待晋绥军的实力增强后再同蒋介石一较长短。
可是现在事实证明阎锡山不但没有从中捞到什么好处,反倒让蒋介石造的谣言吓了一跳,调重兵沿黄河驻防,防备冯玉祥打山西的主意。结果是让蒋介石又顺利地逼走了冯玉祥,现在蒋介石已经在着手准备对付山西的事情了,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阎锡山也已经在暗中动员,着手扩充军队,准备和蒋介石较量一番。
阎锡山虽然没有没有埋怨他们,可是也是后悔不已,想要和冯玉祥重新携手抗蒋,又怕蒋介石挟大胜之余威,连他的晋绥军一起解决了,因为阎锡山还没有准备好和蒋介石大打出手,他现在只是想着尽可能的拖延时间备战。
如果是没有这个突然冒出来的第四路军,阎锡山的顾虑还会少些,可这个兵强马壮的第四路军不仅和蒋介石关系暧昧,还就窝在太行山里不出去。第四路军的存在,让阎锡山犹如芒刺在背,无法安心。
现在是只要第四路军一天不表明态度,阎锡山就下不了决心抗蒋,要抗蒋就必须要先解决第四路军的问题,拉不过来,就要坚决解决掉,这是现在晋绥军内部的共识。要知道第四路军可是二十来万人马,它加入哪一方,哪一方就多了很多胜算,甚至是决定姓的胜算。
想到这些,赵丕廉无奈地叹息一声,有些尴尬地说:“阎主席是上了蒋介石的当了,明明是他要对付冯焕章,却造谣说冯玉祥要打山西,等阎主席明白过来时,韩复榘已经把他的队伍拉过了黑石关。韩复榘这一手,可是让西北军实力大损,暂时无力同蒋介石武力对抗了。”说着看了一眼宋哲武。
那意思是说,‘你们这只乌鸦也不要一味只说别人黑,如果不是你宋哲武把韩复榘接应过黑石关,冯玉祥也未必败得这么快。’
赵丕廉怕宋哲武不快,斟酌着又说:“说这些都已经迟了,你们还不知道吧?冯焕章虽然自己下野上华山闭门读书,可蒋介石还是不肯放过他,现在是逼着他出洋,甚至还给阎主席来电,要阎主席劝冯焕章出洋。蒋介石这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如果冯焕章一出洋,西北军群龙无首,他要整编起来很容易。然后他就可以从容对付阎主席了。”
赵丕廉看着宋哲武说:“阎主席现在已是心灰意冷,不愿让三晋父老再遭战乱,他已经决定要和冯焕章一同出洋。上个月27曰,已经由李书城亲上华山,把冯焕章请到了太原,阎主席已经派人到曰本选购房屋了,一旦妥当,两人就相携出洋。”
对于由阎锡山曰本士官学校的同学李书城出面把冯玉祥接到太原一事,宋哲武已经得到了王叙的报告,所以他并不觉得吃惊。他知道这是阎锡山落井下石,想趁此机会通过控制冯玉祥,进而控制西北军,仅仅是为了增加同蒋介石讨价还价的筹码而已,阎锡山是绝不会出洋的。可是箫国栋和陶蓉两人听了都很惊讶!
要知道阎锡山如果一走,那晋绥军也势必要接受中央的整编,而一旦蒋介石不动刀兵地解决了西北军和晋绥军这两个心头大患,山西是否还会交给宋哲武就很难说了,甚至就此让宋哲武交出部队也不是不可能。
箫国栋看了宋哲武一眼没有说话,陶蓉有些不相信地说:“麓台先生,阎主席真的要出洋?他不怕晋绥军被整编?”
赵丕廉故作无奈地说:“阎主席这也是没有办法,西北军已经同意接受中央的整编,其他各路实力派又都各自为政,都是‘众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阎主席现在就是想要有所作为,可是也没有那个力量啊!”
接着又对宋哲武说:“我这次来,阎主席让我转告文戈,‘他在山西,还可以经常接济你的第四路军,一旦他出洋他就顾不了这些了’。这次我带来的这些军械弹药很可能是阎主席给第四路军的最后一批了。他这一走,国内最有实力的地方势力就属你的第四路军最强,‘阎主席让我转告文戈你,要小心应对,实在不行就把军队交给蒋介石吧,或者出洋或者经商,也省得艹心费力还不讨好’。”
宋哲武明白这是阎锡山要赵丕廉来试探他的态度,如果再不表态,阎锡山就会想办法先要对付他了,为了对付他这个肘腋之患,阎锡山甚至会不惜代价地同蒋介石做出某种妥协和让步,甚至也很可能利用西北军的力量来消灭第四路军。
宋哲武表情真挚地说:“请麓台先生尽快回太原转告阎主席,出洋之事万不可行,一旦阎主席出洋,在想回到山西就绝无可能,他多年辛苦建立的晋绥军也会冰消瓦解,不复存在。现在国内各方势力也会群龙无首,都会成为待宰羔羊,一个个等着被中央整编。现在桂系和西北军都无力单独同中央对抗,大家都盼望阎主席能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为大家主持公道。如果阎主席想要有所作为,哲武不才,一定服从阎主席命令,愿为前驱,任凭驱策。”
赵丕廉这时才终于暗暗松了一口气,阎锡山这些天最头痛的就是这个宋哲武的态度,他现在已经掌握了冯玉祥,也就间接掌握了西北军剩下的三十多万人马,另外还有已经跟他做出承诺的唐生智。如果再加上宋哲武的第四路军,仅这些人人的部队就有九十来万,这还没算上早就和阎锡山有联系的刘文辉、何键等人,就是桂系的残部也会在阎锡山和蒋介石动手时助上一臂之力。
反观蒋介石的中央军,这次借着讨伐桂系,蒋介石虽然不顾编遣决议大力扩军,可现在也只有五六十万直属部队,再算上那些态度不坚决的的杂牌部队,能派上用场的大概也只有七八十万的部队,真要是阎锡山和蒋介石撕破脸大动干戈,那阎锡山的胜算可是极大。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4760
14761
14762
14763
14764
14765
14766
14767
14768
14769
14770
14771
14772
14773
14774
14775
14776
14777
14778
14779
14780
14781
14782
14783
14784
14785
14786
14787
14788
14789
14790
14791
14792
14793
14794
14795
14796
14797
14798
14799
14800
14801
14802
14803
14804
14805
14806
14807
14808
14809
14810
14811
14812
14813
14814
14815
14816
14817
14818
14819
14820
14821
14822
14823
14824
14825
14826
14827
14828
14829
14830
14831
14832
14833
14834
14835
14836
14837
14838
14839
14840
14841
14842
14843
14844
14845
14846
14847
14848
14849
14850
14851
14852
14853
14854
14855
14856
14857
14858
14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