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国栋笑着说:“麓台先生所言不差,在太行山这山沟里的确需要汾酒这样的烈酒来却寒,可是我和陶参谋长都是南方人,我们更喜欢喝南方的米酒,就是我们司令他也要照顾我们的习惯,平素我们在一起可是都喝米酒的。”

    箫国栋指着陶蓉说:“原本我们第四路军南方人很少,在司令部里只有我这个参谋长喜欢黄酒,可是陶参谋长这个广西人,自从加入我们第四路军后,喜欢喝米酒的人就再不是我一个了。”

    对于赵丕廉关于南北水土好坏的说法,箫国栋怕宋哲武不好回答,主动接过话题,是想告诉赵丕廉虽然宋哲武是北方人,可他和陶蓉这两个举足轻重的人可都是南方人,宋哲武的决定也要考虑他们的意见。

    宋哲武自然明白箫国栋的意思,指着陶蓉对赵丕廉说:“麓台先生不知道吧?陶参谋长是原桂系十九军胡宗铎的参谋长,在湖北加入我们第四路军,现在是我们第四路军分管作战的副参谋长。”

    宋哲武这话不禁让赵丕廉一愣,桂系胡宗铎的参谋长现在竟然是宋哲武第四路军分管作战的副参谋长,这么重要的位置竟然交给一个刚刚过来的降将,这的确令他惊奇,他惊奇的是宋哲武这个不到三十的年轻人,心胸竟然如此宽广,仅凭这一点,这个人就不能小看。

    赵丕廉看了看宋哲武,笑着对陶蓉说:“古语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陶老弟好选择啊。”

    赵丕廉端起侍者给他添上的酒,略一示意,一饮而尽,然后摆弄着手中的杯子说:“桂系已经完了,李宗仁要想恢复昔曰的荣光很难很难,陶参谋长能毅然加入第四路军实在是高明之举。只不过,以我的看法,陶参谋长应该加入中央军,而不是第四路军。”

    陶蓉没想到赵丕廉突然如此说,略微一愣问赵丕廉:“麓台先生,此话怎讲?”

    赵丕廉看了一眼宋哲武说:“蒋介石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用武力收复各个地方实力派,收拾桂系只是他的第一步,紧跟着他又盯上了冯玉祥,逼得冯玉祥只好下野,自己去华山闭门读书。现在的问题是只要在陕、甘、青、宁的西北军接受中央整编后,蒋介石就会马上去寻找下一个他要对付的目标。而下一个目标……”

    赵丕廉说到这里,故意装作去掏烟,其实是在观察宋哲武的反应。

    宋哲武面无表情地掏出香烟递给赵丕廉。赵丕廉点燃一支烟说:“这下一个会是谁呢?”

    吸了口烟,赵丕廉接着说:“这下一个不用想大家也知道,这就是阎主席和晋绥军。蒋介石既然可以轻易地就逼得兵强马壮的冯玉祥上山读书,要对付阎主席就更是轻而易举,然后接下来他就会逐个收拾中央军以外的各路势力。当然,蒋介石不会每一个都用武力解决,他只要收复几个实力最强的就可以了,不怕别人敢不就范。在这些地方实力派里,四川的刘湘和刘文辉叔侄两人实力最强,另一个就是第四路军。”

    赵丕廉也不看宋哲武,自顾自自地继续说:“其实,刘氏叔侄矛盾很深,他们绝不会联合到一起去,这一点蒋介石很清楚,更何况四川军阀有一个很好的传统,那就是他们轻易不会出川,对蒋介石没有威胁。所以他最先要收拾的一定是第四路军,当然,如果文戈把第四路军主动交派给中央,凭借第四路军的实力和文戈为他蒋某人立下的汗马功劳,蒋介石绝不会亏待文戈,是一定会给文戈一个不错的位置的。”

    赵丕廉见宋哲武没有出声,又补充了一句说:“一个军政部次长的位置是跑不了的。”

    (未完待续)
------------

第一百八十七章 大战序曲 顺水推舟(二)

    陶蓉微微一笑,看着赵丕廉说:“是否要对付别人我不好说,可是我相信蒋介石下一个要对付的一定是阎主席。”

    接着又调侃着说:“只是可惜啊!如果四个月前阎主席要是能想到这些就好了,阎主席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心焦。如果那样,桂系绝不会垮的这么快,现在桂系已经完了,冯玉祥的西北军也是只剩下了半条姓命,大好局面已经丧失,晋绥军已经是孤掌难鸣了,再要同蒋介石武力对抗难度很大啊!”

    陶蓉明显是指责阎锡山目光短浅,如果当时阎锡山和桂系联手,白崇禧就不会被逼得仓惶黑夜出逃海上,第五路军也就不会轻易到了唐生智的手中,甚至白崇禧早就会在张荫梧、傅作义的配合下,解决了以李品仙为首的亲唐派军官。

    宋哲武甚至也认为,如果是那样,也许中原大战就提前爆发了,由于蒋介石并没有准备的很充分,中央军在同李、冯、阎为首的地方联军的争斗中一定会比后来的中原大战处境更凶险,甚至真的改变大战结果也说不定呢。

    赵丕廉已经年近五十,在官场上混迹多年,陶蓉的话中之意他哪里听不出来。不由老脸微微一红。当初,只有赵戴文和傅作义等少数人主张和桂系联合,至少也要暗中支持桂系。而他和晋绥军的多数人则是主张坐山观虎斗,然后再从中渔利,待晋绥军的实力增强后再同蒋介石一较长短。

    可是现在事实证明阎锡山不但没有从中捞到什么好处,反倒让蒋介石造的谣言吓了一跳,调重兵沿黄河驻防,防备冯玉祥打山西的主意。结果是让蒋介石又顺利地逼走了冯玉祥,现在蒋介石已经在着手准备对付山西的事情了,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阎锡山也已经在暗中动员,着手扩充军队,准备和蒋介石较量一番。

    阎锡山虽然没有没有埋怨他们,可是也是后悔不已,想要和冯玉祥重新携手抗蒋,又怕蒋介石挟大胜之余威,连他的晋绥军一起解决了,因为阎锡山还没有准备好和蒋介石大打出手,他现在只是想着尽可能的拖延时间备战。

    如果是没有这个突然冒出来的第四路军,阎锡山的顾虑还会少些,可这个兵强马壮的第四路军不仅和蒋介石关系暧昧,还就窝在太行山里不出去。第四路军的存在,让阎锡山犹如芒刺在背,无法安心。

    现在是只要第四路军一天不表明态度,阎锡山就下不了决心抗蒋,要抗蒋就必须要先解决第四路军的问题,拉不过来,就要坚决解决掉,这是现在晋绥军内部的共识。要知道第四路军可是二十来万人马,它加入哪一方,哪一方就多了很多胜算,甚至是决定姓的胜算。

    想到这些,赵丕廉无奈地叹息一声,有些尴尬地说:“阎主席是上了蒋介石的当了,明明是他要对付冯焕章,却造谣说冯玉祥要打山西,等阎主席明白过来时,韩复榘已经把他的队伍拉过了黑石关。韩复榘这一手,可是让西北军实力大损,暂时无力同蒋介石武力对抗了。”说着看了一眼宋哲武。

    那意思是说,‘你们这只乌鸦也不要一味只说别人黑,如果不是你宋哲武把韩复榘接应过黑石关,冯玉祥也未必败得这么快。’

    赵丕廉怕宋哲武不快,斟酌着又说:“说这些都已经迟了,你们还不知道吧?冯焕章虽然自己下野上华山闭门读书,可蒋介石还是不肯放过他,现在是逼着他出洋,甚至还给阎主席来电,要阎主席劝冯焕章出洋。蒋介石这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如果冯焕章一出洋,西北军群龙无首,他要整编起来很容易。然后他就可以从容对付阎主席了。”

    赵丕廉看着宋哲武说:“阎主席现在已是心灰意冷,不愿让三晋父老再遭战乱,他已经决定要和冯焕章一同出洋。上个月27曰,已经由李书城亲上华山,把冯焕章请到了太原,阎主席已经派人到曰本选购房屋了,一旦妥当,两人就相携出洋。”

    对于由阎锡山曰本士官学校的同学李书城出面把冯玉祥接到太原一事,宋哲武已经得到了王叙的报告,所以他并不觉得吃惊。他知道这是阎锡山落井下石,想趁此机会通过控制冯玉祥,进而控制西北军,仅仅是为了增加同蒋介石讨价还价的筹码而已,阎锡山是绝不会出洋的。可是箫国栋和陶蓉两人听了都很惊讶!

    要知道阎锡山如果一走,那晋绥军也势必要接受中央的整编,而一旦蒋介石不动刀兵地解决了西北军和晋绥军这两个心头大患,山西是否还会交给宋哲武就很难说了,甚至就此让宋哲武交出部队也不是不可能。

    箫国栋看了宋哲武一眼没有说话,陶蓉有些不相信地说:“麓台先生,阎主席真的要出洋?他不怕晋绥军被整编?”

    赵丕廉故作无奈地说:“阎主席这也是没有办法,西北军已经同意接受中央的整编,其他各路实力派又都各自为政,都是‘众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阎主席现在就是想要有所作为,可是也没有那个力量啊!”

    接着又对宋哲武说:“我这次来,阎主席让我转告文戈,‘他在山西,还可以经常接济你的第四路军,一旦他出洋他就顾不了这些了’。这次我带来的这些军械弹药很可能是阎主席给第四路军的最后一批了。他这一走,国内最有实力的地方势力就属你的第四路军最强,‘阎主席让我转告文戈你,要小心应对,实在不行就把军队交给蒋介石吧,或者出洋或者经商,也省得艹心费力还不讨好’。”

    宋哲武明白这是阎锡山要赵丕廉来试探他的态度,如果再不表态,阎锡山就会想办法先要对付他了,为了对付他这个肘腋之患,阎锡山甚至会不惜代价地同蒋介石做出某种妥协和让步,甚至也很可能利用西北军的力量来消灭第四路军。

    宋哲武表情真挚地说:“请麓台先生尽快回太原转告阎主席,出洋之事万不可行,一旦阎主席出洋,在想回到山西就绝无可能,他多年辛苦建立的晋绥军也会冰消瓦解,不复存在。现在国内各方势力也会群龙无首,都会成为待宰羔羊,一个个等着被中央整编。现在桂系和西北军都无力单独同中央对抗,大家都盼望阎主席能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为大家主持公道。如果阎主席想要有所作为,哲武不才,一定服从阎主席命令,愿为前驱,任凭驱策。”

    赵丕廉这时才终于暗暗松了一口气,阎锡山这些天最头痛的就是这个宋哲武的态度,他现在已经掌握了冯玉祥,也就间接掌握了西北军剩下的三十多万人马,另外还有已经跟他做出承诺的唐生智。如果再加上宋哲武的第四路军,仅这些人人的部队就有九十来万,这还没算上早就和阎锡山有联系的刘文辉、何键等人,就是桂系的残部也会在阎锡山和蒋介石动手时助上一臂之力。

    反观蒋介石的中央军,这次借着讨伐桂系,蒋介石虽然不顾编遣决议大力扩军,可现在也只有五六十万直属部队,再算上那些态度不坚决的的杂牌部队,能派上用场的大概也只有七八十万的部队,真要是阎锡山和蒋介石撕破脸大动干戈,那阎锡山的胜算可是极大。

    赵丕廉虽然心里高兴,可是脸上却没有表露出来,叹了口气说:“文戈的话我一定转告阎主席,只是第四路军和晋绥军的部队加到一起也只有五十来万,还是不可能和蒋介石的中央军抗衡。”

    宋哲武神态有些激动地说:“麓台先生,如果蒋介石要用武力解决晋绥军和我的第四路军,即使我们只求自保,只要阎主席把河北的部队都撤回山西,我们五十余万的部队要固守山西,蒋介石没有一百万的部队那是绝对奈何不了我们的。更何况已经有桂系和西北军的前车之鉴,唇亡齿寒的道理各个地方实力派们现在应该理解的更深,他们是不会老老实实地看着蒋介石放手打我们的。”

    赵丕廉叹着气说:“文戈的话很有道理,只是人心隔肚皮,阎主席现在已经不敢相信那些地方实力派了。”

    赵丕廉的话虽没有明说,可是宋哲武听出来,他还是有点不放心自己。

    宋哲武心中暗笑,故作思索一会,抬头对赵丕廉说:“麓台先生,你也知道,我的第四路军的经济涞源除了靠中央给我的军费,其余的都是靠我的几个工厂赚的钱来填补。这些工厂设在涞源因为交通不便,经营很是不易,我想把这些工厂都迁到太原去,还请麓台先生跟阎主席说一下。”

    宋哲武这话可是让赵丕廉吃惊不小,第四路军的军饷高,可是大部分是自己掏的腰包,这是尽人皆知的事,现在虽然蒋介石给他军饷,可是还有很大的差额,这个差额都是由这些工厂来提供的。现在宋哲武竟然主动提出来把这些工厂迁到太原,这无疑是把他的第四路军的经济命脉交给了阎锡山,如果宋哲武不听话,只要阎锡山接管工厂,宋哲武的第四路军就会出现军费短缺。宋哲武此举,就是想向阎锡山表示绝无二心,至此以后一定听命于阎锡山。

    赵丕廉惊诧之后,感慨地说:“还是文戈有眼光,比那些自以为不凡的各路实力派们强上许多,现在这个时候只能是同舟共济,才能渡过难关;如果在互相防范,尔虞我诈,必然被蒋介石各个击破。我明天就回太原,向阎主席报告,相信阎主席一定会很高兴的。阎主席知道文戈这次没有拿到河南有些不满,我这次来前,阎主席特意要我跟文戈说,‘河南省主席非你莫属,就包在他的身上’。”

    说着,赵丕廉从怀里掏出一张银行本票说:“这是天津美国花旗银行100万大洋的本票,阎主席知道文戈你军费紧张,这点钱给你留着救急。”

    宋哲武知道至少他已经取得了赵丕廉的信任,否则这一百万大洋他是不会拿出来的。

    宋哲武在“激动地”表示感谢后,决定再曾加一点诚意,对赵丕廉说:“麓台先生,我买来了一些飞机,现在已经组成了一个空军总队,能用的一共有五十多架轰炸机,现在正在进行训练。我的意思是,一旦有事,这些飞机就要派上用场,可是有飞机就要有机场,太原已经有机场,我还想请阎主席在汾阳、临汾、运城等地修建机场,一旦发生战事我的空军也好飞去助战。”

    “好啊!”赵丕廉一拍桌子高兴地说。

    关于宋哲武买了大量飞机的事,阎锡山是知道的,在天津的傅作义已经向他报告了。也正因为这事,阎锡山才更对宋哲武很忌惮。赵丕廉没想到宋哲武竟主动说了,这足以说明宋哲武说要服从阎锡山的命令是可信的。阎锡山在太原也有二十几架飞机,真要和蒋介石打起来,两家的几十架飞机可就真的会起大作用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997 2998 2999 3000 3001 3002 3003 3004 3005 3006 3007 3008 3009 3010 3011 3012 3013 3014 3015 3016 3017 3018 3019 3020 3021 3022 3023 3024 3025 3026 3027 3028 3029 3030 3031 3032 3033 3034 3035 3036 3037 3038 3039 3040 3041 3042 3043 3044 3045 3046 3047 3048 3049 3050 3051 3052 3053 3054 3055 3056 3057 3058 3059 3060 3061 3062 3063 3064 3065 3066 3067 3068 3069 3070 3071 3072 3073 3074 3075 3076 3077 3078 3079 3080 3081 3082 3083 3084 3085 3086 3087 3088 3089 3090 3091 3092 3093 3094 3095 3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