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库伦三座要塞群的建设,高宗宝可是狠下了一番心思,倾注了他的许多心血,他下决心要在库伦做出一个让众人都满意的漂亮事。
这两年高宗宝的压力很大,眼见着陶蓉、李文田、楚溪春、赵凤武、梁忠甲、韩光弟这些后来的人都极得宋哲武重视。这些人中,不仅有赵凤武、梁忠甲、韩光弟、周耀明、王弼、马法五、庞炳勋、井岳秀等人和他平起平坐,更有陶蓉、李文田、楚溪春等人还在他的上面,这让最早跟随宋哲武的高宗宝心中难免有不服气的感觉。
(未完待续)
------------
第四百七十七章 抗战北蒙(三)
当然,高宗宝也不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他也知道,宋哲武所重用的这些人,都是很有才能的,也都是有着极为丰富的作战指挥经验的人才,并不是徒有其表的庸才。宋哲武用这些人,确实是一心为了第四路军的发展,绝没有疏远他们这些老人的意思。
高宗宝心里很清楚,这些人来的时间还短,宋哲武现在最信任的人,还是他们这几个跟随宋哲武起家的老人的。
不要说箫国栋和王叙了,伍进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包括这次宋哲武任命他高宗宝为北蒙前线副司令,并且把防御库伦的任务交给他也很可以说明问题。
不过,高宗宝也明白,不管是在第四路军也好,还是在北方四省的民政系统也好,宋哲武用人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拥有忠诚的基础上唯才是举,绝不论资排辈。
只要你忠诚,你就有机会;只要你有才能,你就会升迁的很快。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山地师师长李瑞芳,两年时间内,就从一个小营长被破格提拔为师长,而且还是一个指挥着近六万精兵的师长。
虽然高宗宝并不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也不是一个喜欢争强好胜的人,可是心里还是很想做出一些成绩,让宋哲武看看,自己并不是仅仅拥有忠诚,在军事指挥能力上并不比这些后来人差。因此,在库伦的防御上确确实实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可是,这次梁忠甲调来库伦后,被宋哲武指名负责防守博格达山上的三号要塞群和负责库伦城防,这让高宗宝很不爽。
这还不算,梁忠甲一到库伦,在视察完库伦城防后,就当着李文田的面建议,要加强库伦城的防御设施。
因为高宗宝和鲁登道夫为首的德国专家组都认为,一号和二号要塞群完全可以阻挡住苏军从东、西两个方向的进攻,苏军根本不可能攻到库伦城下。甚至即便攻到库伦城下,也会在博格达山上的火力打击下无力进攻库伦。
北面进攻的苏军,只能沿着图拉河谷从西面攻击库伦,不可能放弃重武器,翻山越岭地从正北进攻库伦。而没有重武器的苏军,高宗宝并不惧怕,也并不在乎。
苏军的战斗特点和战斗力,高宗宝不仅从满洲里战后在涞源召开的第四路军总结会上,以及整编后,调整到他的部队的原张亚飞的部下那里了解了很多,甚至他还从参加过一战,和俄军交过手的鲁登道夫那里,对苏军有了更多更深地了解。
他认为,没有大炮支持的苏军,其战斗力和国内的军队相差不大。当然,国内军队高宗宝指的不是东北军,而是指中央军、西北军和桂系这样的部队。
至于苏军从南面进攻,比如说此次苏军西线部队,如果没有有力的阻击,就很可能就会绕到库伦以南,从背后攻击库伦。
不过,高宗宝认为这更不足虑,博格达山要塞群完全可以挡住跋涉上千公里而来的十分疲惫的几万苏军。
特别是鲁登道夫认为,以他在欧洲一战中的经验,像库伦这样城内没有什么高大建筑的小城,一旦敌军攻到城下,那是绝对防守不住的,与其在库伦城防上浪费人力物力,还不如抓紧时间加固三个要塞群。
因此,高宗宝和德国专家组都对库伦的城防没有做过多的布置。当然在库伦城北的山地上,还是做了必要的防御工事的,苏军小股部队翻山而来还是完全有可能的。
可是梁忠甲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虽说一号和二号两座要塞群十分坚固,可是也要做最坏的打算,苏军的重炮和飞机轰炸之猛烈,他在满洲里是领教过的,这次苏军进攻库伦,火力一定还要比那是猛烈得多,要做好万一苏军冲过要塞群的准备。
还有,苏军的战斗意志很强,在没有重武器的情况下,苏军也非常有可能从北面翻山而来,那样就会直逼库伦城下,如果被苏军不计伤亡地占领库伦后,从后面进攻一二号要塞群,那两座要塞群可就危险了。如果一二号要塞群失守,苏军再要进攻博格达山上的要塞,就会容易得多。因,库伦的城防必须要加强,库伦决不能有失。
虽然库伦防御部署是经过李文田同意的,可是李文田在听了梁忠甲的建议后,十分支持梁忠甲,并把库伦城防部署的任务交给了梁忠甲,这多少让高宗宝有些不满,甚至认为梁忠甲这是在抢功劳、出风头。
只不过因为时间太短,要修建钢筋混凝土的城防工事是一定来不及了,好在梁忠甲有办法,他根据宋哲武的坑道工事的结构,结合自己在满洲里的经验,在库伦城外设置了诸多明暗火力点,面向西北东三面设计了三道防御工事,又组织挖掘了三道三米宽的防坦克壕,并在城内做好了巷战的部署。
经过满洲里一战,梁忠甲对苏军的战斗力和战术很了解,在工事设计上也更有针对姓。
库伦这里不像满洲里有大量的钢轨可以利用,可是这里和东北一样有大量的原木,而且蒙古栎树还更加坚硬。为了赶在苏军进攻前修建好城防工事,梁忠甲把他的六万多部队全都派了上去,现在除了最外面的防坦克壕还在修建,其它的已经基本完工了。
梁忠甲设计的防御工事,虽然比较简陋,可是鲁登道夫看后,也是十分赞赏,认为这样的防御工事要挡住没有重火力支援的敌人是绰绰有余的。
虽然高宗宝看到梁忠甲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造的工事很完善,对梁忠甲也很佩服。可是他还是认为梁忠甲有些多此一举。尤其是梁忠甲作为他的下属,不顾他的感受,坚持这么做,多少有些让他的面子上下不来。
李文田在指挥在南部的几个军开始赶赴各自的预定位置后,也赶到了库伦以南的沃勒吉特建立了司令部,这次是来库伦视察防务的。
李文田昨天视察了一号要塞,今天高宗宝见李文田对库伦的防御很满意,就是梁忠甲也是赞叹不已,这让高宗宝很有些得意。因此才有这样一说,多少有一些挽回颜面的意思。
李文田见多识广,对于高宗宝的心思哪能看不出来。不过,对于高宗宝、张亚飞这些跟随宋哲武起家的老人们,李文田多少还是要留些面子的。因此,只是笑了笑没有说话。
梁忠甲一副典型的东北人姓格,由衷地赞叹说:“确实非常不错,有这样完备的工事要塞群,不要说老毛子来四十万,就是六十万,没有半年时间,他也休想拿下库伦。”
李文田知道梁忠甲姓格爽直,对这些细腻的动心机的事情不是很在行,没有听出高宗宝话里的含义,笑着接过话头说:“这三座要塞群,工事坚固,火力配备合理,的确是非常的不错,我还从没有见过我们国家有这么好的国防工事。高军长,你和德国专家组做得很好,我会向总司令报告的。”
高宗宝忙笑着说:“这功劳都是老鲁他们专家组的,我只是动动嘴,我可不敢居功。”
虽然嘴上谦虚,可高宗宝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库伦防御体系修建的好,最大的功劳自然是他这个库伦最高指挥官的。
李文田话锋一转,又说道:“不过,我还是要提醒你们,苏军这次是有备而来,当年几万苏军就打的东北军几十万人毫无招架之力,这固然有东北军应对不力的原因,可也说明苏军的战斗力十分强大。这次四十多万苏军来袭,我们千万不能轻敌。”
“苏军的火力之强大,我和子信都是见过的,是绝非国内任何一支军队可以比拟的,就是我们第四路军也远远不行。”
对于李文田提到当年苏军打得东北军狼狈不堪的事,梁忠甲不由得脸色微微一红。中东路之战,东北军打得实在是窝囊,每次提起来,梁忠甲都感觉脸上发烧。
一旁的鲁登道夫点头插话道:“李司令所言极是,苏军起源于俄军,他们的特点应该是一样的。俄军一向十分重视大炮,他们的炮火十分猛烈,这在欧洲也是闻名的。在欧洲,除了法[***]队,其它各个国家的军队炮火和俄国人相比都要逊色。因此,这三座要塞群在设计时,我们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
李文田对鲁登道夫点点头,见高宗宝还是一副不以为然的神色,而站在高宗宝身后的王弼则是微笑着一言不发,心中不由有些生气。
李文田板起面孔,严肃地说道:“我还是要提醒诸位,世上没有攻不破的堡垒。总司令常说,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但在战术上一定要重视敌人,希望诸位都能谨记。”
接着又加重语气道:“我再次提醒诸位,总司令对此次北蒙保卫战是下了极大的决心的,库伦必保,和苏军此战必胜,任何地方不能有半点失误。因此,我再一次重申军纪:临战畏敌者杀;丢失阵地者,杀;不服从命令者杀。违反以上三条者,团长以下就地正法;师长、军长就地免职,交由总司令处理。希望诸位都能好自为之!”
见李文田有些愠怒,高宗宝、王弼,包括有些不知所以的梁忠甲都是默然肃立。
正在这时,一个参谋急匆匆跑上山顶,来到李文田面前大声报告:“报告司令,总司令来电。因为事情紧急,前线司令部转发到库伦。”
(未完待续)
------------
第四百七十八章 抗战边境(一)
参谋打开文件夹,拿出一份电报递给李文田。
电报是宋哲武在太原发来的,内容是向李文田紧急通报南京传来的苏联政斧今晨在柏林发表的对华声明。
苏联政斧在声明中称:“鉴于中国政斧完全无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权和正当要求,为了维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尊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统帅决定,将用武力收回被中方无理强占的领土。同时,应流亡蒙古人民共和国政斧的请求,同时也为了解救在中国反动军阀殖民下的蒙族百姓,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决定,即曰起出兵蒙古人民共和国……”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6293
6294
6295
6296
6297
6298
6299
6300
6301
6302
6303
6304
6305
6306
6307
6308
6309
6310
6311
6312
6313
6314
6315
6316
6317
6318
6319
6320
6321
6322
6323
6324
6325
6326
6327
6328
6329
6330
6331
6332
6333
6334
6335
6336
6337
6338
6339
6340
6341
6342
6343
6344
6345
6346
6347
6348
6349
6350
6351
6352
6353
6354
6355
6356
6357
6358
6359
6360
6361
6362
6363
6364
6365
6366
6367
6368
6369
6370
6371
6372
6373
6374
6375
6376
6377
6378
6379
6380
6381
6382
6383
6384
6385
6386
6387
6388
6389
6390
6391
6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