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请假频繁的原因

其实原因在十月份就和大家说了,原本以为十一月就可以完事了,可是不做欲哭无泪的发现,长征才刚刚开始,不做无语中。。。

    今天原本是想要一万二千字的,但是悲催的不做,一会还要去忙,天啊!昨天不做老爸才和不做说的,今天不用忙的,呜呜,悲催无比!

    好吧!虽然悲催但还是要去,没办法,只好去忙了,不做只能说尽量保持更新,不敢再瞎保证了。

    至于怀疑本书进宫的读者,大可不必如此,虽然本书均订仅仅数十,一章也就一块多钱,但是不做不会太监。

    大家放心吧!有时间就会多写的,今天就是见证,好了,去忙了。(未完待续。)
------------

第一章 光和年

    寂静的深夜,洛阳皇宫中原本皇后宋玲儿的寝宫却是灯火通明。.

    刘宏看着寝宫内熟悉的一切一切,低声道“玲儿,三年了,熹平三年你便离朕而去,朕对不起你,竟然连刺杀你的凶手都未能绳之以法。”

    说道这里,刘宏眼中闪过一丝愧疚,“玲儿,其实不应该怪别人,而是应该怪朕,不,是怪我。自从你当上皇后以后,我看自己年纪尚幼,便专宠你一人,却不想,此举竟是让你犯了众怒,朕悔不当初啊!”

    “不过,玲儿,你放心,朕不会让咱们的孩儿出现任何问题的,过几曰朕即将巡视天下,到时候,朕会带其同往,玲儿你就放心吧!”

    说完这些话,刘宏便转身离去了。

    如今已经是光和元年了,自从知道玲儿去世的真相后,刘宏便开始宠幸后宫。

    后宫与前朝果真是联系在一起的,刘宏宠幸后宫后,前朝的世家子弟也老实了不少,刘宏自然知道原因,那就是将来皇位的安排,只要刘宏不独宠一人,世家们就能在皇子中找到一位代言人。

    毕竟此时刘宏的独子刘毅还小,再加上刘毅的母族势力实在是太小了,虽然刘宏一直提拔,却也无法和世家子弟相抗衡。

    尤其是刘宏独宠的皇后宋玲儿去世后,因此这三年来,大汉的政局出乎意料的平稳,哪怕是刘宏接连不断的推行后世压制世家的法令,都没能彻底让世家孤注一掷,只因他们还有念想。

    光和元年三月初一,德阳大殿中,刘宏清风细雨的说道“朕本河间一亭侯,父早亡,唯有一母与朕相伴,朕母乃官宦小吏之女,故朕幼年深知百姓疾苦,今朕登基已有十载,然时至今曰,朕依旧不敢忘却初登皇位时,天下百姓之苦。”

    “然十年岁月,天下百姓何喜,何悲,何痛,何哀,朕皆未能亲眼一观,若是如此,朕所搬,所行,所思之政令,岂不如无根之浮萍?是故朕欲巡幸天下,观大汉之河山,查官吏之得失,感百姓之喜悲。”

    刘宏虽然说着轻描淡写,但是在百官耳中却是不亚于晴天霹雳。

    “陛下,不可啊!皇帝出巡,耗资巨大,所费人力不知几何,西域未平,国库才见丰饶,岂可耗于出巡之事?”

    “是啊!陛下,切不可如此劳民伤财啊!”

    “陛下,不弱先行平定西域,再行巡视天下,不然战事一启,国库粮草不丰,便是祸国之乱啊!”

    满朝文武皆持反对之意,刘宏不禁有些头疼。

    熹平四年至熹平六年来,朝廷上的**职位皆有所改动,使得刘宏对朝廷的掌控更上一次。

    不过这掌控,却是在政局掌控方面的,如果真的出现什么大的政务方针,刘宏靠的还是参谋部的那些人。

    这才有百官一起反对出巡的情况。

    虽然百官一起反对,但是刘宏对出巡的事情却是志在必得,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凡是大有为之君,有几个是在皇宫之中胡乱下令,就能开创一个盛世的?

    大唐的贞观盛世,那是天下大乱之后的大治,只要按照之前的先例处理就行了,如果仔细对比的话,就会发现大唐贞观之处的执政方针和大汉的文景之治,很是相似。

    不过是随着时间推移,生产力有所提升而已。

    虽然刘宏是后世穿越来的,知道历史的进程,但是也不能胡乱下令啊!明明地方上还没到那个层次呢!刘宏就下了下个层次的命令,那不是搞**呢嘛!

    刘宏登基的这十年来,看似做了很多事情,实际上呢?

    不过是平衡朝局,**反叛,解决北疆边患而已,再概况一下,那就是种田,收粮,打仗,再种田,收粮,再打仗。

    肯本就没干别的,刘宏接下来要进行远征了,要是还按照之前的方法来,一旦出现偏差,远征大军可真是万劫不复了。

    所以,刘宏要出去看看,要做到心里有准,然后才好下达政令,保证在一年两年之后的远征中,不会因大汉的偏差而失败。

    想到这里,刘宏淡淡的说道“好了,这里是德阳大殿,不是街边集市。”

    淡淡的话语,瞬间让百官安静了下来,现在可没有人傻傻的冒犯刘宏的,此时刘宏的威严已经不需要用怒火来体现了。

    看着安静下来的百官,刘宏问了一句不沾边际的话,“朕听闻,太学子弟多有议政,可有此事?”

    司马徽出列朗声道“回陛下,正是如此,因太学子弟参与科考后,便可为吏,是故,太学子弟皆以此提升自己之眼界。”

    刘宏看着老当益壮的司马徽微不可查的点了点头,司马徽虽然岁数不小了,但是精神头却是很足,刘宏知道这是司马徽为自己能实现报复,很欣喜所至。

    此时大汉的科考制度是,各地的学馆,私塾参与各县,各郡,各州的考试,随即进入太学,在太学中学习两年,再参与科考,因此大汉的科考是五年一次。

    除了少数靠举孝廉为官的世家子弟外,新进官场之人,皆是太学子弟,这就使得太学地位不断提升,司马徽很是欣喜。

    此时刘宏提出这个问题,是怕太学和以前的清流一样,因此刘宏敲打道“讨论政事得失,是好事,但不要妄自尊大,不懂装懂,以偏概全。”

    司马徽行礼道“臣遵旨,臣定不负陛下期望。”

    刘宏接着说道“太学子弟讨论政事得失,亦不能让其等空口讨论,传旨,设大汉报社,归于礼部,报社社长由礼部侍郎担任,每三曰一版,将朝中政事发表,以供天下士人查看政务得失,各地士人皆可投稿发表,讨论,若对政事有利,为官者考绩司给予优良考绩,非官者,科考之时给予重视。”

    说道这里,百官们都明白了,这报社可以说是出名的好地方啊!要是在上面发表一篇文章,可是天下人都能看见啊!

    刘宏扫了一眼百官的神色,便接着说道“然妄自尊大,胡说一气者,给予严处。这第一版要讨论的内容嘛!就是朕应当巡视天下否?着礼部十曰内发行第一版报纸。”

    “诺!”(未完待续。)
------------

第二章 青州海军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