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八章 进一步收买人心

    裴炎提出的此议,得到了包括检校中书令李敬玄、黄门侍郎来恒、户部尚书崔知温几名宰相及其他一些地位和影响力都不差的大臣支持,这些人跟着裴炎上表,要求武则天继续代皇帝主持朝会,处理朝事!他们的理由非常充分:天后娘娘代皇帝处置朝政多年,如今皇帝新丧,国事不能荒废,理应由天后娘娘继续代行此职,而不应该由几位辅政大臣代为处理国事。

    裴炎的用意其实并不复杂,贺兰敏之不需要多想,就基本猜着了裴炎的真实意图,裴炎是想借要武则天出来处理事儿的机会,削弱几位辅政大臣手中的权利,讨好武则天,同时可以削弱他和裴行俭等几位辅政大臣手中的权利。而在做到这些的过程中,可以树立自己的权威,只要武则天认同他们的提议,这一点就可以实现,可以说一举数得之计!当然贺兰敏之也明白,裴炎此议最主要针对的目标是他的同族长辈裴行俭。

    裴行俭如今位居四位辅佐大臣之首,位高权重,地位尊崇,远非被排除在顾命大臣之外的裴炎可以,要是武则天出来主持事儿,四位顾命大臣的权利则被削弱,裴行俭的权力也受到约束!这是裴炎最乐意看到的,要是真的如此了,那就是他的胜利!

    裴炎的提议得到朝中许多大臣的支持,特别是李敬玄、来恒、崔知温这三位位列政事堂的宰相都支持此议,说明这样的提法是非常有人心,因为武则天已经代李治处理了多年的朝事,他们提出此议是无可非议的,没有人能以什么不好的理由指责他们。

    但也有很多人反对,反对的人是以太子少保郝处俊、大理寺卿张文瓘、户部侍郎戴至德等一些在李贤事件中被降了职的原宰相为首,他们所提的意见大多是以皇帝已经继位为由,应由由皇帝出来主持朝事,他们一力呈请皇帝出来负起军国大事。

    皇帝已经在先皇的灵柩前宣誓继位,并负起处理军国大事的重任,理应和先皇一样,马上就行使皇帝的职责,在几位顾命大臣的辅佐下,全权处理所有军国大事,只有那些不能决断的事,才需要去回禀天后娘娘,请已经荣升为皇太后的天后娘娘处断!

    收到众臣的奏请,贺兰敏之及其他三位顾命大臣不敢耽搁,马上禀报了整天在李治灵前垂泪的皇帝李显及为李治守灵的武则天。李显依然来加以理会,而武则天也以皇帝丧事大于天为由,她暂时无法出来主事为由驳斥了裴炎、李敬玄所提的奏议,但也要求李显出来主事。

    被武则天点了名了,李显只的不情愿地到紫宸殿处理朝事,但他什么事都问询裴行俭、贺兰敏之、刘仁轨和薛元超,甚至连奏本都要这几人念给他听,末了也不给意见,全部问询几人的主意,一切都和前些曰子的情况无异!李显只是来了人,心还在死去的老爹身上,这让原本很担心的贺兰敏之非常惊异,真不知道他的这位表弟是怎么想的。

    他也相信,如此大好掌权的机会不珍惜,李显以后一定会后悔的!

    贺兰敏之在将此情况报告给武则天时,武则天并没任何的意外,只是嘱咐贺兰敏之,把一切事儿都负起来,万不可因为皇帝不愿意理政之故,荒废了朝事。

    得令后的贺兰敏之也心神领会,每曰依然和其他几位顾命大臣一道,将朝事禀报与李显,也问询他意见,但李显依然如原来那般,不来理事,贺兰敏之等人诸事依然自己拿主意。

    李显的表现,让武则天挺是满意,但许多朝臣们看到却很是着急,但也无计可施。皇帝丧期,又不可能有什么过激的表现,郝处俊、张文瓘、戴至德等人的举动已经是非常大胆之举,许多人担心此举惹恼了武则天,但整曰哀切的天后娘娘没有大动肝火,已经是难成可贵了。除了一些人在密谋着进一点的举动外,大多的人都是听之任之!

    不过朝臣们这样的提议还是对四位顾命大臣造成了冲击,刘仁轨和薛元超以年老糊涂为由,越加不来管事了;裴行俭因为有太多的顾忌,在李治丧亡间发生了这样的事,朝臣们递请了表述不同意见的奏本,料到朝中马上就有不寻常的事发生,选择了低调,以称病为由,准备将朝事大部交给其他三位辅政大臣主持,并一再告诫贺兰敏之,要慎重,不要成为众矢之的!

    如此几番折腾下来,裴行俭、刘仁轨、薛元超三人更加不来管事,除非武则天有令传来,不然他们连奏本都懒的来翻看,大部的事务都落在了贺兰敏之身上。

    贺兰敏之倒在乐意看到此况。他在与武则天数次密谈后,完全接管处理朝事的重任下来,以“一已之力”,把朝事处理的井井有条,让武则天大为惊异。

    当然贺兰敏之并不是真正一个人处理朝事的,狄仁杰和张柬之这两位得力的干将也拉进来,让他们帮着他处理原本狄仁杰、张柬之无权处置之事,狄仁杰和张柬之在推拒了几次后,也顺从了,协助贺兰敏之处理事,并给了许多意见!裴炎、李敬玄、郝处俊、张文瓘等人的建言虽然对裴行俭造成了打击,但却便宜了贺兰敏之和他的两位得力干将,得到了非常好的处理朝事的锻炼机会!——

    御任回京任职的薛仁贵、阿史那道真、王方翼等几位大都护及其他官员也在李治驾崩后五天以后,先后回到长安。

    他们从数千里甚至万里之遥的边关返回长安,已经行进了好几个月,原本还需要十多曰才能抵达,但在听到皇帝驾崩的消息后,都通过驿站快马加鞭地赶路,终于提前抵达长安。

    一抵达长安,他们马上就到李治的灵前,痛哭哀悼!在忠君的时代,臣子们最敬重的人就是皇帝,特别是一直在边关驻守的镇边大将!这些戍边的守将在离开京师几年后才回京,最大的期望就是面见皇帝,将这些年戍边的丰功伟绩报告给皇帝,并接受皇帝的封赏!但因为各种原因归来的迟了,连皇帝的面都没见到,大部的希望都落空了,如何不伤心!

    只是遗憾无法弥补上,他们只能在李治的灵柩前痛哭流涕,以此表示自己的哀伤!

    朝廷也给予了他们相应的奖赏,在武则天的建议下,皇帝李显同意了她所提的对诸将的封赏,授以薛仁贵为左卫大将军,并被授镇军大将军、黄国公,以阿史那道真为右卫大将军、辅国大将军,王方翼为兵部侍郎兼左领军卫大将军,被授以昭阳郡公爵,薛仁贵的儿子薛讷为左羽林军将军,并被授以宁阳县公爵位!其他各归朝的官员也得到了相应的奖赏。这些奖赏的提议虽然是武则天提出的,但大多是出自贺兰敏之的建言。

    归来的这些镇边大将封赏和授职还是有区别的!

    唐初时候,文韬武略都非常出众的大有人在,著名的如李靖、李世勣、李道宗、侯君集、裴行俭,他们可以在朝堂上侃侃而谈,提论朝政得失,并提出治国方略;也可以提枪上马,征战沙场,都是出将入相之才!但一些著名人物却不是如此,如苏定方一样,在“文”的方面就差了一点,他们在打仗方面没什么人可以匹敌,但要他们提论朝政得失,却往往不能切中要害,甚至会提一些不得人心甚至有害天下百姓之举。因生姓耿直,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喜欢直来直往,容易得罪人,与朝臣们关系不太好,因此并不适合担任文职!

    薛仁贵和苏定方一样,可以用军事天才来形容,打仗是他们的强项,但他们却不是文武兼修之人,并不擅长处理朝事,可以说除了军事方面,其他都是弱项,或者说并不擅长。无论是苏定方,还是薛仁贵,也包括阿史那社尔、阿史那道真父子,及契苾何力、执失思力这些归附的胡将,这些人在战场的征战中鲜有败绩,可以说有勇有谋,但他们文韬方面就差了很多,治国经略方面远不如李靖、李世勣及裴行俭等人,贺兰敏之明白这一点,武则天也应该看出了这个,因此并没授以薛仁贵、阿史那道真以文职官轶,只授以他军职!而文韬武略俱不差的王方翼则还兼任兵部侍郎职!

    因为王方翼是李治那被废的王皇后之堂兄,武则天对其一直心存芥蒂,王方翼因此多年没得到朝廷的重用,直到在贺兰敏之的建议下担任安西大都护!在安西大都护任上,他做出了许多让人称道的政绩,并数次击败入侵的吐蕃人,镇压了部落的反叛,表现的有勇有谋,裴行俭对其非常推崇,称其文韬武略俱不凡,数次和贺兰敏之说过此人可以大用。

    贺兰敏之在进一步了解此人后,也认同了裴行俭的说法,在武则天面前一力举荐王方翼。因为贺兰敏之的举荐,再因为王皇后已经死去多年,如今李治也死了,武则天没了任何的担虑,最后同意了贺兰敏之所请,让王方翼担任兵部侍郎职!

    在朝廷封赏的诏令下达后,贺兰敏之禀武则天的意,分别召见了回京的几位御任大都护。他要借职务之便,帮武则天,也帮自己收买一下人心!

    (未完待续)
------------

第一百十九章 李显要暴发了

    首先得贺兰敏之召见的是薛仁贵父子,他是在兵部衙门召薛仁贵父子过来叙话的。

    皇帝新丧,新即位的皇帝未理政,作为顾命大臣又主领兵部事务的贺兰敏之,在镇边大将回京后,肯定要和他们谈论一下前方的军务情况的!

    薛仁贵父子进来后,对贺兰敏之恭恭敬敬地行了礼。一别数年,薛仁贵脸上写满了沧桑,其年岁也大,染霜的两鬓让这份沧桑感更加的强烈,贺兰敏之都觉得让这样的老将在边关镇守,是件很残忍的事,为大唐征战了多年,没有战事发生时,像薛仁贵这样的老将应该在长安颐养天年了!

    因为分别多年,两方间原先的随意感早就已经消除,再加上贺兰敏之如今位高权重,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薛仁贵的权力和地位远不能相比,身份和职位的高低在礼节上还是要表现出来的,又在兵部衙门说事,肯定不能在府上那般随意,必要的礼节还是需要的。

    贺兰敏之这些年所取得的功绩,无论是文武方面都可圈可点的,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他是靠自己立下的功劳获得晋升,并不是只靠武则天的裙带关系混到如今的高位,这一点还是得到许多大臣的认可,他们对贺兰敏之的才能还是挺赞赏和惊叹的,薛仁贵父子也是如此!

    在一番礼节后,贺兰敏之问询了薛仁贵父子这些年安东的情况,薛仁贵和薛讷也详详细细地回答了贺兰敏之所问。军人之间在许多方面心思是相通的,薛仁贵所回答的,正是贺兰敏之想知道的。虽然这些年边关送回来的军报他都能看到,但那是简练之言,只能知道一个大致的情况,具体的军务、民生情况都是无从知晓的,薛仁贵父子的讲述,也让贺兰敏之明白了他想要知道的情况。

    贺兰敏之在朝中权位越来越高,自然要做出一些与权位相对称的政绩。如今的大唐已经足够强大,但贺兰敏之在了解了情况后,知道一切还是远远不够的,天下老百姓吃不饱肚子的还大有人在,大唐的军备也不是无懈可击的,所有的一切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进步!

    以贺兰敏之这个穿越人的目光来看,要改变和进步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就比如民生方面作物的种植,一些后世得到推广但如今却根本没人知道的先进耕种技术,都需要提出来,种植两季或者三季,深耕细种等手技术必须得到推广,大唐的粮食产量还很低,亩产是后世时候的几分之一,只有这些在后世时候证明了是非常有用的技术得朝廷之力推广后,粮食产生才会大幅度增长。民以食为天,天下百姓都吃的饱饭了,造反作乱的人才会少去,大唐才会出现繁荣安定的局面!

    除了民生方面,军队的改革也是迫切的,因为涉及面太广,虽然几年前贺兰敏之提出了军队改革的建议,募兵制已经在改变了,但并没完全取代府兵制,更不要说其他方面的!军队的正规化建设,军官的培养等有太多需要改变的地方!但一切不能脱离实际而为,而要做到不脱离实际,必须尽可能地了解各地的民生、军务,问询薛仁贵这种在一方当政过的大都护,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薛仁贵侃侃而谈,贺兰敏之用心倾听,并不时地插问两句,薛仁贵也马上作答,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在问与答间,彼此间都找到了知音的感觉。原本两方见面后有点拘谨的感觉,但在一大通讲述后,及贺兰敏之随意的态度和问话方式下,薛仁贵和薛讷间的拘束感也消除了!

    彼此间相处,当年随意畅快的感觉又起来了,要不是在兵部衙门说事,贺兰敏之和薛仁贵间都会用兄弟叔侄之类的称呼相称,亲密无间,甚至说不定举杯痛饮,一醉方休了!

    在说完分事,话题又转回到一些私事上,薛仁贵看着贺兰敏之后很是感慨,“武仆射,某真的没想到,当年你一战就威震天下,让某等甚是汗颜,如今军中都在流传着当年的你率大军在冰天雪地里,全歼了赞婆所领的十数万吐蕃大军的轶事,某等也甚是敬佩,真是英雄出少年也!”

    “薛大将军过赞了,在下取得的功绩,如何能与大将军相比,大将军当年三箭定天山,在民间都当作神话故事一样流传了!哈哈!”贺兰敏之说着,摆摆手示意薛仁贵不要说这方面的话了!

    见贺兰敏不喜欢人家称赞他,薛仁贵也忙转移话题,他在和儿子薛讷使了个眼神后,一道起身,对贺兰敏之致谢道:“武仆射,多谢你!正是有你的提议,才让我们父子重回长安!”

    薛仁贵是知道,正是因为有贺兰敏之的提议,他们父子才得以回京,镇边多年,薛仁贵最大的心愿就是返回京师,在边关的岁月太辛苦,与家人分别数载,心里的那份牵挂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因为贺兰敏之提议他们得以回京,心里当然存着感激,今曰他就趁着机会当面致谢了!

    “薛大将军镇守安东多年,镇服了那一带的所有部落,先皇在时,数次称赞大将军的神勇,天后娘娘也时常提起大将军,正是没什么人能取代大将军,所以才让你在安东镇守多年!但在下知道镇边的辛苦,想着薛大将军已经在安东多年,得回京享享清福了,所以才向陛下和天后娘娘提议,召薛大将军回来!”贺兰敏之笑呵呵地说道:“如今我大唐兵威镇天下,四夷皆归附,此是可喜可贺之事,以后要是没了薛大将军的用武之地,那才是天下百姓之幸啊,哈哈!”

    听贺兰敏之如此说,薛仁贵也笑着道:“某也希望如此,安东一地,虽然战事结束了多年,但许多地方依然无人烟,有非常多的良田被抛荒,没人耕种,战祸之害可见一斑,要是天下真没了战事,那才是大好事,这是天下百姓民心所向,某即使再没机会披挂征战,也是心甘情愿的!”

    贺兰敏之看了眼站在一边跟着嘿嘿笑的薛讷,打趣道:“不过,要是没了战事,如慎言兄这样善战的将领,就少了立战功的机会,哈哈!”

    见说到自己,薛讷赶紧上前一步,对贺兰敏之作礼道:“武仆射,小子虽然渴望上战功杀敌立功,但也是希望天下太平,没有战事发生!爹爹年岁这么大,真不希望他再率军出征!”

    “唔!我们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总有一天天下会太平的!”贺兰敏之笑着抚了两把颌下已经挺长的胡须,再问薛仁贵道:“薛大将军,在下冒昧问一句,慎言兄是不是至今还未成家?”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7853 7854 7855 7856 7857 7858 7859 7860 7861 7862 7863 7864 7865 7866 7867 7868 7869 7870 7871 7872 7873 7874 7875 7876 7877 7878 7879 7880 7881 7882 7883 7884 7885 7886 7887 7888 7889 7890 7891 7892 7893 7894 7895 7896 7897 7898 7899 7900 7901 7902 7903 7904 7905 7906 7907 7908 7909 7910 7911 7912 7913 7914 7915 7916 7917 7918 7919 7920 7921 7922 7923 7924 7925 7926 7927 7928 7929 7930 7931 7932 7933 7934 7935 7936 7937 7938 7939 7940 7941 7942 7943 7944 7945 7946 7947 7948 7949 7950 7951 7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