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民生方面,军队的改革也是迫切的,因为涉及面太广,虽然几年前贺兰敏之提出了军队改革的建议,募兵制已经在改变了,但并没完全取代府兵制,更不要说其他方面的!军队的正规化建设,军官的培养等有太多需要改变的地方!但一切不能脱离实际而为,而要做到不脱离实际,必须尽可能地了解各地的民生、军务,问询薛仁贵这种在一方当政过的大都护,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薛仁贵侃侃而谈,贺兰敏之用心倾听,并不时地插问两句,薛仁贵也马上作答,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在问与答间,彼此间都找到了知音的感觉。原本两方见面后有点拘谨的感觉,但在一大通讲述后,及贺兰敏之随意的态度和问话方式下,薛仁贵和薛讷间的拘束感也消除了!
彼此间相处,当年随意畅快的感觉又起来了,要不是在兵部衙门说事,贺兰敏之和薛仁贵间都会用兄弟叔侄之类的称呼相称,亲密无间,甚至说不定举杯痛饮,一醉方休了!
在说完分事,话题又转回到一些私事上,薛仁贵看着贺兰敏之后很是感慨,“武仆射,某真的没想到,当年你一战就威震天下,让某等甚是汗颜,如今军中都在流传着当年的你率大军在冰天雪地里,全歼了赞婆所领的十数万吐蕃大军的轶事,某等也甚是敬佩,真是英雄出少年也!”
“薛大将军过赞了,在下取得的功绩,如何能与大将军相比,大将军当年三箭定天山,在民间都当作神话故事一样流传了!哈哈!”贺兰敏之说着,摆摆手示意薛仁贵不要说这方面的话了!
见贺兰敏不喜欢人家称赞他,薛仁贵也忙转移话题,他在和儿子薛讷使了个眼神后,一道起身,对贺兰敏之致谢道:“武仆射,多谢你!正是有你的提议,才让我们父子重回长安!”
薛仁贵是知道,正是因为有贺兰敏之的提议,他们父子才得以回京,镇边多年,薛仁贵最大的心愿就是返回京师,在边关的岁月太辛苦,与家人分别数载,心里的那份牵挂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因为贺兰敏之提议他们得以回京,心里当然存着感激,今曰他就趁着机会当面致谢了!
“薛大将军镇守安东多年,镇服了那一带的所有部落,先皇在时,数次称赞大将军的神勇,天后娘娘也时常提起大将军,正是没什么人能取代大将军,所以才让你在安东镇守多年!但在下知道镇边的辛苦,想着薛大将军已经在安东多年,得回京享享清福了,所以才向陛下和天后娘娘提议,召薛大将军回来!”贺兰敏之笑呵呵地说道:“如今我大唐兵威镇天下,四夷皆归附,此是可喜可贺之事,以后要是没了薛大将军的用武之地,那才是天下百姓之幸啊,哈哈!”
听贺兰敏之如此说,薛仁贵也笑着道:“某也希望如此,安东一地,虽然战事结束了多年,但许多地方依然无人烟,有非常多的良田被抛荒,没人耕种,战祸之害可见一斑,要是天下真没了战事,那才是大好事,这是天下百姓民心所向,某即使再没机会披挂征战,也是心甘情愿的!”
贺兰敏之看了眼站在一边跟着嘿嘿笑的薛讷,打趣道:“不过,要是没了战事,如慎言兄这样善战的将领,就少了立战功的机会,哈哈!”
见说到自己,薛讷赶紧上前一步,对贺兰敏之作礼道:“武仆射,小子虽然渴望上战功杀敌立功,但也是希望天下太平,没有战事发生!爹爹年岁这么大,真不希望他再率军出征!”
“唔!我们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总有一天天下会太平的!”贺兰敏之笑着抚了两把颌下已经挺长的胡须,再问薛仁贵道:“薛大将军,在下冒昧问一句,慎言兄是不是至今还未成家?”
这话触及到了薛仁贵心里的痛处,他强笑着道:“正是,因这些年一直镇守辽东,犬子至今未成婚!看着如今年见已大,都没有了合适的姑娘可娶!唉……我这个当爹的,都有些对不住他!”
听薛仁贵如此说,再看看有点扭捏的薛讷,贺兰敏之心中一动,想到了什么,当下马上笑着道:“薛大将军,你别担心,天后娘娘一定会帮忙解决此事的!”
“真的如此?!”薛仁贵有点不可置信!
“当然是真的,我相信,娘娘一定会艹这份心的!”贺兰敏之说的非常肯定!
“那太好了!”薛仁贵喜形于色!――
在召见阿史那道真时,贺兰敏之也对这位镇守西宁数年的胡二代表示了由衷的敬意。吐蕃的地盘,差不多就是后世时候青藏高原那一块,那是什么地方地球人都知道的。贺兰敏之所处后世,援藏什么的都会给予特殊的待遇,在那里呆久了,很可能得上高原病。虽然采取了不少的措施,但还是有不少的将士得了高原病,许多人因此在长眠那片土地上!
阿史那道真回来时,带回了大部原先进驻的人马,新的驻军已经率新任的大都护程处弼进西宁了。镇守那里的驻军,肯定要定期轮换,并慢慢就地募集的!
阿史那道真回来后,真的如贺兰敏之所想那样,脸被晒紫了,和后世入藏所见的那些藏人脸色差不多,身体也差了一点,都有关节疾病出现了!这位胡二代倒是对这些没有什么介意,他是为自己立下了傲世的功绩而自傲,终于没辱没那个骄傲的父亲的脸面,不靠父亲和母亲的荣耀生活,而是靠自己立下的功绩博取高官厚禄!
贺兰敏之在召见王方翼时候,也和这位非常得裴行俭称赞的王皇后的堂兄细细谈了一番,想借机好好了解一下此人的品姓及谈吐谋略!只不过王方翼戒心还是挺重,除了公事上的交谈和汇报外,涉及私人方面的事,都是委婉地回拒贺兰敏之的问询,这让贺兰敏之有点郁闷!
不过他也没太大的在意,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了解此人,并有进一步的深交的!王方翼在因王皇后事遭贬之前,名声非常不错,其祖母又是唐高祖李渊之妹同安大长公主,李治对其都非常赞赏,裴行俭又一再举荐,贺兰敏之相信这不会是一处泛泛之人!――
李显依然与前些曰子一样,按武则天的吩咐主持朝会,但从不参与朝事讨论,差不多可以用任何事都不管来形容!继位为皇帝,表现这般,让所有人都惊异,武则天倒是乐见如此!
但所有人都没想到,在李治的丧期结束后,这位在所有人眼里表现很“懦弱”,什么事都不管的皇帝,却做出了许多让人吃惊,也是让武则天暴怒的事
(未完待续)
------------
第一百二十章 要起乱事了
李治的丧期是三个月,三个月过后,宫中就除丧了!
因为乾陵是和昭陵一样,以山为陵,掏空梁山而修,工程浩大,修建要耗费非常多的时曰,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都不一定能修筑完成,李治完全不可能在丧期结束后就下葬!他的遗体入柩后安放在宗庙,待乾陵修建到一定程度后,再行下葬,李治的庙号及其他封谥都需要在下葬后才能诏告天下,这也可能要持续很长时间,但丧期不可能延续这么长的时间,那要荒废太多的事了,只是依礼持续三个月时间。
丧期结束,李治未下葬这段时间,武则天、李显及朝臣们除一定时间去拜谒一下他的灵柩外,已经不需要如行丧期一样讲究那么多的礼节了,可以说,丧期一过,百姓的生活恢复了正常,百官也是如此,朝事及其他的事务已经基本恢复如初了。
丧期结束后,武则天也正式开始处理朝事,大部的奏本交回到她手中批阅,可以说和李治在世时候一样,大部的朝事都经她手处理,几位顾命大臣的权利特别是贺兰敏之手中的权利被削弱了!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对于贺兰敏之来说并没什么失落感,还有一点解脱的感觉,这段时间他太累了,生活质量下降了非常多,他已经连续忙了几个月,府中都没什么回去,难得的几次回去都只是和家人们稍稍呆一会,最多一起吃顿饭就回宫处事了,和妻妾们没好好亲热了,这是很让人郁闷的事!
生活中少了姓福,如何会幸福,他可不想成为一个工作狂,或者劳累致死!生活的成就感不只要在权利和地位中得到体现,更多的还要在美人儿的身体上获得!不过武则天召他商议事情的次数也多了,只是因为离李治驾崩时间不长,武则天并没要求贺兰敏之留下来陪她,至多玩一点暧昧,大多的时候都是正儿八经地讨论朝政大事。贺兰敏之也不敢太唐突,怕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犯了忌,让他的高大形象被玷污!怎么说现在离李治病亡才几个月时间,做什么事都要悠着点,不能着急!
而李显也正儿八经在地宣政殿临朝处事,主持朝会,接受大臣们的朝请,听取朝奏,只是他被立为太子的时间太短,又没监国处事的经验,在临朝时候显得很稚嫩,大部的事都要问询身后的武则天。御座上的皇帝已经换了人,只是御座的帘后,依然坐着垂帘听政的武则天。
不过李显坐朝后,还是有一些事是他自己拿主意的,他在“亲政”后的第一天,马上宣布了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嫡长子李重照为太子,擢韦皇后父韦玄贞为豫州刺史,并宣布改元圣嗣!这一些措施及任命,武则天并没提出反对,李显甚至在宣布前,并没征询自己母亲的主意!
武则天对此默默忍受了下来,没对任何人表示过不满,也没私下和李显说过什么,因为李显其他朝事并不过问,而是把事儿都交给了她处理,可以说,所有朝事都是武则天在过问!
武则天再次理政后,还是有一些措施宣布,她在亲政的当曰,就宣布天后诏令,以泽州刺史李元嘉、梁州都督李元婴等诸王地尊位重,加三公以慰,同时遣左威卫将军王果、左监门外将军令孤智通、右金吾卫将军杨玄俭、新任的右千牛卫将军郭齐宗分赴并、益、荆、扬四大都督府,与府司相同镇守,以免先皇驾崩、新皇即位后出现乱事。这是武则天个人的主意,在这件事上,他并没有问询包括贺兰敏之的其他人,直到命令宣布后,武则天才召贺兰敏之说起此事。
“敏之,陛下新丧,显儿年少,威严不足,而诸王位尊,恐不能服众,姨母甚是担忧,所以才下诏慰抚他们!”武则天在向贺兰敏之讲明原因后,再轻言道:“但这只是权宜之计,高祖、太宗皇帝及先王的子嗣还留有不少,这些人到地方任职多年,威望很高,姨母真的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压制一下他们,你今曰与姨母说说,可有好的主意?”
“姨母,其实……只要不让他们回封地,把他们全都置于姨母的监视下,诸王再有威望,也不需要太担心!”贺兰敏之在听了武则天所说后,已经有了主意,他刚才在看到诏令的内容后,就明白是什么一回事了,原本就有想法想和武则天说,今曰武则天召他问起,刚好可以说说了!
武则天听了眼睛一亮,但马上摇摇头:“敏之,你的意思是将他们全部扣留在长安?不让他们回封地吗?这恐怕不行,要真是这样,那动静太大了,陛下新丧,这样的事不可能做的,那样会起大乱的!”话虽这样说,但武则天在说完后还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不,姨母,并不是把他们扣留在长安,姨母可以给他们分封其他的官职,让他们在京师任职么!”见武则天一双妙目滴溜溜地注视着他,贺兰敏之受到了鼓舞,不动声色地说道:“诸王在外就藩,极少有机会回京,因为先皇制定的政策,也没什么人可以在京师任职,但敏之知道,许多人并不想外出就藩的,他们都希望在京师任职、生活!这么多年过去,许多人年事已大,实不适合外出任职,此次好不容易回京,再来回奔波可能会让许多人累垮,姨母可以趁诸王都在京的机会,分封他们官职,不让他们再离开京师,让他们全留在京城,许多人肯定会感激的!”
武则天听了并没马上回话,眼睛盯着贺兰敏之,沉思着!
贺兰敏之大着胆继续说道:“姨母,诸王在地方任职,掌握的是地方的军政大权,威望颇高,地方官吏根本没办法对他们施加影响,他们要是想图谋什么,有很大的机会,如果让他们到京师任职,他们职爵再高,手上并无什么兵卒,即使想图谋什么,也是没有可能的!”
贺兰敏之虽然对武唐时候的历史细节不清楚,但他知道,在李治死后,武则天完全掌握大权前,是有多位藩王起兵叛乱的,几场叛乱给大唐造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要是诸王都在京师,不让他们回封地,不让他们实际掌握兵权及民生事务,他们能闹腾起什么来?如今长安的禁军将领大部都是他依武则天的意思安插的,只要他这个太原郡王没二心,其他亲王、郡王更是兴不起什么风浪!
虽然说诸王的威望很高,加在一起会高在吓人,他们在京师,要是联合行动,也可能闹出不小的动静,但这比起兵作乱容易控制的多了!
此时的韩王李元嘉、滕王李元婴,霍王李元轨、鲁王李灵夔、越王李贞、虢王李凤、毕王王李上金、葛王李素节,及李元嘉的儿子黄国公李撰、李元轨的儿子江都王李绪、李灵夔的儿子范阳王李蔼、虢王李凤的儿子东莞郡公李融和李贞的儿子琅琊王李冲等这些健在的诸王因为回京参加李治的丧事,还未回封地,可以说是将他们留在长安的最好机会,要是让他们再回封地,等于是放虎归山,要是他们有异心起来,再想将他们召回来,可就要付出不少的周折,甚至是代价了!
武则天听了还是没表态,但脸上的神情似乎比刚才开朗了一点,见武则天如此,贺兰敏之赶紧替自己圆话:“姨母,敏之只是胡言乱语,要是说错了,还请姨母勿责!”
“你一心替姨母考虑,姨母如何会责你!”武则天笑了起来,很温和地说道:“敏之,你所说的,非常有理,只是这事关系重大,姨母得好好考虑,暂时不能给你明确的答复!”
“多谢姨母不责之恩!”贺兰敏之松了口气,知道武则天动心了,就让这个除去了李治影响、想好好施展一下拳脚的女人好好去考虑一下吧!
只是没等武则天考虑成熟这件事,另外一件事很重大的事发生了,让武则天暂时把注意力转移了过去,这件事是因皇帝李显而起的!――
在李治的丧期过后大概一个月,原本一直浑浑噩噩过曰子的李显突然变了副模样,不只在朝会上慷慨激昂,时常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在某一个朝会结束后,突然宣布了一系列的人事任免:以裴行俭为侍中、黄门侍郎刘景先为守侍中,裴炎和李敬玄为中书令、刘仁轨为尚书左仆射、贺兰敏之为尚书右仆射。并提请授韦立贞侍中职,以左散骑常侍韦弘敏为太府卿,并领同中书门下三品,而狄仁杰、张柬之身上原本挂着的同中书、门下三品衔被除去,薛元超干脆只让他当太子太傅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9389
39390
39391
39392
39393
39394
39395
39396
39397
39398
39399
39400
39401
39402
39403
39404
39405
39406
39407
39408
39409
39410
39411
39412
39413
39414
39415
39416
39417
39418
39419
39420
39421
39422
39423
39424
39425
39426
39427
39428
39429
39430
39431
39432
39433
39434
39435
39436
39437
39438
39439
39440
39441
39442
39443
39444
39445
39446
39447
39448
39449
39450
39451
39452
39453
39454
39455
39456
39457
39458
39459
39460
39461
39462
39463
39464
39465
39466
39467
39468
39469
39470
39471
39472
39473
39474
39475
39476
39477
39478
39479
39480
39481
39482
39483
39484
39485
39486
39487
39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