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化淳勉强说道:“皇爷的意思……”

    崇祯不耐烦的说道:“只要不在京师就好。”

    曹化淳还是无奈的说道:“那……将他们都撵到天津卫去?”

    崇祯随意的说道:“你自己看着办”

    曹化淳才算是稍稍放心。

    将那些难民,用个什么借口,输送到天津卫去,将这些烫手的热山芋,交给吴三桂处理,倒是个好法子。至于吴三桂他们如何处理,曹化淳就不管了。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

第734章 冤,比窦娥还冤……

    (0734)

    今天的第二更送到!,忽然间,王德化悄悄的在外面冒出一个头来。似乎感觉到崇祯周围的紧张气氛,他立刻悄悄的转身,想要退回去,等崇祯的怒气消失了再来。不料,崇祯刚好抬头,就看到了他的鬼鬼祟祟的身影。

    崇祯顿时怒声叫道:“进来!”

    王德化急忙连滚带爬的进来。

    崇祯冷冷的问道:“你,鬼鬼祟祟的做什么?”

    王德化急忙说道:“皇爷,刘宗周上了一份奏章……”

    崇祯皱眉说道:“刘宗周?”

    这个老头子不是去了南京了吗?还上什么奏章?难道那天在午门发生的事情,刘宗周居然也知道了?北京和南京距离这么远,南京那边居然也知道了?看来此事的影响还不小啊!都是该死的骖养性,都是该死的吴孟明,这么一件小事,都要闹得沸沸扬扬的。

    对于刘宗周,崇祯还是有几分的欣赏的,此人在理学方面,是一等一的大师,门下弟子众多,影响力很广。为了皇帝的名声着想,只要刘宗周不是太过分,崇祯一般都不为己甚。甚至,在商讨国事的时候,还让只是工部侍郎身份的刘宗周参加。

    但是,在迁都的问题上,刘宗周显然是倾向于南京的,这让崇祯有些心烦。崇祯自己是不愿意迁都的。他总是觉得,一旦自己迁都,就好像是显得自己害怕了鞑子一样。尽管朝廷的军队总不是鞑子的对手,屡战屡败”可是在崇祯的内心里”他感觉自己是绝对不会害怕鞑子的。都是下面的人无能,才会一败再败。

    在眼不见为净的思想指导下,崇祯决定将刘宗周放逐到南京去担任兵部尚书”别让他在自己的面前转悠。但是,刘宗周去了南京以后,还老是上奏章,崇祯就有点不舒服了。叫你不要管这么多事,你偏要管!你安心养老不是很好吗?

    刘宗周的奏疏,肯定没有什么好事,这是必然的。此人是所谓的清流,既不是阉党,也不是东林党,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什么事情都要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奏章里面更是极尽夸张之能事。

    看此人的奏章,一定要有个好心情,以免自己失态。因此”崇祯平息了一下自己的心情,缓缓的说道:“念!”

    王德化结结巴巴的说道:“奴婢不敢,“”

    崇祯没好气的说道:“既然不敢念,你拿奏章过来做什么?不念?不念就到外面跪着去,一天不许起来。”

    王德化大骇,急忙将奏章摊开”勉力打醒精神,断断续续的念道:“痛愤时艰疏…………陛下锐意求治,而圣王治天下之道却未及讲求,行政举措多未得要领………

    只是念了几句,王德化就悄悄地观察崇祯的动静,发现崇祯没有生气”脸色也没有什么变化,才敢继续念下去:“……己巳之役,群臣一无良策,朝廷于是有轻漫士大夫之意。自此以内臣为耳目心腹,为国家干城。治理国家只重刑罚”朝中大政归于琐细,天下大事日趋败坏而无法挽救“……”

    “咳咳!”

    王承恩忽然忍不住咳嗽两声。

    王德化一惊,急忙闭嘴,脸色*情不自禁的有些苍白。

    刘宗周这份奏疏,他读起来,简直是心惊胆战。字里行间,几乎全部都是在指责崇祯的不是。以王承恩和王德化对崇祯皇帝的了解,他肯定是承受不住这样的指责的。果然,崇祯的脸色,已经相鼻的不悦了。

    前面几句还好,崇祯还能忍受,轻慢士大夫,重用太监,都是别的大臣攻击过很多的,崇祯已经习惯了。但是,后面的两句,他却是无法忍受。朝中大政归于琐细,就是在说他管得太宽,管得太细,手太长,不该管的事情,都全部管了。结果,又没有管好,反而弄得国家大事一团糟。简单的说来,就是说崇祯皇帝做事不分轻重缓急,没有条理。

    本来,崇祯一直都认为自己很勤劳,他恨不得将臣子的工作,都全部揽过去。他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励精图治。他在乾清宫,在德政殿,在含章殿,都贴上这四个字,用来勉励自己。他宁愿自己睡得少点,也要将每天的事情,都处理完毕。可是,刘宗周这分明是在说他这样做,分明是本末倒置,就算累死,也没有人同悄如此尖锐的语句,崇祯的确无法忍受。难道这国运暗淡,居然是我太积极了?要是我像万历皇帝,嘉靖皇帝那样,国运反而可以昌盛?这根本不是在说他的不是,根本是人身攻击了。好,崇祯皇帝并不知道人身攻击是什么,但是,他能感觉到,刘宗周的奏疏,简直像剜他的肉一样的难受。

    “胡闹!”

    崇祯愤愤的说道。

    他的确是感觉自己受到委屈了。

    我这是励精图治,励精图治啊!什么叫励精图治,你刘宗周懂不懂?你这个死老头子,每天钻研理学,都钻研到了一些什么?像我这么勤奋的皇帝,你居然不夸赞我,居然说我这是白忙活!天底下,有这么没有良心的臣子吗?太可恶了!比卢象升还可恶!

    “皇爷,这些疯言疯语,听来无益………

    王承恩低声的说道。

    他很担心崇祯受到刺激,不知道又要闹出什么事情来。之前午门的血案,已经让京师一片的沸沸扬扬,令人心寒,底下有很多的暗流在涌动。有些暗流,还和张准有关,这更让王承恩感觉到不妙。要是刘宗周再出事,崇祯只怕承受的压力会更大。王承恩是真心为了崇祯好,真的不想崇祯继续折腾了,尤其是不要折腾这个刘宗周。

    刘宗周乃大家”门下弟子众多,要是他被崇祯处置,门下弟子必然会极力的诋毁崇祯。王承恩是知道文人的可怕之处的,他们占据着道*德的制高点”一旦发威,雪片似的奏章飞过来,崇祯肯定又要陷入被动。现在,天下风云变幻,朝廷捉襟见肘,在这样的情况下,的确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

    其实”从内心里说王承思是觉得刘宗周有道理的。作为皇帝,的确不应该将事情管得太细。明朝是有内阁的,内阁有六个人,全部都是经验丰富的大臣。很多事情,交给他们来处理,已经足够了。皇帝”管好大事就行。以前的各位皇帝,基本上都是这样的。

    只有崇祯是个例外。崇祯对内阁大臣,非常的不信任,总是觉得他们处理事情,没有自己亲自处理的好。每次内阁大臣定下的决议,他都要全部推翻,然后根据自己的想法重新进行。结果,久而久之,所有的内阁大臣,都不再做决议了,他们只负责收集奏章”然后直接送给崇祯。崇祯也乐得如此。慢慢的,内阁的作用,就完全失去了。现在的内阁”只不过是皇帝的传声筒而已。

    事实上,明国这么大”每天得发生多少事?崇祯一个人,怎么处理得过来?他一个人的见识,又怎么比得上六个人的见识?崇祯自以为自己是在励精图治,事实上却是在极力的摧残明国最后的一道优越制,那就是内阁。大明朝维系了两百多年,内阁的作用,功不可没。要是内阁的作用还能正常的发挥,局势也不会如此的糜烂。正是崇祯自己将内阁完全废置了,才会导致明末的局势,如此的糟糕。

    “皇爷,此人当杀!”

    曹化淳昂头大声的说道。

    作为宦官的主要骨干,曹化淳可没有王承恩那样的恻隐之心,他早就看刘宗周这些人不顺眼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宦官和文官集团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文官集团每天都在弹劾宦官,而宦官也每天都在费尽心思的琢磨着,如何才能削弱文官集团的力量。

    毫无疑问,刘宗周所代表的清流,是文官集团中,很重要的一个派别。他们和宦官的关系,是非常对立的。要是可以借机将刘宗周除掉,乃是大好辜。至于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弹,曹化淳才不关心呢。嗯来几个手无抓鸡之力的文人,也奈何不了他们这些手握兵权的宦官。

    “大伴,你不要说话,继续念!”

    崇祯冷冷的说道。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61685 161686 161687 161688 161689 161690 161691 161692 161693 161694 161695 161696 161697 161698 161699 161700 161701 161702 161703 161704 161705 161706 161707 161708 161709 161710 161711 161712 161713 161714 161715 161716 161717 161718 161719 161720 161721 161722 161723 161724 161725 161726 161727 161728 161729 161730 161731 161732 161733 161734 161735 161736 161737 161738 161739 161740 161741 161742 161743 161744 161745 161746 161747 161748 161749 161750 161751 161752 161753 161754 161755 161756 161757 161758 161759 161760 161761 161762 161763 161764 161765 161766 161767 161768 161769 161770 161771 161772 161773 161774 161775 161776 161777 161778 161779 161780 161781 161782 161783 161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