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是难以想象!

    以前,在莱州府的时候,高弘图就是他们的主心骨,是莱州府士绅群体的核心。有什么疑难不决,他们都会到高府请教高弘图。高府门口的大块空地,就是专门留给他们停泊马车的。当张准到来的时候,高弘图善意的劝说他们离开,以免遭受张准的毒手。

    当时,各位士绅都以为是高弘图关心他们,担心他们遭遇不测,于是,他们纷纷收拾家产离开。没想到,高弘图自己非但没有离开,反而投靠了张准。现在看来,在当时,高弘图就有投靠张准的意图了。将他们都支开,自然是减少了张准进入莱州府的阻力。

    因此,外面流传的什么张准要挟高弘图,迫使高弘图不得不帮助张准出力的传言,明眼人是不会相信的。高弘图要是真的不愿意为张准出力,早就在张准进入胶州之前,就搬迁到其他地方去了。何必白白的等到张准到来,将自己扣押起来?能够令堂堂的前工部侍郎主动投靠,这个张准还真是有点本事啊!在不知不觉间,很多人都对张准产生了浓郁的兴趣。

    如果说莱州府原来的大户人家,士绅群体,对张准是满腹的抵触心理,那么现在,这种抵触心理,正在慢慢的演变成好奇的心理。既然连高弘图都愿意主动的投靠张准,说明他一定是在张准的那里,获得了什么好处。既然高弘图都可以获得好处,那他们是否也可以获得好处呢?要是他们也能够获得足够的好处,跟随张准起来一起造反,也不是不可能的。

    现在这天下,明眼人都能看出,是要准备大乱了。山东这个地方,迟早也是要乱。就算张准不乱,闻香教也会乱。既然都要乱,那还不如跟随张准一起乱。起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只要张准愿意保护他们的安全,他们的生存还是有保障的。加上高弘图的关系,他们的日子,应该不会过得很差。无论怎么说,总好过被闻香教的人抓在手里。

    阮大铖显然也感受到了这股诡异的气氛。他非常的不喜欢这股气氛。要是莱州城的士绅群体,都集中起来,和张准作对的话,张准想要在莱州府完全的站稳脚跟,还需要一些时日。在这段时日里,他刚好可以调集足够的兵力,向张准反扑。

    官兵反扑的时候,当然离不开这些本地士绅地主的支持。他们熟行熟路的,有他们的协助,官兵才能顺利的前进。要是他们也对张准动了投靠的心思,不再支持官兵的作战行动,那才是真正的麻烦。

    更令阮大铖感觉到不可思议的是,高弘图居然收了张准做学生!

    阮大铖想破脑袋都不明白,高弘图为什么会被张准说服!陕西的民乱,已经乱了好几年了,也没有哪个有名的读书人投靠的,偏偏张准一出手,就有了一个高弘图!这个高弘图,官职虽然不是很高,名气却是着实不,影响力要比他阮大铖大得多。

    高弘图此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文人风骨。在担任中书舍人的时候,不惜上书,得罪天启皇帝,结果被贬职。在担任山西道监察御史的时候,又悍不畏死的弹劾魏忠贤,又被贬职。在担任工部侍郎的时候,又上疏弹劾张彝宪、高起潜、王坤、曹化淳等大太监,结果又被贬职。

    由于他的铮铮铁骨,屡屡上书弹劾宦官,赢得很多学子的尊重和效仿。读书人对于宦官,本来就是非常痛恨的。高弘图的每一份弹劾奏章,都正好抓在这个要点上。因此,他官职不高,影响力却不,可谓是名声在外的人物。这一份铿锵有力的《讨奸檄》,更是将高弘图的愤怒和风骨,表现得淋漓尽致。相信这份《讨奸檄》,肯定会受到无数士子的崇拜。

    张准将高弘图抓在手上,厉害啊!

    当然,在感慨之余,阮大铖也很是愤怒。

    原因很简单,当初高弘图弹劾魏忠贤的时候,将他也弹劾在内了。高弘图的弹劾奏章里面,有他和马士英两人的名字。在这份《讨奸檄》里面,他同样是榜上有名。可以说,他和高弘图,绝对是死对头。就冲着这份檄文,他不杀了高弘图,绝对不甘心。

    然而,看到桌面上的诏书,阮大铖头大如斗。

    新年的这份诏书,彻底是将张准惹毛了,所以才会有整个莱州府的沦陷。诏书勒令登莱巡抚,要迅的剿灭张准。很明显,朝廷是将对付张准的任务,交给他阮大铖了。因为山东巡抚朱大典主要的精力,还在河南的起义军方面,根本腾不出手来。

    “我有那个能力吗?”

    “我手里才多少军队啊?”

    阮大铖内心里简直郁闷得吐血,

    本来指望利用登州水师来暗算张准一下,削弱一下张准的实力,结果,登州水师被张准打得一头包的逃回来。现在,登州水师的指挥使,那个姓郭的,对登莱巡抚衙门还有深深的误会,以为阮大铖是故意怂恿他们去送死。自此以后,登州水师对登莱巡抚衙门的命令,是视而不见。因此,登州水师是根本不用指望了。

    至于步军,总兵官刘泽清几乎将所有的战兵都带走了,只剩下驻守登州府的一千人,连守城都不够。幸好,朝廷从东江镇调来了五千人,勉强可以应付一下。但是,这五千战兵,也就是协助防守登州城,想要进攻张准,却是力有不逮。想要进攻张准,就必须调集更多的兵力。

    东江镇是有兵,还有好几万的战兵,鞑子暂时没有动静,抽调一些战兵来对付张准,还是可以的。问题是,他这个登莱巡抚,指挥不到东江镇的总兵官沈世奎,两人不是同一个系统的。东江镇属于辽东都司的管辖,属于辽东经略的管辖。辽东经略、辽东巡抚、辽东督师,都是正二品的大员,哪里轮得到他来指挥?

    手里没兵,搞个屁啊!

    阮大铖好不容易才平息内心的思绪,缓缓的坐下来,奋笔疾书。

    为今之计,只有向辅大人求助了。在这个时候,也唯有辅温体仁能够调兵到来山东了。相信看到张准的这份《讨奸檄》,辅大人的心情,一定相当的不好过。因为,在檄文里面,温体仁的名字,就排在第一个。

    可惜,阮大铖猜错了。

    温体仁的确很快就收到了这份《讨奸檄》的誊写版本,还看到了自己的文字,被排在檄文的第一名。但是,他看过以后,只是微微冷笑一声,就根本不放在心上。

    对于张准,温体仁基本上没有什么印象。对于高弘图,说实在的,温体仁也根本看不上眼。高弘图的最高官职,也不过是工部右侍郎而已。他和张准这个军户凑到一起,除了给读书人丢脸,还能掀起什么浪花?

    当然,从东江镇调集一些战兵,加强阮大铖的力量,是举手之劳,没有什么为难的地方,温体仁也就照办了。他要兵部给东江镇总兵官沈世奎一份公文,要求他权力协助阮大铖,剿灭张准。随后,温体仁又下令兵部给山东都司一份公文,要他们也组织力量,配合阮大铖剿灭张准。朝廷对张准的反扑,就随着公文的下,正式展开了。

    【今天的第一更送到!弱弱的问一声,还有月票吗?要是没有月票,推荐票也是好的。】V


------------

第391章 土改离不开剿匪

    (o3

    莱州城,张准独自一个人在银杏树的底下沉思。

    他所在的位置,是一个古老的庭院。庭院的中间,有一棵很大的银杏树,据说是东汉的时候种下去的,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银杏树已经落叶,新蕊还没有长出来,整棵树光秃秃的,无数的枝条,笔直笔直的,好像一把把出鞘的利剑,试图刺穿灰沉沉的天空。

    在银杏树的下面,有一圈的石桌石凳,正好用来歇息。这里,原本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庭院,得知张准要来,他们急忙搬走了。于是,张准雀占鸠巢,将这里当做了临时的住所。为什么是临时的住所?因为他的根,其实还是在鳌山城。鳌山卫才是他的起家之地。

    至于莱州府知府衙门,自然是王铭宇、刘航、刘宝玉他们在那里办公。鳌山卫的位置过于偏僻,不利于行政统筹。因此,虎贲军的内政处理衙门,就从鳌山城搬迁到了莱州城。根据张准的命令,王铭宇被任命为莱州府知府,正式宣布莱州府知府换人。协助他们的,自然是不挂官衔,却是张准老师的高弘图了。

    对于这位赫赫有名的前工部侍郎,王铭宇等人,自然是深感佩服的。和高弘图的学识相比,他们都是刚入私塾的学生。能够得到高弘图的指点,他们都深感荣幸。高弘图不担任任何的官职,却一直留守在知府衙门里面,有什么事情,他们几个都可以随时向高弘图请教,而高弘图也会耐心的指点。

    在攻克了莱州府以后,虎贲军最重要的事务,就是在莱州府五县二州,实行全面的土地改革。这个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张准能不能在莱州府站稳脚跟,会不会成为和李自成一样的流寇。因此,张准是十分看重的。他在莱州府盯着,就是监察土地改革的进程。

    要是在以前,以王铭宇、刘航他们的能力,要统管好五县二州的土地改革,还真是有点难。就算勉强推行下来,效果可能也不会很好。好在,有高弘图的指点,他们都开窍了不少,治政的水平,也大大的提升。同时,高弘图出面,相关的压力,大大的减少。而且,他们还有了一群不错的帮手。这些帮手,自然就是被张准列入“黑名单”的那些人了。

    果然,刘广新、田枫、雷原等人,都成功的被高弘图说服,愿意为张准效力。最终,刘广新担任掖县的县令,田枫担任潍县的县令,雷原担任昌邑的县令,璞融生担任高密的县令,胥鑫宇担任即墨的县令,陈烈书担任胶州知州,王东华担任平州的知州。张准的内政摊子,就这样铺开了。

    按照《均田令》的细则要求,高弘图已经将自身的田产,都划分到每个子侄的头上,每个子侄名下的田产,绝对不过五十亩。他没有亲生的子嗣,同族的子嗣却是很多的,过继到他膝下的儿子也有好几个。有他以身作则,其他还留在莱州府的大户人家,自然是无奈的效仿了。再不效仿,那只有等着虎贲军举起屠刀了。

    其实,对于这些大户人家来说,一般都有很多的子侄,就算同支的不多,旁支的总不会少。他们想要保留自己的田地,就要将田地分给自己的旁支。这样一来,那些旁支的成员,对张准也是衷心拥护的。没有张准,他们可得不到这么多的田地。

    张准试图用一个月的时间,将土地改革初步推行下去,将田地实实在在的分到每个农民的手上。因为,三月份就是春耕的季节,要是播种水稻的话,现在就要开始整田了。如果是冬麦,现在也要加强管理,争取有个好收成。同时,要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鼓励民众开垦荒地,增加耕地的面积。

    莱州府的土地改革,和鳌山卫、灵山卫有较大的不同。在两卫,张准都是直接没收军官的田地,据为己有,然后再分给军户的。但是在五县二州,则要区别对待。那些逃走的大户人间的田地,当然是没收了。但是,留下来的那些,要是主动满足均田令的要求,将田地分摊到五十亩以下的,则不再没收。因为这个原因,田地的数量,其实是不够的。

    要让每个符合条件的农民,都获得五亩的田地,就要鼓励大家不断的垦荒。要是不需要农田,用林地代替也可以。一亩的田地,可以兑换二十亩的林地。平州、高密等地,都有大量的林地,张准准备将这些林地也经营起来。因为造船需要大量的木材,张准必须很好的利用这些林地,尽量的生产木材。

    在高弘图的指点下,莱州府的各项政务工作,快的运转起来。

    王铭宇、刘航、刘宝玉、杨立仁、侯山平等人,日夜得到高弘图的指点,也很快的成熟起来。他们本来就是热血青年,从来都不缺乏做事的热情。他们缺乏的,只是知识和眼光。而知识和眼光,高弘图都有。两者集合起来,就是一支强有力的战斗队伍。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7144 57145 57146 57147 57148 57149 57150 57151 57152 57153 57154 57155 57156 57157 57158 57159 57160 57161 57162 57163 57164 57165 57166 57167 57168 57169 57170 57171 57172 57173 57174 57175 57176 57177 57178 57179 57180 57181 57182 57183 57184 57185 57186 57187 57188 57189 57190 57191 57192 57193 57194 57195 57196 57197 57198 57199 57200 57201 57202 57203 57204 57205 57206 57207 57208 57209 57210 57211 57212 57213 57214 57215 57216 57217 57218 57219 57220 57221 57222 57223 57224 57225 57226 57227 57228 57229 57230 57231 57232 57233 57234 57235 57236 57237 57238 57239 57240 57241 57242 57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