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情绪之下,多尔衮也经常暗中指使范文程试探,而每一次回报,都是洪某人足可信任,时间久了,多尔衮也渐渐将洪承畴倚为腹心,但入京之后,在几件事上他又对洪承畴起了疑心,在这种时候,杀或免官都不妥,短短时间,多尔衮就已经决定把洪承畴派出京师,不把他留在自己身边赞襄军政大事了。

    在进京燕京的途中,他就分了一些兵马给洪承畴带领,在今夜议定大政后,多路兵马就要出征,到时候,洪承畴也可以随一路军行动,不必再留在京师。

    这个人,他是打心底深处有点忌惮!

    武英殿与文华殿对列,也是外朝大殿之一,李自成在退出燕京的时候下令纵火焚烧全城,外城烧的有限,紫禁城中内朝烧毁的屋子也不多,不过外朝的几个大殿,特别是文华殿到内阁和三大殿这一带,毁损程度轻重不一,不过眼下是肯定不能使用了。

    站在这殿内高处,整个皇城都可在眼中,现在天黑不久,可以看到宫门处处都有亮光,不少亮光在移动着,一亮一闪的,在这殿阁中观看,一盏盏灯笼,如同天上星辰。

    “明朝皇帝真是好福气,住在这种威严堂皇的殿阁之中……”

    一瞬之间,多尔衮简直是沉醉了。

    和这里相比,盛京的那些殿阁,简直就是笑话。

    尽管盛京的宫殿群在修筑时也下过功夫,而且全是新修的宫殿,不过相比较而言,一个就是乡下土财主的屋子,在这里,才知道什么是巍巍殿堂,什么是垂拱九重,什么是天子,什么是威仪,什么是抚育万方!

    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在时,兴趣好时,也和这些幼子谈起当年的事。

    怎么在李成梁手下讨活路,怎么到京师上贡,明朝的京师怎么繁华,宫殿又是怎么巍峨壮美。

    当时听父亲讲时,还没有怎么样的感觉,到此时自己置身于此,他才能想的出来,以努尔哈赫一个边远野蛮小部族首领的身份,到燕京来,在这宫殿之殿阶之下,还不知道是怎么的卑躬屈膝,怎么的乡土,怎么的丢脸和下作!

    这些父亲不提的事,现在的他,也是全懂了!

    他突然感觉一阵羞恼,似乎祖宗的那些奴姓和隐忍全落在自己身上了,一张白脸上神色青红不定,在殿门前转悠了一圈,重重的一跺脚,低声道:“王公大臣都来了没有?”

    “肃亲王来的最早,其余的王公大臣也都到了,满汉大臣中各固山额真,都察院正副堂上官,六部尚书,内三院大学士们,都已经到齐了。”

    答话的是正白旗巴牙喇章京,答话过后,就半跪在殿阶上等着。

    “传吧!”

    “喳!”

    章京答应一声,转身向下,左手叉腰,右手按在垂着浅黄色流苏的腰刀上,朗声叫道:“摄政王传王公大臣进见!”

    此时进城虽然很久时间,但仪制草创,一如在盛京时节光景。只是在盛京时,大政殿两侧还有叫王公百官等朝见的朝房,此时在武英殿两侧哪有朝房可呆?所以朝官和王公们都是在武英门内外等候,听到叫声,便是依次走进门来。

    现在顺治还留在盛京,但已经在筹备迁往燕京,烧毁的宫殿,也在加紧修理之中,郑亲王辅助幼君,留在盛京不曾到燕京来,而且,筹备迁都燕京,也要有人在后面艹持不可。郑亲王年岁已高,恐怕将不久人世,而且,关内的气候对旗人来说十分恐怖,况且有天花之忧,所以礼亲王不愿入关,也无可厚非。

    听到巴牙喇章京的叫喊,聚集在武英门外的王公大臣们鱼贯而入,肃王、饶余郡王、豫王、英王带头,其余所有的王公大臣们在后,在灯笼的照亮之下,所有的王公大臣们拾级而上,等到了大殿之内,包括所有的亲王在内,所有的王公都急步趋而向前,啪啪甩下马蹄袖,然后左腿前屈,右腿下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和身体都向前趋,齐声道:“给叔父摄政王请安!”

    “都请起来吧!”

    这样的请安礼还是盛京规矩,按投降的明朝礼部官员们的会议,将来诸王群臣,见叔父摄政王都要跪下行礼,只是幼君未至,登基大典未行,一应规矩仍如旧制。

    “最近几天,叶臣传来急递奏报,已经击破陈永福部,攻占太原指曰可待。山东一带,德州、临清,亦在我朝囊中,畿南一带,也纷纷归顺。现在我们不仅占领了燕京,连同明国原本的蓟辽、宣大、山西诸多边境,也是全在囊中!”

    当着这些文武官员,多尔衮显的十分镇静自若,也是胸有成竹的样子。

    在大殿内,都是王公贝勒和三品以上的满官,众人的目光也是随着多尔衮的身形转动而动,所有人都是屏心静气,等着这个叔父摄政王所下的决定。

    在这个时候,亲如豫王和英王,或是平时倚重的范文程、宁完我、洪承畴,都是老老实实的垂着马蹄袖,不敢出声。

    等多尔衮踱到殿门,殿外又是站的满满当当的一群官员,三品之下,还有新附汉官,都是在殿外站立,武英殿不比皇极殿,地方狭小,根本站不下那些官员。

    看到叔父摄政王出来,所有官员都是啪啪两下,打着马蹄袖,仍如诸王贝勒那样,屈膝下来,给多尔衮请安。

    多尔衮没有出声,只是用冷峻的眼神瞟了群臣一眼。

    对三品之下的满员,他认识的也不多,根本没有注意,只是在大群汉官的头上瞟了一下,然后觉得胸中一阵烦恶,便又掉转回头,不再去看了。

    六月初,他下令燕京畿南山东一带,不论官员武将或是百姓,所有男子都必须剃发投降,结果这一命令引起轩然大波,降将中有不少剃头的,但降官之中,除了一个姓孙的汉官自己剃了头,余者皆不愿剃。

    此事闹了十几天功夫,沸沸扬扬,从官场到民间,都是十分不安,甚至有谣言清军要屠城,不得已,他在六月二十四那天,听从洪承畴等汉官的劝告,明诏取消剃发令,同时宣布正式立都于燕京,双管齐下,好不容易才稳定住人心。

    他对洪承畴等汉官的不满,由来有自,但眼前这一伙宽袍大袖,头戴梁冠,束发而臣的汉官们,就是心里梗着的那根骨刺,刺的他全身上下,都是十分的不舒服!

    万难忍受!

    (未完待续)
------------

第二百二十五章 转折(5)

    汉官们也是感受到了摄政王冷峻的眼神,所有人都是在额角冒出汗来,但根本没有人敢抬手擦拭一下。

    现在朝会,分为满汉两班,满班就是满人衣饰,箭衣,红缨凉帽,有的饰有孔雀翎,还有马蹄袖,亲郡王的帽子上,还饰有十分名贵的东珠。

    但无论如何,都是不能与这些投降的汉官相比。

    与平时的乌纱补服不同,正式朝会,众官都穿着大红色或是天青色的一色官服,头上戴着七梁五梁三梁的梁冠,中单赤帻,手持笏板,论起华彩风流,满人服饰,哪里能及这一身衣裳的十分之一?

    看到这样的情形,虽然就要派大军出征,多尔衮心里也没有任何高兴的情绪,他的眼神冷峻,充满杀气,心道:“这些汉儿南官,其心与我迥异,不习本朝风俗,将来迟早生变!”

    在心底里,他也是给自己一个明确的期限,所以暂且按下这些冗杂多余的情绪,重新又大步回到殿中。

    “本王已经决定!”

    面对诸王,贝勒,群臣,多尔衮一字一顿的道:“兵分两路,一路由英王阿济格统领,除八旗劲兵之外,再统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等部兵马,哦,还有,洪承畴自领一军,亦受英王节制,大军,由紫荆关直趋大同等地,攻打流贼老巢陕北等地,尔后再继续南下,进攻西安。”

    在他的命令之下,矮胖凶蛮的阿济格先站出来,然后是旗下各都统和章京,接着便是年轻英武的吴三桂,颇有衰迈之象的尚可喜。

    而洪承畴原本有沉思之色,此时也是急忙上前,眉眼间故意露出一些欢喜神色来。

    见他如此,多尔衮面色虽然阴沉,也是微点了点头。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0320 30321 30322 30323 30324 30325 30326 30327 30328 30329 30330 30331 30332 30333 30334 30335 30336 30337 30338 30339 30340 30341 30342 30343 30344 30345 30346 30347 30348 30349 30350 30351 30352 30353 30354 30355 30356 30357 30358 30359 30360 30361 30362 30363 30364 30365 30366 30367 30368 30369 30370 30371 30372 30373 30374 30375 30376 30377 30378 30379 30380 30381 30382 30383 30384 30385 30386 30387 30388 30389 30390 30391 30392 30393 30394 30395 30396 30397 30398 30399 30400 30401 30402 30403 30404 30405 30406 30407 30408 30409 30410 30411 30412 30413 30414 30415 30416 30417 30418 3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