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士大夫都是一个德姓。

    宋神宗时国用不足,一群守旧的官僚开出的药方就都是请天子节省用度,其实宋神宗和崇祯都是同病相怜,哥俩都是穿着打补丁的龙袍,就差当裤子给外朝用了。

    当年就用的光光,现在是逃难南下,更是谈不上内帑这两个字。

    真的国用不足,又当如何?

    一听马士英的话,崇祯果然连脸色都变了,目视马士英,急道:“开捐纳以足国用,此事断不能缓!”

    “虽然可开捐纳,不过,缓不济急。捐纳之事,朝议通过再施行,没有几个月功夫断难见效。那时,如果与敌争战,这银子哪里够用的上!”

    马士英目视崇祯,脸上表情也是十分丰富,似乎是委屈与无奈并存的样子,他摊手苦笑,又道:“军务如此,臣实无能,请皇上治罪。”

    “瞎,现在谈什么治罪,先生为军务首辅不过两三月功夫,也罪不到你身上。”

    “皇上天恩,臣实在惶恐!”

    至此时,马士英又是跪下行礼,泣道:“臣实不愿再有神京失守之事再度发生,今国朝裁撤冗余,改革兵制,定捐纳、厘金之策充实国用,诸省各营,都可当用。而皇太子殿下所练马步军四万足堪大用……只是,时间尚短,万一东虏直南而下,皇上,臣恐又复数月前神京之困的局面啊。”

    这么一个宣力大臣跪在自己面前,声泪俱下,崇祯也是不知不觉间动容。

    马士英不愧是一个权术高手,虽然在政务军务上,他只是晚明时的一个不错的人才,但比起洪承畴等人来,相差千万里计。

    不过,弄起权术来,此人却是当之无愧的好手。不然的话,也不会坦然对阵东林,一年多时间弄的江南鸡飞狗走,东林党除了开骂之外,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

    今天的事,是其心也深,其行也渐。

    先用一些好消息钓起崇祯,然后打压,再给希望,最后自然而然的,崇祯也是从心底里觉得,此时与东虏开战,实在是有害无益之举。

    明显的么,东虏要和流贼打生打死,本朝又何必在这个时候掺这种热闹?

    老实说,马士英固然有不愿孙传庭等外臣扬名立功的隐忧和担心,更多的,倒也确实是有这种见解。

    本朝中兴难矣!

    皇上已经扑腾十七年了,结果如何?连京师都丢了,不是太子,怕是连命也丢在燕京城里了。现在这个时候,安心守在江南,守住东南半壁,要是和建州破脸前大家谈好了斤两,议定了条件,合约一成,到时候自己这个军务大臣就做的有味道了。安享太平之福,不比担心受怕强?

    他在凤阳多年,大明军队的实力和镇将的德姓,那也是见的够够的了。

    能不打仗,就不打!

    “先生所说似也有道理。”崇祯的脸上也满是疲惫之色,今天朝会,实在太久了。不过,该坚守的,他自然还会坚守,看向马士英,嘱咐道:“北使不妨派人去,略作致意迷惑东虏则可,实心议和,则万万不可。另,名义不必为北使,则以前议,赐银两与粮食,至军前犒赏蓟国公为名义为最佳。”

    这也是崇祯初到南京之初,听闻一片石大战,吴三桂引清军击败李自成后,朝野沸腾,士大夫因此而十分欢喜之后所做的决定。

    但后来皇太子极言吴三桂已经投降,然后又有多次消息传来,吴三桂确实已经剃头投降。

    不过上至崇祯,下到普通士绅都并不曾有怪罪吴三桂的意思。

    此时的吴三桂年纪尚轻,也有忠义孝顺之名,在士林和皇帝眼里的形象都不坏。想想吴三桂的处境,京师已失,后方亦无,又有李自成虎狼之师迫来,紧急之时,与清军合作,在后人看来是开关揖盗,放异族入关的汉歼行为,但在当时的士大夫来看,确是紧急之时的从权之举。

    毕竟,剿贼和降奴两者之间,士大夫宁愿是从奴剿贼。

    朝野间有此认识,吴三桂虽然投降,敕封他为蓟国公,并赐十万石粮,一千两黄金,十万两白银,一万匹绸缎的赏赐也是早就准备好,只是并没有真往北方送而已。

    “臣要请皇上敕书皇太子,大元帅府不宜轻动,不宜擅过黄河,不宜越德州、临清界。”

    “朕知之矣。先生还要和内阁商议妥当使臣的事,商议妥了,就不必再来奏朕知道了。”

    “是,臣下去之后,就与内阁会商。”

    崇祯答应了派使之事,心头也是一松。老实说,他即位当权这十几年来,天下兵火不断。现在还有张献忠盘踞成都一带,虽有老将曾英等围剿,但效果十分不佳。

    再有李自成占据陕甘和襄阳四府,随时有沿江而下的可能,而左良玉的德姓和战斗力,崇祯心里是再清楚不过了。

    要是流贼一路下来,破九江安庆太平府,兵临南京城下,难道他要再跑一次?当务之急,是要练兵,核定防区,重以文官领军,压制镇将,讲求军律军纪,这样,才能够本钱和人争斗。

    能与东虏暂且保持现在不战不和的局面,确实也是上佳的选择了。

    至于史书上他的形象受损,那也是没有办法了。燕京都丢了,恐怕史书评断,自己的形象原本也好不起来。

    “二卿不必担心。”

    看到路振飞面色铁青,吴伟业心有不甘的样子,崇祯安抚道:“此不过权宜之计。皇太子每常劝朕,行事不必太拘泥成法,亦不必事事讲求舆论。北使之事,朕但求心安,有利国计,余者,不必多问矣。”

    “是,臣愚昧。”

    两个军务大臣无可奈何,也只能躬身以应了。

    倒是朱慈烺万没想到,他劝崇祯不要固执的话,此时被政敌拿来当攻讦自己的武器,想起来,当然是哭笑不得。

    “皇太子所需铁器、火药硝石之物甚多。”大事决断,马士英神色更加从容,躬身道:“今禁军亦需着用,户部尚书臣高弘图奏实难两全,供应不足,请皇上裁决。”

    “先以京营禁军支用吧。”

    崇祯犹豫一下,到底还是决定先充实京营。皇太子那里,所用物资已经十分惊人。

    而且,最近这一段时间江北行营委实捞了太多银子,崇祯虽然对朱慈烺没有保留的信任,但并不代表不会不舒服。

    老子这里仍然一穷二白,兵马亦需这些军国重器,淮安那边,且等等再说也不妨。

    说完无事,君臣之间是不能太久无话的,静默了一小会儿之后,御前侍从官便朗声道:“退朝。”

    …………从乾清宫中出来,四大臣神色各异。

    马士英是神色悠然,眼神中隐藏不住的得意。路振飞与吴伟业则是神色黯然,自觉有负皇太子所托。

    当初朱慈烺离京,他们已经是军务大臣,而千叮咛万嘱咐,就是要把议和派使的事,一定要消弥在无形之中。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0217 30218 30219 30220 30221 30222 30223 30224 30225 30226 30227 30228 30229 30230 30231 30232 30233 30234 30235 30236 30237 30238 30239 30240 30241 30242 30243 30244 30245 30246 30247 30248 30249 30250 30251 30252 30253 30254 30255 30256 30257 30258 30259 30260 30261 30262 30263 30264 30265 30266 30267 30268 30269 30270 30271 30272 30273 30274 30275 30276 30277 30278 30279 30280 30281 30282 30283 30284 30285 30286 30287 30288 30289 30290 30291 30292 30293 30294 30295 30296 30297 30298 30299 30300 30301 30302 30303 30304 30305 30306 30307 30308 30309 30310 30311 30312 30313 30314 30315 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