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显而易见的事,而且不少人都知道,这也是迟早的事。

    皇上到底是幼为皇子,长为亲王,然后十七岁为皇帝的“人”。

    他的心思不能以普通人的角度来衡量,猜度。在皇帝心中,亲情最多排第二,真正难以动摇在其心中地位的,只有至高无上的皇权。

    在信任太子的时候,皇帝不妨分润一点皇权给这个允文允武的儿子。但如果这个儿子逾矩过份了,皇帝心中一旦出现猜忌的苗头,事情就会向着另外一个方向演化发展了。

    太子在清江也确实是太有权了!

    可想而知,以后对太子的明里暗里的攻讦会多起来。这倒不是太子做的不好,或是太子不够出色,事实上,就是太子过于出色了。

    大明天下,已经不需要这么出色优秀的太子。而文官集团,也早就希望能自行处理政务,而不需皇帝事事专权。

    这种思潮,其实在明末时十分泛滥,在高官是秘藏于心,而在底层和普通人的嘴里,则是常有透露。

    黄宗羲和顾炎武的虚君思想并不是凭空出来的,其能成为体统,对皇权大加攻击,而对文官政治十分推许的种种说法,其实也是明末士大夫思潮的一种最鲜明的体现了。

    由此故,陈洪范的被捕和内阁军务的丢脸反而是一件好事,最少在皇帝心中对皇太子做事的手段和权柄有了警惕与不满。

    只有有一点缝隙,时间久了,就可以使之决堤。

    至于北使一事,反正陈洪范虽就逮,但左懋第和马绍愉继续北上,半个月时间过去,使团已经有人回报,现在使团已经进入东虏控制的济宁州,已经投降的前锦衣卫都督骆养姓现任天津总督,已经派马队南下,接应使团北上临清,德州,再至天津。

    到天津后,就可以与粮船会合,到时候是起运物资北上,还是吴三桂自己来接,又或是与清廷议和成功,由清廷正式接受。

    这个暂且还茫然没有头绪,只能走着看再说。

    史可法心事郁郁,最为不满的,反而是自己的东林内部被人分化利用!

    从顾杲一去清江之后,到现在半月左右时间,江南士绅已经与清江合作,大量的生铁矿石,铜、金银、布匹、粮食、生丝,硫磺、硝石等物,源源不断的物资送了过去。

    事情就是在顾杲去了清江之后发生的变化。

    史可法对此心知肚明,顾杲一行,必定就是与太子的清江行营上下有了某种默契。如此这般,江南士绅们把持的矿脉和各般资源才会源源不断的向江北送过去。

    对这件事,史可法倒不是反对充实淮扬,亦不是想和太子为难。

    国事与党争哪个重哪个轻,这一点史可法还是分的清楚的。

    这个人,当时人都以君子来形容他,虽然在议和与很多事上他都做的不好,但本身品行是没有问题的。

    史可法所忧心的,只是太子原本就有太过充实而不受中央制约的财税收入,有大量的白银在手,又有数万新军和徐州淮安扬州数镇受他节制,万一在此时少年人心生发作,悍然挥师北上,与东虏开衅打了起来……那可就真是麻烦大了!

    史可法和马士英在内,也是相当一部份人的看法是一样的。

    大明已经是这个样子,皇帝抓了十几年权,处置了多少人,现在弄的国弱民贫,天下人苦不堪言,再扑腾下去也不外如是。倒是认清现实,恐怕还有一二百年的太平曰子可过。

    不过东林同志们见利而忘义,只为了减免了一点厘金就甘为人所控。

    史可法思想起来,自是气闷无比。

    太子现在手头有的是银子,厘金和捐纳所收入的具体数字不详,但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来看,最少当有数百万之谱。

    这个数字,已经足够叫江南朝堂上下所有人动心。

    而世族之中,也有相当读书不成的人。监生可以捐纳,等于有了生员身份,出游,和父母官打交道,都是十分方便。

    而况还可以一体会试,有的人乡试不成,但会试可能邀击得中,这个可能也是有的。

    现在江南一带已经有强烈的呼声,连内阁和礼部、户部都拖不下去了。前几天内阁会议,江南和闽浙、湖广、云贵,一体施行捐纳,包括多少个捐纳的点,提多少入中央部库,地方可以留多少,解省至库的手续如何,火耗是多少,这些细则什么的已经在商讨之中。

    内阁会议之时,包括李邦华和王铎在内,各人都是喜笑颜开,十分高兴。

    国朝岁入,现在不过是七百万之谱。太子在淮扬一地就已经远过此数了。当然,淮扬清江那是特例,别处厘金收入加起来,也不会比淮扬多出太多,至于盐课收入,淮盐更是盐课最一,别处都没得比。

    倒是捐纳所入,恐怕能超过淮扬数倍甚至十倍以上。

    江南一地,就有多少有银子的世族大家?其中又有多少子弟愿意捐纳为监生?而且,又有多少人在海外贸易上发了财,愿意拿大笔白银出来,捐一个官帽子在身上?

    户部粗略算算,全部加起来,恐怕捐纳一样,就有两千万之谱的白银收入。

    有这么一笔钱在手,改革营制,划定防区,编连新军,抚恤流亡,包括农田水利诸事,都可以从容进行了。

    而大明前途来说,最少江南半壁能保住了。

    未听说一个朝廷财饷充实,兵员亦是足够,而世族归心,武受制于文,政治亦是清明的提前之下,却被人灭国的。

    到了此时,捐纳之事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也是渐为人所知道。

    当然,众口一词夸赞的当然不是内阁或军务处,而是远在清江的太子。

    一想起来诸事都被皇太子牵着鼻子走,诸事无所献替,包括中枢制度,军制,收拾人心,重整纲纪,收拾财政,开源节流。

    诸多事情,哪一样不是太子牵头,众人只是跟在后头?

    唯一史可法与马士英达成共识,一起施为的议和一事,还被太子找着漏洞,狠狠一击,弄的颜面大失。

    此时思之,再表现豁达,心中的难堪与愤愤难平的心理,又如何能尽然消解?

    就在书房中徘徊不安,意气难平的时候,有一个俊仆悄没声息的进来,就地请了个安,然后才小声道:“老爷,高老爷来拜,见不见?”

    这几天内阁和军务处都吃了排头,崇祯大为光火,下朝之后,各人都是闭门谢客,做出一副谢罪知过的样子出来。

    但高弘图过来,却是非见不可的。

    当下便是点了点头,道:“请到这里来。”

    虽不是通家至好,但彼此为同道同党,又是内阁成员,相交多年,所以自然是内书房来见面。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7637 7638 7639 7640 7641 7642 7643 7644 7645 7646 7647 7648 7649 7650 7651 7652 7653 7654 7655 7656 7657 7658 7659 7660 7661 7662 7663 7664 7665 7666 7667 7668 7669 7670 7671 7672 7673 7674 7675 7676 7677 7678 7679 7680 7681 7682 7683 7684 7685 7686 7687 7688 7689 7690 7691 7692 7693 7694 7695 7696 7697 7698 7699 7700 7701 7702 7703 7704 7705 7706 7707 7708 7709 7710 7711 7712 7713 7714 7715 7716 7717 7718 7719 7720 7721 7722 7723 7724 7725 7726 7727 7728 7729 7730 7731 7732 7733 7734 7735 7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