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事与党争哪个重哪个轻,这一点史可法还是分的清楚的。

    这个人,当时人都以君子来形容他,虽然在议和与很多事上他都做的不好,但本身品行是没有问题的。

    史可法所忧心的,只是太子原本就有太过充实而不受中央制约的财税收入,有大量的白银在手,又有数万新军和徐州淮安扬州数镇受他节制,万一在此时少年人心生发作,悍然挥师北上,与东虏开衅打了起来……那可就真是麻烦大了!

    史可法和马士英在内,也是相当一部份人的看法是一样的。

    大明已经是这个样子,皇帝抓了十几年权,处置了多少人,现在弄的国弱民贫,天下人苦不堪言,再扑腾下去也不外如是。倒是认清现实,恐怕还有一二百年的太平曰子可过。

    不过东林同志们见利而忘义,只为了减免了一点厘金就甘为人所控。

    史可法思想起来,自是气闷无比。

    太子现在手头有的是银子,厘金和捐纳所收入的具体数字不详,但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来看,最少当有数百万之谱。

    这个数字,已经足够叫江南朝堂上下所有人动心。

    而世族之中,也有相当读书不成的人。监生可以捐纳,等于有了生员身份,出游,和父母官打交道,都是十分方便。

    而况还可以一体会试,有的人乡试不成,但会试可能邀击得中,这个可能也是有的。

    现在江南一带已经有强烈的呼声,连内阁和礼部、户部都拖不下去了。前几天内阁会议,江南和闽浙、湖广、云贵,一体施行捐纳,包括多少个捐纳的点,提多少入中央部库,地方可以留多少,解省至库的手续如何,火耗是多少,这些细则什么的已经在商讨之中。

    内阁会议之时,包括李邦华和王铎在内,各人都是喜笑颜开,十分高兴。

    国朝岁入,现在不过是七百万之谱。太子在淮扬一地就已经远过此数了。当然,淮扬清江那是特例,别处厘金收入加起来,也不会比淮扬多出太多,至于盐课收入,淮盐更是盐课最一,别处都没得比。

    倒是捐纳所入,恐怕能超过淮扬数倍甚至十倍以上。

    江南一地,就有多少有银子的世族大家?其中又有多少子弟愿意捐纳为监生?而且,又有多少人在海外贸易上发了财,愿意拿大笔白银出来,捐一个官帽子在身上?

    户部粗略算算,全部加起来,恐怕捐纳一样,就有两千万之谱的白银收入。

    有这么一笔钱在手,改革营制,划定防区,编连新军,抚恤流亡,包括农田水利诸事,都可以从容进行了。

    而大明前途来说,最少江南半壁能保住了。

    未听说一个朝廷财饷充实,兵员亦是足够,而世族归心,武受制于文,政治亦是清明的提前之下,却被人灭国的。

    到了此时,捐纳之事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也是渐为人所知道。

    当然,众口一词夸赞的当然不是内阁或军务处,而是远在清江的太子。

    一想起来诸事都被皇太子牵着鼻子走,诸事无所献替,包括中枢制度,军制,收拾人心,重整纲纪,收拾财政,开源节流。

    诸多事情,哪一样不是太子牵头,众人只是跟在后头?

    唯一史可法与马士英达成共识,一起施为的议和一事,还被太子找着漏洞,狠狠一击,弄的颜面大失。

    此时思之,再表现豁达,心中的难堪与愤愤难平的心理,又如何能尽然消解?

    就在书房中徘徊不安,意气难平的时候,有一个俊仆悄没声息的进来,就地请了个安,然后才小声道:“老爷,高老爷来拜,见不见?”

    这几天内阁和军务处都吃了排头,崇祯大为光火,下朝之后,各人都是闭门谢客,做出一副谢罪知过的样子出来。

    但高弘图过来,却是非见不可的。

    当下便是点了点头,道:“请到这里来。”

    虽不是通家至好,但彼此为同道同党,又是内阁成员,相交多年,所以自然是内书房来见面。

    没过一会儿,外间靴声囊囊,史可法迎上两步,见家下人掌着灯烛引高弘图进来,他便向高弘图点了点头,道:“硁斋前来,应是为了捐局的事前来吧?”

    高弘图笑道:“此是头等大事,明天户部应该把办法报给内阁,内阁也应该向上陈奏,否则的话,皇上该怪罪我等尸位素餐了。”

    见史可法默然点头,高弘图却又将话锋一转,只道:“不过学生此来,还不止是捐局之事,还有一件十分要紧的大事,要向宪之你陈报。”

    彼此会议私宅,虽议公务,但就不必要那么正经其事,这也是私宅会议的好处之一,有什么说错了说漏了的,可以从容弥补。

    所以史可法愕然道:“公何言?什么样的大事,要如此正经其事?”

    此时彼此对坐,家人上来奉茶,高弘图因只笑而不语,等仆人们全部退了下去,他才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包来,对着史可法道:“瞧吧,这又是江北送过来的玩意儿。以你之才,想来一见就知道其中深意,而又是一篇多么重要的文章在了。”

    自厘金一事江南士绅与清江答成妥协,而清江行营又是不停的购买江南士绅手中掌握的矿脉资源后,高弘图对皇太子的态度就为之一变。

    他这个户部尚书,原本是没当一回事,可以随时求去。

    毕竟当官只是一时,为士绅才是一世的。很多人不明白明之士绅在乡里要占多大的便宜,拥有多大的势力,并且可以经营成什么样的大世家,看不到此点,只是看到当时的官员不把官位看在眼里,顶撞皇帝,动辄辞官者,其实风骨倒不一定怎么硬挺。

    因为明朝风气就是如此,得罪皇帝而保全士大夫者,退职之后,将来起复准有希望。

    就算无机会起复,也在乡间故里过舒服曰子,任何大小事情,士绅都有决定之权,而地方官非仰赖士绅不能安居其位。

    (未完待续)
------------

第二百五三章 转折(33)

    象高弘图这样的大吏退职,哪怕是州县知府,遇事都要给他三分薄面。

    分润地方好处,他也是头一份的。

    将来子孙应考,可以理所当然的享受到好处。

    而要是一心给皇帝卖力,象张江陵那样,生前就是骂声四起,人一死后就立刻被群起而攻,自己被清算不说,连两个中进士的儿子也被剥夺士籍。

    自那之后,愿意帮皇帝得罪士大夫的,可谓是万中无一。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6415 26416 26417 26418 26419 26420 26421 26422 26423 26424 26425 26426 26427 26428 26429 26430 26431 26432 26433 26434 26435 26436 26437 26438 26439 26440 26441 26442 26443 26444 26445 26446 26447 26448 26449 26450 26451 26452 26453 26454 26455 26456 26457 26458 26459 26460 26461 26462 26463 26464 26465 26466 26467 26468 26469 26470 26471 26472 26473 26474 26475 26476 26477 26478 26479 26480 26481 26482 26483 26484 26485 26486 26487 26488 26489 26490 26491 26492 26493 26494 26495 26496 26497 26498 26499 26500 26501 26502 26503 26504 26505 26506 26507 26508 26509 26510 26511 26512 26513 26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