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下来,自然又是忙碌的一天。

    清初时候,这个来自关外的统治集团,行政效率高,上下传达快,行政内耗少,它的胜利,其实也不光是军事上的胜利,而是在农业文明之下,行政效能上八旗也是胜利了。

    …………到了晚间时分,周钟自己剃发,易服,并且请朝廷立刻给官民人等剃发的风声就传了出去。

    现在汉人不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住外城,到处都是拥挤不堪,就算周钟这样的清贵官员也是如此。

    周家原本住在南堂附近,现在只能搬到外城,好在四周有不少一并搬出来的官员,所以平素还算清静。

    风声一出,立刻惹动众怒。不少官员勃然大怒,已经有不少人登门割袍,宣布与周钟绝交。

    “周介山,你这种小人迟早叫雷劈死!”

    “吾等羞于你这样的禽兽同列,劝你识趣点早些辞官还江南,叫你们复社的人看看你是何等无耻下作。”

    “父母所留之精血你也敢损伤,死了你也不配葬入祖坟,也不配入宗谱!”

    周府现在就是一幢三进的小院,外院正堂和内室相隔不过几十步,院墙外的叫骂声不停的传了进来。

    周钟的头发剃了一大半,只在脑门中间留一撮头发,形状十分可厌,站在铜镜前,他自己也是连声苦笑。

    连家下仆人进来,看周钟的眼神都是怪怪的。毕竟他们可不愿剃发,要不是家生子没办法,现在就会辞差出去,伺候谁,也不愿伺候这么一个丢人的老爷。

    “瞧吧,瞧吧?”外头骂声不停,府中人都板着一张臭脸,周钟倒是一脸无所谓的样子,只向着自己内书房里头的一个客人笑道:“我这一次牺牲可有多大?别的不说,这头发可是不是丑死了?”

    “唉,可是真丑。”来客也是一脸同情的样子,发自由衷的向周钟道:“好在某可以面见太子,周大人,你这一回的损失,将来太子会有所回报。”

    “可我不知道,殿下这么急叫奴酋下剃发令做什么?”周钟疑惑不解,摊手道:“老实说,剃发令下固然会有不少人不满,不过只要是投降的人,该剃还会剃的。这样一来,反而给东虏认清谁是敌人,谁是可用的奴才,百姓们也会有所选择依从,这样,其实不算好。”

    “殿下的主张,向来没有错。”来客对周钟的疑问有十分不满的反弹,只是身为谍报人员,奔走于南北之间已经大半年的时间,养气功夫不提,这种喜怒不形于颜色的功夫,已经练到骨子里头了。对着周钟,呼延傲博淡淡的道:“殿下说,间谍战是一场看不见的战争,好在我们准备的比东虏充分,这一场战争,我们已经赢了。”

    对这一点,周钟也是心悦臣服。

    这一段时间,他知道眼前这个前锦衣卫百户,现军情司的大人物不知道在燕京做了多少事,发展了多少人,可以说,皇太子扔在燕京的这些银子,布下的这些网络,将来非发挥极大的用处不可。

    眼前的他,可不就是以反正的间谍身份,在影响着东虏的军国大政么?

    (未完待续)
------------

第二百七十四章 会战(10)

    明军在黄河两岸大打出手,多铎率南路军前往怀庆和卫辉,准备在消灭怀庆之敌以后继续由陕州往潼关,直接从潼关打入关中。

    阿济格率军出征多时,但在陕北的顺军还要苦等他很久。

    因为这个英亲王做事向来随心所欲,他没有直接从晋北往陕北去,而是在草原上绕道而行,到了鄂尔多斯地方,在草原上召集蒙古诸部,号称大军所需骡马甚多,然后在鄂尔多斯等地把蒙古部落勒索的快哭了,弄到大量的物资驼马,并且在草原上打猎骑马,玩乐了好些曰子后,英亲王才又重新上路,前往陕北。

    因为这件事,后来虽然打下了西安,多尔衮在给阿济格和多铎的信中,都是提起阿济格延期误事的事。

    在多铎的信中,对阿济格一事提起来表示失望,而对多铎寄予更多的希望。

    对阿济格,则是严加警告,再犯的话,一定不会轻饶。

    当然,阿济格秉姓就是那样,在襄阳荆州打下来后,李自成死讯传至,他斩了刘宗敏等大将后,就嫌南方太热,洋洋自得的回燕京去了。

    到燕京后被斥责,从此就闲置了。

    现在这个时候,清军两路大军齐出,动静极大,多铎也不负多尔衮所托。

    十一月时,大顺军在怀庆先是大胜,击毙怀庆总兵金玉和,副将常鼎等将也在柏香镇中被杀。卫辉总兵官祖可法闻讯大惊,急入城中躲避固守。

    不过顺军的顺境也就到此为止,十一月中,多铎抵达怀庆一带,清军主力一至,顺军立刻惨败,几次交手,顺军十万人好歹有两三万人的主力,结果都不是清军一合之敌,到十一月底时,清军主力连战连胜,怀庆一带的顺军或是战败被杀,或是被俘,或是零星逃窜,十万大军,不到半个月的功夫就全部烟消云散了。

    反正不知道李自成布置这么一场大战,其意究竟是什么?

    如果在清军入山西之初,把怀庆一带的大军集结到晋北,死守大同至太原一线,依靠山地和城池天险,恐怕阿济格这一路就不必担心了。

    李自成可以率高一功和李过等全部主力,前往潼关一带,从河南一带再次进军,与清军南下一部决战。

    这样一来,清军反而顾此失彼,很难布置。

    因为晋北多山多雄城,兵力少了不够,而且投降顺军的明将看到顺军实力强,也不会那么快的又投向清军。

    实力的消长,也就不会那么明显昭然,很多首鼠两端的人,会在站队时更加慎重一些。

    至于多铎那几万南征军又和阿济格不同,阿济格得到了姜镶和唐通等大量明军降军降将,还有吴三桂的关宁军,实力很强。

    多铎只有自己的本部旗军,还有耿精忠和孔有德两部,汉军实力很弱。

    关键是,河北河南一带,明军根本没有强劲兵马,就算想收罗汉军,也是没有地方下手。

    李自成若是在这方面下手,集结二三十万人的主力,可能就轻松击败多铎,这样战略方面就又危胁到燕京,局面就活了。

    要么干脆撤回河南兵马,固守潼关,自己率主力在晋北打。

    总之,事后看起来,顺军在退出燕京后,可能因为一片石和北直隶几次大战都失败了,陕西籍贯的将领不愿久留,关键时刻掉链子,一心只想还乡。

    等到了陕北才发现,清军可不会固步自封,人家迅速追杀过来了。

    也只能依托本土,和清军做一番纠缠,可关键时刻,又在河南引一股强敌过来。

    总之,战略上是一塌糊涂!

    当然,这是后人的看法,在当时来说,中国也实在缺乏真正的人才。象三国,汉唐之际那些能通晓天下大势,并且做出一番正确判断的顶尖人物,在明末是一个也没有。

    不管是袁崇焕,孙承宗,又或是洪承畴,孙传庭。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8047 38048 38049 38050 38051 38052 38053 38054 38055 38056 38057 38058 38059 38060 38061 38062 38063 38064 38065 38066 38067 38068 38069 38070 38071 38072 38073 38074 38075 38076 38077 38078 38079 38080 38081 38082 38083 38084 38085 38086 38087 38088 38089 38090 38091 38092 38093 38094 38095 38096 38097 38098 38099 38100 38101 38102 38103 38104 38105 38106 38107 38108 38109 38110 38111 38112 38113 38114 38115 38116 38117 38118 38119 38120 38121 38122 38123 38124 38125 38126 38127 38128 38129 38130 38131 38132 38133 38134 38135 38136 38137 38138 38139 38140 38141 38142 38143 38144 38145 3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