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也是兴奋的不知道如何表示才好,当下只能连连击掌,在殿中大步绕行,半响过后,才是叉腰昂首,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做为一个熟读明史的人,阿巴泰这样的重要角色当然不会被放过,虽然在历史中此人在明年就会病逝,但能斩其首级和等其病逝,那个滋味当然是两回事,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心境了。
“臣恭贺太子殿下!”
陈名夏自然是反应最快,然后是郑元勋等文武僚佐,都是上前叩贺。
至于魏岳等大将,都是在脸上露出极为羡慕的表情。明清交战,还是头一次阵斩郡王,而阿巴泰是老奴之子,东虏现在年纪最大的近支宗亲,斩得此人,当是对东虏的一次极为重大的打击。
“尚有阿巴泰子贝勒博洛、镇国公岳乐、固山额真淮塔、梅勒章京喇希等人,亦是死于阵中,此时首级并随身铠甲物品旗号等一并归列,即将送至清江。”
朱慈烺只觉得头一阵晕眩,差点儿就要在殿中栽倒下来。饶是他现在已经是经历了太多的大事,但在这样的消息面前,也是差点儿就把持不住。
这样的战果,等于是把建奴的一个旗彻底打废了!
死掉的护军营和前锋营等营的精锐还远不止一个旗!
清朝前期,能出镇各方并且专责领军的亲郡王,一个阿济格,一个多铎,一个豪格,还有一个便是垂垂老矣的阿巴泰。
阿巴泰死后,多铎已经入江南,并且留下镶红旗的老固山额真叶臣留驻江南,杭州是贝勒博洛为大将军镇守,这样自己才班师回朝。
在那时,清军已经尽夺江南和湖广之地,大局稳定,不似开初时那么紧张了。
在最初的时候,人手是严重的不足,不然的话,多尔衮岂能把豪格又放在四川战场上,并且叫豪格领鳌拜等两黄旗的兵马?那也是实在没有办法才会做出的举措,清初之缺人,只看豪格被一度重用,就可知端倪。
这一次阿巴泰也就算了,博洛这样很稳重的后起之秀也被杀,加上一个几十年后大放异彩的安亲王岳乐,德州一役,确实是赚的太大了。
虽不能说断其一臂,因为现在的多铎和阿济格才是清朝的左右两臂,是真正的实力所在,但这一次的胜利,也算是断其一掌了,少了这一掌,清军的整体战略,也会势必受到严重的影响,而清江这边,如何把下一步走好,也是至关重要。
“殿下,臣建议立刻向南京报捷!”
陈名夏此时最为高兴,当初的选择果然是没错。以现在全国的态式来看,明朝的起死回生的迹象太过明显了,而清与顺还在纠缠之中,明军的战斗力迅速的恢复,将来就算不能直捣黄龙收复辽阳和沈阳,但把东虏逐出关外,恢复除辽东之外的全部失土还是极有可能的,甚至在太子有生之年内,大明再度富强,天下重新一统,这也不是没有可能。
想想太子的年纪,将来的一切,也确实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到此时,他最先想到的自然就是给南京方面的对手们一个震慑,一个真正的警告。
不要再折腾或白费功夫了,大明真正能领军打仗,克敌致胜,如隋唐之交的李世民一般的人物,就在这清江行营之中!
“是的,需要向南京迅速报捷。”郑元勋也是庄重点头,向着朱慈烺道:“殿下苦心孤诣,终得此大胜,实该好生宣扬一番。另外,臣建议,行营还有十余营兵马,须极早北调,稳固山东情形,甚至是直捣京师亦可。”
“我意是在河南与奴再决战一次,打跨多铎,得河南山东全境,京师就唾手可得了。”
“这是仿我朝太祖旧例,但现在奴失一部,大部主力在陕北与闯逆决战,多铎一部首鼠两端,不知进止,若在此时迅猛直捣京师,多铎便也只能回师,调动之间仓皇失措,便是我王师破敌之良机了。”
郑元勋的话自是引发议论,但朱慈烺却是最先一个冷静下来的。
报功当然是要报功,是要往自己的功勋上再加码。最少,要叫南京的父皇知道,眼下的战事,也是缺他不可,之前的那些心思,不妨真的放下。
做真帝王,也要有真本事才可以。
至于直捣燕京,实在太过冒险,他此前的经营,都是想在淮安和清军来一起守御战,用各种堡寨壁垒加淮河等河流天险来抵御却敌,和清军大规模交战决战的心思,是从来没有过。
但他一手练出来的平虏军的能力也是超过了他的想象之外,不论是河南的骑兵战还是德州的阵地战,平虏军都有一份满意的答卷。
虽然如此,却还是太过冒险,多铎所部最少有超过两万的真满洲,一两万的蒙古和索伦,加上三顺王,这个实力绝不是几万平虏军现在就能正面对抗的,下一步的战略,绝不会是主动和多铎决战。
平虏军,还要更多的战斗来捶练自己,而平虏军的规模,在现在的财力物力下,也要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再过数月,等拥有十万强兵挥师北上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决战之时!
(未完待续)
------------
第三百二十八章 决胜(3)
“臣叩见殿下!”
傍晚时分,朱慈烺从军营中匆忙赶回,为的就是有两条最新的消息送了回来。
现在的清江行营仍然是十分的热闹,大量的新军将士充斥其中,不少善于管理和训练的老兵被抽调出来,负责训练新编组的六营新军。
在年底之前,还要再练五六营,以目前的财力物力,这样的练兵已经是极限。
南京那边动静也不小,不过显然在练兵上还是被清江远远的抛在了后面。
等南京禁军编练完成,再收编训练黄得功刘良佐等诸部时……那时朱慈烺已经有信心可以与清军正面交战了。
听到前方大捷的消息,这些刚入伍的淮上子弟都是十分的兴奋与骄傲!
徐州镇虽然是秦军多些,但也有很多的徐淮子弟加入其中,山东镇的基石抚标亲军也是由相当的淮上子弟组成。
至于平虏军,那更是几乎清一色的淮上子弟入伍成军,在此国难危急之时,凭着淮上子弟的坚韧与勇敢而击败国朝数十年来很难野战一胜的强敌,这种骄傲与荣光,哪怕是目不识丁的匹夫亦是感觉与有荣焉!
在这半年多来,平虏军的待遇和荣誉等诸多方面早就是叫人看在了眼里,整个淮泗一带的青壮子弟,无不翘首以盼,就是在等着平虏军的第二次招兵。
因为当时早就有明言,太子在淮地最少要募集十万以上的新军,现在的数字,确实还真的差的很远。
待遇好,荣誉高,对死伤的将士有优厚的抚恤,再加上新闻司的宣传一直在破传所谓好男不当兵的习俗,在这一次招兵的时候,整个淮泗大地算是沸腾起来,也不知道多少青年闻讯而出,纷纷到当地的募兵站去投考。
照老规矩,按跑步的速度和距离,举重负重的最大承受能力,还有身家是否清白,有无过错,品行如何,还要有铺保等一系列的手段才能通过选检。
淮泗徐扬一带适龄的青年过百万人,没有一定的涮人的办法,还真的会叫前面招兵的人为难。
这一次和上一次招兵也有一些显著的不同。
上次招募新军时,九成以上是目不识丁的庄稼汉,朴实厚实,也十分听话,只有极少数是曾经学过几个字,或是在店铺中学过文字和数学,这一类的人才极为罕见和稀有,在军中的培训班一经发现就是重点培养。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8094
38095
38096
38097
38098
38099
38100
38101
38102
38103
38104
38105
38106
38107
38108
38109
38110
38111
38112
38113
38114
38115
38116
38117
38118
38119
38120
38121
38122
38123
38124
38125
38126
38127
38128
38129
38130
38131
38132
38133
38134
38135
38136
38137
38138
38139
38140
38141
38142
38143
38144
38145
38146
38147
38148
38149
38150
38151
38152
38153
38154
38155
38156
38157
38158
38159
38160
38161
38162
38163
38164
38165
38166
38167
38168
38169
38170
38171
38172
38173
38174
38175
38176
38177
38178
38179
38180
38181
38182
38183
38184
38185
38186
38187
38188
38189
38190
38191
38192
38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