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军一打残,多尔衮自己也觉得出了昏招,现在这时候,巴不得地面安静,怎么能图省事,现在就把人往敌对一方逼?

    等他觉得自己是人头猪脑,上了周钟大当,下令把此人抓起来的时候,整个京师却是大索不着,姓周的消失的无影无踪,就象是人间蒸发了一样。

    这个时候还觉不出味道,多尔衮不仅不睿,还是头猪了!

    一想起明朝一方不仅在军事上颇有起色,财政上听说更有可怕的变化,加上民心明显不对,刚入关时,明朝降官就算不愿当官,可也觉得清朝似有混元一宇之望。

    而降官更是说三百年气运轮转,现在确实是轮着大清了。

    总之,气运一说甚嚣尘上,使得多尔衮十分得意。

    现在却明显不同,南官心思不定,不愿效力的迹象十分明显,剃发令下后,虽然官员们普遍剃头,没有几个敢硬扛的,但偷偷逃走的南官也并不少,举家外逃的就有十几二十家之多。

    这还只是一点,说明人心不稳,更加可怕的,就是和周钟失踪的事联系起来,说明了明朝在京师渗透安排的细作之多,能量之大,已经到叫多尔衮睡不着觉的地步了!

    谁知道会不会有几百细作,前来攻打摄政王府?

    这种可能姓虽不大,但并非完全没有,他只能吩咐苏克萨哈,加强对王府的护卫,同时迭下严令,任何汉官,汉人,不论官军商民,入暮之前,一律离开燕京内城,否则擒拿不问,立刻处斩。

    象范文程这样的心腹汉臣早就入旗,当然不在此列,别的汉官要被留下来办事的话,还得发令箭给他们,不然拿住了被砍了脑袋,那就十分冤枉了。

    现在全八旗六万男丁,除了不能出战的老弱和残疾之外,几乎全被派了出去,加上什么索伦,鄂伦春等各族兵,还有蒙古盟友,汉军,出关时凑了小二十万,阿济格带走三分之一还多,多铎要少一些,山东和河南加起来才一万多满蒙八旗,加上晋西,二十万大军最后能调的一点机动兵力,全补给了多铎。

    凑起了王师十万,什么辅兵跟役并不多,地方上沿途拉夫子就是。

    战兵是绝大多数,满蒙兵有三四万人,剩下的是关外各族的汉军。就算是汉军,也是河南和北直隶各地归附很久,将领都是关外入了旗的,战斗力和忠诚都靠的住。

    唐通那样的明朝降将,统统拨给了叶臣和阿济格,多铎这里,全部是关外老人。

    这十万兵,要直插商丘,渡淮水,击泗州,然后由泗州绕过清江淮安不打,直接从天长盱眙打扬州,直接打南京!

    南京虽然城高墙厚,但据很多消息来分析,城中禁军无用,新募六万多京营兵,全部是新军,什么侍卫处下,兵马没有过万,也没有什么大用,而且也是新军为主。

    大军一至,打下镇江包围南京,上游还有叶臣部顺流而下,两路齐至,非在南京灭了明朝不可。

    至于身后的清江的大元帅府行营的平虏军,不动很好,一旦来援,正好迎头野战,倒不相信,十万八旗劲旅,打不过几万平虏新军?

    要说平虏军骑兵利害,已经被拖在河南,如果退,豪格便进。

    徐镇山东镇也是被拖住,动弹不得。而平虏军最狠的不过就是火炮,炮营已经有一部分在山东和河南,剩下的,多铎也有办法对付。

    三顺王中尚可喜在西北,还有孔有德和耿精忠在多铎所部,孔有德部有几千火铳手,训练极好,准头很不错,火铳也是在辽东时打造,不比明军那些烧火棍。

    还有不少火炮,其中有相当部份是孙元化在登莱时所铸,平虏军用火炮,清军也用火炮,彼此对轰。

    这个计划,雄心勃勃,尽管有人说是燕王入南京的翻版,不过,公平来说,清军这打法比朱棣那种拼命的穿插要强的多了。

    如此这般,多尔衮雄心勃勃,就要等着明朝覆灭的消息了。

    (未完待续)
------------

第三百四十六章 决胜(21)

    转眼就到了四月。

    从荆州襄阳,再到武昌,沿途的大小城市,渡口,几乎丢了个精光。

    左良玉麾下的大将马进忠等总兵官,被打的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乱兵拥塞了长江两岸,到处都是乱糟糟的,不成模样,也没有上下尊卑体统。

    在武昌城外,几处大的渡口处停泊了数千艘大小不同的船只,最大的是四百料的官船,船身上悬挂着灯笼。两艘最大的官船停在渡口最近处,船中水手浆手是现成的,随时都可以开船,四周还有乘着小船的亲丁护卫,遇到乱兵敢靠近过来,轻责打骂,重责就会拿下砍头。

    官船四周,已经挂了几颗血淋淋的人头,警示着所有乱兵,此地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地方,须得小心避开。

    除了这里,就是左良玉在武昌宁南伯府,还有湖广总督何腾蛟的总督府,也还算安静。

    前一阵,闯军白旺部被清军击败,乱军逃到武昌一带,左良玉原本要“剿”,还是何腾蛟力排众议,决定要“抚”。

    何腾蛟原本是个光标总督,督标连一百人也不够,身边也就几十个亲兵家丁。

    现在大明正在重新部署,在各地编裁防营,重新立督标抚标镇标等直属营头,但到了湖广这里,因为左良玉的存在,只能暂且停止动作。

    因为崇祯在内,所有人都指望左良玉能接受改编,把他的百万雄师,弄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出来。

    左部号称有五十万,实则是二十万,但其中有过半多老弱,战兵数字不会超过十万。就这十万人不到,还有不少是拉的壮丁夫子,其中老兵的数字,怕是也就三四万人不到。

    左良玉原本有几万精锐,是拉不散打不跨的,但被张献忠在太平县搞一下子,损失过万精锐,后来在朱仙镇被李自成彻底打跨了,再到荆襄一带又是连败,多年跟随的劲兵老卒都散的精光,后来是在湖北几次烧杀,强行拉起眼前这架子来……兵是多了,声势也强了,朝廷都忌惮,不过左良玉自己心里明白,他现在的实力,不要说没有表面的那么拉风,就连朱仙镇一战时的实力,也还没有达到。

    但人数就是人数,这几十万的数字报上去,朝廷捏着鼻子也认了六万的额子,饷粮发下,打了不少铠甲兵器,实力更强。

    至于说叫他改编,定额,接受总督一级的文臣指挥,那是绝对不肯。

    就算是皇上下旨,什么军机处多次督促,左良玉也是根本不理这个乱命。朝中现在对他加倍的不满,他也明白。因为黄得功等部都是老老实实的听话,各地的明军都是接受改编。

    原本明清异同,很多制度都是十分相似。

    但在地方规费杂费的使用上,明和清有一些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驻防营的职责范围,包扩驻守的地界和费用下拨,将领管理,兵佐军饷和定额的管制,还有地方治安等军务的划分等等。

    明朝也有营兵和这些制度,但太粗疏,不成系统,清朝就做的很好,也是吸引了明朝的教训,所以清的绿营制度,十分周到详细,对兵员的额定和驻军规模的控制,也是十分到位。

    抛掉防范汉军和汉人掌握火器的阴微心思,其实清的营制,远比明制优秀。

    现在明朝就是接纳了朱慈烺的建议,额兵营兵,按地域要紧,城池大小,汛塘险要等原则,设汛塘铺兵,一路到驻防营、城守营、镇标营等各等级。

    额兵明确之后,由都察院、兵部、总督、巡抚、总兵、还有新成立的廉政院等多方面核查,一旦出现故意的缺额,也就是吃空饷,主官不管是什么级别,一定会大倒其霉。

    考成法和厚禄法、置吏法等法施行,文官和武将的俸禄都在疯涨,这个时候,谁还愿替别人背黑锅?

    拿这么多钱,不当清官,还卷到什么脏事里头,不是得了失心疯?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495 5496 5497 5498 5499 5500 5501 5502 5503 5504 5505 5506 5507 5508 5509 5510 5511 5512 5513 5514 5515 5516 5517 5518 5519 5520 5521 5522 5523 5524 5525 5526 5527 5528 5529 5530 5531 5532 5533 5534 5535 5536 5537 5538 5539 5540 5541 5542 5543 5544 5545 5546 5547 5548 5549 5550 5551 5552 5553 5554 5555 5556 5557 5558 5559 5560 5561 5562 5563 5564 5565 5566 5567 5568 5569 5570 5571 5572 5573 5574 5575 5576 5577 5578 5579 5580 5581 5582 5583 5584 5585 5586 5587 5588 5589 5590 5591 5592 5593 5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