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国接过开一瞧,道:“两种治理之道,各有所长,你们以为哪种好?”

    “两种治理之策,各有所长。很难说哪种合适。”哥舒翰沉吟着道:“分封旧例虽然要生乱,却适合眼下情形。大唐要与大食大战一场♀需要耗费很多钱粮,能省就省。等到与大食大战之后,那时有了财力,再来推行群县也不晚。”

    “这么说,你是赞成分封旧例了?”李昌国眉头一挑,如同出鞘的利剑。

    “权宜之策罢了。不过,我还是赞成丞相之策,推行郡县为稳妥,可以一举杜绝后患。”哥舒翰的眉头拧得很紧,难以决断。

    “李翰林呢?”李昌国盯着李白问道。

    “哎!”李白长叹一声,道:“李林甫这jian贼固然可恨,我却不得不说,此贼有雄,看得深远,郡县制实为上策。”

    李白空负报国之志,不得其门而入,与李林甫有莫大的干系,李白对他是恨之入骨。却不得不承认,李林甫有大,是难得的治国奇,他看得深远,郡县制可以一举扫除吐蕃的后患,不会再生乱。

    “我也赞成丞相之法。”郭仪、李光弼同声表态。

    “我嘛,对这此等事从无高明之见,不敢置喙。不过,监军说哪种好,就哪种好。”李晟抚着额头,沉吟一阵,随了李昌国的意见。

    “滑头。”众人都知道,这等事李晟决无高明见解,他的优点就在于驰骋疆场,而不是为治道出谋划策,这太难为他了。

    好在,他还是jing明人一个,出于对李昌国的信任,一切唯李昌国马首是瞻。

    “监军,你的意思呢?”哥舒翰打量着李昌国。

    众人的目光集中在李昌国身上,静等他的意见。

    “这两种办法,归根结底,就是钱的问题。”李昌国并没有立时回答,而是剖析道:“分封旧例着实省钱,朝廷只需每年打赏一些财货就成,缺陷是大乱没有,小乱不断。郡县制能从根上解决这作乱之事,却是耗费太多,吐蕃太穷,难以承碘重负,此事不可不虑。”

    李晟急xing,忙道:“监军,你说了这么多,究竟哪一种好?”

    “只要解决了钱粮问题,一切都迎刃而解。”李昌国微微一笑,道:“我们的眼界可以放得远些,不必拘泥于吐蕃。我们身边,就有一个大宝藏。”

    “宝藏?”

    “在哪里?”

    “这里!”李昌国拿过一张地图,摊开,右手重重拍在上面。

    “天竺!”众声大声惊呼。(。。

    ,
------------

第八章 灭天竺?

    第八章灭天竺?

    谁也没有想到,李昌国竟然提到天竺,要他们不惊讶都不成。

    哥舒翰、李白、郭子仪、李光弼、王维眼里jing光闪烁,一双眼睛睁得老大,若有所悟。

    唯有李晟丈二金刚般摸不着头脑,埋怨李昌国:“监军,我们议的是哪种法子好,这和天竺有什么关系,你怎能乱扯呢?”

    “呵呵。”哥舒翰、李白、郭子仪、李光弼、王维指点着李晟,发出一阵畅笑声,笑得特别欢畅,又有些戏谑。

    “你们……这有何好笑的?”李晟更加迷糊了。

    哥舒翰他们笑得更加欢实了。

    “监军的意思就是说,若我们出兵灭了天竺,这钱财问题就解了,推行郡县就是最好的选择。”还是李光弼实在不忍再逗他了,为他解释。

    “灭天竺?”李晟着实吃了一惊,一双眼睛瞪得滚圆,一脸的难以置信:“就算把天竺灭了,能弄到那么多钱财么?天竺能有什么好东西?除了糖以外,没什么东西摆得上台面。”

    天竺的糖名声远扬,是当时糖的主要产地,曾经一段时间,唐朝使用的糖就是从天竺进口。唐太宗时期,曾派人去天竺学习制糖,从此制糖技术才传入中国,糖正式进入中国百姓的消费行列,甜食也就产生了。

    当然,在当时,糖非常非常金贵,比起黄金还要贵重。只有达官显贵才能消费得起。即使如此。这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比起以前只能使用蜂蜜强得太多了。

    “所以呢,天竺能不能灭,灭了有什么好处,我们要好好议议。”李昌国点头。

    灭天竺,李昌国只是一个提议,要不要施行,这需要商议。主要是灭掉天竺后有什么好处?若是灭掉天竺没什么好处,不划算的话,就不必动武了。若是有天大的好处。那就不妨把天竺给灭了。

    “嗯,这事着实要好好议议。”哥舒翰、李白、郭子仪、李光弼、王维齐声赞同,围将上来,成一个圆圈。

    “天竺地域广阔。物产丰饶,口众多,若是灭了的话,大唐就会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金银粮草就不会有问题,足够吐蕃都护府使用。”哥舒翰大声道来。

    “岂止是够用,应该还有很多节余,朝廷还可以支用。”李白搓着双手,大声道:“据王玄策讲。天竺很富饶,地域广,口众多,却是四分五裂,彼此间连年征战,与华夏的战国时代极为相似。大唐若要灭天竺,应该费不了多少事。”

    王玄策是唐朝一个非常著名的使节,他曾经奉命出使天竺。印度国王阿罗顺那见他们的财货多,贪婪之心大起,把王玄策的随从全杀了。把王玄策和他的副使抓起来。王玄策发誓要报仇,找机会从东印度逃出来,逃到尼泊尔,见到尼泊尔国王,向尼泊尔借兵。经过一番游说。王玄策成功的说服了尼泊尔国王,借到七千军队。

    当时的吐蕃正是松赞干布当政。他对唐朝还算友好,听说这事后,派了一千两百骑兵前来助战。王玄策再从周边国家借了一点军队,凑凑合合组成一支上万人的杂牌军。

    就这么一点军队,王玄策踏上了复仇之路,对印度发起进攻。

    阿罗顺那当然不把王玄策这点军队放在眼里,出动数万象兵前来围攻。王玄策沉着应战,用火牛阵大破象兵,打得阿罗顺那丢盔弃甲。

    在王玄策的指挥下,杂牌军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一路攻城略地,打得阿罗顺那闻风丧胆,无路可逃,只得去投靠东印度。然而,王玄策接踵而至,把东印度也给打败了,王玄策准备把东印度灭了,东印度国王尸鸠摩吓得魂飞胆丧,忙派人求和,大送好处。

    也许是王玄策考虑到即使把东印度灭了,唐朝离得太远,得不到好处,只能便宜靠得近的尼泊尔和吐蕃,这才接受了尸鸠摩的求和,放了东印度一马。

    至于罪魁祸首阿罗顺那,王玄策最终活捉了。不仅活捉了阿罗顺那,还把他的王后也给抓了。至此,王玄策的复仇之举非常成功,这才撤军,押着阿罗顺那回到长安,向唐太宗献捷。唐太宗大喜过望,封王玄策散朝大夫。

    王玄策凭一人一国复仇,差点灭了印度,这是一段佳话。其壮勇不在班超、傅介子这些著名的使臣之下。

    “灭天竺的好处很多,完全可以解决我们的钱粮问题,那就灭了天竺。”郭子仪右手一握拳,声调很高,意气风发。

    天竺之名,唐人早就听说过了,是当时的一个大国,尤其是唐僧入天竺让唐人全面了解了天竺,若是能灭了,其好处是不用想的。

    “都同意了?”李昌国打视着众人。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2703 22704 22705 22706 22707 22708 22709 22710 22711 22712 22713 22714 22715 22716 22717 22718 22719 22720 22721 22722 22723 22724 22725 22726 22727 22728 22729 22730 22731 22732 22733 22734 22735 22736 22737 22738 22739 22740 22741 22742 22743 22744 22745 22746 22747 22748 22749 22750 22751 22752 22753 22754 22755 22756 22757 22758 22759 22760 22761 22762 22763 22764 22765 22766 22767 22768 22769 22770 22771 22772 22773 22774 22775 22776 22777 22778 22779 22780 22781 22782 22783 22784 22785 22786 22787 22788 22789 22790 22791 22792 22793 22794 22795 22796 22797 22798 22799 22800 22801 2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