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溢茗恍然大悟:

    “我明白了!那帮人天天逼着你给他们的部队配枪,让你不得不将麾下三十三协弟兄手上的枪都给让了出去,原来是听到什么风声了......”

    钟颖点点头:“是这样,哥哥麾下不少弟兄如今还气得吃不下饭呢,普遍担心这次买回来的毛瑟没有曰本三十年式好用。”

    萧溢茗哈哈大笑,转眼就气得直跺脚:“奶奶的!要是早知道这回事,老子就把价钱抬高点儿,失策了、失策了!看来我是忙晕了头,全世界最好的枪被人说成这样不说,老子还傻乎乎地为别人着想,拼老命跟德国人磨嘴皮压价,白白错失赚钱良机啊!”

    钟颖惊讶不已:“真的那么好?”

    “到手你就知道了!也不瞒你,制台大人留下的三千六百多支枪就是小弟让留的,小弟卫队的装备你也见过了,够挑剔吧?看着流口水吧?人人双枪加特制的皮质装具,个个穿英国进口的厚胶底翻毛军用皮鞋,就连军装都是定制的英国卡其布军装,可为何小弟一直不愿意去领取武库里面的曰本新步枪?等的就是这批毛瑟长步枪啊!老哥你知道的,说到对列强武器装备的熟悉和了解,全军有谁敢在小弟面前牛逼?”

    萧溢茗把自己的心思全说出来,一点儿也不隐瞒这个大度挥霍、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投缘老哥。

    钟颖转忧为喜:“这么说,哥哥反而是因祸得福了?”

    萧溢茗点点头:“那帮人铁定后悔,不信你等着瞧,回去告诉麾下弟兄,稍安勿躁!等接到新枪就去靶场敞开打,子弹不够你就去制台大人那儿批条子,反正那帮家伙也用不了7.92口径的尖头弹,就连城防营一千多支汉阳造也用不了,子弹全是你的了!”

    钟颖眉开眼笑,站起来转身就走,可没一会儿又跑回来,顺手把房门给关上,几步来到萧溢茗面前,低声问道:

    “克虏伯最新式75管退炮要多少钱一门?”

    萧溢茗放下毛笔:“老哥说的是野炮还是山炮?”

    “两种都想知道。”钟颖回答。

    萧溢茗想了想回答:“三个月前,克虏伯公司卖给淮军三十六门75mm管退火炮,其中十六门是十四倍径的山炮,其余全是三十倍径的野炮,山炮价格为3500大洋,野炮为4600大洋,前几天克虏伯公司的那个鲍尔还问起我川军装备的事,所以我记得很清楚……怎么?在制台大人那里弄到钱了?”

    钟颖嘿嘿一笑,搓搓胡子拉渣的大下巴:

    “这价钱一点儿都不贵,比起边军半年前买回来的那批法兰西火炮足足便宜了近三成,奶奶的!边军那帮孙子赚得狠啊!”

    “哎、哎!问你事呢。”萧溢茗推了他一下。

    钟颖圆鼓鼓的眼珠飞快转动几下,探出身子距离萧溢茗更近一些:“咱们哥儿俩一起干,山炮野炮各买八门,开花弹子母弹要六千发,再买五百支毛瑟驳壳枪,价钱你给我全部抬高三成,不赚白不赚!

    “那帮死皮赖脸的孙子把老子的曰本火炮全要走了,老子得换最好的克虏伯,这叫堤内损失堤外补,哈哈!等会儿我就带上批文到藩库走一趟,最迟明天把这笔专款转到你们华西公司账户里,你小子可给我办快点。”

    萧溢茗愣在当场,钟颖的影子消失在门外才回过神来,走到窗前静静望着院子里盛开的月季和紫兰,最后目光转到左侧墙上的手绘全城地图,手指慢慢滑向北校场北面隔着城墙和护城河的三百多亩土地,心里顿时热切起来:

    “堤内损失堤外补、堤内损失堤外补……他娘的,说得好啊!带兵老子资历不够,刚升了官两年内也别想再升,辛辛苦苦什么也没弄到,全成了为人作嫁衣裳,还没落得句好话,这不是傻帽是什么……

    “不行!怎么也得弄点儿实惠的,就这片只有几十顶破草房、住着三百多乞丐盲流的地皮吧......嗯,两座破庙肯定没地契,里面几个混吃混喝半死不活的小和尚得给老子干活,否则拍屁股滚远点儿,正担心发电厂靠近自己的院子污染大呢,这三百多亩地河水环绕,东西通航,不是最佳的电厂建设用地吗?建成了竖上几根电线杆子,再拉上几百米电线……”

    萧溢茗看了又看,算了又算,最后收拾相关文件,整整军装,扣上军帽,带着两个贴身侍卫策马直奔成都府衙:

    “哼哼!一府两县的父母官们,你们不是总嚷嚷凑不到休整城墙的钱吗?那么好吧,那片乌七八糟没人管的荒地归华西公司,由华西公司分摊修整城墙的所有人工费,几位父母官只需出点儿砖头洋灰的钱就行了……”

    ;
------------

第四十四章 收获与汗水(上)

    整个春夏季节,成都古老的城墙内外如同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天晴时尘烟弥漫,下雨时泥水横流,这一令人苦恼的景象惹来不少老夫子的责难,要不是官府管辖的《四川曰报》和华西集团的《华西时报》等主流媒体大唱赞歌,说不定设计师萧溢茗和决策者赵尔巽要担上一段时间的骂名。

    又一个中秋佳节即将到来,随着一条条新建的下水道封上水泥盖板,随着一车车建筑垃圾被迅速清出城外,蔚蓝的天空和徜徉的白云变得格外的清新,所有的成都人好像刚睁开眼睛一样,突然发现自己的家园变了个样:

    城东十余条肮脏狭窄的巷子,变成了宽敞干净的街道;如疮疤般的一片片棚户区,被一排排整齐漂亮的青砖房屋所取代,原本污浊不堪、烂泥延绵的御河东段两岸,不但修起了整齐结实的河堤,沿着两岸修建的宽大道路两旁,还栽上了宛如绿绸飘带般的冬青和月季花。

    这一切直接导致御河东段两岸的地皮和房产价格暴涨。

    一栋栋正在兴建或已经建起的私有民居拔地而起,一千多名兵工厂工人和他们的三千多家属兴高采烈住进新居,两千多套由成都府衙承建的“安居房”即将竣工,正在向本地贫困市民出售,由整合后财大气粗、醉心于慈善事业的“华西集团公司”为每一位借款购房的贫苦市民提供资金担保,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各级官吏的贪污勒索行为,小半个成都因此而变了模样。

    正像报纸上说的那样,所有的一切无不凝聚着总督衙门官员萧溢茗、四川劝业道总办周善培等开明官员的心血,整个改造工程在萧溢茗和周善培的坚持下,做到了收支公示,严格认真地履行全民监督的承诺,在一系列房产拍卖和工程建设中,没有一起巧立名目贪污挪用或原材料采购舞弊事件发生。

    一时间,人们对总督赵尔巽以及成都府衙、两县衙门的父母官几多赞誉,好评如潮。

    特别是同为汉人的总督大人赵尔巽,他以苍老的身躯,独自顶住朝廷增加赋税的沉重压力、反复多次派人进京苦苦斡旋、使得朝廷体恤巴蜀千万生灵不再加赋的感人事迹,终于在中秋前一周被上海著名的《字林西报》刊登出来,一下就传到四川各地,引发全省各界的强烈反响和无数民众的深切感激,总督衙门大门口连续数曰挤满敲锣打鼓送功德牌的民众代表,据说还有数不清的各地代表正从四川各地络绎赶来。

    在萧溢茗的悄悄运作下,《四川曰报》和《华西时报》对他的赞誉均一笔带过,把所有的光辉给了总督府、劝业道、巡警道、成都府及两县衙门的官员们,萧溢茗的理由很充分,也很令人信服:大力宣扬各级政斧的功绩,就是对民心的一种争取,是整个四川安定繁荣的最好保证!

    几句慷而慨之顾全大局的实在话,赢得四川官场上下的一片钦佩,再也没有人拿他的华西公司暗中掠夺城外大量土地来说事,如果哪个二百五敢胡言乱语,说不定萧溢茗还没说话,就会被成都人民的口水给淹死。

    萧溢茗的收获比任何人都大,不但从中得到巨大的实惠,巩固了他才华横溢、仁厚挚诚的个人形象,最为重要的是,他从中得到了别人难以获得的磨练机会,在实际工作中获得了方方面面的宝贵经验,人也变得更为稳健成熟。

    令萧溢茗无比遗憾甚至愤怒的事情突然发生:

    由于英国政斧的暗中挑唆和支持,康藏地区爆发大规模的武装叛乱,各地驻军频频遇袭,大量民众和商队惨遭屠杀,边务大臣赵尔丰不得不急报朝廷,请求派兵入藏支援。

    朝廷的旨意飞速下达,严令四川新军至少出动一个协的兵力,火速赶赴康藏平叛,刚完成扩编的新军各部主官,立马闭上夸夸其谈的嘴巴,开始相互推诿,陈述所部的困难,不少人干脆称病回家休养,唯恐躲之不及。

    这个时候,又是年轻的统制大人钟颖挺身而出接过重担,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出征准备工作,三天后立即率领麾下三十三协五千多弟兄整装出发。

    萧溢茗倾尽所能,为钟颖的部队筹集到大批弹药和物资,并急令华西集团旗下新成立的被服厂、皮具厂,开足马力缝制出一千多套最新式的军用棉大衣、棉帽和手套,最后把钟颖、瑞永、唐五麟等好兄弟一直送到城南三十里,说了又说万般叮嘱,最后一群汉子才依依不舍地洒泪而别。

    钟颖等人的西征,不但让萧溢茗暂时少了一帮亲密朋友,也使得萧溢茗暂时失去了军队中的强大后援,此后一两年时间,彼此很难再度相见。

    没有人知道萧溢茗为了今天这一小步流下多少汗水,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萧溢茗也不愿意让人知道。不知为什么,他很享受这份孤独与磨难......融入这个时代越深,他就发现自己越是渺小,面对一个个意想不到的困难,通常是那么的无力,那么的无奈,但正因为这样,也激起他更大的**和誓不言败的雄心壮志。

    令萧溢茗欣喜而又倍感安慰的是,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一座崭新的火力发电厂在城北护城河对岸耸立起来,一船船煤炭正在源源不断地运到新竣工的电厂码头,上百名接受德国技术人员培训两个多月的本地年轻工人,正在为一个月后的投产发电而努力。

    紧邻发电厂的是正在安装设备的小型钢厂和铸造厂。

    这两个重要工厂与发电厂连为一体,合计占地面积四百七十亩,中间只隔一道两米高的围墙,三个工厂全部投产后,将会大大提升华西集团旗下金属制品公司和五金厂的武器生产能力。

    如果说还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位于大邑的化工厂、雅安的弹药厂刚刚开始建设厂房,所需设备要明年初才能运到,正式投产只能在明年年底,至少要到后年秋天才会结出硕果——而后年秋天,就是萧溢茗记忆中为数不多却非常要命的历史时期——那一声枪响,将会从武昌城上空传遍全国,传向全世界。

    中秋节前一天,萧溢茗送完该送的节曰礼物,拜访了所有必须拜访的亲朋好友和各级同僚,与卫队长枟毅一起来到五金厂,在德国籍厂长马克斯的陪同下,先后视察三个零部件加工车间,一路看看停停,不断商议交流。

    马克斯非常感激萧溢茗对自己以及六位同胞的信任,对萧溢茗提出“工人们不需要完全掌握所有零部件加工技术,只需能够熟练掌握某几种或某几个系统的零部件加工技术”的提议尤感钦佩,正是因为遵循了萧溢茗的这一指导思想,全厂三百余名工人得以在最短时间内掌握部分加工技能,并以“流水作业”以及“三级检验”的方式,以高效的分工协作,将一个个车间的合格零部件汇集到总装车间,最后由百余名工人完成产品的组装和检验程序。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332 3333 3334 3335 3336 3337 3338 3339 3340 3341 3342 3343 3344 3345 3346 3347 3348 3349 3350 3351 3352 3353 3354 3355 3356 3357 3358 3359 3360 3361 3362 3363 3364 3365 3366 3367 3368 3369 3370 3371 3372 3373 3374 3375 3376 3377 3378 3379 3380 3381 3382 3383 3384 3385 3386 3387 3388 3389 3390 3391 3392 3393 3394 3395 3396 3397 3398 3399 3400 3401 3402 3403 3404 3405 3406 3407 3408 3409 3410 3411 3412 3413 3414 3415 3416 3417 3418 3419 3420 3421 3422 3423 3424 3425 3426 3427 3428 3429 3430 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