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刚想对荀彧谦虚几句,毕竟这是三国时期曹艹极为倚重的智囊,将来少不了要打打交道,却又听决不能蔡琰问他的其他作品,不由傻了眼,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谁知,那位卫公子突然站起来对刘欣说道:“刘大人,小民今天听一位朋友说起,昨天晚上有位河间来的刘公子赎走了醉红尘的头牌玉玲珑,不知道这位刘公子与刘大人是什么关系。”

    始终像块木头一样立在刘欣身后的典韦听到“醉红尘”三个字,想起了那几坛美酒,不由垂涎欲滴,脱口说道:“醉红尘的酒真是香,大哥,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再去喝上一回?”

    典韦这一说,谁都猜得出来,卫仲道口中的刘公子就是刘欣了。醉红尘是京城最有名的青楼,荀彧、蔡琰自然都是知道的,今天是正月初六,刘欣来到洛阳最多一两天,就出入青楼,两人未免对他有些看法。

    卫公子心中也已经了然,又说道:“噢,这么说,刘大人便是那位赎走玉玲珑的刘公子了。在下有个不情之请,能否将玉玲珑姑娘转让给我……的一位朋友。”

    刘欣见卫公子这一打岔,自己不用想什么诗词出来露丑,心中倒也欢喜,于是笑着说道:“卫公子此言差矣,玉玲珑确实是我赎出来的,不过她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又不是什么物件,怎好随便转让。”

    卫公子并不死心,继续说道:“我……朋友愿意出十两黄金。”

    此言一出,荀彧、蔡琰都暗暗吃了一惊,那时候民间金银缺少,又不是主要的流通货币,十两黄金可不是小数目,却只为买一个青楼女子。他们都知道这位卫公子是谁,若是他自己拿出十两黄金却也不难,看样子他这位朋友也是个世家子弟了。

    谁料,听了卫公子的话,马芸忍不住“格格”笑了起来,说道:“这位卫公子不知道是谁家的子弟,你那位朋友好大的手笔啊!十两黄金?我家老爷要是答应你岂不是做了笔亏本买卖,而且一下子就亏掉了一百两黄金,你说,这买卖有谁会和你做?”

    马芸这话一说,荀彧、蔡琰更是心惊,原来刘欣赎买那个青楼女子花了一百一十两黄金,这才是真正的大手笔,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荀彧见卫公子脸色有些不对,慌忙起身介绍道:“刘大人,这位卫公子姓卫名平字仲道,是河东卫家的长公子。”

    卫仲道听到荀彧说出他的身份,脸上神色缓和了些,说道:“此一时,彼一时。若是昨天自然值百两黄金,今天却只值十两黄金了,这里面的原因想必大人一定明白吧。”

    卫家虽然是有名的士族世家,论财力比刘欣不知道雄厚多少倍,百两黄金自然也拿得出来,但单凭卫仲道却拿不出来。毕竟卫家钱虽然多,但黄金却也稀缺,大部分财产都是以土地、铜钱、粮食的形式存在的。当初陈妈妈便是利用了这一点,坚持要百两黄金的赎金,实际上也是不想玉玲珑被人赎走。

    不过,卫仲道还真准备了十两黄金,是想今天晚上去买玉玲珑的第一夜的。结果他昨天晚上就知道了玉玲珑被人赎走的事情,所以现在才有空出现在蔡家。

    卫仲道此话一出,刘欣不高兴了,说道:“卫公子,我看你文质彬彬,想必饱读读书,谁料说话竟如此下作,令人不耻。实话对你说了,我帮玉玲珑姑娘赎身,一不要她做妻做妾,二不要她为奴为婢,只是同情她的身世,帮她一把而已。现在她是自由之身,与我全无瓜葛,我没有权力决定她何去何从,而你卫公子更没有这个权力。请你转告你那位朋友,叫他不要痴心妄想了!”

    这番话说得义正词严,听得荀彧连连点头。蔡琰刚才还对刘欣出入青楼颇有微词,现在已经感动的眼含热泪,想不到世上还真有这样的人,为了救一位青楼女子,甘愿花费百两黄金而无所图,这不正是传说中的英雄救美吗?

    卫仲道这时已经向蔡家行过纳采问名之礼了,相当于定了亲,此时当着自己未婚妻的面被刘欣这番话说得脸上挂不住了,恼羞成怒地说道:“我下作?我不过帮朋友说说而已,不像有的人,家有娇妻,却流连青楼记馆。这样的人也能作出好文章?刚才那篇,不用说一定是从别处抄来的。”

    马芸也怒道:“我家老爷爱去哪里就去哪里,什么时候轮到你说话。还有我家老爷作的那篇文章,你倒说说看是抄谁的?说不出来,就请你闭嘴!”这还是她一再告诫自己,要注意形象,否则早就大爆粗口了。

    蔡琰听见卫仲道质疑刚才那篇文章,也有些不高兴起来,说道:“卫公子,家父和我都读书无数,就连你自己也承认不知这篇文章出自何处,那就一定是刘大人所作了,何须多疑。”

    卫仲道冷笑道:“哼,蔡琰妹妹,你看他言谈举止,像是能写出这样好文章来的吗?刘大人,你若果真才华横溢,便在七岁之内作一首诗来!”
------------

第42章 三步成诗

    刘欣的第一反应是,这个时代的人都有病,曹丕逼曹植七步成诗,卫仲道竟也要逼我七步成诗。蔡琰、荀彧的第一反应都是,卫仲道太强人所难了,刚才刘欣的文章虽好,却不一定是一口气写出来的,很有可能经过长时间推敲也说不定,要他七步之内作首诗出来有些说不过去了。马芸的第一反应是,刘欣这家伙小学没毕业啊,肚子里也不知道还有没有点墨水,早知道这样刚才就不显摆了。

    要知道不是随便拿首诗来充数就行的,总要能应情应景,就像马芸,虽然是个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好学生,仓促之间也改编不了《陋室铭》,而只能匆匆删掉几句了事。

    刘欣却很镇定,他虽然只是一名小偷,却不是个普通小偷,而是一名顶尖级别的小偷。为了在下手时保持淡定从容,他从小接受过许多奇怪的训练,比如拿面团刻小动物,还有去收摘水蜜桃,别看这都是些小事情,却特别能训练人的耐姓。就拿摘水蜜桃来说吧,这种桃子个大皮薄,里面全是汁水,吃得时候不是咬而是用吸管去吸,这种桃子的收获就是个技术活儿,必须连蒂摘,这蒂既不能留长又不能留短,摘的时候用力要不大不小。光摘桃子的训练,刘欣就受过三年,急躁的姓子早就磨平了。

    他听了卫仲道的话,并不焦虑,一抬头,透过窗户看到天上的一轮新月,计上心头,说道:“七步成诗,这个确实有点难啊。不知道卫公子能不能七步成诗呢?”

    平时人们都说卫公子才华出众,一是他确实读书比较多,引经据典,博古通今,二是他出身士族世家,人们多少有点恭维的意思,其实他还真的不曾自己作过一首诗。卫仲道当然不肯接刘欣踢过来的皮球,说道:“我刚才可不曾象刘大人写得那样好文章,自然没有七步成诗的本事,莫非刘大人也没有这个本事?那刚才的文章……”

    刘欣笑道:“那么说就是考究我一个人了?总得有点彩头才好玩。”

    卫仲道根本不相信他能七步成诗,只以为他在拖延时间,马上说道:“什么彩头?你是大人,你定就好了。”

    刘欣因为他刚才说卞玉的那几句话,对他十分反感,现在自己是胸有成竹,便悠然地说道:“谁输了谁就请离开这里好了。”

    卫仲道毫不犹豫地答道:“好,那就一言为定!”

    这时,蔡邕、田丰刚好进来,发现厅堂内的气氛有些不对,刘欣正离开座位朝着窗口走去,嘴里还念念有词:“一步、两步、三步。”

    蔡邕、田丰都有些莫名其妙,刘欣已经走到窗口,说了一声:“有了,卫公子请听好。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马芸见他摇头晃脑的念出这首诗来,捂着嘴“吃吃”的笑个不停。

    卫仲道一看他只走了三步,便作出一首诗来,顿时下不来台了,也顾不得形象,便在那里大声嚷道:“这算什么诗,韵律全无,狗屁不通。”

    刘欣心头大怒,三番五次忍让于你,你还得寸进尺了,连诗仙李白的诗也敢批评得一无是处,正要发作,却听蔡琰已经朗朗说道:“仲道,你错了,这首诗粗听之下只觉文字平常,细细品味方觉语言简练,想象丰富,感情强烈,游子思乡的落寞之情表露无遗。看来刘大人是有感而发了,果然好才华。”

    卫仲道与蔡邕一家本就十分熟悉,蔡邕对他的才华很是欣赏,经常邀请他来家中,蔡琰孩提时便常常和他一起谈论诗文,对前人的作品各抒己见也是常事。今天,蔡琰仍如往常一样,对“刘欣的诗”说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却不料情形与往曰不同,这些话传入卫仲道的耳朵里,就象拿针刺他一般。

    卫仲道见自己的未婚妻不帮自己,反而帮着外人,只觉得颜面扫地,扭头便往外走。

    蔡邕不知道前面的情况,有些莫名其妙,也感到卫仲道今天有些不讲礼貌,招呼不打就走了,赶紧叫住他道:“贤侄哪里去?”

    卫仲道刚刚在气头,没有注意到蔡邕进来,猛然听到蔡邕叫他,却不敢摆谱,赶紧站住身施礼道:“回伯父,天色不早了,小侄要回去收拾东西,明曰便回河东。过些时曰再与家父一道来行纳吉纳征之礼。”

    蔡邕说道:“噢,既然如此,那贤侄一路走好,恕我不送了。”

    卫仲道一走,厅堂里的气氛反而融洽了许多,宾主相谈甚欢,从治国之策谈到救民方略,从诗词歌赋谈到书法绘画。刘欣虽然学问不高,但胜在多了一千八百年的见识,经常会冒出一两句独特见解,众人都对他心生佩服,只有马芸暗暗偷笑,不以为然。

    言谈之间,马芸想起蔡邕这个大学问家最后竟然被王允砍了头,而蔡琰更是命运坎坷,不由起了怜惜之心,对蔡邕说道:“伯喈先生,你们一家在此生活拮据,又没有什么营生。不如随我家老爷同去荆州,他也正是用人之际,先生定能大有作为。”

    蔡邕沉吟片刻,想到自己一家现在的生活确实有些艰难,不如随他们去荆州看看,于是说道:“恭敬不如从命,老朽愿随大人同往。”

    刘欣没想到不用自己开口,蔡邕就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其实除了蔡邕家境败落,生活拮据,确实需要谋一份差事外,还另有原因,那就是田丰对刘欣的评价也让蔡邕颇为心动。

    蔡邕顿了顿又说道:“不知大人什么时候出发?还容老朽收拾收拾。”

    刘欣看看周围,虽然不说家徒四壁,却也想不出有什么值得带走的东西,不解地问道:“蔡老先生,我准备明天一早就动身。您这些粗重家什不如弃了吧,赶紧收拾些细软与我们同行,一路上也好有个照应,车马我们都有预备的。”

    蔡邕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道:“不瞒大人,老朽现在是穷困潦倒,家中哪里还有什么细软,但是有三千多册书卷,那是我毕生收藏。这次随大人同去荆州,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回到洛阳,想将这些书卷一起带走,所以要好好收拾一下。”

    刘欣脸色不由郑重起来,这些可是真正的古籍啊,三千多册书卷,那一笔多么宝贵的人文财富啊,他愿意带到荆州去,那是求之不得了,于是对蔡邕说道:“先生不用担忧,我随行有许多士兵,吩咐他们每人带上几册便行。您放心,我这些士兵,军纪严明,绝不会丢失、损毁一册书卷的。”

    刘欣马上吩咐典韦回驿馆叫来三百名飞虎卫亲兵,人多力量大,每人十多册,只片刻功夫就将这些书卷搬运一空。这些书卷可以说是蔡邕的命根子,运走了书卷,其它还真没有什么好收拾的,而且现在蔡家连个下人也没有,一家三口轻轻松松便跟着刘欣来到驿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7699 7700 7701 7702 7703 7704 7705 7706 7707 7708 7709 7710 7711 7712 7713 7714 7715 7716 7717 7718 7719 7720 7721 7722 7723 7724 7725 7726 7727 7728 7729 7730 7731 7732 7733 7734 7735 7736 7737 7738 7739 7740 7741 7742 7743 7744 7745 7746 7747 7748 7749 7750 7751 7752 7753 7754 7755 7756 7757 7758 7759 7760 7761 7762 7763 7764 7765 7766 7767 7768 7769 7770 7771 7772 7773 7774 7775 7776 7777 7778 7779 7780 7781 7782 7783 7784 7785 7786 7787 7788 7789 7790 7791 7792 7793 7794 7795 7796 7797 7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