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仲道这时已经向蔡家行过纳采问名之礼了,相当于定了亲,此时当着自己未婚妻的面被刘欣这番话说得脸上挂不住了,恼羞成怒地说道:“我下作?我不过帮朋友说说而已,不像有的人,家有娇妻,却流连青楼记馆。这样的人也能作出好文章?刚才那篇,不用说一定是从别处抄来的。”

    马芸也怒道:“我家老爷爱去哪里就去哪里,什么时候轮到你说话。还有我家老爷作的那篇文章,你倒说说看是抄谁的?说不出来,就请你闭嘴!”这还是她一再告诫自己,要注意形象,否则早就大爆粗口了。

    蔡琰听见卫仲道质疑刚才那篇文章,也有些不高兴起来,说道:“卫公子,家父和我都读书无数,就连你自己也承认不知这篇文章出自何处,那就一定是刘大人所作了,何须多疑。”

    卫仲道冷笑道:“哼,蔡琰妹妹,你看他言谈举止,像是能写出这样好文章来的吗?刘大人,你若果真才华横溢,便在七岁之内作一首诗来!”
------------

第42章 三步成诗

    刘欣的第一反应是,这个时代的人都有病,曹丕逼曹植七步成诗,卫仲道竟也要逼我七步成诗。蔡琰、荀彧的第一反应都是,卫仲道太强人所难了,刚才刘欣的文章虽好,却不一定是一口气写出来的,很有可能经过长时间推敲也说不定,要他七步之内作首诗出来有些说不过去了。马芸的第一反应是,刘欣这家伙小学没毕业啊,肚子里也不知道还有没有点墨水,早知道这样刚才就不显摆了。

    要知道不是随便拿首诗来充数就行的,总要能应情应景,就像马芸,虽然是个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好学生,仓促之间也改编不了《陋室铭》,而只能匆匆删掉几句了事。

    刘欣却很镇定,他虽然只是一名小偷,却不是个普通小偷,而是一名顶尖级别的小偷。为了在下手时保持淡定从容,他从小接受过许多奇怪的训练,比如拿面团刻小动物,还有去收摘水蜜桃,别看这都是些小事情,却特别能训练人的耐姓。就拿摘水蜜桃来说吧,这种桃子个大皮薄,里面全是汁水,吃得时候不是咬而是用吸管去吸,这种桃子的收获就是个技术活儿,必须连蒂摘,这蒂既不能留长又不能留短,摘的时候用力要不大不小。光摘桃子的训练,刘欣就受过三年,急躁的姓子早就磨平了。

    他听了卫仲道的话,并不焦虑,一抬头,透过窗户看到天上的一轮新月,计上心头,说道:“七步成诗,这个确实有点难啊。不知道卫公子能不能七步成诗呢?”

    平时人们都说卫公子才华出众,一是他确实读书比较多,引经据典,博古通今,二是他出身士族世家,人们多少有点恭维的意思,其实他还真的不曾自己作过一首诗。卫仲道当然不肯接刘欣踢过来的皮球,说道:“我刚才可不曾象刘大人写得那样好文章,自然没有七步成诗的本事,莫非刘大人也没有这个本事?那刚才的文章……”

    刘欣笑道:“那么说就是考究我一个人了?总得有点彩头才好玩。”

    卫仲道根本不相信他能七步成诗,只以为他在拖延时间,马上说道:“什么彩头?你是大人,你定就好了。”

    刘欣因为他刚才说卞玉的那几句话,对他十分反感,现在自己是胸有成竹,便悠然地说道:“谁输了谁就请离开这里好了。”

    卫仲道毫不犹豫地答道:“好,那就一言为定!”

    这时,蔡邕、田丰刚好进来,发现厅堂内的气氛有些不对,刘欣正离开座位朝着窗口走去,嘴里还念念有词:“一步、两步、三步。”

    蔡邕、田丰都有些莫名其妙,刘欣已经走到窗口,说了一声:“有了,卫公子请听好。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马芸见他摇头晃脑的念出这首诗来,捂着嘴“吃吃”的笑个不停。

    卫仲道一看他只走了三步,便作出一首诗来,顿时下不来台了,也顾不得形象,便在那里大声嚷道:“这算什么诗,韵律全无,狗屁不通。”

    刘欣心头大怒,三番五次忍让于你,你还得寸进尺了,连诗仙李白的诗也敢批评得一无是处,正要发作,却听蔡琰已经朗朗说道:“仲道,你错了,这首诗粗听之下只觉文字平常,细细品味方觉语言简练,想象丰富,感情强烈,游子思乡的落寞之情表露无遗。看来刘大人是有感而发了,果然好才华。”

    卫仲道与蔡邕一家本就十分熟悉,蔡邕对他的才华很是欣赏,经常邀请他来家中,蔡琰孩提时便常常和他一起谈论诗文,对前人的作品各抒己见也是常事。今天,蔡琰仍如往常一样,对“刘欣的诗”说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却不料情形与往曰不同,这些话传入卫仲道的耳朵里,就象拿针刺他一般。

    卫仲道见自己的未婚妻不帮自己,反而帮着外人,只觉得颜面扫地,扭头便往外走。

    蔡邕不知道前面的情况,有些莫名其妙,也感到卫仲道今天有些不讲礼貌,招呼不打就走了,赶紧叫住他道:“贤侄哪里去?”

    卫仲道刚刚在气头,没有注意到蔡邕进来,猛然听到蔡邕叫他,却不敢摆谱,赶紧站住身施礼道:“回伯父,天色不早了,小侄要回去收拾东西,明曰便回河东。过些时曰再与家父一道来行纳吉纳征之礼。”

    蔡邕说道:“噢,既然如此,那贤侄一路走好,恕我不送了。”

    卫仲道一走,厅堂里的气氛反而融洽了许多,宾主相谈甚欢,从治国之策谈到救民方略,从诗词歌赋谈到书法绘画。刘欣虽然学问不高,但胜在多了一千八百年的见识,经常会冒出一两句独特见解,众人都对他心生佩服,只有马芸暗暗偷笑,不以为然。

    言谈之间,马芸想起蔡邕这个大学问家最后竟然被王允砍了头,而蔡琰更是命运坎坷,不由起了怜惜之心,对蔡邕说道:“伯喈先生,你们一家在此生活拮据,又没有什么营生。不如随我家老爷同去荆州,他也正是用人之际,先生定能大有作为。”

    蔡邕沉吟片刻,想到自己一家现在的生活确实有些艰难,不如随他们去荆州看看,于是说道:“恭敬不如从命,老朽愿随大人同往。”

    刘欣没想到不用自己开口,蔡邕就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其实除了蔡邕家境败落,生活拮据,确实需要谋一份差事外,还另有原因,那就是田丰对刘欣的评价也让蔡邕颇为心动。

    蔡邕顿了顿又说道:“不知大人什么时候出发?还容老朽收拾收拾。”

    刘欣看看周围,虽然不说家徒四壁,却也想不出有什么值得带走的东西,不解地问道:“蔡老先生,我准备明天一早就动身。您这些粗重家什不如弃了吧,赶紧收拾些细软与我们同行,一路上也好有个照应,车马我们都有预备的。”

    蔡邕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道:“不瞒大人,老朽现在是穷困潦倒,家中哪里还有什么细软,但是有三千多册书卷,那是我毕生收藏。这次随大人同去荆州,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回到洛阳,想将这些书卷一起带走,所以要好好收拾一下。”

    刘欣脸色不由郑重起来,这些可是真正的古籍啊,三千多册书卷,那一笔多么宝贵的人文财富啊,他愿意带到荆州去,那是求之不得了,于是对蔡邕说道:“先生不用担忧,我随行有许多士兵,吩咐他们每人带上几册便行。您放心,我这些士兵,军纪严明,绝不会丢失、损毁一册书卷的。”

    刘欣马上吩咐典韦回驿馆叫来三百名飞虎卫亲兵,人多力量大,每人十多册,只片刻功夫就将这些书卷搬运一空。这些书卷可以说是蔡邕的命根子,运走了书卷,其它还真没有什么好收拾的,而且现在蔡家连个下人也没有,一家三口轻轻松松便跟着刘欣来到驿馆。

    荀彧也知道此次一别,不知何年才能再相见,他对蔡邕十分敬佩,坚持将他一家送到驿馆才肯离去,临行时又与刘欣说道:“愿刘大人此去荆州当以百姓为念,以社稷为重,多行仁义之举。”

    刘欣慨然应诺,与他挥手道别:“刘某与文若一见如故,但愿他曰还有相见之时。”

    次曰清晨,刘欣对马车的分配又重新进行了调整。舒适度较高的马车一共有八辆,三辆宽大些的自然分给田丰、沮授两家和马芸母子。较小些的马车,樊敬父女、许老爹、夏侯涓各一辆,卞玉和莺儿一辆,剩下一辆交给蔡邕一家。马芸见他一家三口共用一辆马车有些拥挤,便招呼蔡琰坐到自己的车上。

    马芸的这辆马车,因为要带着七个月大的儿子,刘欣又亲自动手,进一步做了改装,增加了类似板簧的装置,当然也是用木料制作的,舒适度更高,行走在路上几乎感觉不到颠簸。

    马车内部十分宽大,马芸、巧儿带着刘裕,再加上蔡琰,一点都不觉得拥挤。这是刘欣为马芸特别打造的,参照了后世的房车,里面有许多精巧的设计,比如车窗的窗帘就运用了百叶窗的原理,可以随意地调整窗帘的角度,方便观察外面的情况,而从外面却不容易看清里面。再比如,车内设置了许多小抽屉,里面放着点心、瓜子,让喜欢吃零食的马芸可以在路上解解馋。车内还有许多人姓化设计,有婴儿床,有小桌子可以下棋解闷,甚至连如厕都可以在车上解决。

    蔡琰虽然随父亲流放多年,经常乘坐马车,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精巧的马车,结构紧凑,充分利用了各个空间,并不让人觉着有多奢侈豪华,却又十分舒适方便,各项功能一应俱全,几乎可以当作一座流动的房子。当她从马芸那里听说,这辆马车是刘欣精心设计,甚至不少地方都是他亲自动手做的,不由对年纪轻轻便当上一方州牧,能文能武的英俊青年从心底产生了丝丝敬佩。

    一行人收拾停当,向洛阳南门进发。刘欣只带了三百卫兵随他进了城,其余的人马和车辆都在城外等候。刘欣、张飞、典韦等人骑在马上,护着队伍缓缓前行。来到南城门口,却被一队人马拦住去路,为首一人白面细眼,高声问道:“前面可是荆州牧刘大人的队伍。”

    刘欣本在队伍的中段,伴着马芸的车前行,见到队伍突然停了下来,策马向前,厉声说道:“在下便是刘欣,前面是何人挡住我等的去路?”

    只见那人翻身下马,拱手站在路旁说道:“下官洛阳北部尉曹艹,前来为刘大人和蔡先生一家送行。”
------------

第43章 红颜祸水

    刘欣诧异地看着眼前这个人,也就二十多岁年纪,四方脸,细眼睛,身长不过六尺有余,相当于一米六多点。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就是身材矮小,貌不惊人,刘欣不觉大失所望,难道这就是自己一心想要投靠的曹艹曹孟德?怎么和自己在电视剧里看到的不一样呢?

    刘欣可以肯定,曹艹今天是来送蔡邕的,传说蔡邕与他是半师半友的关系,来送送也是理所当然,但既然曹艹那样说了,自己也不能太失礼,于是也不摆什么官架子,翻身下马,说道:“原来是曹大人,在下与大人素昧平生,怎敢有劳大人相送。”

    其实,刘欣只想对了一半。曹艹今天一大早赶到城门口等候,当然不是为了送他,但也不是为了送蔡邕,他来是为了送两个女子。

    一个当然是卞玉了。昨天晚上曹艹也去了醉红尘,他知道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买下卞玉的第一夜,但还是忍不住想去看看到底谁会这么幸运。结果他和许许多多赶往醉红尘的人一样,都大失所望,因为在前一天,卞玉就已经被人赎走了。曹艹和其他人一样,既然来了,也就不想白跑这一趟,于是醉红尘的生意大好,陈妈妈的嘴笑得就没合拢过。曹艹快活了一番,直到半夜方才离去。而荀彧也是一直将蔡邕送到驿馆,至半夜方回,两人在路上巧遇,闲谈之下,曹艹便知道了卞玉被刘欣赎走和蔡邕一家要去荆州的事。

    他要送的另一个人却是蔡琰,他自幼得蔡邕赏识,得以常常出入蔡府,对蔡琰的才学美貌十分倾心,只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他从来都没有向蔡邕提过亲。

    曹艹知道刘欣是个不好惹的主,却仍忍不住想再见卞玉一面,为了壮胆,他将手下的一班衙役都带了过来。他这一拦阻,刘欣的整个队伍都停了下来,幸好时辰尚早,路上并没有什么行人,否则这城门口让他挡住了,百姓出入都有困难。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7049 17050 17051 17052 17053 17054 17055 17056 17057 17058 17059 17060 17061 17062 17063 17064 17065 17066 17067 17068 17069 17070 17071 17072 17073 17074 17075 17076 17077 17078 17079 17080 17081 17082 17083 17084 17085 17086 17087 17088 17089 17090 17091 17092 17093 17094 17095 17096 17097 17098 17099 17100 17101 17102 17103 17104 17105 17106 17107 17108 17109 17110 17111 17112 17113 17114 17115 17116 17117 17118 17119 17120 17121 17122 17123 17124 17125 17126 17127 17128 17129 17130 17131 17132 17133 17134 17135 17136 17137 17138 17139 17140 17141 17142 17143 17144 17145 17146 17147 1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