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孝也表示出兵六千,四千骑兵,两千骑马步兵,他可不同于李存焕,他在关外。草原多的是,加上当初掠夺的牲口。现在李存孝麾下的步兵已经有部分转职为骑兵,即使不是,也变成骑马的步兵,极大提高了步兵的速度,实际上李存孝这样做不过是仿照昔曰安西罢了。

    不论怎么样,李存焕手里也拥有了一万八千余大军,也有了和李克用争锋的本钱。当然仅仅是本钱,实际上李克用的兵马是李存焕的两三倍。

    李存孝的兵马行军速度很快,毕竟是骑马,三天就从北武州来到了燕乐县。在这里他和李存焕会合。李存焕当即带领大军出发,号称五万大军,直奔顺州。

    顺州刺史已经带着家眷逃跑了,据说是渡海逃跑向新罗(领土大致概括现在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国家,乃大唐国属国。),仅次于他的别驾开城投降了李克用派来的一支军队。

    李存焕当然没有五万大军,这个李克用非常明白,镇守顺州的河东大将也明白。无奈这个河东大将手中不过三千骑兵,而顺州还有两千兵马。这两千兵马虽然不多,但要防备他们反水,如此一来真正能够用的只有两千人。而且这些人还是骑兵,叫他们打野战还可以,打守城战,恐怕还不如一千步兵来的专业。

    无奈他唯有弃城而逃,和他一起的还有顺州别驾和他的家眷,没有办法,谁叫他看不清形势,投靠了河东。李存焕兵不血刃的收复了顺州。

    李克用也不是白痴,他明白李存焕这样做是逼他出手,李克用如果不能够正面击败李存焕,哪怕得到了卢龙。也不过是一个表面平和,暗地里却暗流涌动的卢龙。

    李克用让他的儿子李存勖镇守幽州,自己亲自率领五万大军向顺州出发。这五万大军中包含两万幽州降兵,他们的家属都在幽州,李克用不怕他们阵前倒戈。

    李存焕只留下两千原顺州兵驻守顺州,他带领大军来到河湾,这个无名河湾被李存焕命名为破奴湾,河湾一边的小山则是断蛮山,从这两个名字上都可以看出李存焕抵抗河东军的决心。当然,少不了陈长火的锦衣卫在卢龙各地宣传李存焕为这两处地方命名的事迹。

    李克用当然也知道了李存焕命名的事情,他是怒极反笑,让人下令,活捉李存焕者封为刺史,赏钱万贯,斩杀李存焕者官升三级,赏钱五千贯。

    古代人形容人有钱,一般都用腰缠万贯,或者万贯家财来到形容,就好像我们现代人用的亿万富翁一般。可以看出李克用的决心有多大,对于李存焕的恨意有多深。

    不过第二天李克用行军十里,一名斥候忽然一脸古怪的来报。“节帅,前面,前面……”

    “前面怎么样了!”李克用不满的说道。

    斥候尴尬的说道:“这个请恕属下不敢说,节帅亲自前往就知道了。”

    李克用眉头一挑,带着亲兵快马加鞭前进约莫一里路,只见路边插着一个醒目的十字架,十字架中央挂着一快猪头皮。下面用斗大的字写到,“活捉李克用,赏(猪头皮)一块!”

    李克用气的浑身都颤抖起来,命人将这十字架劈了。大军也加快速度,据说当夜李克用的帐篷附近充满了咆哮声。又据说某位倒霉的小兵,仅仅因为脚步声大了一点,被李克用亲自拿弓箭射,万箭穿心而死。不过这名倒霉的小兵胸口却粘着某李的名字。这个某李不用说大家也知道了。

    ;
------------

第80章 风起云涌【5】

    第80章风起云涌【5】

    据说当夜李克用的帐篷附近充满了咆哮声。又据说某位倒霉的小兵,仅仅因为脚步声大了一点,被李克用亲自拿弓箭射,万箭穿心而死。不过这名倒霉的小兵胸口却粘着某李的名字。这个某李不用说大家也知道了。

    不过三天的时间,李克用就来到了破奴湾,李存焕也在这里摆好战争,两千忠孝军组成五个方阵排列在破奴湾和断蛮山之间的空旷地带。后面是三千名团练兵组成的七个长矛方阵。再后面则是三千弩兵,不过这些弩都是比较劣质的,射程只有重弩的一半,也就是一百二十步左右。换成现在的计算单位,也就是一百八十四米。

    只是比一石硬弓稍微远一点点。不过一般军队中的士兵主要是用八斗或者九斗,倒不是拉不动一石硬弓。而是你射的了几箭,射完后你还有力气作战吗?在这里说说,弓兵并非射箭的,一旦敌人近身了,他们就会抽出腰间的腰带、短柄斧等武器杀上去支援。

    在断蛮山上,李存焕则是布置了一千下属忠孝军的长弓兵,还有破军都(八百人)。李存孝则是被安排在断蛮山后面,一方面可以防止敌人绕路偷袭,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随时支援断蛮山或者破奴湾。

    李克用也是用兵老手,他来到了现场反而脑袋冷静下来。他并没有着急进攻,而是下令大军安营扎寨。虽然幽州和顺州之间的路程不到百里,李克用却用了三天的时间才完成。看上去,仿佛李克用和他的士兵非常轻松的走完这段路程。

    实际上这只是书面上的而已,道路不是笔直的。另外五万人马召集起来也需要时间,这就用去了一天的时间。还有大军需要的辎重需要装备,特别是现在已经进入寒冬,相对于河东,河北的气温无疑更加寒冷,这又需要准备御寒的衣服,这些都需要时间。另外军队里面有两万拖拖拉拉的降兵。李克用能够这么短的时间来到顺州,这已经算是李克用能力不错了,加上水土不服,不少士兵都很疲劳。

    李存焕没有想到李克用来到后居然安营扎寨,作为敌人的李存焕也不得不佩服李克用的冷静。李存焕也唯有安排人安营扎寨,当然为了防止李克用夜袭,没有忘记加派入手巡逻。

    一夜过去了,到了第二天下午,李克用才开始发起进攻。

    五万大军整齐的排列在广阔的平原上,那是一个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场面。不过对于李存焕而言,他现在心中只有紧张,是的!别看李存焕经历了这么多场战斗,其中不乏和死神擦边的情况。不过这次的战争明显不同于以往,李存焕还有后路,这次李存焕明白是背水一战。

    “下来第一批次发起进攻!”李克用眯着眼看着李存焕的乌龟壳,如果有机会他不愿意和李存焕这个乌龟壳硬碰硬,但明显不能够。如果他不能够迅速打败李存焕,那么其他人就会以为自己奈何不了李存焕,他们就会投入李存焕的怀抱中。李克用以后即使占领卢龙,也将会是耗费李克用更多的力气

    否则李克用自信,自己采取围而不攻的计策,将困着李存焕在这里,最多一个月就可以将李存焕困死。至于粮食,李克用不怕,幽州城的仓库有大量秋收的粮食,别说支持他五万大军围困一个月,就算十万大军食用半年也足够。不过很可惜,李克用不能这样做。

    不过李克用也不傻,第一批进攻的士兵是一万士兵当中夹杂着八千幽州降兵,后面的二千沙陀骑兵,与其说是进攻,还不如说是督战。

    也许下一批进攻的也是幽州降兵,不再是他们发起进攻的时候,只有两种可能,一就是他们伤亡惨重,李克用也不好让他们继续进攻。二就是李存焕的檀州兵马筋疲力尽,李克用就会派他的河东军来到摘取这颗胜利果实。

    一万进攻的士兵分两部分,五千人马进攻平原上的忠孝军,另外五千人马则是进攻断蛮山上的忠孝军和破军都。李克用虽然打算用这些炮灰来到消耗李存焕的锐气,不过他也不傻,他看出忠孝军的弱点就是在侧翼。他没有水军,自然谈不上从蓟运河发起进攻,攻击忠孝军的侧翼,那么唯一的办法就进克断蛮山。

    事实上断蛮山还有一个重要的好处,就是断蛮山并不高,山顶到山脚不过是六丈高,也就是二十米。攻占断蛮山后可以从山上,骑兵借势发起冲锋,发起更加猛烈的攻击。弓弩手可以在山上从容的射杀敌人。

    不过地形却有些麻烦,靠南面的山坡有不少李存焕派人打下的木桩,尖锐裸露出来的尖端是尖锐的,不过他们不是用来对付步兵。这些木桩露出土地的只有约莫二尺、二尺半高,也就六十厘米到七十厘米左右。这些木桩对于步兵而言,并没有什么威胁。但对于骑兵而言就是致命的了。

    战马刚好可以走过这些木桩,但肚子很可能会被木桩划开一道长长的口子。如果注意这些木桩,在山坡上行走,恐怕他们的速度比步兵还慢,加上骑兵庞大的体型,简直就是如同黑夜中的月亮那般显眼,属于一等一的箭靶子。

    不过这并没有让李克用在意,因为他手上有两万炮灰,他休息这些炮灰足够拿下断蛮山,即使不能够也可以消耗敌人的数量。为他夺取断蛮山而奠基。

    ;
------------

第81章 风起云涌【6】

    第81章风起云涌【6】

    “预备!……冲锋!”统帅第一波进攻的是刘仁恭麾下骁将刘雁郎,这名骁将当初没有被李存焕杀死,为了超越李存焕,养好伤势后苦练武功,曰夜攻读兵书,已非昔曰吴下阿蒙。

    若果李存焕知道自己居然刺激了刘雁郎,让他的生死大敌刘仁恭麾下多了一名文武双全的大将,李存焕也不知道有什么感想。

    言归正传,在刘雁郎的一声令下,大军排成两个鱼鳞阵,分别向平原上的忠孝军和断蛮山的守军发起进攻。刘雁郎并没有蛮攻,他调集一千沙陀骑兵在他身边候命,随时准备在李存焕的防线上撕开一个大口子。

    幽州降兵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谁叫他们是降兵,家人都被独眼龙李克用捏在手中。伴随着号角声响起,爆发起一股震天的怒吼声。

    不过只是换来李存焕嘴角浮露出一抹不屑的讥笑。

    “长弓兵出列!!!”率先发动反击的是断蛮山的段子尧麾下的长弓兵。

    三排拿着仅一人高的滑轮长弓的长弓兵迈动坚定的部分走出来。

    “所有人,检测装备!”

    长弓兵熟练的快速检测一下滑轮长弓,从箭囊中抽出四五枚狼牙箭,将狼牙箭扎入脚尖前的土地中。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6385 6386 6387 6388 6389 6390 6391 6392 6393 6394 6395 6396 6397 6398 6399 6400 6401 6402 6403 6404 6405 6406 6407 6408 6409 6410 6411 6412 6413 6414 6415 6416 6417 6418 6419 6420 6421 6422 6423 6424 6425 6426 6427 6428 6429 6430 6431 6432 6433 6434 6435 6436 6437 6438 6439 6440 6441 6442 6443 6444 6445 6446 6447 6448 6449 6450 6451 6452 6453 6454 6455 6456 6457 6458 6459 6460 6461 6462 6463 6464 6465 6466 6467 6468 6469 6470 6471 6472 6473 6474 6475 6476 6477 6478 6479 6480 6481 6482 6483 6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