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都仰望着他。

    “这一亩地,不说多,反正是中田,也就算个一千斤吧,咱就算三斤,不,五斤番薯酿一斤酒,这一亩地可就是二三百斤酒呢,这二三百斤酒值多少钱?”田弘遇得意的说道。

    说道二三百斤酒,几个人都不敢出气了。这三百斤酒,得值多少钱啊?如今米价贵得很,这酒价也就跟着涨,一般般的酒,都在**十文,稍好一点的酒,都在百文以上,那得是多少钱?那可得是二十多近三十两银子呢,一亩地就能产二三十两银子,还是一般的田,这买卖让所有人都呼吸急促起来。

    “国丈,这,……这,该有二十两以上银子……”一个人期期艾艾的说道,这个诱惑实在是太大了点。

    “对,就是二十两银子,这还是往少的说,要是三百斤酒,这银子就更多……当然,咱还得除掉柴火,酿造,坛子,运销,人工,缴税的费用,这样算下来,每亩地,赚他个三四两银子是没问题的,所以说,这包的地是越多越好,今年咱们包三十万亩,也就能赚个百十万两银子罢了,不算多,也是今年没太大的把握,不然,咋再多包些,不愁不发财啊……”田弘遇洋洋洒洒的说着,皇帝叫他包田种番薯酿酒,他就在家算了几天,才把这帐算明白,这利润,实在是太大了。大道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结果算来算去确实有这样多,前提是胆子得大,要有本钱,还得有靠山支持,更还有酿酒的方子,有销路,以前他是不敢想,不过现在么,有皇帝撑腰,有皇帝给酿酒的方子,还有皇帝给的销路,有了这样多的保障,他还怕啥?

    田弘遇这一说里面的利润,立刻把众人的情绪点燃了。

    “国丈,依我看,咱不如往酒里掺些水,这一亩地,少说能出个五六百斤酒呢……”

    “国丈,依咱们看,咋不如不包田,咱直接雇人开荒,反正只要有人,那没人种的地多得去了,咱们有陛下做靠山,那些边军也不敢把咱们怎么样,顶多给他们一些抽头,可也比租田划得来,听说这番薯耐旱,旱地也能成,这样,咱们每年还能省几万两银子呢……”

    众人见这里面的利润如此的高,个个开动脑经想主意,看怎么赚到更多的钱。

    “好!”田弘遇相当得意的叫了声好,他在家算了好几天,才得出这个结论,那就是皇帝给他的差事很赚钱,他一定得把这个差事给办好咯,故此,绝对不可以坏皇帝的事,万一这差事要是丢了他可会后悔死。

    众人都安静下来,看着田弘遇。

    “直接雇人垦荒,这个,咱们曰后确实得这样干,咱们得有地这买卖才做得长远,不过,今年咱们得稳妥一些,得包田才行,不然,这没番薯,咱们可要吃大亏的,待曰后垦荒摸索出一套经验之后,能供得上用了,咱就不租田了,想如今到处是受灾的灾民,如果能雇些人去垦荒,倒是也替陛下分忧了,这条路子,是可以走的,这,这刚才是李兄提出的,那这事就由李兄负责了,咱们这酒啊,是要卖给边军和蒙古人的,那就找那些边墙附近的荒山荒地,使劲的开,争取就地产番薯,就地酿酒,就地贩卖,这样,咱们赚的银子才多……”田弘遇大声的宣布着自己的计划。

    “好!……”

    “好!……”面红耳赤的众人一致的较好,热火朝天的议论起来,如今可真的是端到金饭碗了,这皇帝果然是个会赚钱的,这随便指点一下国丈,就让国丈受用无穷,跟着皇帝干,果然有奔头。

    ……崇祯二年二初四。

    杨改革焦急在在坤宁宫外等待着,听到一声哭,悬在空中的心终于落了下来,自己的儿子终于出世了,自己也“升级”了。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娘娘生了位小皇子。”女官高兴的出来跟在外面等待的皇帝报喜。

    “呵呵呵,……呵呵呵,好!,呵呵,好!,这,……赏……”杨改革高兴得摸不着北,整个人也变傻了,摸了摸脑袋,笑呵呵的喊赏。

    在一旁准备多时的小太监,立刻搬出准备好的赏钱,四处分发。

    紫禁城中,因为一个小生命的诞生,格外的喜庆。

    坤宁宫内,杨改革看着虚弱的周婉儿,充满了温馨,抱起刚刚出生的婴儿,家的感觉,由然而生。

    “婉儿辛苦了。”杨改革充满这愧疚的说道。

    “陛下说的那里话……”周婉儿依旧是带着些羞涩的说道。

    “……陛下给起个名字吧……”周婉儿又羞涩的道。

    “呵呵,这名字,朕可是早就想好了的,该当叫朱慈烺……”杨改革立刻说道。

    在坤宁宫里初为人父的杨改革料不到,不远处的田弘遇正在酝酿着一个“大”计划,准备大干一场,如果杨改革知道了田弘遇的计划,估计眼珠子都得瞪出来。

    ……

    (未完待续)
------------

第五百一十四章 大跃 进

    崇祯二年。

    二月十七。

    文华殿。

    几个大臣有些愁眉苦脸的在文华殿议事。

    杨改革这些曰子,麻烦很多,心情也糟糕,好在儿子出世了,升级当爹了,没事可以逗儿子玩,可以解闷不少,如今面对越来越庞大的局面,越来越吃力的推演,杨改革烦恼不已,虽然赢了盐商,可接下来怎办?杨改革却是茫茫然,一种征服山峰过后的失落感和茫然感,深深的困扰着杨改革。

    “也就是说,各地都报告说今年开春开得早咯?”杨改革问道。

    “回陛下,是的,如今各地都报,今年开春开得及早,如今的天气太暖和了点,怕今年又是一个大旱之年……”施凤来连忙接过话头,说道。

    “噢,开春早就代表着干旱么?”杨改革问道。

    “回陛下,是的,按照今年开春的这个态势,按照以往的经验,当是大旱,陛下!”施凤来愁眉苦脸的说道。

    “噢,是这样啊!看来今年干旱又成定局了。”杨改革感叹道,虽然自己预测过十几年的干旱,而且做了很多准备,可当岁月真实到来的时候,仍是充满了压迫感,天灾的重压压在头顶的滋味,可不好受。

    “回陛下,如不出意外,当是定局,……不过,也好在陛下早有预料,并早有对策,如今大移民依旧在继续,各地都在加紧春耕备荒、备旱,内阁也准备严加督促各地落实番薯的种植,有诸多措施,这个灾年,应该不算太差……”施凤来连忙回答道。

    “噢……”杨改革叹息了口气。

    众臣也是沉默下来,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已经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皇帝那个预言的真实姓,今年开春开得这样早,此时还才二月,这天气就异常暖和,今年铁定是个干旱之年,如今从各地汇聚起来的信息显示,这干旱的地域相当的广,陕西和山西的情况格外异常,估计得大面积干旱了,山东,顺天府,河南这些地方也有些异常,纵使不大旱,小旱也是跑不了的,情况估计比去年更加的严重,这得多少灾民?虽然如今准备措施可以说得上相当强大,可这个消息仍会堵的人发慌,百万移民虽然是前所未有的赈灾力度,可如今灾民就只有百万么?有的人是心里冷汗直流,这要是没皇帝准备的这些措施,那今年真的不知道是个什么光景。

    君臣都落寂的沉默着。

    “这开春早也不全都是坏事嘛,朕刚得了消息,这长芦盐场,已经晒出了第一场盐了,收获了第一个一万石盐,这也算是开门红了,呵呵呵……”杨改革捡了个好消息来打破这个让人沉闷的气氛,到现在,盐商的事才算是完,也只有自己能产盐了,这盐业,才算是彻底的掌握在自己手里,这“盐商”,也终于成了历史,虽然一万石盐不断多,可象征意义却不小。

    见皇帝说起盐场的喜庆事,众臣又才稍稍挤出一些笑容。纷纷恭喜皇帝顺利接收盐场。

    虽然杨改革尽量的想把气氛搞得乐观一些,可这消息也着实让人高兴不起来,气氛很快又沉寂下去,这北方数省都将大干旱,这无论如何,也是一个让人高兴不起来的消息,虽然还只是一个征兆。

    可以用沉闷来形容今天的这个议事,杨改革也是索然无味,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烦恼事又增一头,杨改革到是更觉得闷。

    散了议事,出了文华殿,杨改革的心情又才好过一些。

    “大伴,徐师傅那里有消息么?这史可法怎么还没把上海的建设方案送来?”杨改革开始埋怨了,今年又是个大干旱之年,必须得做更多的准备,去年仅仅是个陕西,赈灾的压力就有这样大,今年可是数省都将有干旱,这情形,可比去年严重多了,不得不想更多的办法应对啊!

    “回陛下的话,暂且还没有徐师傅那边送来的消息,估摸着,也要等史大人去上海了才会有消息。”王承恩回答道。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7045 37046 37047 37048 37049 37050 37051 37052 37053 37054 37055 37056 37057 37058 37059 37060 37061 37062 37063 37064 37065 37066 37067 37068 37069 37070 37071 37072 37073 37074 37075 37076 37077 37078 37079 37080 37081 37082 37083 37084 37085 37086 37087 37088 37089 37090 37091 37092 37093 37094 37095 37096 37097 37098 37099 37100 37101 37102 37103 37104 37105 37106 37107 37108 37109 37110 37111 37112 37113 37114 37115 37116 37117 37118 37119 37120 37121 37122 37123 37124 37125 37126 37127 37128 37129 37130 37131 37132 37133 37134 37135 37136 37137 37138 37139 37140 37141 37142 37143 37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