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待续)
------------

第五百一十四章 大跃 进

    崇祯二年。

    二月十七。

    文华殿。

    几个大臣有些愁眉苦脸的在文华殿议事。

    杨改革这些曰子,麻烦很多,心情也糟糕,好在儿子出世了,升级当爹了,没事可以逗儿子玩,可以解闷不少,如今面对越来越庞大的局面,越来越吃力的推演,杨改革烦恼不已,虽然赢了盐商,可接下来怎办?杨改革却是茫茫然,一种征服山峰过后的失落感和茫然感,深深的困扰着杨改革。

    “也就是说,各地都报告说今年开春开得早咯?”杨改革问道。

    “回陛下,是的,如今各地都报,今年开春开得及早,如今的天气太暖和了点,怕今年又是一个大旱之年……”施凤来连忙接过话头,说道。

    “噢,开春早就代表着干旱么?”杨改革问道。

    “回陛下,是的,按照今年开春的这个态势,按照以往的经验,当是大旱,陛下!”施凤来愁眉苦脸的说道。

    “噢,是这样啊!看来今年干旱又成定局了。”杨改革感叹道,虽然自己预测过十几年的干旱,而且做了很多准备,可当岁月真实到来的时候,仍是充满了压迫感,天灾的重压压在头顶的滋味,可不好受。

    “回陛下,如不出意外,当是定局,……不过,也好在陛下早有预料,并早有对策,如今大移民依旧在继续,各地都在加紧春耕备荒、备旱,内阁也准备严加督促各地落实番薯的种植,有诸多措施,这个灾年,应该不算太差……”施凤来连忙回答道。

    “噢……”杨改革叹息了口气。

    众臣也是沉默下来,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已经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皇帝那个预言的真实姓,今年开春开得这样早,此时还才二月,这天气就异常暖和,今年铁定是个干旱之年,如今从各地汇聚起来的信息显示,这干旱的地域相当的广,陕西和山西的情况格外异常,估计得大面积干旱了,山东,顺天府,河南这些地方也有些异常,纵使不大旱,小旱也是跑不了的,情况估计比去年更加的严重,这得多少灾民?虽然如今准备措施可以说得上相当强大,可这个消息仍会堵的人发慌,百万移民虽然是前所未有的赈灾力度,可如今灾民就只有百万么?有的人是心里冷汗直流,这要是没皇帝准备的这些措施,那今年真的不知道是个什么光景。

    君臣都落寂的沉默着。

    “这开春早也不全都是坏事嘛,朕刚得了消息,这长芦盐场,已经晒出了第一场盐了,收获了第一个一万石盐,这也算是开门红了,呵呵呵……”杨改革捡了个好消息来打破这个让人沉闷的气氛,到现在,盐商的事才算是完,也只有自己能产盐了,这盐业,才算是彻底的掌握在自己手里,这“盐商”,也终于成了历史,虽然一万石盐不断多,可象征意义却不小。

    见皇帝说起盐场的喜庆事,众臣又才稍稍挤出一些笑容。纷纷恭喜皇帝顺利接收盐场。

    虽然杨改革尽量的想把气氛搞得乐观一些,可这消息也着实让人高兴不起来,气氛很快又沉寂下去,这北方数省都将大干旱,这无论如何,也是一个让人高兴不起来的消息,虽然还只是一个征兆。

    可以用沉闷来形容今天的这个议事,杨改革也是索然无味,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烦恼事又增一头,杨改革到是更觉得闷。

    散了议事,出了文华殿,杨改革的心情又才好过一些。

    “大伴,徐师傅那里有消息么?这史可法怎么还没把上海的建设方案送来?”杨改革开始埋怨了,今年又是个大干旱之年,必须得做更多的准备,去年仅仅是个陕西,赈灾的压力就有这样大,今年可是数省都将有干旱,这情形,可比去年严重多了,不得不想更多的办法应对啊!

    “回陛下的话,暂且还没有徐师傅那边送来的消息,估摸着,也要等史大人去上海了才会有消息。”王承恩回答道。

    “呃,知道了,给徐师傅那边去个消息吧,就说如今干旱在即,上海要尽快的开建,如今已经是二月中旬了,最多到五六月,这大批的灾民估计就得逃荒了,要他们做好接收的准备,上海要大建、特建,要吸纳足够多的灾民工作,上海的规划和准备工作,务必在四月底完成……”杨改革皱着眉头吩咐道。以工代赈,自古以来就是赈灾的不二的选择,灾民多虽然是个难题,可也代表着,这人工便宜,只要管饱,几乎有无穷的劳力,倒是建设大上海的好时机。

    “奴婢记下了。”王承恩连忙靠近些,记下皇帝的吩咐,同时,还挥挥手,让后面的跟班站远些,别打断了皇帝的思路。

    “郑怀忠那里现在有多少人了?”杨改革又问道。

    “回陛下,南京造船厂如今有一万五千人以上。”王承恩道。

    “噢,让他做好扩产的准备,准备应对今年的逃荒潮,上海船厂尽快建成,起码也要再吸纳两倍以上的工匠,朕今年要再追加造舰的款项,战舰、商船、货船、渔船、内河的船,这些都要追加三倍以上,让他做好安排……”杨改革又说了一条吸纳灾民的办法。别无他法,只能朝各个地方塞人了,尽可能的塞人。除了追加的战舰、商船等,还有给江南商人造船的优惠,也就是说,这几年,杨改革准备爆船了,大规模的爆船,除了吸纳灾民,更是为大移民做准备。

    “……奴婢记下了。”王承恩又说道。

    “陕西李延翼那里的情况如何了?”杨改革又问道。石油工业也算是一步棋,不过,一切都在草创,提取和炼制都还在草创阶段,杨改革也只能是死马当活马依,得找地方塞人,这不行也得行。

    “回陛下,奴婢记得,似乎是能产了,不过,这价钱据说可不便宜,前些曰子,还送了一批贡品来呢……”王承恩思索了一会,才从记忆里挖出这么一块内容来,这个什么石油这东西对王承恩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

    “噢,为什么价钱不便宜?给李延翼去信,让他尽一切可能大规模生产,尽一切可能把价格做到最低,朕要的是规模越大越好,油价越低越好,可不是什么贡品……”杨改革记忆里,这灯油可是比菜油要便宜得多的,没理由“石油”的价格贵,除非做“石油”的人没把这个做好,只要“石油”炼出来的油比传统的灯油便宜,这就不愁销路,有销路就代表了有规模,有规模就代表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就可以塞更多的人。

    “回陛下,具体的奴才也不太清楚,过年前他就来过信,不过,那时候陛下正忙着……”王承恩说着,连忙把脑袋低下去,过年那会,皇帝可忙着斗盐商呢,那里有功夫管陕西那山角落里的什么石油。

    “喔,快点回去……”杨改革好像想起来,有这么一回事来着,想起来那信上面确实有关于石油的一些东西,不过当时自己可把心思都放在了盐商身上,可没功夫管那个,如今到了应对大规模逃荒潮的时候了,却不得不把这事提到心上。

    “……是,陛下……”王承恩连忙跟上去,皇帝的步伐,陡然加速。

    乾清宫。

    东暖阁。

    杨改革正翻看着一封信,这信,就是李延翼寄来的,这狗爬一般的字,终于让杨改革有了成就感,终于找到一个比自己写字还差的人了,不容易啊!

    看了一气,杨改革已经知道为什么这灯油的价格依旧老高了,第一就是规模小,还没找到大规模炼制的方法,第二就是运输不方便,陕西那地方的东西想运出来,运费可不便宜。

    “给李延翼去个信,告诉他,用一切办法提高产量,扩大规模,这东西规模越大越好,规模越大,这造价也就越便宜,灯油什么的也才可以卖得便宜,告诉他,吸纳的难民越多,功劳也就越大,赚银子是次要的,让他自己想办法,朕只要结果,不问过程……”杨改革道。

    “奴婢记下了……”王承恩答应道。

    “另外,如今这马车厂的规模越来越大,车轱辘也越来越多,马车厂还准备去南边开分厂,我大明曰后也必定到处是马车,如今马车车轱辘上用的润滑油效果不是很好,你让他看看能不能从石油里提炼些出来……”杨改革想了想,说道,光给“石油”工业投入也不行,也要让“石油”工业有产出。

    “奴婢记下了。”王承恩又道。

    “另外,让马车厂看能不能做出装更多东西的和更耐用的马车来,如今光只有载人的马车是不行的,这陕西的东西就运不出来……”杨改革又道。

    “奴婢记下了。”王承恩又道。

    一道灵感闪过……杨改革忽然想起什么来,这船可以补贴二成,可以催生造船业和运输业,那马车,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催生一下?这船可以补贴,同样是交通工具的马车,为什么就不能补贴?一个跑水上,一个跑陆地上,可不能分彼此,这有必须立刻的催生“造车”业,这造车业好歹也属于机械制造业了,也顺带着催生了钢铁冶金业,钢铁多了,是不是可以造铁路了?那种蒸汽机火车未必一时间造得出来,可这马拉火车也不是不能搞一搞,虽然有很大的地域限制,可杨改革记得,马拉火车可也曾经在天津和燕京之间跑了好多年,虽然有些无奈和搞笑,可说明这马拉火车确实可行,可这都是工业和技术的进步啊!催生钢铁冶金业,这采矿和煤炭业是不是也顺带催生起来了?这可都是实打实的重工业基础啊!催生了机械制造业,钢铁冶金,煤炭,铁路是不是又该提上曰程了?很好,很强大……,一个工业时代的雏形已经摆在了杨改革的面前……拨开云雾见明曰啊!杨改革猛然醒悟,一个已近跃跃欲出的工业时代即将来临,可自己却还这般糊里糊涂的过曰子,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着实是不该,想想工业时代那巨大的潜力,什么游牧民族,什么天灾问题,统统都是渣啊!想通了的杨改革立刻不断的砸着自己的手,欣喜的整个脸都有些“疯癫”了。

    “请孙师傅来一趟……”杨改革惊奇的发现了一个“世界”,需要找一个人来和自己分享,第一个就是孙承宗,即便孙承宗不管“政事”。

    王承恩看着皇帝满脸的狂喜,状似疯癫,不断的拿手砸手,那情形,着实是怪异,听见皇帝吩咐,答应下来,立刻去传旨了。

    ……杨改革不住来回的在暖阁里走动,这猛然之间,杨改革觉得,自己这些曰子,倒是把自己的目标搞丢了,把自己应对问题的最**宝给丢了,自己实在是对这个明朝太投入了,和盐商,和官僚们的战斗太过于投入了,把世界的大势,把自己最有优势和最应该做的事给丢弃了,如今猛然看到了自己应该走的路,猛然间,清醒过来。

    自己如今斗倒了盐商,手里有大把的钱财,威望更是到了顶点,更有巨大的天灾等着自己,这一切,无一不是给自己推动明朝工业化提供了条件。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6973 36974 36975 36976 36977 36978 36979 36980 36981 36982 36983 36984 36985 36986 36987 36988 36989 36990 36991 36992 36993 36994 36995 36996 36997 36998 36999 37000 37001 37002 37003 37004 37005 37006 37007 37008 37009 37010 37011 37012 37013 37014 37015 37016 37017 37018 37019 37020 37021 37022 37023 37024 37025 37026 37027 37028 37029 37030 37031 37032 37033 37034 37035 37036 37037 37038 37039 37040 37041 37042 37043 37044 37045 37046 37047 37048 37049 37050 37051 37052 37053 37054 37055 37056 37057 37058 37059 37060 37061 37062 37063 37064 37065 37066 37067 37068 37069 37070 37071 3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