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露出威严的神色,重咳了几声,朝堂上议论的声音都消失了。
“将那状子拿上来,”李治吩咐道,再用手指着跪伏在地上的刘逸道,“你与朕说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父亲刘审礼到底怎么了,是从何听到的消息!”
“陛下,据跟随我叔父去青海置赎我父亲的人回来报告,我父亲在他们抵达吐蕃大营外时,已经病亡五天了…”刘逸用快速的话语,将叔父一行如何抵达青海,李敬玄不愿配合,最后得到黑齿常之的帮助,才得以到吐蕃大营外,只是父亲刘审礼已经身亡。叔父等家人在吐蕃大营外哭求,吐蕃人感于刘审礼的忠勇,还有刘审礼家人的大义,把遗体交还给了刘府的家人,并一同将王孝杰也放了的经过都讲了一遍。
“陛下,父亲被吐蕃人俘虏后,凌然大义,不愿降服,也拒绝吐蕃人给予的治疗,这才因伤病不治而身亡的,还请陛下详查此事!”刘逸已经止住了泪,抬起头,看着前方,目光中饱含坚定的神色…;
------------
第四十章 面圣申诉(下)
“你说的可是实情?”李治脸上惊疑不定。
“草民不敢胡言!”刘逸重又伏下身子。边上的裴行俭也没有起身。
“刘审礼病亡,王孝杰被放回,为何没有李敬玄的奏报?”李治加重了语气,似是问殿下诸臣,表情很是复杂。
“陛下,一名跟随我叔父去青海的随从,还有一名跟随我父亲经历过战事的亲卫现在都在府中,陛下可以传唤他们来问话!”刘逸抬起头道。
“御史台狄爱卿,你立即带人往刘府,将这两人带来问询,并在问询结束后马上将情况报告给朕!”李治大手一挥,喝令道。
“是,陛下!”班列尾部的侍御史狄仁杰站出来应命道,并马上出殿去了。
“陛下,臣觉得这其中大有隐情,应该责问鄯州的李中书令,查清此事,”还跪伏在地上的裴行俭大声地奏道,“臣觉得其中值得怀疑的地方太多了…”
“陛下,正是!”尚书左仆射刘仁轨也出列奏道,“据臣收到的一些消息,此战很可能是李敬玄怯战,没有及时率兵支援刘审礼的前军,才导致刘审礼兵败被俘的!此次若真的是刘审礼已经病亡,但李敬玄却隐瞒不报,那事态更加的严重,还请陛下派人严查此事!”
“陛下,臣附议!”中书侍郎薛元超也站出来奏道,“若刚刚此刘易安所言不差的话,刘审礼已经病亡,副将王孝杰已经被放回,李敬玄却没有报知于朝廷,那就是李敬玄想欺瞒皇上,必须要严查。刘审礼的副将王孝杰被放回,此战的经过都可以查明,青海之败到底是何人的原因也会清楚,臣还请陛下派员严查此事!”
听了几位重臣的这般言语,李治却不置可否,阴着脸没有发表意见,眼睛却不停地在众臣及刘逸脸上扫来扫去。
今曰发生的事太出乎李治的意外了,他和武则天原本就有些怀疑这位面容上与刘审礼有些相像的少年人会不会是刘审礼的儿子,想今曰当殿问清楚,他们原本的商议是,即使刘逸是刘审礼的儿子,但有这般身手是很不容易的,也准备在威吓一番后,准备授予其一定的官职,但却没想到刘逸却当殿喊起冤来,并说刘审礼已经病亡,还对青海之战的失利表示怀疑,要朝廷彻查,这让李治恼怒之下也有些疑惑起来,青海一战,我大军大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难道真是的李敬玄在慌报军情?
只是事情没最后弄清楚前,当皇帝的李治是不会轻易表态的,皇后武则天也刚刚说了,此事事关重大,必须慎重处理。
若真的有刘府的家人从青海回来报告情况,还有刘审礼的亲卫一道回来,那事情基本会有一些数了。
“陛下,臣也觉得,此事大有蹊跷,一定要严查清楚!”见皇帝没有表态,中书侍郎李义琰也站出来奏道,“刘审礼病亡,副将王孝杰被放回,李敬玄竟然隐瞒不报,很有可能是怕受责罚,而谎报军情,若是如此,那一定要严处…”
接着尚书右仆射戴至德、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其他多名大臣也先后站出来,表示要严查青海战事的经过。
作为大唐首届武举头名的刘易安竞是刘审礼的儿子,并当殿喊冤,还报告刘审礼伤重被俘后拒绝吐蕃内的治疗,最终病亡,这事发生的太神奇了。
许多大臣都是看到过刘逸当曰在武举大赛中的表演,对刘逸的气度及那一身武学很是欣赏与敬佩,刘审礼原本就是以勇武著称,再有这样不错的儿子,大部的人都愿意相信刘逸所讲的是实情,此战是因为李敬玄的原因而败的。
“待问询了刘府家人后,再议此事!”李治再次挥挥手,面色越加的难看。
其实李治也知道,刘逸敢当殿喊冤,那事情基本是不会有差了,关键的是,下面该如何解决!
刘逸看着殿上发生的这一切,有些不知所措,这结果与他所想的还是大不一样,原本还以为皇帝会让自己府中的两位家仆到殿中当面问询,却没想到会派一位姓狄的侍御史去处理此事。不过想想也明白过来,皇宫禁地,自己府中的下人们,如何能进来,皇帝也不可能当着众臣的面亲自问询两位刘府的下人的,派一名朝臣去处理此事实是最恰当之举!
这姓狄的侍御史是谁?会不会是那位以断案神奇著称的狄仁杰?若皇帝真的派狄仁杰去处理此事,那刘逸自是最放心,这位神探一定会把事情查问清楚的。
刘逸不知道如今的狄仁杰身居何位,但他知道,原本的历史上,狄仁杰是在武则天当政以后得到重用的,有可能现在已经进入朝堂了。
若是再能派狄仁杰去鄯州查案,那是最好了,刘逸相信有这么一位头脑不简单的人去查探,父亲的事就会真相大白。
刘逸也想知道,经他这么一闹腾,皇帝会如何做出决定,会不会马上就派人去鄯州,调查此事?还有,刚刚准备开始为武举比赛优胜者授职的事会不会继续?皇帝会如何处置自己?
不过刘逸却不担心自己的境遇,经过这么一闹,百官都知道了这事,如今的百官还算耿直,不要命敢犯颜直谏的官员多得去,此事肯定不会就这么不了了之,父亲的事有可能被查清,而自己最多是没被授官而已,皇帝应该不会处置自己的,能不能授官,相对与父亲能否洗去身上的冤屈,份量孰轻孰重,刘逸自是知晓。
让刘逸稍稍心安的是,朝堂上在沉静了一会后,又有人站出来奏言。
“陛下,臣觉得,一定是李中书令怯战,不敢发兵救援,以至我数万将士血染沙场,这是严重失职之事,一定要派人严查,”刘仁轨再次出列奏道,语气非常的坚决,“如今刘尚书病亡于吐蕃军营中,李中书令竟然也隐瞒不报,如此恶劣行径,陛下更是要给予重处!”
“陛下,臣附议!”在朝的中书令、左庶子郝处俊也跟着站出来,“若李敬玄如此恶劣行径,仍然在前线领兵,那如何威服将士?臣觉得,一定要先将其职免除,另任其他重臣领军,刘审礼病亡的消息肯定已经传至军中,若朝廷不做出应对措施,那肯定会让将士们寒心…”
“陛下,正是如此,臣愿往鄯州,彻查此案,并暂代李中书令领兵,安抚将士!”裴行俭再次奏请道。
“陛下,臣也愿往鄯州,安抚军士!”刘仁轨也再次出列请求。
接着又有其他几名大臣也站出来表示愿往鄯州查案…;
------------
第四十一章 不合适的相遇
“朕说了,待狄爱卿问询清楚此事再议,到时朕和天后娘娘自有主张,”李治皱着眉头道,阻止了还想站出来说什么的其他臣子,“狄爱卿应该很快就可以将事情问清!”
听到皇帝如此说,殿下的众臣们也不再出列奏言,殿上出现有些让人难受的沉寂。
除刘逸外,其他在这次武举比赛中成绩优秀的武士还未从刚才所发生的事上回过神来,还是一副胆战心惊的样子,缩在殿的一边上,不知所措。
“陛下,既然刘尚书兵败青海之事需稍后再议,臣觉得应先前武举比赛优胜者当堂授官之事先处理完,此事万不能耽搁!”兵部侍郎岑长倩看到了这些武士的窘态,出列奏道。
虽然说因为刘逸刚刚当殿鸣冤的事发生,但这事一下子无法查清,这些在殿上的武士授官之事,还要继续下去。
“岑爱卿所言在理,”李治点点头,“我们继续议为武举优胜者授官的事…”
这是今天朝会的大事,李治已经和武则天商量好这些武士授官的事,并特意将这件事放在朝会开始前来议,没想到却发生了这样的变故,但为首届武举优胜者授官,这也是朝廷的大事,必须要将他处理好。
“陛下,刘审礼的事暂未查清,且又有传言刘审礼病亡,臣觉得,于情于理,对于武举头名获得者刘易安,应暂缓授官!”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张大安出列奏道。
“陛下,臣附议!”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薛元超也站出来奏言,“待刘审礼兵败及李敬玄是否怯战、欺瞒陛下的事查清后,再决定是否授官为好!”
若刘审礼真的是病亡了,那身为儿子的刘逸,有三年的守孝期,不说三年守孝期内不能授官,即使原来有官职,也要去职守孝的,众臣有这样的表述也很是正常。
听了几位重臣这般说,李治再与帘后的武则天商量了一下,也即说道:“诸位爱卿既然如此说,那朕允,刘易安授官的事,待事情查清后再议!刘易安,你先退下吧!”
“是,陛下!”听几位朝中大臣及皇帝如此说,刘逸只得起身,施了一礼,看了看御前站着的军士,再看了看殿内的朝臣们,心有不甘地退下。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865
1866
1867
1868
1869
1870
1871
1872
1873
1874
1875
1876
1877
1878
1879
1880
1881
1882
1883
1884
1885
1886
1887
1888
1889
1890
1891
1892
1893
1894
1895
1896
1897
1898
1899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1922
1923
1924
1925
1926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