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研究生,偶尔也是可以帮导师代课的,你虽然是学生,但比普通的研究生强了不知多少。”刘院长笑眯眯的道:“蔡教授都说了,要给你安排一个好时间,直接代课。”
“我觉得清华一周两节的课程已经很紧张了,再代课的话,恐怕有些力有未逮。”杨锐想想还是婉拒了,他来清华授课有多重目的,但增加课时并没有必要。
这个答案显然不在刘院长的预计当中,他不禁有些紧张道:“杨锐,清华的老徐是不是给你许了什么条件?”
“条件?没有啊。”杨锐声音缓缓的,偎着炉子,很舒服的感觉。
“杨锐,我看,你毕业了以后就直接留校好了,别胡思乱想啊。”刘院长是生怕杨锐给人叼走了。
杨锐讶然而笑,说:“没什么问题的话,我肯定是首选北大的。”
这是杨锐第一次就留校表态,刘院长颇为高兴,站起来在房间里快步走了两圈,然后来到杨锐的书桌前,看着他整理的文稿,问:“这是你的教案?”
“算是吧,我讲义早就写完了,现在是准备根据讲义写一本书出来。”
杨锐有心出书并不是秘密,事实上,大学里的老师,没有谁是不准备出书的,刘院长之前也没有太过于在意。
但是,现在看着书桌上中英两种文字的文稿,再看文稿的厚度,再回想蔡教授的态度,刘院长却是倒吸了一口凉气,问:“你准备写多少字?找出版社了吗?”
“字数还不清楚,刚寄了6章给出版社。”
“到北大的出版社来出版好了,我帮你联系。”刘院长再次丢下一个许诺。北大这样的重点大学都是五脏俱全的,他们不仅有自己的高等级学报,而且有自己的出版社,这就意味着学校的老师不仅能以更低的成本发表论文,还能出版更多自己的书籍,进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也是一所大学的生存之道。
杨锐却是准备出版国外的,而且,这事不好明说,以免出了纰漏的话,引人嘲笑。因此,杨锐再次婉拒了刘院长,说:“我想自己联系出版社为好,而且,对方出版社并没有回复我,等有了结果,我再找您好了。”
最终,刘院长离开的时候,是捂着受伤的心,以及浓浓的不安走的。
……
------------
第七百二十六章 英文著作
“杨锐在清华不光带课,他还有一间临时办公室,临时办公室的条件还很不错。”刘院长回想一下自己的办公室,又说:“比我的办公室小一点,但很暖和,空间也不小了,有一扇大窗户,门前还有一个小花坛。”
刘院长在蔡教授的办公室里比划着,道:“杨锐摆了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一个书架,另外还有一张行军床,房间中间还空了不少地方,哦,中间是火炉,周围有几把椅子,他还用火炉烤牛肉,说是明炉烤肉更好吃,调料都是全活的,装在小瓶子里……”
蔡教授在刘院长生动的描述下,瞬间在脑海中形成了杨锐的临时办公室的景象:不大的办公室,但是舒服的办公室……还是能烤肉的办公室。
“离子通道实验室呢?离子通道实验室的条件不差吧,杨锐不在里面办公吗?”
“我觉得,也许是清华的临时办公室更安静。看起来,挺适合写作的。”
蔡教授本来想说离子通道实验室也很安静,但是想想现在膨胀到接近30人的规模,他就不好这么说了。同样是实验室主任,蔡教授可是知道几个实验组忙起来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如果老板在实验室里的话,会不停的有人来询问如何如何。
实验室的工作就是这样,事无巨细的需要老板的参与,许多时候,蔡教授也得亲自操作显微镜,或者拿起移液管。
想要做一名甩手掌柜不是不行,但实验室的进度往往会落后的厉害,如果实验室里的副手有能力单独其他实验室竞争,或者达到实验室主任的水平,他多数也要独立出去了。而在实验室里,数量最多的科研汪和头犬们的人生目标并不是为实验室添砖加瓦,他们在实验室里努力工作的目标,是想尽办法的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方法,以有朝一日拥有自己的实验室。因此,实验室主任出现在实验室里的时候,科研汪们会将多日积累的疑问放出来。
这时候,实验室主任的工作就是回答各种疑问了,就像是给"研汪的薪水一样。长期不出现在实验室里的实验室负责人,就像是长期欠薪的包工头,不仅不受欢迎,而且有道德隐忧。
当然,经常性出现在实验室里,并不代表要永远呆在实验室里。蔡教授在实验室以外有自己的办公室,当他要做行政性工作的时候,就会到这里来。
“咱们也给杨锐找一间办公室?楼里还有房间吗?”蔡教授问。
“怎么可能有。”刘院长摇头道:“现在的办公室都排不开了,再说了,也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人家清华给的是临时办公室,临时用一下,谁都不好说什么。再说了,杨锐在清华又没有实验室,咱们已经分配了实验室,再分配办公室的话,肯定不合适。”
“这是个麻烦。”
“是呀……要是别的老师来找我要办公室,我肯定说尽力克服一下,偏偏杨锐并没有要求办公室。”刘院长的表情很无奈,给人送东西向来是最麻烦的。
蔡教授沉吟片刻,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说下去,转而问:“杨锐写的怎么样了,他写到多少章了?”
“十几章吧,因为是英文的,我没有仔细看文稿,你知道的,我读英文的文章慢的很,也累……”刘院士说着笑笑。
蔡教授的眼睛眯了起来:“你看到的《基因组学》是英文的?”
“对。”
“基因组学是他上课的内容吧……他是以自己的教案为蓝本写的这本书,他上课的时候,用的肯定是中文吧。”
“当然,当然是中文。”刘院长回答。
“所以说,他写了中文的教案,又整理了一份英文的?”蔡教授的逻辑很清晰。
刘院长也发觉了问题,迟疑着说:“大概是这样……我看到他桌子上的英文版,当时没多想。我还提出让咱们北大的出版社帮他出版讲义,然后,杨锐说已经联系了出版社,想先等他们的消息。”刘院长顿了一下,又道:“我联络了清华的?友,杨锐也没有在清华出版。”
“他当然不会在清华出版了,他是想在国外出版。”身为高阶学者,蔡教授很能理解杨锐的想法。
在第三世界国家出版的专著,世界主流学术界根本不关心。
就好像某埃及著名学者以阿拉伯语发表的专著,除非是民族学著作,否则,根本不会有剑桥或者斯坦福的教授去阅读它,想阅读也没有条件,自然就泯灭于众人了。
所以,在这个英语占据世界主流的世界里,论文要发表在英文期刊上,专著也一定是要以英文的形式在英语国家出版,才能受到可能的广泛的关注。同样的道理适用于二战前的德语,达尔文时代的拉丁文。
中国六十年代做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工作,论文都是一篇中文一篇英文的发表,中文的发表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上,英文的发表在国内唯一的西文科学期刊《scientiasinina》(《中国科学》)上。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在二战后,将大量的论文以本国语言发表――苏联和日本。苏联是世界一极的时候自然不用说,苏联完蛋后,俄文期刊也就算是完蛋了。日本则是另类典型,在日本高速发展的时代,在那个日本人可以说不的时代,日本的论文水平也是非常高的,以至于一些英语国家的学者在日本人占上风的领域,不得不找人翻译日文论文。
听起来很爽是没错,然而,现实是不会向精神屈服的,有时候,人们以为现实屈服了,但很快,现实就会像是永不弯折的竹子似的,飞快的反弹回来,重重的打在你的脸上。
进入二十一世纪,不能跟上时代的日本学术界,衰退的比经济还厉害。虽然还是有很多日本人以日文发表论文,并被中国人冠以爱国的名义,但在日本全领域紧缩的时代,日文期刊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弱了。新时代的日本学者,也早就开始玩一篇日文一篇英文的勾当,且以英文为荣。
事实证明,除非中国全领域制霸,就好像全盛期的美国,全盛期的日不落帝国,否则,现实就是英语依旧是地球通用语。使用中文撰写论文和专著,就好像用土库曼语写唐诗一样,不要妄想得到贺知章的赞赏。
然而,用英语写一本书和用英语写一篇论文的区别是硕大的。
英语论文都是有格式的,很多中国学者并不精通英语,依旧能够写出合格的英语论文,尤其是80年代的老派学者,许多人的口语甚至不够聊天的,但你让他们写论文,定语从句谓语从句却是用的无比熟练,制式语言随口就来。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315
3316
3317
3318
3319
3320
3321
3322
3323
3324
3325
3326
3327
3328
3329
3330
3331
3332
3333
3334
3335
3336
3337
3338
3339
3340
3341
3342
3343
3344
3345
3346
3347
3348
3349
3350
3351
3352
3353
3354
3355
3356
3357
3358
3359
3360
3361
3362
3363
3364
3365
3366
3367
3368
3369
3370
3371
3372
3373
3374
3375
3376
3377
3378
3379
3380
3381
3382
3383
3384
3385
3386
3387
3388
3389
3390
3391
3392
3393
3394
3395
3396
3397
3398
3399
3400
3401
3402
3403
3404
3405
3406
3407
3408
3409
3410
3411
3412
3413
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