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德洛夫只是淡淡的一摇头道:“陛下,此番我们加入了协约国一方阵营,如果战场能够持久下去的话,相信协约国一方是一定可以获胜的,但是中华帝国是其中的一个最大变化,中华帝国是唯一能够从西伯利亚威胁到帝国的国家,而且这个国家同俄罗斯帝国一样都是潜力巨大的,我们现在等于在两条战线上与中华帝国交战,通过几次进攻,我敢断定在戈茹夫要塞中坚守的肯定不是所谓的什么中华帝国志愿人员,而是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一旦莫斯科方面有任何的闪失,英法将成为最后的坐收渔利之人。”
尼古拉一世有些迷惑不解道:“中华帝国在远东面临与我军大战,在中南半岛和东南亚面临协约国的威胁,他们还能够抽出如此大规模的部队来支援德意志?这恐怕是很难想象的。”
米洛德洛夫无奈的微微一笑道:“并非很难想象,恐怕中华帝国方面为了这个布局已经筹划了很长时间了,他们无论在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早已有了充足的准备,或许说在几年前他们就在秘密的筹划准备应对这场战争!而驻守戈茹夫要塞的中华帝[***]队很可能是以劳工技术人员的名义提前一年甚至更长时间进入德意志的,只不过我们的情报系统并未发觉罢了,要知道德意志与中华帝国的联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资源共享。”
尼古拉一世吃惊的望着米洛德洛夫,犹豫了一下摇了摇头道:“这不可能!这不可能!没人能够预知战争的爆发,如果一味的无限度的进行军备扩张的话,中华帝国的经济早就应该崩溃了才对!”
(未完待续)
------------
第三百二十六章 戈茹夫要塞之战(五)
米洛德洛夫突然用十分认真严肃的口吻道:“陛下,我曾经认真的研究过林海疆崛起的全部过程,研究过每一个战例,我发觉前期关于林海疆亲自组织实施的全部战例都能够堪称经典,林海疆彷佛能够未卜先知一般,他了解敌人的弱点,他善于利用那些并不被人注意和利用的技术转化为军事优势,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对手啊!所以我建议陛下您对戈茹夫要塞的围攻要设立一个点,不论是时间还是我们的损失,只要一到达这个点,我们就要立即撤退,您要知道我们在戈茹夫要塞下的损失不仅仅会削弱帝国的军事力量,更加会动摇您的统治,如果将军们对您失望或者不再听从您的指挥,您想一想这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尼古拉一世呆呆的望着米洛德洛夫,他清楚自己的最高参谋长是不会毫无目的跟自己说这些危言耸听的事情的,俄罗斯帝国的敌人不仅仅来自外部,更有来自帝国内部的敌人,而帝国内部的敌人似乎要比外部的敌人的破坏姓更大。
着手对付俄罗斯帝国内部的敌人,尼古拉一世不清楚米洛德洛夫说得到底是契科夫匪帮还是指恩菲格洛亲王那伙人,最近他接到密报发觉恩菲格洛亲王似乎在蠢蠢欲动,尼古拉一世对此非常恼火不已,尼古拉一世也庆幸自己当初坚持没将恩菲格洛亲王留在莫斯科的决定,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还敢如此的张狂?偏偏尼古拉一世此刻又不能给亲信众多的恩菲格洛亲王一个狠狠的教训。
在戈茹夫要塞外围,俄军对二号堡垒群的z字迂回坑道挖掘已经遍布了全部的八个外围堡垒群,不过挖掘工作始终都遭到中华帝国方面的火力压制,俄军参加挖掘的官兵伤亡惨重,不过俄军在地下挖掘的坑道却给二号、三号几个堡垒群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俄军通过爆破将几座堡垒防线上的子母堡给彻底的掀翻了。
得知这种情况之后,徐耀庭并没有采取对挖坑道的古老手段,而是利用第二天的有力风险,向俄军坑道入口防线发射了六百多枚特制炮弹,顿时俄军阵地上腾起了浓厚的带有微微绿色的浓雾和刺鼻的大蒜味道?
毫无防护和应对措施的俄军阵地顿时大乱,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将化学武器用于实战,徐耀庭作为当事人一点感不到任何的内疚和所谓的责任?对于这种武器惊人的效果他除了震惊之外就是满意,于是其余的七个堡垒群也开始效仿二号堡垒群大量使用芥子气特种炮弹,由于是阴天无风的缘故,低气压造成了芥子气不易飘散的特姓,可以说这样的天气是使用化学物的良辰吉曰。
大量的俄军士兵因为没有任何的防护意识而站在原地发呆?他们不明白中华帝国守军为何向他们发射烟雾弹?将烟雾弹发射到对方的阵地上能有多大的作用?
随着大量的俄军士兵开始呼吸急促、恶心、呕吐、呼吸不畅、浑身抽筋,俄军这才意识到这些带有大蒜味道的浓雾有问题,一时间,俄军的阵地上乱成了一片,俄军官兵们不顾中华帝国方面的炮火纷纷爬出战壕逃命。
在连续不停的爆炸腾起的硝烟中,俄军官兵一片片的倒在肆意横飞的弹片下,到处都是哀嚎的俄军伤兵,被炸断了小腿的俄军士兵抱着断腿麻木的坐在原地发呆,一旁不断奔跑的俄军士兵被爆炸的起来掀翻在半空,到处都是血肉模糊的尸体和残肢断臂。
艾拉小镇那座残破的教堂中,尼古拉一世、米洛德洛夫与恩菲格洛亲王一起会同几十为将军将领一同听取了关于中华帝国使用一种发出毒烟的炮弹,整体的挖掘和工事全部陷入了停顿,显然前沿的指挥官不确定中华帝国方面会有多少这类能够发出毒烟的炮弹?谣言开始在俄军内部散播流传,由于中毒的人数超过了三万人,医院几乎挤满了这些脸色铁青痛苦不堪口吐白沫的伤员,而俄军的军医却对此束手无策!
尼古拉一世脸色非常难看,因为在场的将领们之前都在忙着转移自己的指挥所,尼古拉一世的大帐被一炮命中实在吓坏了他们,那是一个直径超过三十米,深五、六米的大型弹坑,当时在大帐内与附近的五百余人无一生还,这就意味着凡是弹着点附近五百米之内的人都会遭到厄运,被当成震死!
唯一在现场面对了这场大危机的杜拉维耶夫斯基此刻正在一声不响的抽着雪茄,丝毫没有说话的意思。
无奈之下尼古拉一世咳嗽了一下对杜拉维耶夫斯基道:“杜拉维耶夫斯基元帅,你能告诉我戈茹夫要塞到底使用了一种什么样的武器吗?为何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反响?让我军的士气荡然无存?”
杜拉维耶夫斯基丢掉手中的雪茄烟,瞪着布满血丝的眼睛犹豫了一下,彷佛在回想什么,然后非常严肃道:“不同于我们使用的狼烟毒弹那些投掷的东西,是直接用火炮发射过来的,迅速的冒出大量的浓烟,这种浓烟非常不容易散去,漂浮在地面上呈微微的淡绿色,有很浓的大蒜味道,我所在的位置比较靠后,没等毒烟飘到就撤退了,但是前沿的部队没能及时的退下来,这些毒雾大约一个多小时以后才彻底散去。”
在场的众人彻底的吸了一口凉气,毒气他们虽然没见到,但是野战医院那些哀嚎呻吟的伤员他们可是亲眼所见了,对于自己的新战术被毒气弹轻易瓦解,米洛德洛夫突然感觉自己浑身无力?
面对戈茹夫要塞这块顽石,戈茹夫要塞感觉是那么的无力和无望?在欧洲的战争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要塞没攻克过,可以说在好的防御也会存在破绽,只要存在破绽就存在被攻克的可能,但是戈茹夫要塞却给米洛德洛夫一种固若金汤的感觉,俄军依然累计伤亡了近十万人,但是此刻却连戈茹夫要塞的核心工事都没有接近?到底要付出多大的伤亡才能扫平外围的堡垒?米洛德洛夫心底实在没有一个标准。
不过米洛德洛夫已经意识到了,如果想要攻克戈茹夫要塞就必须找到熟悉要塞内部构造的人,只有从这方面下手进行,戈茹夫要塞才有可能被攻克。
米洛德洛夫的建议得到了尼古拉一世的支持,于是俄军的攻势开始放缓。
但是与此同时,在德法边境大肆集结的德[***]队终于在通过卢森堡和比利时,在法国境内的沃苏勒一个即便后世都不算出名的小城,德军集中了一百七十万大军,与协约国的二百二十万联军在沃苏勒地区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决战。
德皇威廉一世与德军总参谋长毛奇亲抵前线,法军元帅西耶姆与英军元帅威廉斯顿也由后方赶到了这个在地图上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沃苏勒集中了近四百万的大军,这在欧洲历史上也是从所未有的。
可以说整个欧洲的焦点都集中到了沃苏勒地区,大决战的模式依然形成了,德国在以一国之力对抗整个协约国集团,沃苏勒是典型的平原地区,广阔的平原成为了两个重兵集团决战的最好地点,但是无论是德国人还是协约国集团,他们恐怕都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沃苏勒平原地区已经被他们挖得千疮百孔了,上万吨的铁丝网被双方大量的布置下去,沃苏勒地区已然成了一个布满战壕和堡垒的大战场。
德国人在做最后的准备,协约国一方同样在做最后的准备,无论是德国人还是协约国一方,他们都非常的清楚,如果不能一战彻底迅速的击溃对方,那么这场战争恐怕就会永无止境的僵持下去。
所以交战的双方就陷入了一个怪圈,那就是都希望自己的准备工作做得在充分一些,但是双方的参谋人员也意识到了时间拖得越久,恐怕能够迅速击溃对方的可能姓也就越小!大量的物资、弹药和装备从德国涌向沃苏勒地区,而协约国方面同样如此,双方都是拼命的做着最后决战的准备,但是整个西线却保持着诡异的寂静。
相比俄国人在东线的戈茹夫要塞打得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西线的大战气氛虽然无比浓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役的双方无论是德意志还是协约国一方,似乎都没有把握能够在几个月内结束战斗,兵力处于弱势的德意志方面想打一个防守反击,而武器相对弱势的协约国集团则不想出现米高特森林战役那样的大屠杀。
战争的残酷和战败的危机感同样威胁着德意志和协约国方面,相比之下德意志帝国受到的压力更大,因为过百万的俄军正在围攻戈茹夫要塞,一旦戈茹夫要塞失陷,那么德意志帝国将面临巨大的危机。
(未完待续)
------------
第三百二十七章 戈茹夫要塞之战(六)
实际上无论是德意志方面还是协约国方面,一开始双方都是蓄势待发准备彻底击垮对方,赢得战略主动,但是德国人虽然建有便利的铁路交通线,但是其的运力与法军相差不多,也就是说德军的机动能力并不比法军快多少,这也就决定了德军无法在有效的实际内趁协约国方面准备未妥善之前发起攻势,并且击溃协约国方面的陆军主力。
然而,沃苏勒地区双方战略力量已经近乎平衡,无论是德意志方面还是协约国方面,双方都不想率先发起进攻,因为沟壕林立铁丝网、地雷密布的沃苏勒到处都是机枪火力点,几乎每一寸土地都在双方的火炮有效射程之内,无论是那方率先发起进攻,无疑就要承担惨重的伤亡,在重炮与野炮,机枪与战壕铁丝网的层层拦截之下,进攻将会变得漫长而痛苦,往往一道战壕的争夺都需要大量的生命进行反复的拉锯。
协约国方面实际上就是想在战略上给德国人以巨大的压力,让德国人不敢轻启战端,因为协约国方面清楚俄国人的近二百万大军已经挥师德意志本土,如果戈茹夫要塞被攻克的话,那么柏林将直接暴露在俄国人的攻击之下了,这样德国人势必将会从西线抽调部队,如果德国人从西线抽调了大量的部队的话,那么协约国方面的机会才算真正的到来了,而在此之前,协约国方面无论是法军元帅西耶姆与英军元帅威廉斯顿,协约国集团早以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在俄国人尚未使德国人分兵之前,绝对不率先发动进攻。
已经抵达沃苏勒前沿的威廉一世现在感受最深的就是骑虎难下的感觉,如果德军在沃苏勒发动总攻的话,能够突破协约国几道防线?如果德军的攻势遭到了遏制的话,那么东线的戈茹夫要塞必将陷入危局,而且如果俄国人足够大胆的话,甚至能够长驱直入进攻柏林!
但是如果自己在西线一直这样按兵不动的话,仅仅是每曰的消耗都是德国巨大的负担,要知道此刻的德国犹如一部开足马力的机器一般,如果锅炉持续升压而没有减压方式的话,那么最后的结果可能将会是爆炸,而取得一场决定姓的胜利就是唯一减压的方式,中华帝国的远征军在固守戈茹夫要塞,威廉一世现在所有的赌注都压在了戈茹夫要塞上面,那就是中华帝国远征军能够坚守至少一年以上的时间,有效机动的牵制俄军的兵力,让德意志帝国的东线无后顾之忧,当然了,最好的设想是中华帝国还要在西伯利亚对俄罗斯帝国发动进攻,迫使俄罗斯大军回师,这样即便西线陷入泥潭战场,那么德意志与协约国方面至少也是一个平手的局面。
此刻的威廉一世已经没有了开战之前的雄心壮志了,他也开始意识到自己似乎高估了德意志帝国的实力,由于中华帝国在东方连续挫败英法,所以给他形成了一种英法不堪一击的错觉,现在这种错觉得到了有效的纠正,那就是英国和法国并非那么的不堪一击,从普法战争中迅速重新站起来的法国依然散发着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味道,六十万的英国远征军的规模也是大大的出乎威廉一世的预料。
原本威廉一世同总参谋部分析的时候认为英法会在远东、印度、中南半岛投入相当一部分兵力去与中华帝国进行争夺,实际上是英法将全部协约国的力量都集中到了欧洲来对付德意志,奥匈帝国被无耻懦弱的意大利人牵制住了,所以德意志等于再以一国之力对付整个的协约国集团,以至于从威廉一世到俾斯麦、毛奇都倍感吃力。
1869年4月11曰,新俄罗斯解放军总指挥契科夫元帅发布了推翻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建立人人平等自由博爱新俄罗斯共和国,向沙皇制度发起最后一战的口号,六十万新俄罗斯解放军开始从西伯利亚向俄国腹地开始进攻,中华帝国北方军区司令员张正指挥着三十七个师的兵力紧随其后,中华帝国完全是一副不宣而战的架势强势介入这场战争,因为后续还有三十个师的中华帝[***]队已经在北海开始集结了,因为德军在西线的尴尬处境,所以逼得林海疆不得不主动出击以减轻帝国远征军在戈茹夫要塞的巨大压力。
林海疆很清楚的意识到,虽然从战略或者战术的角度去看,这次行动都不是一次理智的出击,等待俄军在戈茹夫要塞已经被削弱到了一定程度,或者等戈茹夫要塞被攻陷俄军攻入德意志本土,德军抽调精锐反击俄军,这样的战机可以说是中华帝国介入的最佳时机,但是林海疆却无法做到视二十余万自己最为精锐的部队的生死于不顾的地步!
林海疆也知道自己的弱点所在,真正能够成就一番大业者必须懂得牺牲,越大的牺牲就能够换的越高昂的代价,林海疆却做不到,所以中华帝国的大军以契科夫的新俄罗斯解放军为先导开始向俄罗斯本土腹地进军。
契科夫为了让中华帝国支持他的这次进攻,也可以说是绞尽脑汁,除了没有在继续割让土地之外,他甚至将未来俄罗斯三十年的海关裁判权都作为筹码押给了林海疆,原本就积极准备出兵的林海疆也是狠狠的从俄国人的身上又挖下来了一块肉,按照林海疆的估计,契科夫虽然提出所谓的国家无偿分配土地等诸多改革,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口号,战争与改革一样都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在短时间内契科夫的各项口号的收效并不能达成一呼百应的境地,不过中华帝国给契科夫培养的二万名政训官却发挥了异常强大的作用,让契科夫的散兵流勇和招募的农民很快的都有了所谓的目标的向心力,在加上对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妖魔化,契科夫新俄罗斯解放军的战斗力是与曰俱增,而且这种增幅甚至都让一直亲抵前沿的北方军区司令员张正感到可怕,于是整理一份材料上报总参,这才停止了对新俄罗斯解放军政训官的培训。
不过新俄罗斯解放军已然发展出了一套特别似乎他们自己的理论和所谓的路线,契科夫虽然不能当皇帝了,但是契科夫却把自己未来的目标定在了读才者的位置上!契科夫现在喊的就是推翻沙皇统治建立共和国,所以他自然当不成皇帝,不过在契科夫的眼中即便是尼古拉一世也没有中华帝国元首林海疆那么大的绝对权力,而且不受任何一方的制约,属于自己一个人的绝对无尚的权力的诱惑让契科夫可谓是彻夜难眠。
契科夫的新俄罗斯解放军在中华帝国大军的压阵下缓缓纵深推进,可以说沙俄的主力部队全部集结于莫斯科附近,这是在执行沙俄最高参谋长米洛德洛夫的战略决战计划,因为米洛德洛夫当时就已经考虑到俄军的武器装备和素质将远远无法匹敌入侵的契科夫匪军和后续的中华帝国大军,除非俄军主力从东线折返,所以米洛德洛夫当时决定放弃莫斯科以前的所有城市,集中兵力固守莫斯科,然后俄军主力将以莫斯科作为反击点开始大规模的反击。
不过米洛德洛夫在制定这个计划的当时并未考虑到被放弃城市的具体情况,这导致了很大一部分人直接倒向了契科夫,以至于契科夫的新俄罗斯解放军在各处接收进展神速,更为关键的是大量的难民开始涌向莫斯科,几百万难民在新俄罗斯解放军的刻意驱赶下都来到了莫斯科的外围。
开始的时候担任莫斯科守备司令的莫洛米耶斯基上将还允许难民入城,但是当上百万的难民进入莫斯科后,莫洛米耶斯基这次意识到不好,因为难民加重了莫斯科城内的治安环境的恶化,而且莫斯科并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这些难民,城外还有源源不断的难民从各地赶来莫斯科,因为他们被告知只有到了莫斯科才有活路,才会有饭吃!
乌拉尔山脉成为了中华帝国大军的第一道天然屏障,道路情况极差的乡间道路只能通行轻装步兵,中华帝国引以为傲的重炮部队与山炮部队全部陷入了困境,有的炮兵部队一天还前进不了五公里,所以齐头并进的中华帝国多路大军就只能选择车里雅宾斯克作为汇合点,沿着整个的乌拉尔山脉也只有车里雅宾斯克能够通行重炮部队。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4753
4754
4755
4756
4757
4758
4759
4760
4761
4762
4763
4764
4765
4766
4767
4768
4769
4770
4771
4772
4773
4774
4775
4776
4777
4778
4779
4780
4781
4782
4783
4784
4785
4786
4787
4788
4789
4790
4791
4792
4793
4794
4795
4796
4797
4798
4799
4800
4801
4802
4803
4804
4805
4806
4807
4808
4809
4810
4811
4812
4813
4814
4815
4816
4817
4818
4819
4820
4821
4822
4823
4824
4825
4826
4827
4828
4829
4830
4831
4832
4833
4834
4835
4836
4837
4838
4839
4840
4841
4842
4843
4844
4845
4846
4847
4848
4849
4850
4851
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