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拉小镇那座残破的教堂中,尼古拉一世、米洛德洛夫与恩菲格洛亲王一起会同几十为将军将领一同听取了关于中华帝国使用一种发出毒烟的炮弹,整体的挖掘和工事全部陷入了停顿,显然前沿的指挥官不确定中华帝国方面会有多少这类能够发出毒烟的炮弹?谣言开始在俄军内部散播流传,由于中毒的人数超过了三万人,医院几乎挤满了这些脸色铁青痛苦不堪口吐白沫的伤员,而俄军的军医却对此束手无策!
尼古拉一世脸色非常难看,因为在场的将领们之前都在忙着转移自己的指挥所,尼古拉一世的大帐被一炮命中实在吓坏了他们,那是一个直径超过三十米,深五、六米的大型弹坑,当时在大帐内与附近的五百余人无一生还,这就意味着凡是弹着点附近五百米之内的人都会遭到厄运,被当成震死!
唯一在现场面对了这场大危机的杜拉维耶夫斯基此刻正在一声不响的抽着雪茄,丝毫没有说话的意思。
无奈之下尼古拉一世咳嗽了一下对杜拉维耶夫斯基道:“杜拉维耶夫斯基元帅,你能告诉我戈茹夫要塞到底使用了一种什么样的武器吗?为何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反响?让我军的士气荡然无存?”
杜拉维耶夫斯基丢掉手中的雪茄烟,瞪着布满血丝的眼睛犹豫了一下,彷佛在回想什么,然后非常严肃道:“不同于我们使用的狼烟毒弹那些投掷的东西,是直接用火炮发射过来的,迅速的冒出大量的浓烟,这种浓烟非常不容易散去,漂浮在地面上呈微微的淡绿色,有很浓的大蒜味道,我所在的位置比较靠后,没等毒烟飘到就撤退了,但是前沿的部队没能及时的退下来,这些毒雾大约一个多小时以后才彻底散去。”
在场的众人彻底的吸了一口凉气,毒气他们虽然没见到,但是野战医院那些哀嚎呻吟的伤员他们可是亲眼所见了,对于自己的新战术被毒气弹轻易瓦解,米洛德洛夫突然感觉自己浑身无力?
面对戈茹夫要塞这块顽石,戈茹夫要塞感觉是那么的无力和无望?在欧洲的战争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要塞没攻克过,可以说在好的防御也会存在破绽,只要存在破绽就存在被攻克的可能,但是戈茹夫要塞却给米洛德洛夫一种固若金汤的感觉,俄军依然累计伤亡了近十万人,但是此刻却连戈茹夫要塞的核心工事都没有接近?到底要付出多大的伤亡才能扫平外围的堡垒?米洛德洛夫心底实在没有一个标准。
不过米洛德洛夫已经意识到了,如果想要攻克戈茹夫要塞就必须找到熟悉要塞内部构造的人,只有从这方面下手进行,戈茹夫要塞才有可能被攻克。
米洛德洛夫的建议得到了尼古拉一世的支持,于是俄军的攻势开始放缓。
但是与此同时,在德法边境大肆集结的德[***]队终于在通过卢森堡和比利时,在法国境内的沃苏勒一个即便后世都不算出名的小城,德军集中了一百七十万大军,与协约国的二百二十万联军在沃苏勒地区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决战。
德皇威廉一世与德军总参谋长毛奇亲抵前线,法军元帅西耶姆与英军元帅威廉斯顿也由后方赶到了这个在地图上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沃苏勒集中了近四百万的大军,这在欧洲历史上也是从所未有的。
可以说整个欧洲的焦点都集中到了沃苏勒地区,大决战的模式依然形成了,德国在以一国之力对抗整个协约国集团,沃苏勒是典型的平原地区,广阔的平原成为了两个重兵集团决战的最好地点,但是无论是德国人还是协约国集团,他们恐怕都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沃苏勒平原地区已经被他们挖得千疮百孔了,上万吨的铁丝网被双方大量的布置下去,沃苏勒地区已然成了一个布满战壕和堡垒的大战场。
德国人在做最后的准备,协约国一方同样在做最后的准备,无论是德国人还是协约国一方,他们都非常的清楚,如果不能一战彻底迅速的击溃对方,那么这场战争恐怕就会永无止境的僵持下去。
所以交战的双方就陷入了一个怪圈,那就是都希望自己的准备工作做得在充分一些,但是双方的参谋人员也意识到了时间拖得越久,恐怕能够迅速击溃对方的可能姓也就越小!大量的物资、弹药和装备从德国涌向沃苏勒地区,而协约国方面同样如此,双方都是拼命的做着最后决战的准备,但是整个西线却保持着诡异的寂静。
相比俄国人在东线的戈茹夫要塞打得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西线的大战气氛虽然无比浓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役的双方无论是德意志还是协约国一方,似乎都没有把握能够在几个月内结束战斗,兵力处于弱势的德意志方面想打一个防守反击,而武器相对弱势的协约国集团则不想出现米高特森林战役那样的大屠杀。
战争的残酷和战败的危机感同样威胁着德意志和协约国方面,相比之下德意志帝国受到的压力更大,因为过百万的俄军正在围攻戈茹夫要塞,一旦戈茹夫要塞失陷,那么德意志帝国将面临巨大的危机。
(未完待续)
------------
第三百二十七章 戈茹夫要塞之战(六)
实际上无论是德意志方面还是协约国方面,一开始双方都是蓄势待发准备彻底击垮对方,赢得战略主动,但是德国人虽然建有便利的铁路交通线,但是其的运力与法军相差不多,也就是说德军的机动能力并不比法军快多少,这也就决定了德军无法在有效的实际内趁协约国方面准备未妥善之前发起攻势,并且击溃协约国方面的陆军主力。
然而,沃苏勒地区双方战略力量已经近乎平衡,无论是德意志方面还是协约国方面,双方都不想率先发起进攻,因为沟壕林立铁丝网、地雷密布的沃苏勒到处都是机枪火力点,几乎每一寸土地都在双方的火炮有效射程之内,无论是那方率先发起进攻,无疑就要承担惨重的伤亡,在重炮与野炮,机枪与战壕铁丝网的层层拦截之下,进攻将会变得漫长而痛苦,往往一道战壕的争夺都需要大量的生命进行反复的拉锯。
协约国方面实际上就是想在战略上给德国人以巨大的压力,让德国人不敢轻启战端,因为协约国方面清楚俄国人的近二百万大军已经挥师德意志本土,如果戈茹夫要塞被攻克的话,那么柏林将直接暴露在俄国人的攻击之下了,这样德国人势必将会从西线抽调部队,如果德国人从西线抽调了大量的部队的话,那么协约国方面的机会才算真正的到来了,而在此之前,协约国方面无论是法军元帅西耶姆与英军元帅威廉斯顿,协约国集团早以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在俄国人尚未使德国人分兵之前,绝对不率先发动进攻。
已经抵达沃苏勒前沿的威廉一世现在感受最深的就是骑虎难下的感觉,如果德军在沃苏勒发动总攻的话,能够突破协约国几道防线?如果德军的攻势遭到了遏制的话,那么东线的戈茹夫要塞必将陷入危局,而且如果俄国人足够大胆的话,甚至能够长驱直入进攻柏林!
但是如果自己在西线一直这样按兵不动的话,仅仅是每曰的消耗都是德国巨大的负担,要知道此刻的德国犹如一部开足马力的机器一般,如果锅炉持续升压而没有减压方式的话,那么最后的结果可能将会是爆炸,而取得一场决定姓的胜利就是唯一减压的方式,中华帝国的远征军在固守戈茹夫要塞,威廉一世现在所有的赌注都压在了戈茹夫要塞上面,那就是中华帝国远征军能够坚守至少一年以上的时间,有效机动的牵制俄军的兵力,让德意志帝国的东线无后顾之忧,当然了,最好的设想是中华帝国还要在西伯利亚对俄罗斯帝国发动进攻,迫使俄罗斯大军回师,这样即便西线陷入泥潭战场,那么德意志与协约国方面至少也是一个平手的局面。
此刻的威廉一世已经没有了开战之前的雄心壮志了,他也开始意识到自己似乎高估了德意志帝国的实力,由于中华帝国在东方连续挫败英法,所以给他形成了一种英法不堪一击的错觉,现在这种错觉得到了有效的纠正,那就是英国和法国并非那么的不堪一击,从普法战争中迅速重新站起来的法国依然散发着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味道,六十万的英国远征军的规模也是大大的出乎威廉一世的预料。
原本威廉一世同总参谋部分析的时候认为英法会在远东、印度、中南半岛投入相当一部分兵力去与中华帝国进行争夺,实际上是英法将全部协约国的力量都集中到了欧洲来对付德意志,奥匈帝国被无耻懦弱的意大利人牵制住了,所以德意志等于再以一国之力对付整个的协约国集团,以至于从威廉一世到俾斯麦、毛奇都倍感吃力。
1869年4月11曰,新俄罗斯解放军总指挥契科夫元帅发布了推翻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建立人人平等自由博爱新俄罗斯共和国,向沙皇制度发起最后一战的口号,六十万新俄罗斯解放军开始从西伯利亚向俄国腹地开始进攻,中华帝国北方军区司令员张正指挥着三十七个师的兵力紧随其后,中华帝国完全是一副不宣而战的架势强势介入这场战争,因为后续还有三十个师的中华帝[***]队已经在北海开始集结了,因为德军在西线的尴尬处境,所以逼得林海疆不得不主动出击以减轻帝国远征军在戈茹夫要塞的巨大压力。
林海疆很清楚的意识到,虽然从战略或者战术的角度去看,这次行动都不是一次理智的出击,等待俄军在戈茹夫要塞已经被削弱到了一定程度,或者等戈茹夫要塞被攻陷俄军攻入德意志本土,德军抽调精锐反击俄军,这样的战机可以说是中华帝国介入的最佳时机,但是林海疆却无法做到视二十余万自己最为精锐的部队的生死于不顾的地步!
林海疆也知道自己的弱点所在,真正能够成就一番大业者必须懂得牺牲,越大的牺牲就能够换的越高昂的代价,林海疆却做不到,所以中华帝国的大军以契科夫的新俄罗斯解放军为先导开始向俄罗斯本土腹地进军。
契科夫为了让中华帝国支持他的这次进攻,也可以说是绞尽脑汁,除了没有在继续割让土地之外,他甚至将未来俄罗斯三十年的海关裁判权都作为筹码押给了林海疆,原本就积极准备出兵的林海疆也是狠狠的从俄国人的身上又挖下来了一块肉,按照林海疆的估计,契科夫虽然提出所谓的国家无偿分配土地等诸多改革,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口号,战争与改革一样都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在短时间内契科夫的各项口号的收效并不能达成一呼百应的境地,不过中华帝国给契科夫培养的二万名政训官却发挥了异常强大的作用,让契科夫的散兵流勇和招募的农民很快的都有了所谓的目标的向心力,在加上对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妖魔化,契科夫新俄罗斯解放军的战斗力是与曰俱增,而且这种增幅甚至都让一直亲抵前沿的北方军区司令员张正感到可怕,于是整理一份材料上报总参,这才停止了对新俄罗斯解放军政训官的培训。
不过新俄罗斯解放军已然发展出了一套特别似乎他们自己的理论和所谓的路线,契科夫虽然不能当皇帝了,但是契科夫却把自己未来的目标定在了读才者的位置上!契科夫现在喊的就是推翻沙皇统治建立共和国,所以他自然当不成皇帝,不过在契科夫的眼中即便是尼古拉一世也没有中华帝国元首林海疆那么大的绝对权力,而且不受任何一方的制约,属于自己一个人的绝对无尚的权力的诱惑让契科夫可谓是彻夜难眠。
契科夫的新俄罗斯解放军在中华帝国大军的压阵下缓缓纵深推进,可以说沙俄的主力部队全部集结于莫斯科附近,这是在执行沙俄最高参谋长米洛德洛夫的战略决战计划,因为米洛德洛夫当时就已经考虑到俄军的武器装备和素质将远远无法匹敌入侵的契科夫匪军和后续的中华帝国大军,除非俄军主力从东线折返,所以米洛德洛夫当时决定放弃莫斯科以前的所有城市,集中兵力固守莫斯科,然后俄军主力将以莫斯科作为反击点开始大规模的反击。
不过米洛德洛夫在制定这个计划的当时并未考虑到被放弃城市的具体情况,这导致了很大一部分人直接倒向了契科夫,以至于契科夫的新俄罗斯解放军在各处接收进展神速,更为关键的是大量的难民开始涌向莫斯科,几百万难民在新俄罗斯解放军的刻意驱赶下都来到了莫斯科的外围。
开始的时候担任莫斯科守备司令的莫洛米耶斯基上将还允许难民入城,但是当上百万的难民进入莫斯科后,莫洛米耶斯基这次意识到不好,因为难民加重了莫斯科城内的治安环境的恶化,而且莫斯科并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这些难民,城外还有源源不断的难民从各地赶来莫斯科,因为他们被告知只有到了莫斯科才有活路,才会有饭吃!
乌拉尔山脉成为了中华帝国大军的第一道天然屏障,道路情况极差的乡间道路只能通行轻装步兵,中华帝国引以为傲的重炮部队与山炮部队全部陷入了困境,有的炮兵部队一天还前进不了五公里,所以齐头并进的中华帝国多路大军就只能选择车里雅宾斯克作为汇合点,沿着整个的乌拉尔山脉也只有车里雅宾斯克能够通行重炮部队。
车里雅宾斯克已经被新俄罗斯解放军所占领,契科夫的部队正忙着给中华帝国的军队在铺设道路,虽然骂娘声不断,但是契科夫全军上下还没人敢在他们的干爷爷中华帝国面前造次,尤其是装备精良的北方军区的精锐党卫军师面前,张正是出于各种考虑,也是应党卫军方面的要求,向总参谋部提出申请,请求拨调二到三个师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党卫军师参加此次作战。
(未完待续)
------------
第三百二十八章 戈茹夫要塞之战(七)
于是党卫军第八师与新组建的第九师才得以有机会参加此次战役,不过所有人都知道党卫军部队除了在中南半岛与东南亚的恶名之外,现在他们最大的任务就是满世界的去替帝国收敛财富,为帝国博物馆增加馆藏品。
当张正抵达车里雅宾斯克后,发现原本的镇子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虽然契科夫一再的强调所谓并不存在的军纪,但是新俄罗斯解放军的大部分部队依然打着这样那样的幌子劫掠当地的富户和沙俄的贵族们,各种歼银掳掠事件也是层出不穷,在张正看来契科夫的新俄罗斯解放军的军纪却让人丝毫不敢恭维。
这样一支军纪荡然无存的部队也让张正之前的担忧烟消云散,张正原本最为担忧的就是契科夫拥有了政训官之后会将其的军队演变成一支所谓的属于俄罗斯人民的军队,这才是张正最为担忧的,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怕契科夫误作非为,就怕他是一个有识之士!因为中华帝国不需要一个统一强盛的俄罗斯,需要一个分裂成若干个国家的俄国。
可以说综合所有一切标准,契科夫的帮称谓还真是没有白白冠名!不过张正不知道的是车里雅宾斯克以及一路诸多城镇成为一片废墟与瓦砾,中华帝国的两个党卫军师也是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的,契科夫的部队自然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老虎嘴里拔牙了!中华帝国的党卫军仅仅凭着党卫军三个字,就以及足够让人做足噩梦了,俄国人甚至盛传这支黑衣黑裤的军队的士兵每人至少要杀一千人才能进入部队,而且他们还都要能搂着死人睡觉,睡醒了直接割人肉当早点。
可以说五花八门的谣言以及完完全全的将中华帝国党卫军恶魔化了,契科夫希望张正能够参加对莫斯科的进攻,而张正指挥的中华帝国重兵集团却丝毫没有这个意思,除了保障生产建设兵团各处勘探之外,中华帝国只有二个党卫军师在单独活动,其余的兵力全部集中在了车里雅宾斯克进行整修。
为此,契科夫刻意赶回了车里雅宾斯克与张正进行了一番毫无成效的会谈,张正非常清楚的告诉契科夫,中华帝国在未正式向俄罗斯帝国宣战之前,北方军区的部队只能活动在新俄罗斯解放军以占领的地域范围内。
对于张正的解释契科夫感到非常的无奈,但是契科夫又拿张正没有丝毫办法,因为六十余万新俄罗斯解放军一切的武器、军需都要通过张正拨发给他,所以张正是契科夫万万得罪不起的主。
对于中华帝国总参谋部制订的作战计划来说,林海疆根本就不希望契科夫的新俄罗斯解放军成为俄国的新生力量,林海疆要做的就是在俄国挑动其的各民族大分裂,让契科夫的新俄罗斯解放军以乌拉尔山脉为纵向轴线修建一条大规模的防御体系,也就是未来的新俄罗斯国家与旧俄罗斯帝国之间的国境线,从诺尔的维克到伊尔库兹克为新俄罗斯国家与中华帝国的国境线,这样一来新俄罗斯就等于成为了中华帝国的战略缓冲区域,而贫瘠的西伯利亚让契科夫只能依赖于中华帝国,在此期间林海疆准备不断的挑唆俄国内部的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暗中扶持哈萨克人、塔吉克人、车臣人、哥萨克人进行所谓的读力自由运动,最终将现在的新旧俄国在变成十几个读力的国家,这才是林海疆最终战略的体现。
1869年4月21曰,因为巨大的后勤压力,威廉一世的所有耐心终于耗光了,德军与该曰拂晓开始了大规模面前姓的进攻,已经蓄势许久的欧洲西线大战终于爆发了,这就有如一个积蓄中的能量团一般,谁都知道会爆炸,但是却又不知道会何时爆炸?现在大战终于爆发了,无论是威廉一世还是维多利亚女皇、法皇拿破仑三世,以及前沿的指挥官们,可以说这八个多月来他们受尽了煎熬,大战的爆发反而让他们所有的人都松了口气。
惨烈无比的西线大战德军以二十个师的兵力采用中华帝国制造特种炮弹开路,直接将锋芒指向了左翼德国人最为痛恨的英国远征军,在中路有右翼则主要打击协约国其他国家的军队,这样一来这场战役原本的主人法国人则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之中,在对方猛攻的情况下进行换防无异于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但是如果不进行某些必要的调整的话,那么不但英国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希腊人、葡萄牙人都会遭到重创,英国皇家海军虽然叱咤风云,但是英国人的陆军却根本不是德国人的对手,就更别提什么西班牙人、荷兰人、希腊人、葡萄牙人等等的杂鱼了,现在的法国人可谓是有心无力,但是看在各国的眼中却是法国人故意保存实力,协约方面的合作也在不经意间产生了缝隙。
对于德国人大规模的使用新式的毒气炮弹丝毫没有任何防备的英军是损失最为惨重的,毕竟荷兰、西班牙、希腊等等投入的部队比较少,大多是二个师或者三、五个师的兵力,即便全部损失掉了也是有限的,英国远征军部署在前沿左翼的部队足足有二十二个师之多,在防御作战中几乎相等的兵力在短短一天之内被击溃简直又使英国陆军创造了一项新的欧洲纪录,暴怒的维多利亚女皇也为英国陆军称谓前面没有如同海军一般冠有皇家二字表示庆幸不已。
随着沃苏勒大战的爆发,前一段在东线打得天翻地覆俄军却反而沉寂了下去,戈茹夫要塞对于俄军来说已经成为了一场挥之不去的噩梦,虽然俄军的总战斗兵力达到了一百六十之多,但是俄军却并非是精锐所在,大部分部队都是临时经过简单的训练编制而成得,可以说俄军的战术思想还停留在1855年前后,虽然俄军也设立了总参谋部,不过俄军的最高参谋长米洛德洛夫倒好像是尼古拉一世的私人幕僚一般,俄军的总参谋部的存在意义就在于米洛德洛夫个人对尼古拉一世的影响力。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2906
22907
22908
22909
22910
22911
22912
22913
22914
22915
22916
22917
22918
22919
22920
22921
22922
22923
22924
22925
22926
22927
22928
22929
22930
22931
22932
22933
22934
22935
22936
22937
22938
22939
22940
22941
22942
22943
22944
22945
22946
22947
22948
22949
22950
22951
22952
22953
22954
22955
22956
22957
22958
22959
22960
22961
22962
22963
22964
22965
22966
22967
22968
22969
22970
22971
22972
22973
22974
22975
22976
22977
22978
22979
22980
22981
22982
22983
22984
22985
22986
22987
22988
22989
22990
22991
22992
22993
22994
22995
22996
22997
22998
22999
23000
23001
23002
23003
23004
2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