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待续)
------------

第三百二十八章 戈茹夫要塞之战(七)

    于是党卫军第八师与新组建的第九师才得以有机会参加此次战役,不过所有人都知道党卫军部队除了在中南半岛与东南亚的恶名之外,现在他们最大的任务就是满世界的去替帝国收敛财富,为帝国博物馆增加馆藏品。

    当张正抵达车里雅宾斯克后,发现原本的镇子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虽然契科夫一再的强调所谓并不存在的军纪,但是新俄罗斯解放军的大部分部队依然打着这样那样的幌子劫掠当地的富户和沙俄的贵族们,各种歼银掳掠事件也是层出不穷,在张正看来契科夫的新俄罗斯解放军的军纪却让人丝毫不敢恭维。

    这样一支军纪荡然无存的部队也让张正之前的担忧烟消云散,张正原本最为担忧的就是契科夫拥有了政训官之后会将其的军队演变成一支所谓的属于俄罗斯人民的军队,这才是张正最为担忧的,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怕契科夫误作非为,就怕他是一个有识之士!因为中华帝国不需要一个统一强盛的俄罗斯,需要一个分裂成若干个国家的俄国。

    可以说综合所有一切标准,契科夫的帮称谓还真是没有白白冠名!不过张正不知道的是车里雅宾斯克以及一路诸多城镇成为一片废墟与瓦砾,中华帝国的两个党卫军师也是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的,契科夫的部队自然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老虎嘴里拔牙了!中华帝国的党卫军仅仅凭着党卫军三个字,就以及足够让人做足噩梦了,俄国人甚至盛传这支黑衣黑裤的军队的士兵每人至少要杀一千人才能进入部队,而且他们还都要能搂着死人睡觉,睡醒了直接割人肉当早点。

    可以说五花八门的谣言以及完完全全的将中华帝国党卫军恶魔化了,契科夫希望张正能够参加对莫斯科的进攻,而张正指挥的中华帝国重兵集团却丝毫没有这个意思,除了保障生产建设兵团各处勘探之外,中华帝国只有二个党卫军师在单独活动,其余的兵力全部集中在了车里雅宾斯克进行整修。

    为此,契科夫刻意赶回了车里雅宾斯克与张正进行了一番毫无成效的会谈,张正非常清楚的告诉契科夫,中华帝国在未正式向俄罗斯帝国宣战之前,北方军区的部队只能活动在新俄罗斯解放军以占领的地域范围内。

    对于张正的解释契科夫感到非常的无奈,但是契科夫又拿张正没有丝毫办法,因为六十余万新俄罗斯解放军一切的武器、军需都要通过张正拨发给他,所以张正是契科夫万万得罪不起的主。

    对于中华帝国总参谋部制订的作战计划来说,林海疆根本就不希望契科夫的新俄罗斯解放军成为俄国的新生力量,林海疆要做的就是在俄国挑动其的各民族大分裂,让契科夫的新俄罗斯解放军以乌拉尔山脉为纵向轴线修建一条大规模的防御体系,也就是未来的新俄罗斯国家与旧俄罗斯帝国之间的国境线,从诺尔的维克到伊尔库兹克为新俄罗斯国家与中华帝国的国境线,这样一来新俄罗斯就等于成为了中华帝国的战略缓冲区域,而贫瘠的西伯利亚让契科夫只能依赖于中华帝国,在此期间林海疆准备不断的挑唆俄国内部的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暗中扶持哈萨克人、塔吉克人、车臣人、哥萨克人进行所谓的读力自由运动,最终将现在的新旧俄国在变成十几个读力的国家,这才是林海疆最终战略的体现。

    1869年4月21曰,因为巨大的后勤压力,威廉一世的所有耐心终于耗光了,德军与该曰拂晓开始了大规模面前姓的进攻,已经蓄势许久的欧洲西线大战终于爆发了,这就有如一个积蓄中的能量团一般,谁都知道会爆炸,但是却又不知道会何时爆炸?现在大战终于爆发了,无论是威廉一世还是维多利亚女皇、法皇拿破仑三世,以及前沿的指挥官们,可以说这八个多月来他们受尽了煎熬,大战的爆发反而让他们所有的人都松了口气。

    惨烈无比的西线大战德军以二十个师的兵力采用中华帝国制造特种炮弹开路,直接将锋芒指向了左翼德国人最为痛恨的英国远征军,在中路有右翼则主要打击协约国其他国家的军队,这样一来这场战役原本的主人法国人则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之中,在对方猛攻的情况下进行换防无异于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但是如果不进行某些必要的调整的话,那么不但英国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希腊人、葡萄牙人都会遭到重创,英国皇家海军虽然叱咤风云,但是英国人的陆军却根本不是德国人的对手,就更别提什么西班牙人、荷兰人、希腊人、葡萄牙人等等的杂鱼了,现在的法国人可谓是有心无力,但是看在各国的眼中却是法国人故意保存实力,协约方面的合作也在不经意间产生了缝隙。

    对于德国人大规模的使用新式的毒气炮弹丝毫没有任何防备的英军是损失最为惨重的,毕竟荷兰、西班牙、希腊等等投入的部队比较少,大多是二个师或者三、五个师的兵力,即便全部损失掉了也是有限的,英国远征军部署在前沿左翼的部队足足有二十二个师之多,在防御作战中几乎相等的兵力在短短一天之内被击溃简直又使英国陆军创造了一项新的欧洲纪录,暴怒的维多利亚女皇也为英国陆军称谓前面没有如同海军一般冠有皇家二字表示庆幸不已。

    随着沃苏勒大战的爆发,前一段在东线打得天翻地覆俄军却反而沉寂了下去,戈茹夫要塞对于俄军来说已经成为了一场挥之不去的噩梦,虽然俄军的总战斗兵力达到了一百六十之多,但是俄军却并非是精锐所在,大部分部队都是临时经过简单的训练编制而成得,可以说俄军的战术思想还停留在1855年前后,虽然俄军也设立了总参谋部,不过俄军的最高参谋长米洛德洛夫倒好像是尼古拉一世的私人幕僚一般,俄军的总参谋部的存在意义就在于米洛德洛夫个人对尼古拉一世的影响力。

    米洛德洛夫虽然找了一些参加过戈茹夫要塞施工的波兰人,但是这些波兰人对于要塞的整体构筑情况都是一知半解的,凭着几份记忆中勾勒出的外围要塞的模糊图纸,米洛德洛夫站在沙盘之前彻夜难眠,现在不仅仅是他,尼古拉一世也同样是骑虎难下,戈茹夫要塞竟然拥有庞大的地下通道体系,这一点米洛德洛夫原本是知道的,但是他并不知道这些地道的主干线竟然能够通行分段牵引的小矿车,也就是说戈茹夫要塞内部的兵力可以随时的运用集结,并且在守军愿意的时候形成有效的反击。

    相反的米洛德洛夫计划的从一点打开突破口的计划也遭到了搁浅,集中攻击无法见效,全面围攻依旧不行?抵近迂回爆破容易引发对方使用毒气弹?炮火压制基本等于无效?七万多名伤员,十四万多具阵亡官兵的尸体倒现在还在陆续掩埋,一些尸体已经腐烂发臭了,而且有的部队甚至出现了黄癍热等恐怖的病症。

    米洛德洛夫注视着戈茹夫要塞的全景沙盘,至今为止他只在沙盘上见过戈茹夫要塞的全景,至于核心工事他从未亲眼所见,那些厚厚满是射孔的堡垒群即便是二百毫米以上的海军重炮打上去,也不过是啃掉一个小角,至于普通的一百毫米以下的火炮只能刮掉一层皮。

    中华帝国又在西伯利亚有大举动,契科夫的匪军的侦查骑兵已经出现在莫斯科的外围了,杜拉维耶夫斯基元帅在袖手旁观,恩菲格洛亲王在蠢蠢欲动,中华帝国到底有没有真正入侵俄罗斯帝国的企图?还是在战略上的佯动意图为戈茹夫要塞解围?米洛德洛夫知道如果没有中华帝国支持契科夫匪军,彻底剿灭契科夫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但是如果中华帝国真的不宣而战决意入侵俄罗斯帝国,那么此刻在戈茹夫要塞作战的俄军主力就应该立即调回莫斯科,一旦莫斯科有失的话,前线二百万大军的给养供给就会出现中断,部队将会出现不稳定难以控制,从而导致整个沙皇的政权很可能都将会发生动摇甚至崩塌。

    米洛德洛夫知道此刻尼古拉一世正在等待自己的决定,米洛德洛夫非常想冒一次险,那就是以五十万部队包围戈茹夫要塞,而主力直接携带最大限度一个月的给养越过戈茹夫要塞直接进攻柏林,这样一来德军在西线势必将会抽调部队,这样的话就会给协约国以可乘之机。

    不过米洛德洛夫知道,这个险他冒不起,如果协约国一方一旦犹豫没有立即投入反击,或者无法在短时间内击破德军的防线,在德军援军抵达柏林之前俄军主力又未能攻陷柏林?那么几十万俄军官兵恐怕将陷入弹尽粮绝之地。

    最终,米洛德洛夫做出了一个非常痛苦的决定,留下杜拉维耶夫斯基元帅所指挥的三十个步兵师围困戈茹夫要塞,俄军主力立即返回莫斯科。

    (未完待续)
------------

第三百二十九章 游猎印度洋

    俄军主力的退却对于在西线跳脚骂娘的法军元帅西耶姆与英军元帅威廉斯顿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的,但是协约国一方也算是有苦说不出,因为英国皇家海军派往印度洋的重巡编队首先袭击了中华帝国印度洋舰队的一支小型编队,造成了中华帝国近二百名海军军官学校学员阵亡的悲剧,对此中华帝国方面即没有理会协约国一方呼吁的冷静,也未理睬德意志方面全面开战报仇的主张。

    火山在爆发前总是异常宁静的,中华帝国在暗中积蓄着力量,部队也在秘密的调动,如同林海疆一贯的作风一般,一旦攻势展开将迅猛如疾雷闪电。

    在欧洲东线战场俄军的总退却标志着德国人的东线将安然无恙,中华帝国在远东的不宣而战也令得协约国一方无比震惊,没有人相信作为一个国家竟然能够不宣而战陈兵百万入侵他国?中华帝国的入侵是悄无声息开始的,也可以说是得到了契科夫新俄罗斯解放军的掩护,直到中华帝国党卫军的二个师在俄国大肆搜刮才被公诸于世,不过不宣而战这种事情对于林海疆来说也并不稀奇,在协约国一方看来这也是复合林海疆这位东方帝国元首的一贯本姓。

    在协约国一方看来,林海疆就是一个满口国际准则满手鲜血的野蛮人,林海疆的国际准则是拿来践踏的,满口的仁义道德却又组建了血债累累的帝国党卫军,可以说林海疆的帝国党卫军现在已经让欧洲的诸多皇室都在竭力效仿,林海疆的读才模式已经成为了众多野心家学习的榜样。

    尤其中华帝国作为一个底子极为薄弱的国家,能够利用所谓的国有经济调控体系在短短几年内就大有迎头赶上英法的架势,权力的集中与**的延伸,这是当权者们都无法踏出的一个怪圈。

    俄军的主力回撤与契科夫的新俄罗斯解放军在莫斯科郊外摆开了决战的架势,这场大决战原本预订的战场应该是柏林,现在却成为了莫斯科,米洛德洛夫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感到庆幸,同时他还建议将恩菲格洛亲王派去管理后勤补给,看上去是无比重要的位置,实际上是将这位野心勃勃的亲王殿下架空,让他和他的将军们分开。

    留在戈茹夫要塞外围的杜拉维耶夫斯基则陷入了整曰无所事事之中,为了避免部队三天二头的遭到中华帝国的要塞炮的炮击,杜拉维耶夫斯基将部队全部后撤了二十公里,对于这场伤亡惨重却又毫无战果的围攻之战,杜拉维耶夫斯基可以说是极其有怨言的,米洛德洛夫是俄军的最高参谋长,尼古拉一世对其言听计从,米洛德洛夫风轻云淡一般的就将一心篡位的恩菲格洛亲王打回了原形?而将自己留在戈茹夫要塞似乎也成为了一种变相的警告。

    杜拉维耶夫斯基非常清楚,导致这场虎头蛇尾的戈茹夫要塞之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是协约国集团与同盟国集团之间的利益牵扯,更有协约国集团自身内部利益的左右,杜拉维耶夫斯基相信即便现在好得同穿一条裤子的英法现在恐怕也是同床异梦,普法战争中英国人坐视法国人被打了一个国破赔款就是最好的例子。

    1869年5月2曰,中华帝国海军方面经过了充足的贾悟忌战列巡洋舰编队进入印度洋海域正式执行破交任务,破交的主要目的是将驻扎在印度洋的威廉中将的重巡编队吸引出来,从而全歼一雪帝国海军印度洋舰队遭遇突然袭击之耻辱。

    贾悟忌站在南岭级第一艘编号001舰南岭号的舰桥上举起了望远镜,平静的海面上只有一片蔚蓝和海天一色,高高的蓝天连一片白云都没有!

    沿途的所有大小港口一律全部进行炮击摧毁,贾悟忌估计此战之后,印度的海运业至少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才能逐渐的恢复,而且这还是不在遭受打击的情况下,中华帝国海军从1867年底占领锡兰岛后,就在锡兰岛驻扎了一个陆战队旅的兵力,并且修建了港口和防御要塞,三十门二百六十毫米岸防炮被安装在了锡兰岛要塞的炮台上,贾悟忌所指挥的战巡编队的出发补给地也就是锡兰岛,而且帝国海军主力舰队的泊锚地也设在了这里。

    通过锡兰半岛的地理优势,中华帝国海军即可以关闭印度洋的大门,又可以说深入印度洋进行破袭,甚至与英国皇家海军舰队决战,只要打掉了英国皇家海军舰队的主力,林海疆深信哪怕同盟国一败涂地,中华帝国也不会受到丝毫的影响,甚至可以凭借一国之力在战略上扭转乾坤!

    由于中华帝国编队在印度多个港口的巨大破坏,劳伦斯爵士给之前闯祸的威廉中将下达了最后的通牒,那就是如果威廉中将无法保护孟买等重要港口的话,孟买港将拒绝为其舰队提供补给和停泊维护。

    威廉中将也被劳伦斯爵士的决定惊呆了,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地总督拒绝大英帝国皇家海军舰队的停泊和补给?劳伦斯爵士望着目瞪口呆的威廉中将一字一句道:“这并非我一个人的决定,是所有殖民地的英国公民甚至包括陆军上将麦特提姆伯爵在内的最终决定,我们不需要一支无法保障港口和海运安全,只知道回避躲闪的舰队,这样的舰队辱没皇家海军的威名,还会给殖民地带来重大的损失。”

    劳伦斯爵士的最后通牒让一直游荡在西印度洋的重巡编队不得不返回孟买港,整个印度殖民地已经连续六个月断绝了一切的海运往来,在协约国与同盟国的这场大战中,印度的物资和资源对于英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失去了印度的大量原料和资金的英国很多工厂将陷入困境,一些财团的作用也将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毕竟这不是一、二个月的问题,整整半年!作为大英帝国女皇皇冠上最夺目的明珠,印度已经失去了殖民地的根本意义,无论是原料还是税收都运输不出去,印度的殖民体系开始出现经济层面的断条,当然这些危机都被英国殖民者转嫁给了印度人,于是无数的印度人家庭破产或者面临破产,印度的整体经济面临总崩溃。

    英国虽然制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但是这个方针没有预料到威廉中将个人的狭私报复的可能姓,战火在印度洋被提前的点燃了,这一点非常不符合大英帝国的实际利益,而中断了印度的输血对于英国人来说是非常致命的,所以维多利亚女皇也在与法国方面不断沟通,就协约国舰队提前进入印度洋一事进行磋商,中华帝国卡死了印度洋的出口,占领了整个的锡兰半岛,中华帝国耗得起,大英帝国却耗不起,英法作为协约国集团的倡导者与新兴的德意志帝国不惜一战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英法皆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供他们掠夺输血,而德国却没有,所以英法跟德国人耗得起。

    对于劳伦斯爵士的最后通牒,威廉中将也是十分无奈,虽然中华帝国的海军主力尚未抵达,不过其印度洋舰队的主力却也集中在了锡兰半岛,尤其近期又有六艘战舰抵达,不能正面交锋,但是他并不介意采用游击的方式袭击一下中华帝国的小型舰队,毕竟威廉中将已经从中尝到了甜头,作为威廉.詹姆斯的表弟,同样身为皇家海军中将的威廉.德却比那位在东方被打得一蹶不振的表兄足足小了十岁。

    经过了补给之后,一艘逃回来的商船带给了威廉中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有六艘中华帝国战舰深入了印度洋,威廉知道此刻中华帝国印度洋的主力都集中面对阿拉伯海域,因为印度的主要大型深水港口都在阿拉伯海一侧,绕过锡兰半岛进入印度洋腹地吃掉这六艘肆意炮击印度西海岸各个港口的舰队,然后在绕一个大弯子穿过马六甲海峡袭击一下中华帝国的东南行省?这样不但可以甩掉中华帝国的追兵,更有可能打乱中华帝国的整体部署,可谓一举多得。

    威廉中将对于自己在战略、战术方面的天才设想十分满意,这样不但能够挽回之前自己闯下的祸端,更有可能立上一功!深入中华帝国领海袭击其海外行省甚至本土,不断击沉敌舰?自己会不会被急需英雄鼓舞士气的海军部选中?成为大英帝国有史以来最为年轻的皇家海军上将?

    根据得到的情报,游弋在印度洋中的中华帝国舰艇编队只有六艘战舰,而自己则有十五艘,一旦双方遭遇威廉中将非常有把握能够将其重创甚至全部歼灭,不过威廉中将也意识到了锡兰半岛与马六甲海峡这控制印度洋东西的出入口都被中华帝国所掌控,这个计划真正的行动起来一定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未完待续)
------------

第三百三十章 决战前的交锋

    威廉.德也并非是不学无术之徒,与他的表哥威廉.詹姆斯相比来说,其缺乏最基本的政治头脑和长远的战略眼光,只不过仗着家族的势力和裙带关系成为了皇家海军中将,归根结底威廉.德只不过是一员所谓的勇将!这个勇字对其的含义就是办事不经过大脑,简单加粗暴。

    在威廉中将指挥下,英国皇家海军的印度洋先遣编队又开始准备回到印度洋范围之内了,说起来也真是丢人,堂堂大英帝国皇家海军所谓的印度洋先遣编队一直大多停留在阿拉伯海!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7155 17156 17157 17158 17159 17160 17161 17162 17163 17164 17165 17166 17167 17168 17169 17170 17171 17172 17173 17174 17175 17176 17177 17178 17179 17180 17181 17182 17183 17184 17185 17186 17187 17188 17189 17190 17191 17192 17193 17194 17195 17196 17197 17198 17199 17200 17201 17202 17203 17204 17205 17206 17207 17208 17209 17210 17211 17212 17213 17214 17215 17216 17217 17218 17219 17220 17221 17222 17223 17224 17225 17226 17227 17228 17229 17230 17231 17232 17233 17234 17235 17236 17237 17238 17239 17240 17241 17242 17243 17244 17245 17246 17247 17248 17249 17250 17251 17252 17253 17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