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嘉庆有个好媳妇

    圆明园,勤政殿。

    鸦雀无声。

    望着地上黑压压一片伏跪在地的顶戴花翎,白发苍苍的乾隆忽然感到一丝落寞:就这样结束了吗?!

    这就是朕的大清吗?

    良久,乾隆站了起来,用他那至今威严无比的声音说道:“诸位爱卿,朕今日有件事情要与大家商议。朕二十五岁继位登基,至今已经整整六十个年头了。六十年里,朕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克勤持检,凡事亲躬,以至于四海之内,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饭吃,也算对得起天下子民了。”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朕再即位之初,曾焚香诰天,要在自己得位六十年后传位嗣子,绝不逾圣祖康熙皇帝六十一年之数。今日召集诸位爱卿,就是想让诸位陪朕一览这正大光明匾后的诏书,将继位的储君公诸于世,朕也该颐养天年了!”乾隆一边说,一边将手中的匣子打开,将里面的诏书交给身边的执事太监。执事太监捧着诏书走下大殿,在群臣面前一一传示。只见上面赫然写着六个大字:

    爱新觉罗·永琰

    顿时,整个朝堂之上一副人间百态。有人面露微笑,有人愁眉不展,有人双拳紧握,有人长吁短叹。而十五阿哥,嘉亲王永琰,面色如常,不喜不忧。乾隆爷看在眼里,美在心里:这娃真淡定!

    十一皇子永理死的心都有了:擦,咸菜白啃了……

    “看过诏书,相信大家对于将由谁来继承大统早已心知肚明了。嘉亲王宽厚仁慈,勤学认真,在朕看来是皇太子的最佳人选。朕即日颁发旨意,以明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皇太子移居毓庆宫。”

    “吾皇圣明!”

    “永琰,你名字中的‘永’字为常用字。朕考虑到君主的名讳,避讳起来极是不便,便决定将你名字中的‘永’字改为‘颐’字,你意下如何?”

    “儿臣领旨谢恩!”

    “诸位爱卿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皇上!臣等恳请皇上继续执政!自皇上执政以来,我大清国富民强,天下太平,百姓们舍不得皇上您,臣等也舍不得您啊!”福长安的一批幕僚等待的就是这一刻,集体跪下来以表忠心。

    “诸位爱卿的心意朕领了,但朕作为一国之君,金口玉言,如何能够出尔反尔。既然当初已然对天允诺,自然要信守诺言,诸位爱卿就不要再劝了,朕心意已决。”

    “皇上…….”

    “朕虽决意归政,不过在禅让大典之前,绝对不敢对国事、政事倦怠一日。朕归政后,若遇军国大事,朕当然还要过问,对于皇太子仍要躬身亲教。”

    永琰心中不由一震:擦,白tm跟着激动了,闹半天老爷子跟我玩虚的啊!

    “至于禅位大典,朕拟定于冬至日举行,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谨遵皇上谕旨!”

    退了朝,颙琰一蹶不振地回到了家,把自己往书房里一关,说什么也不肯出来。

    “王爷这是怎么了?”府上的人得知主子被立为储君的消息,一个个兴高采烈,激动无比,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主子为什么会这么消沉:都快当皇帝了,还来韬光养晦这一套,也忒tm能装了!

    正在仆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位三十左右岁的中年少妇走了过来。

    “王爷还在书房里?”少妇小声问道。

    “是,王爷回府后就一直呆在书房,小的们也不敢叫门……”

    少妇听了,缓缓走到门前,轻轻地敲了两下。

    “谁?”

    “老爷,是我!”

    “是福晋?进来吧!”颙琰听到是妻子的声音,语气缓和了下来。

    此女乃颙琰的嫡福晋喜塔腊氏(孝淑睿皇后),总管内务府大臣、副都统、承恩公和尔经额女,乾隆三十九年嫁与嘉庆为嫡福晋。先后生有一子(皇二子,即道光帝)、二女(皇二女,夭折;皇四女庄静固伦公主)。

    “有什么心事吗?!”喜塔腊氏关好了门,缓缓走到颙琰身边问道。

    “还不是上午的事情!”

    “王爷已经被立威储君,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为什么您还如此消沉?!”

    “你有所不知,我这个储君只不过是个摆设而已,大事小情还得由皇阿玛做主。皇阿玛二十五岁就御宇天下,而我都三十五岁了,还不过是个傀儡太子!”

    “既然您已经被立为了储君,皇帝的位置早晚都是你的,你又何必急于一时?禅让大典不是在冬至日举行吗,到时候您就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国家大事还不得都交由您来处理?”

    “我怎么能不急!今天朝堂之上,福长安等人大张旗鼓地请求皇阿玛继续执政,说是天下黎民百姓不愿意他退位!难道我这个储君就这么差劲吗?!”

    凭良心讲,嘉庆这任领导当得还是蛮靠谱的。不过,和大人给他挖得坑实在是太大了,任凭他有通天的手段,也没能扭转大清朝继续在下坡路上狂奔到底的趋势。

    和大人擎天。

    擎着,擎着,擦,漏了。

    嘉庆直挠头:擦,这窟窿可咋堵啊?!

    和大人笑了:没有我,社会能进步那么快嘛!

    和大人亲手毁了不可一世的大清,促进了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从这一点上来说,和大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功臣与历史推动者。

    当然了,这还得分谁看。

    在汉族人眼中:和大人使劲儿咗,反清复明,全靠你了啊!

    满洲人:妖孽啊……

    “老爷怎么犯起了糊涂,跟福长安这种人叫起了劲?虽然目前朝中满是和珅、福长安的党羽,但您对他们的冷淡哪位大臣看不出来?天下早晚都是您的,那些远见的大臣迟早都会脱离他们,慢慢地向您靠拢。我猜皇上也是出于这个心思,才让您先做皇太子,好让您有时间不断削弱和珅一党,培植自己的势力。这可是难得缓冲机会啊!”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是……”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2072 12073 12074 12075 12076 12077 12078 12079 12080 12081 12082 12083 12084 12085 12086 12087 12088 12089 12090 12091 12092 12093 12094 12095 12096 12097 12098 12099 12100 12101 12102 12103 12104 12105 12106 12107 12108 12109 12110 12111 12112 12113 12114 12115 12116 12117 12118 12119 12120 12121 12122 12123 12124 12125 12126 12127 12128 12129 12130 12131 12132 12133 12134 12135 12136 12137 12138 12139 12140 12141 12142 12143 12144 12145 12146 12147 12148 12149 12150 12151 12152 12153 12154 12155 12156 12157 12158 12159 12160 12161 12162 12163 12164 12165 12166 12167 12168 12169 12170 1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