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说刘大人怎么跟和大人对着干?!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爵位。

    1784年,和大人被封为一等男爵;1788年,晋封为忠襄伯爵;1795年,封公爵。

    中国古代对于大臣最高的封号有五种:公侯伯子男。其中公爵和侯爵,都是超一品的官员。但是终刘墉之世,也没有能够得到爵位。终其之世,他也没有能够进入军机处。

    所以我们说,刘墉与和大人叫板,纯属戏说,他还不够那个格。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为什么刘墉的官职和品级始终不能超过和大人的原因。其实说起来,刘墉在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中,他比和大人大了30多岁,出道也比和大人早了很多年。他开始当官的时候,和珅才一岁。我比你的了30多岁,怎么会始终不能超过你呢?

    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两人所属不同的民族,刘墉是汉族,和大人是满族。我们在这里不是宣扬民族优越论,但是我们必须把历史放回到那个时代中去思考。大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它首先欣赏的就是自己民族的人士。如果说我们俩的水平、学识不相上下的话,那肯定作为乾隆皇帝,他希望任用的是和大人这个满洲人,而不是任用刘墉。这一点我们觉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刘墉几十年与和珅斗智斗勇。始终在官职和级别上不能超过和大人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二,两人相貌不同。1782年的时候,刘墉多大岁数,他63岁,而和大人呢?才32岁。两个人的相貌应该说有着截然不同,一个很年轻,很英俊,正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和珅他好歹也是一个“满洲第一俊男”。他的英俊潇洒是没有办法可比的,而刘墉本人,虽然说不能说到是罗锅,但是不可避免的,他的身体,一个六十岁的人和三十岁的人,要比相貌来说,应该来说是完全不能够相比的。我们讲乾隆皇帝的身边充满着一些英俊漂亮的年轻人。比如说和大人,比如说和大人的弟弟和琳,比如说我们讲的福康安。他们一家的哥儿四个。比如说董浩,比如说王杰,这些人都是有史实记载的。在他们的传记中,都是不约而同地说到这些人是英俊、漂亮、潇洒。这些词汇都会放到他们的身上。

    第三,两人家庭背景不同,到刘墉的父亲死的时候,他们家已经保了大清朝120多年了,从1652年刘墉的曾祖父考中进士开始,为官开始,120年以来,一直是大清朝的忠实顺民。和大人的家庭他跟刘墉就完全不一样。

    刘墉这个家庭,留给刘墉的任务是守成即可,不求突破。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你也永远不可能突破。不是我说话绝对。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看看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死后,乾隆给他的谥号是什么?是“文正”,满大清朝有八个文正的,刘墉的父亲得到这个谥号是在第二,从先后顺序上来讲是第二个。

    如果你们家能够祖祖辈辈出叫“文正”的,死后被谥为“文正”的,这是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所以刘墉自己也知道,这个家族给他留下来的任务就是守成,就是保住这个家庭,让这个家庭世代有人做官。保住这个家庭能够在今后的朝代中不会衰落下去就很好,就很了不起,正像刘墉本人,所写的几幅对子那样。

    他的第一个对子,也是他们家里贴得最长的一个对子叫:‘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福让老夫消受,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有儿辈承担’。‘粗茶’、‘淡饭’、‘布衣裳’是什么?就是吃、喝、穿。我就想这个,那些齐家治国平天下怎么治理国家,那是你们的事,是你们小辈的事。我这辈子就不想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就是吃、喝、玩儿,这就是刘墉想到的。

    刘墉还有一个对子,也能够反映出来他的这种心理。这个对子是:‘山水有情娱永日,古今无尽寄长年’。说的是祖国的江山很美好,我天天玩儿,天天欣赏,都欣赏不过来,老天爷要是能让我活上一万岁就好了。这个是他想的另外一个问题,我现在想就是如何长寿,如何能够饱览祖国的风光。

    还有第三个对子:‘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平常我也不出去,在家里消遣的时候,就是看看书,睡睡觉,这就是我任务。

    还有一个对子说的是:‘有猷有为有守,多福多寿多男’。有猷是有计谋,“有为”有作为,“有守”有守成,我不求突破,用我的计谋,用我的工作来守住我的家业,并且要让我的家业怎么办呢?

    养一大堆男孩子,这就是刘墉,就是一个很现实的刘墉。我们可以看到,刘墉心中想的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家庭能够平平安安生活下去,就很好了。

    和大人行吗?!很显然不行,绝对不行。

    刘墉一家祖辈掌权,四世为官。到刘墉这里,已经过去了130多年,人家什么没见过,什么事儿没摊上过?!和大人不一样,他自幼父母双亡,无依无靠,他们家只留给他六个字:‘不成功便成仁’。要想扬眉吐气、出人头地,他必须把他所能做到的所有事情都做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刘墉绝不会想这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稍有闲暇,玩去喽!国家大事,跟我有毛线关系.......
------------

第六十四章 黑心罗锅

    刘大人是个名副其实的官二代,按理说应该眼睛长在头顶上,撞了人也会大吼一声:‘我爸是刘统勋’的主。可为什么他在入仕之后就忽然间怂了呢?!

    历史的背后不乏隐情。

    刘墉也有他的难言之隐。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同样,顺也不过三代。

    刘墉家三代为官,已经顺到头了。为什么?!因为他老子的官做得太大了。

    1754年,刘墉考上进士刚刚三年,在翰林院里,是从庶拮士到编修,好不容易熬到了侍讲。突然之间,祸从天降,说起这个祸,很简单的一个事,甚至说,跟他们家都没有太大关系的一件事,但就是被他给摊上了。

    悲催的一幕。

    话还得从新疆回部的阿睦尔撒纳来谈起。

    回部,我们要注意这个回部不是指的今天讲的**,**跟回部不是一回事。他发动叛乱,大兵一下占领了乌鲁木齐,那个时候不叫乌鲁木齐,叫归化城,当时的清军转眼间就从西面的乌鲁木齐退到东面的巴里坤和哈密。

    刘统勋当时的官职是首席军机大臣。首席军机大人有件工作是每年都要做的,那就是去边防看望驻军的战士。代表政府与最高领导人致予他们最崇高的敬意以及最热烈的问候。1754年,当清军正节节败退,退守巴里坤和哈密时,刘统勋童鞋出现在了驻地。他面临突然而来的大兵后撤,当时就感觉到了形势的严峻,于是他给乾隆爷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建议放弃巴里坤,所有的军队退到哈密。重新准备,不与敌人做正面冲突。

    我们先准备一下,以逸待劳,等到他攻到哈密的时候,我再全力进攻再反攻,结果乾隆爷拿到这封信拍案而起,勃然大怒:擦,你敢勾结外匪?!来人啊,将刘统勋给老子押回北京,全家抄斩。

    刘统勋全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好几十口人,锒铛入狱。整整两年,不审也不问。

    两年后,乾隆忽然想起了在吃牢饭的刘统勋一家,觉得自己有点过了,于是又将刘统勋和刘墉官复了原职。但是,刘统勋提出了建议:算了,算了,儿子(刘墉)啊,你就别在北京了,这个北京太危险了,你还是给我上外面吧。所以当时刘统勋在皇帝面前,保举他的儿子去了外地为官,就此离开了北京。

    这件事在刘大人的一生中却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于他一生的所有经验,所有教训,所有为官处世的原则,多多少少都与他在这一年无辜坐牢,全家被抄,整个家族随时可能转瞬之间就被灭亡,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刘大人痛定思痛,此事之后,他总结出了一套为官处事五条基本原则。第一:一定要讨好皇帝,该出手时就出手。

    自己全家的小命危在旦夕,这个时候全在皇帝一句话:皇帝说放你就放你,皇帝说不放你,谁也不敢说放你。自己这个家庭之所以能够保住性命,完全是皇帝一时高兴,皇帝想过来了,皇帝想明白了,全家也就太平了。所以我将来的任务就是钱方白计地讨取皇帝的欢心。

    不过,和大人告诉我们:想要讨好皇帝,说的容易,做起来太难了。

    好在刘墉家有底蕴,前后三代,一百多年的为官经验告诉他:这件事我没做过,但是我听说过。我知道应该怎么做。这个时候,他准备走一趟海成的老路:搞一把wenziyu。

    有些童鞋会问了:不太可能吧?!刘大人也弄过这种东西?!

    他不但搞过,而且搞过两次。

    好狠的心。

    第一场发生在1761年。这一年他担任了江苏学政,就在这一年的春天,发生了一件事:江苏沛县有一个举人辱骂朝廷,结果让人给诬告了,逮进监狱了,三堂会审。

    原本这案子根本就没他什么事儿,如果那人就一普通老百姓,提刑按察使司顺手就给办了。麻烦就麻烦在这个人的成分问题上。他是个举人,举人是老爷,是后备官员,必须得经过学政来审。

    刘墉就是当时的学政。

    刘大人脑筋一转,立即想到了一件事:这个人既然敢骂朝廷,难道就不敢把骂人的话给写出来吗?他即刻给人建议:您去他们家搜,他们家肯定有字面上的文字,肯定有一些字迹。结果一搜,果不其然,满满当当两箱子纸,都是辱骂朝廷的。

    这事儿闹大了。

    刘大人不怕事儿大,于是他写了两封信,一封告诉江苏巡抚:你得处理这件事;另一封告诉乾隆皇帝:阉大庸辱骂朝廷,您得把他给办了。

    乾隆爷听说以后,非常震怒,震怒异常,掉头就下杀头令。结果阉大庸死了,刘大人荣升山西太原知府。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235 5236 5237 5238 5239 5240 5241 5242 5243 5244 5245 5246 5247 5248 5249 5250 5251 5252 5253 5254 5255 5256 5257 5258 5259 5260 5261 5262 5263 5264 5265 5266 5267 5268 5269 5270 5271 5272 5273 5274 5275 5276 5277 5278 5279 5280 5281 5282 5283 5284 5285 5286 5287 5288 5289 5290 5291 5292 5293 5294 5295 5296 5297 5298 5299 5300 5301 5302 5303 5304 5305 5306 5307 5308 5309 5310 5311 5312 5313 5314 5315 5316 5317 5318 5319 5320 5321 5322 5323 5324 5325 5326 5327 5328 5329 5330 5331 5332 5333 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