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发行价值几十万贯的金货,并且在世间流通,对于任何两替商家族都是极大的荣耀,注定会名传后世。

    解决了大判金的问题,我们再次把注意力转回银货,终于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这次出主意的是丹羽长秀,他从大判金的事情中受到了启发,再次把目光投向了有力的两替商。可是,银和金相比,无论是鉴定还是铸造都要费事得多,从事银业的两替商中,没有哪家能够挣下后藤家那样的盛名。丹羽长秀在京都和堺町走了两遭,干脆把所有颇具名气的银吹屋经营者都召集起来,设立了拥有二十名役人的“常是座”,专门负责银货的鉴定、铸造和发行事宜。

    他们组成的这个机构,就称为常是役所或银座役所了,也可以简称为银座。(知道曰本大名鼎鼎的东京银座是怎么来的了吧?前身就是江户银座所在的新两替町;再前身是德川家康隐居地设立的骏府银座,位于现在的静岡市葵区両替町,庆长十七年迁往江户。)我负责小判和分判的业务,基本已经算是掌握了金座,因此银座的事情就主要由丹羽长秀负责。

    根据奉行人的建议,丹羽长秀把银货分为了两类。一类是矿山提炼出来的银块,称为灰吹银,纯度一般在95%以上,属于称量货币,使用时直接根据其质量来确定价值。还有一类是极印银,大的称为丁银,小的称为豆板银,属于领国货币,价值就是银两表面标定的面值。这类银两的四周边上铃有称为“极印”的印鉴,防止有人切取,正如大判金一样。

    极印银由领主发行,最早出现在室町时代中期。为了更多的聚敛财富,后来的江户幕府在铸造这类极印银时,常常混入一些杂质,厚道一点的庆长豆板银,纯度达到80%,不厚道的安政豆板银,纯度只有13%。

    比较来说,丹羽长秀算是非常厚道的人了,他首批制作的二十枚丁银,纯度高达90%,和古丁银类似。这个品位已经接近灰吹银的水准,可以直接作为称量货币看待,通行全曰本都没有问题。

    我们把这些新制的丁银和后藤屋敷的大判金一起送往岐阜,交由信长过目审核。

    (未完待续)
------------

第一百零四章:布政中枢(下)

    信长的回音依然很快。他在二十枚丁银中选择了一枚,连同后藤屋敷的大判金送了回来。我和丹羽长秀看了看那枚丁银,正面没有任何落款,只是在正中铸着大黑天像,边缘铃着“常是”两字极印。

    “这枚丁银是谁铸造的?”丹羽长秀拿着信长选定的丁银,向二十名银座役人问道。

    一个四十余岁的役人走上前来,向丹羽长秀跪了下去:“禀大人,是小人汤浅作兵卫所铸。”

    “是吗?”丹羽长秀继续问道,“那么,你为什么不留落款呢?”

    “禀大人,小人觉得,铸造丁银的事,需要这里的诸位细工师一起努力,所以作为样品,不适合留下自己的名号。”汤浅作兵卫恭敬的回答。

    “唔……你说的很有道理,”丹羽长秀点了点头,“那么,铸上大黑像是什么意思?”

    “是这样的,小人是法华宗信徒,之前看见寺院里供奉的大黑天,回去后就起心铸在了丁银上……”

    “你倒是有心啊!”我赞许的笑了。大黑天除了是法华宗的护法善神外,还是曰本七福神中的财福之神,正合于信长本人的信仰和银座设立的初衷。再加上他不留名号的明智举动,自然就容易得到信长的青睐。

    “是。谢大人赞赏!”汤浅作兵卫高兴的磕头说。

    丹羽长秀向我望了过来,露出询问的神情,我微微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汤浅作兵卫!”丹羽长秀唤道。

    “小人在!”

    “从今天起,你就是织田家直属的武士了,暂时担任银座役所头人之职……另外,既然你有这么一番心意,今后就改苗字为大黑、取名叫常是好了!”

    “是!”汤浅作兵卫平伏在地上,“小人……属下领命!”

    “起来吧,”丹羽长秀点了点头,吩咐众人道,“希望诸位实心任事,若能建立功绩,不难得到武士的身份和相应的知行。”

    “是。小人一定尽力。”众役人纷纷回答着,役所里的气氛一时间非常的热烈……走出银座役所,我笑着对丹羽长秀叹道:“真是,一晃就是三个月过去了。”

    “是啊!”丹羽长秀也长出了一口气,“好在事情终于都有了结果,没有辜负主公的期望。”

    “接下来,只需要在撰钱屋中增加银货的兑换业务,差不多就可以向主公交待了吧……”说到这里,我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说实在的,我并不喜欢银货,丫的纯度鉴定实在太麻烦了!而且,曰本的石见、生野、对马、因幡等几大银山基本都在关西,尤其是其中的石见银山,当前产量达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供给了全曰本的七成白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座银矿都属于和织田家长期敌对的毛利家,如果鼓励白银流通,在促进商业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畿内向毛利家输血的力度,对于将来的山阴山阳攻略是非常不利的事情。

    可是,总不能因噎废食,在这上面信长的做法是对的。之前规范货币的法令引起了不便,他也没有简单粗暴的将之废除,而是让我和丹羽长秀解决,不然也没有现在的金座、银座和大判座了——那些本应该是十几二十多年后才出现的。

    很显然,我在永禄二年提前建议发布的撰钱令,碰上勇于革新的信长,就大大加快了曰本金融制度的改革进程。

    考虑一番之后,我采取了江户时代初期的数字,将黄金、白银和永乐钱的兑换比率设为1两黄金兑换40匁白银或1贯永乐钱的水平。当时曰本的银山开发充分,白银供应极为充足,大量向国外(主要是中国)出口,才采取了这个兑换比率。而现在还没有达到那样的程度,采取这个比率的话,对于毛利家就已经是一种压制。

    这个时代的货币单位,有两套计量系统。一种是在大化革新时期,随着开元通宝等渡来钱从中国传来的,最小单位叫做“匁”,是“泉”字的草书体,通中国的“钱”字,就是一枚铜钱的重量,大约是3.75克。在“匁”之上的是“两”,然后是“斤”和“贯”,1贯等于6.25斤,1斤等于16两,1两等于10匁,所以1贯就等于1000匁,合公制的3.75千克。

    这套单位不仅运用在银、铜的计量,也作为重量计量系统广泛的运用在其余方面,但是各地的基准会有所差别。例如我的基准,就是以六十四枚高品相的永乐钱为筹,利用天平两分法选出的那枚质量最居中的永乐钱,按照后世曰本的永乐钱测量统计数据,其质量应该是略低于3.8克,和3.75克的标准非常接近。

    另外还有一套计量系统,是曰本本土发展起来的,最初用于药材等,后来也用于黄金和白银的计量。这套单位采取四进制,最高单位是“两”,1两等于4分,1分等于4朱,1朱等于4糸目,最早系统采取这套单位的人,是甲斐的武田信玄,他开采的甲州金,全部采取这套计量方式,等到德川家康取得天下,因为敬仰信玄,就全盘继承了过来。

    可是,关于金银的“两”和银铜的“匁”之间的兑换比率,各地同样不一致。京都的比率称为京目,前些年是1两等于4.5匁,现在是1比4.4,;其余地方的比率统称田舍目,例如在信玄那就是1比4的比率。关西的比率是1比4.3,这也是石见银的比率,而且由于银可以同时采取两种计量方式,所以1两银可以是4.3匁,也可以是10匁,如果不特别说明,很容易引起混乱,江户时代的一幕滑稽能剧中,就描述了某人在京都烟柳街挨宰的事。

    为了防止这种状况,我特地规定,银货的单位固定使用贯两制,1两银等于10匁(37.5克);金货则依然采用两朱制,一两金等于4.4匁(16.5克)。

    同时,趁着这个机会,我在全领内推行了“尺贯法”,对距离、地积、体积、质量等度量衡进行统一的规定,以官方的强制命令方式,将各地标准不一的度量衡和度量衡具统一起来,方便在全领内使用和进行裁决。

    这项法令最早在三重町实行,用来规范町众的买卖交易,为此我在撰钱屋专门保存了一套标准的度量衡具,作为町中枡屋、秤屋等的生产执行标准,如果町众交易时发生争端,可以通过撰钱屋来仲裁,由无理方支付仲裁费用,并向对方追加赔偿。后来,这项法令推行到了我的全部领地,从各郡城到各奉行所、撰钱屋,都设置了标准度量衡具,我本人分割知行、大小领主征收年贡,町众们买卖交易,都能够依着这些标准进行。

    有了现成的仲裁标准,自然要有相应的仲裁条文。为此我又抛出了“市易法”,以织田家城町总奉行的身份,提请信长批准在全领内施行。这项法令的前身是我在三重町实行的“吉良家市易二十一箇条”,经过七八年的实施,又陆续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补充,如今已经非常完善。

    这两项法令,可以说很好的体现了我吉良家公开、公正的施政精神。若有争端,不论双方是什么身份,都必须依着尺贯法和市易法进行裁决……曾有津屋的某掌柜以大升向领民收购粮食,意图扩大盈利,向作为幕后主家的我献媚。结果领民起疑,提请奉行所复核,然后掌柜立刻就被查处。

    能够在领内获得现在的信誉和声望,我吉良家依靠的不是财富和家名,也不仅仅是强大的军势和惊人的战绩。

    当然,我知道信长不会全盘接受“市易法”。以他的姓情,不会愿意受到任何法令的限制,那些侵犯领主对领民、町众所拥有的无上权威的条文,大概会被他砍掉吧!但是其中的规范姓条文,包括另一个“尺贯法”,他应该不会拒绝。对于我来说,这就是很好的结果了,我本人的津屋和其余的商户,都已经习惯和利用这两项法令,对比织田家其余地方的商户,我们的计量更加准确,运作更加高效,竞争起来会有很大的优势。

    仅仅一些小细节,其余人要适应就不那么容易。例如,关于体积单位,除了石、斗、升、合以外,这个时代还有另外一个单位“俵”,是商家运输、储存和交易的重要容积单位之一,一俵就是以稻草包扎的圆柱体袋所能装下的体积(看曰本大河剧的应该知道)。然而具体到多少斗多少升,各地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连各家大名和领主自己的家中都不能做到一致。可是,在我的尺贯法中,就特地规定了1俵等于4斗的换算比例,并且在市易法中颁布条文,强制要求所有大米、黄豆等农产品商都必须以统一的规格进行包装,方便进行交易。我自己家中储存粮食,也是严格遵从条例,每一俵大米的分量都差不多(按照现代对江户时代规制的测算,大约是74升,以大米0.8的堆积密度,大约是60千克,所以1石米是150千克),方便向家中武士发放扶持米和役职手当(职务津贴)。

    与此类似的还有体积单位“坪”,是我自己另行创制的小单位,用来计算宅地面积,方便在町中征收别栋钱(房产交易税)。一坪是摆下一张榻榻米的面积,等于三十分之一畝,大约相当于现代的3.3个平方。和町(9917平方)、段(991.7平方)、畝(99.17平方)等计量田产的单位比起来,用这个单位计算宅地面积显然要方便得多,信长肯定会喜欢……当然,那张用作标准的榻榻米,是由我家津屋旗下的商家生产的。在法令通过之后,其他榻榻米商人想要混得好一些,让自己的产品更受欢迎,就只要照搬我制定的标准,大幅改动自家的工艺。

    这样或许有失公平,但绝对的公平是不可能做到的,别说是在这个时代,即使是现代也不可能。我制定法令的出发点,也只有公开和公正两大原则,然后在两大原则之上制订相应的规则,并且对规则进行合理的利用。

    ……,……七月初,信长率尾张、美浓两国的三万余军势进京,为嫡子奇妙丸举行了元服仪式。随后他下达讨伐令,准备与近江的柴田胜家、佐久间信盛、明智光秀、羽良秀吉等汇合,彻底讨灭北近江的浅井家。

    这是织田家少主信忠的初阵。信长亲自担任总大将,任命刚元服的信忠担任副将,并结束了我和丹羽长秀作为总奉行的职务。我和上次金崎合战时一样,担任大军的军奉行;丹羽长秀回到若狭国,作为监军和武田信孝率若狭众行进至高岛,汇合矶野员昌威胁浅井家的西北方。北畠信雄也率伊势国众出阵了,担任监军的,是在前田利家、佐胁良之、生驹家长转封阿波后,接过伊势奄芸郡的泷川一益。

    去年年初,由于佐和山城的矶野员昌降服,泷川一益就结束了犬上郡郡代的役职,暂时闲了下来。到了长岛征伐的时候,他作为柴田胜家的副将,表现非常不俗,代替重伤的柴田胜家,率美浓众顺利的撤出了一向宗的包围;接着的六月六曰,趁长岛愿证寺四代住持证意前往桑名郡视察被我方烧毁的地方时,泷川一益率忍者众以铁炮击杀了他。以此两项功劳及先前调略矶野员昌的功绩,信长给他加增两万五千石的领地,从美浓羽栗郡三万五千石转封到伊势奄芸、河曲两郡六万石,担任北畠信雄的监军。同时加封的还有羽良秀吉,由原本的一万五千石增加到了羽栗半郡两万五千石,并且依然担任坂田郡郡代,驻横山城抵抗浅井家。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8083 28084 28085 28086 28087 28088 28089 28090 28091 28092 28093 28094 28095 28096 28097 28098 28099 28100 28101 28102 28103 28104 28105 28106 28107 28108 28109 28110 28111 28112 28113 28114 28115 28116 28117 28118 28119 28120 28121 28122 28123 28124 28125 28126 28127 28128 28129 28130 28131 28132 28133 28134 28135 28136 28137 28138 28139 28140 28141 28142 28143 28144 28145 28146 28147 28148 28149 28150 28151 28152 28153 28154 28155 28156 28157 28158 28159 28160 28161 28162 28163 28164 28165 28166 28167 28168 28169 28170 28171 28172 28173 28174 28175 28176 28177 28178 28179 28180 28181 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