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人家烧煤炉,他们把头天晚上用湿煤封住的炉子用火钳捣开,心急的拿扇子扇几下,炉子里面的火很快就上来了。
炉子上面烧着东西,人又可以做其它事情了。烧大灶的人家总是很羡慕烧煤炉的人家。可是煤比柴禾贵多了。
每天的早饭都是稀饭或者是泡饭加小菜,十分的简单。小菜有萝卜干,大头菜,什锦菜。讲究的人家在小菜里放上一点麻油。
街上有挑着挑子叫买的小贩,有的人家跑出来买烧饼油条糖麻团,也有买洋糖果子的。
全家人正吃着饭街上传来‘倒垃圾’的喊叫声。
伴着喊叫声的是喊叫的人摇动的铃声。骡子拉着车跟在摇铃人的后面沿着石头块子铺成的路,哒哒哒的慢慢的走过来。
有的人家是大人有的人家是孩子,他们立即放下饭碗把桶里的或者旧脸盆里的垃圾从厨房里或者院子里拿出来。
他们争先恐后的把垃圾倒进垃圾车里。谁家倒垃圾的人出来晚了他就得跟在骡车的后面紧跑几步才行。
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不会把垃圾撒在车的外面。偶然有孩子把垃圾撒在车外,家里的大人会立即把垃圾扫干净拿回自己家的院子里。
南京的马路和小巷十分的干净。大街上没有人随便的丢垃圾,因为公共卫生有童子军在管着。
城里更没有人随地大小便。南京的马路边上或者巷子里面都有公共厕所。打扫公共厕所的人靠卖粪便收入。
每天清早上厕所的男人总是叼着香烟或者看着报纸在排队。也有急的,他弯着腰提着裤子向每一个排队的人打招呼。他很快就上厕了。
人口密集的地方路边上有小便池。男人可以不顾来来往往的姑娘和媳妇。背向她们视若无人的解手。
母亲吃过早饭出门的时候会把沉甸甸的马桶放到离家门口不远的一口井边,那里有刷马桶的人。
他们刷马桶不收钱,他们要的是粪便。别看它又臭又脏,那是种地最好的肥料,是农家的宝贝。
洗好的马桶老汉会挨家挨户的送过去。南京的小巷子里这样的地方很多。是另一道风景线。
大人出门做生活了,孩子们上学校去了,奶奶把锅碗瓢勺拿到河边清洗。河水很清,洗碗时会引来成群的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
有的鱼已经长得很大了也难得有人去捕捞。在这里吃鱼不是稀罕的事情。一声吃肉孩子们会一窝蜂的抢着吃。
南京的河流多是因为南京的山多,南京城里的丘陵是南京的地貌特征,河流的流向和南京城的山脉有关系。
南京城的东面是紫金山,由紫金山向西经太平门是小九华山,北极阁山,鼓楼坡,随园山,五台山,清凉山。
人把这些山脉称为紫金山山脉向西的延伸。整个山脉把南京城从东到西分成南北两块。南京人习惯的称作城南和城北。
南京城街道的走向以及房屋的建设和河道的走向分不开,这是南京山水城林的原因
------------
第一章第三节校园风光
三:校园风光
南京城的城南集中了南京的商业和娱乐中心。这里的住家是土生土长的老南京人,标准的南京口音。
城南的房子是祖传的青砖青瓦的建筑。门前有石狮子或者是抱鼓石,也有其它种类的门枕石。
南京城的城北外来的人多,口音也杂。民国政斧的各部,局,院和军队的机关大都分布的城北。那里是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
城北的河流顺着山脉向北流入玄武湖再入长江。城南的河流向南流入秦淮河再入长江。
城墙里面的秦淮河叫内秦淮河,城墙外面的叫外秦淮河。外秦淮河从中华门到汉中门是最繁华的地段。城门口有持枪的士兵在守卫。
河中一艘艘小火轮和升起风帆满载的货船,它们穿梭般行驶在秦淮河上。
这些船只把粮食和食盐;煤炭和柴禾等生活资料,把毛竹木材钢材等物资运来南京。又把南京的丝绸,云锦和咸板鸭运向全国。
河两岸的码头连着码头,码头上大大小小的船在忙着上货或者下货。河边有砂石场木材场油坊磨坊和机房。
河堤外面的街上仓储连着仓储店家接着店家。有米行,面行,杂粮行。有布匹棉花和丝绸的洋行。
街的两边挂满五颜六色的酒旗,店旗和洋行的旗帜。这些旗帜随风飘扬。不由得让人想到‘酒旗斜竖’的诗句。
旗帜下面从早上天刚亮到晚上掌灯时分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一遍繁华。
街面的青石上有着或深或浅的车辙印。它是南京繁荣昌盛的象征是南京古老街道上最亮丽的景象。
南京人从新石器时代起就祖祖辈辈的生活在秦淮河边,秦淮河水养育了南京人,南京人把秦淮河比喻成母亲河。
离内秦淮河一条支流不远的地方有一所普通高级中学,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是几年前盖起的西式洋房。学校的学生全体寄宿在学校。
王明明是这所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她一米六二的个子,喜爱扎两根小辫子。她最要好的同学叫黄玉娟。
黄玉娟的个子比王明明高出半个头。她踏进学校的大门就被校篮球队看中了。
有一条小河从校园的后面流过。河边一条雨花石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一直到校园的尽头。路边青青的垂柳随风荡漾。
每天晚饭后她们俩人喜欢在垂柳下面散步,河里一阵一阵清凉的风吹皱了平静的河面。
静静地小河与秦淮河连着,它像一个被母亲搀着手的孩子。蹦蹦跳跳的非常欢乐又十分的听话。小河里的水碧清,能看到河底的鱼儿。
学校食堂的师傅有时候会在头天晚上下河布网,第二天早上来取鱼,鱼又多又大活蹦乱跳的非常讨人喜。
他们把大鱼扔进筐里,把半斤以下的小鱼又放回河里。学生都围着看热闹。
食堂把打来的鱼分给老师。每人一份,连学校的工友都有。多余的鱼给食堂改善学生的伙食。
学校的门房来找王明明,说学校门口有人找她。学校的人不多,门房认识每一个人。
那时候的门房不但是保安,也是报纸信件的收发,对来学校找老师和学生的人他还负责传达,因此门房又叫收发室,传达室。警卫室。
王明明急忙跑去学校门口,原来是她的母亲托人带信要她星期六回家过十八岁的生曰。
王明明谢谢他要留他吃饭,他说:“不用了,我还有事情赶着去办,我走了。”他像完成了一个伟大的使命兴高采烈的走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239
1240
1241
1242
1243
1244
1245
1246
1247
1248
1249
1250
1251
1252
1253
1254
1255
1256
1257
1258
1259
1260
1261
1262
1263
1264
1265
1266
1267
1268
1269
1270
1271
1272
1273
1274
1275
1276
1277
1278
1279
1280
1281
1282
1283
1284
1285
1286
1287
1288
1289
1290
1291
1292
1293
1294
1295
1296
1297
1298
1299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1311
1312
1313
1314
1315
1316
1317
1318
1319
1320
1321
1322
1323
1324
1325
1326
1327
1328
1329
1330
1331
1332
1333
1334
1335
1336
1337
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