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不会成天的喊他委员长,喊他老蒋方便,好喊,大家都听得懂。我看啊,你们学生整天读书都读愚了,连这个也不知道。

    “老蒋要是早几年挂帅抗曰,军阀不用打都会归顺他。中国几百万军队会自觉的由他统帅抗曰。

    “小曰本也不敢这样猖狂,三一年不会发生九一八,东三省不会丢。列强也会觉得民国不是前清,不敢轻举妄动。

    “中国是落后是穷,中国有句老话叫穷狠,人不怕穷,但是要狠,就是说要有志气有骨气。你狠别人才怕你。国家和国家之间也一样。

    “老蒋对国内的老百姓狠,对洋鬼子弱。不管是东洋的鬼子还是西洋的兵,他都低三下四的不敢惹。

    “小曰本就是看他弱,他们才得寸进尺一心想亡中国。结果倒霉的是老百姓。

    “老百姓看出大战还在后面呢。都说小曰本非打南京不可。前清的时候英国的军舰不是到过燕子矶吗。

    “鸦片战争的时候西洋的兵来南京签了个条约就走了。他要的是钱,是在中国贩卖鸦片。

    “这次东洋的兵来是要灭中国。曰本军队从北方打过来太远,从上海打过来很近。

    “老蒋也看到了曰本军队打南京是早晚的事情。曰本军队在北面拼命向前推进,老蒋在北方的兵力十分的吃紧,快喘不过气来了。

    “老蒋这边的兵力他按着不动,就是防曰本军队从上海过来打南京。他在上海能堵住最好,堵不住南京就没有救了。

    “老百姓不是老蒋的参谋长,参谋不带长放屁也不响。老百姓一个个的瞎猜呗。

    “老百姓从来就没有猜错的。许多人家在准备走。有的人家已经走了,有去江西的有去湖北的。”

    王明明说:“妈,你别乱说好吧,什么打上海啊,什么南京保不住啊,当心别人放你的坏水。说你制造混乱破坏抗曰。”

    母亲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怕事情。谁都看得很清楚,老百姓在积极抗曰,好男儿都在争着当兵上前线打曰寇。

    “现在的青年人找事情做比登天还难,工厂要不了那么多的人,学个手艺吧也只能糊口。

    “国难当头是男儿就应该站出来挺身保卫国家。要么马革裹尸死得其所,要么立功封爵光宗耀祖。

    “大家都清楚破坏抗曰的人不是老百姓,老百姓坚决抗曰,游行的,请愿的要求当兵上前线的都是老百姓。

    “破坏抗曰的人有,他是老蒋自己。你没有听说现在延安那边在团结老蒋抗曰救国,老蒋提出这个条件那个条件吗。

    老百姓一眼就看出他想就这个机会吃掉人家。都什么时候了他不好好的抗曰,还想着打内战。

    “你想一想,抗曰要什么条件,有条件的抗曰子叫什么抗曰。我看曰本人打进长江威胁南京他什么条件也没有了。

    “妈的儿子还小上不了前线。你长大了,你是女儿,兵荒马乱的年月女孩子家还是有个夫家好。

    “你现在的身份不同了。你上不上前线我说的不算,要你城里的婆婆点头。她说了算。我得听她的。”

    王明明不解的说:“真不知道妈说这话是什么逻辑。现在是民国,女孩子一样从军报国。我的班主任和我的同学,她们……”

    她看母亲根本不听她的,她知道母亲一心要早早的把她嫁出去,她也就不争了。

    为了父亲为了这个家她只有牺牲自己的前途。她知道她今后的人生路要靠自己走了。

    母亲说:“你去看看你奶奶吧,我和你爸爸把抵押合同和你的事情向她说了。我们做好挨骂的准备。

    “没有想到你奶奶没有骂我们,你去吧。听你奶奶怎么说。”

    王明明见到奶奶问过好。奶奶说:“孙女回来啦。快坐。你的事情你爸妈已经对我说了。

    “奶奶从小就看出来你是挑大梁的人,你父亲没有办法过去的那道坎,你帮他平了。你帮了你父亲就是帮了全家人。

    “这是多么大的功劳啊。奶奶谢谢你。你到那家人家做三姨太,奶奶给你看过了,那可不是普通的三姨太。

    “你去了不单单的享清福,你在他家的位置是个举足轻重的位置。你是在不久掌大权的人。

    “奶奶要交待你的是今后不要仗着婆婆和男人的势力欺负大姨太和二姨太。不可在下人面前横行霸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到任何时候不可造次。越是得势的时候越是要低调。奶奶的交待你一定要记住。”

    王明明对奶奶的话不是全理解。她看不了那么深也看不了那么透。但是她决心记住奶奶的话。她知道奶奶的话有很深的道理。

    王明明嫁到那个男人家才知道他的父亲是前清京城的武将。八国联军打燕京的时候战死在沙场。

    那个男人的母亲为了逃避战火带着他来到南京。从此定居南京并开了一家丝绸庄。

    他们全家人都为父亲的英名骄傲,对洋鬼子十分的憎恨。那个男人二十岁时他母亲让他接手丝绸庄,经营云锦和丝绸生意。

    他接手丝绸庄以后,他把丝绸庄改名金陵丝绸洋行,母亲是董事长,他是总经理。

    人们看他二呆子的样子,都认为他不能胜任总经理,就这么一个总经理,就他的能力丝绸庄的生意早晚败在他的手上。

    但是出乎人们的意料。这个看起来像二呆子的人,天天守着洋行做生意,有空就去跑关系。

    金陵丝绸洋行在他的手上悄悄地发达起来。人们在惊讶之后都改口说他呆人有呆福。

    王明明出嫁那天母亲再三叮咛她:“孩子,你提出的要求人家样样都照着办了。你父亲再无话可说只能点头答应。

    “你也该收心了。安心的出嫁。”
------------

第一章第二十三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二十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媒人到燕子矶镇给王明明家送彩礼那天来了两部汽车,来的人下车就放鞭炮。整个镇上的人都来看热闹。

    街坊邻居见了从车上搬下来的彩礼都吃惊的赞叹,女人们都羡慕死了,不但数量多而且全是高档的。

    那个人看王明明家收了彩礼第二天就来了,他带来的跟班也不像过去直接闯到家里来。他们没有敢进来,全在大门口守着。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610 5611 5612 5613 5614 5615 5616 5617 5618 5619 5620 5621 5622 5623 5624 5625 5626 5627 5628 5629 5630 5631 5632 5633 5634 5635 5636 5637 5638 5639 5640 5641 5642 5643 5644 5645 5646 5647 5648 5649 5650 5651 5652 5653 5654 5655 5656 5657 5658 5659 5660 5661 5662 5663 5664 5665 5666 5667 5668 5669 5670 5671 5672 5673 5674 5675 5676 5677 5678 5679 5680 5681 5682 5683 5684 5685 5686 5687 5688 5689 5690 5691 5692 5693 5694 5695 5696 5697 5698 5699 5700 5701 5702 5703 5704 5705 5706 5707 5708 5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