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观念的差异,再加上“美国周刊”制造的先入为主观念,普通观众自然是认为“国家询问报”故态复萌了。
最重要的是,除了“美国周刊”之外,就没有任何其他杂志对这次事件进行报道,也没有谴责“国家询问报”,就好像这只是一场八卦杂志之间的闹剧一般。所以泄露出去的流言只是掀起了一点点波澜,紧接着就没有了踪影。
但是,“国家询问报”的这一个并不成功的爆料却成为了约瑟夫下一步计划的突破口。不久之后,“洛杉矶时报”就惊爆一起好莱坞丑闻,被人们戏称为“刷票门”。
“洛杉矶时报”撰写了一篇文章,揭露好莱坞某位女性大牌制作人的恶劣行径,这位女性制作人曾经监制过奥斯卡提名的作品,也曾经奉献出票房出色的长红系列,是一位实力十分出色的资深人士,虽然近几年来因为作品的连连失利导致媒体曝光率急速下滑,但依旧颇具实力。
这名制作人近来的一件丑陋行径让人不齿,为了宣传自己最新推出的作品,她不惜利用职权之便进行了可耻的“刷票房”行为,虽然金额数目并不夸张,仅仅是几百万而已,但却完全破坏了圈内公平竞争的原则,北美票房市场应该是一个以观众为导向的存在,而不是由少数“权威人士”兴风作浪的游戏场。
该女制作人不仅进行了刷票房,而且捏造诸多负面新闻去打击直接竞争对手,最为可耻的是,她试图用潜规则的丑陋新闻将某位演员拉下马,对这位演员进行了无耻的污蔑和指责;但事实却是她看上了这名演员,求爱失败,潜规则也未能成功,因爱生恨,于是利用手中职权对其进行打压。
“如此恶劣行径,实乃是好莱坞业界毒瘤!”这是“洛杉矶时报”新闻的结束语,清晰地表达了尼古拉斯-麦克伦的深恶痛绝。
这篇新闻出来之后在圈内圈外掀起轩然大波,圈内人士震惊的是刷票房,这种行为其实已经逐渐被禁止了,因为这是破坏市场正常运作的行为,虽然依旧有人暗地里进行一些小动作,但基本上已经可以说是绝迹了,即使有,数额也不会太大。
这一次“洛杉矶时报”的报道如果属实,那么圈内人士势必要再次展开调查和肃清,因为这关系着整个圈内的正常运转,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
圈外人士对于“刷票房”的行为倒没有太多想法,因为几百万的票房比起电影总则上千万、上亿的票房数据,听起来就只是九牛一毛而已,根本不值一提;他们对于“女制作人潜规则未果进而打击报复”这样爱恨情仇、狗血八卦显然更加热情,人们都在纷纷猜测,事情的当事人到底是谁。
一时间,“洛杉矶时报”这篇报道引发了圈内外的一片热闹,人们都在推测着当事人的身份,凯瑟琳-肯尼迪、诺拉-艾芙隆这些女性制作人都纷纷躺枪,她们也不得不站出来表明自己的清白,一方面澄清自己,一方面也坚决谴责某些制作人破坏行业形象的可耻行为。
特蕾西-雅各布斯自然也进入了人们的猜测名单,这让特蕾西惊恐万分,她原本是做好了一切盘算,一步一步地将“辛德勒的名单”、将雨果拉入谷底,把他们的名声彻底抹黑,但还没有等到她下一步行动,一股阴谋诡计的惊涛骇浪就扑面而来,让她惶恐不安。
此时特蕾西终于感觉到,她的身后似乎有一只巨大的黑手正在摆弄着棋局,而她就是这盘棋局的牺牲者。难道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更为准确说是史蒂文所代表的犹太人团体吗?这是特蕾西唯一能够想到的对手,如果犹太人团体出手,那么特蕾西的生存希望就十分渺茫了,这让特蕾西一点一点地被恐惧所吞没。
不过猜测归猜测,在事情水落石出之前,特蕾西自然不能承认,她在面对媒体时还是从容地否认了这些说法,并且也坚决地谴责了圈内这种潜规则的恶行,认为必须取缔,还好莱坞一个清净的环境。
伴随着讨论展开,新闻媒体一直紧闭着的嘴巴刹那间就张开了,顿时狼烟四起。
“纽约时报”以“男演员的生存状态”为标题进行了深度报道,这篇报道之中颠覆了所有人对于好莱坞的固定想法,人们一直认为女演员才是潜规则的受害者,但事实上男演员的潜规则往往更加恶劣,男演员不仅要经历异性的骚扰,来自同性的玩弄更是无法避免,这也使得男演员往往需要忍辱负重才能杀出一条血路,只是男人比女人更加坚强更加坚韧,所以造成了外界的错觉。
事实也是如此,女演员虽然容易被冠上“花瓶”的名号,但女演员要闯出名堂远远比男演员容易,一脱成名、小妞电影一炮而红、性感形象搏出位等等,依靠自身优势能够取得的效果往往十分容易。可是男演员想要遵循同样的路数,就几乎没有任何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女演员更新换代速度远远比男演员迅速的原因。
“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问世之后掀起了轩然大波,顿时整个舆论都风声鹤唳,几乎所有在线上的男演员都被拿出来猜测一番。当然,女制作人、女导演们更是成为了枪靶子,人们对于“洛杉矶时报”报道之中的女制作人探讨更加热烈起来。
而随后“旧金山纪事报”、“今日美国”等全国发行的大型报纸也都相继报道了这一次的“刷票门”事件,将这位声名狼藉的女制作人推向了风口浪尖。
此时,这名不知名的女制作人已经不仅仅是被谴责而已,她完完全全就是成为了真正的“女巫”,所有新闻媒体都在把她当做典型进行批判,彷佛只要谴责了这一名女制作人,整个好莱坞都会得到净化一般。
这也是好莱坞的典型伎俩,潜规则处处存在,但却没有人愿意承受骂名,此时有一个替罪羊了,自然没有人愿意放过,所有污水都一口气往这名女制作人身上泼。其实这名女制作人经历的就是之前迈克尔-杰克逊经历的事情,唯一的不同就在于,迈克尔事件有受害者当事人的煽风点火,引爆同情的同时也容易让人们更加痛恨加害者;但这一次却没有受害者,也没有明确清晰的加害者,只是一个行业现象,所以整体声势并没有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此时的特蕾西只觉得草木皆兵,她只觉得自己随时都有可能被暴露出来,然后她就会成为“女巫审判”的牺牲者。这种感觉很是糟糕,让特蕾西不仅觉得四面楚歌,更觉得自己此时就站在悬崖边上,狂风肆虐,她的生命已经岌岌可危。但偏偏却又被吊在半空,不上不下。这种走钢丝的惊慌、恐惧心态,一点一点地将她吞食,如果说事情一口气爆发出来也许痛苦还会少一点,但像现在这样一点一点蚕食,却让她饱受折磨。
特蕾西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够坚持多久,她也想不出任何解决办法:因为她不能承认,她也不能轻举妄动,否则一旦她不打自招,矛头对准了她,所有事情也就没有挽回余地了。所以,她只能站在原地继续承受着煎熬。
整个刷票门事件已经是惊涛骇浪了,而最后的雷霆一击紧随而来,根本就没有给特蕾西任何喘息的机会。
“好莱坞报道”第一次正式证实了“洛杉矶时报”的新闻,他们强烈谴责了某位女制作人刷票房的恶劣行为,这是对整个好莱坞规则的颠覆和反抗,认为这种行为必须严惩。
虽然“好莱坞报道”并没有公布这名女制作人的名字,但显然圈内的调查已经水落石出了,刷票门事件属实!而对于公众来说,刷票门事实的确认也就伴随着潜规则事件的确认,这将整个事件推向了巅峰时刻,只是……那么这位罪魁祸首到底是谁呢?
提供。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哈阅读,给作品投推荐票、月票。您给予的支持,是我继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会员特权抢先体验..
------------
652 一路地狱
好莱坞最近发生了一件大事,不是乌玛的“陪。睡门”,那件事早就已经伴随着乌玛的销声匿迹而被淹没在了层出不穷的新闻之中,而是一起“刷票门”事件。
事情的起源必须从几天前金球奖颁奖典礼结束之后开始说起。
雨果演技获得双提名之后却连续第二年空手而归,这样的事情在好莱坞里并不常发生,毕竟能够赢得演技双提名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连续两年赢得如此殊荣,更是难上加难,但结果却颗粒无收,这就让人扼腕不已了。
回顾一下雨果的演员生涯,从1982年的“小餐馆”开始,到1989年的“死亡诗社”,雨果每一部作品的扎实功底都得到了圈内人的一致认可,虽然没有任何演技提名收入怀中,但已经被认为是演艺圈明日新星的潜力股,毕竟十五岁开始就拥有如此天赋,确实令人侧目。
而后雨果却陷入了长达三年时间的低谷,连续三部作品的失败再加上金酸莓奖最差男主角的奖杯,让人不由感叹一颗新星的坠落,可是这样的事情在娱乐圈里实在是层出不穷,媒体感叹之余也没有太多的其他情绪,毕竟雨果要和詹姆斯-迪恩这样影响一代人文化的巨星符号相比较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但谁知道,随后雨果又依靠作品的连续爆发重新回到了公众视线,演技是演技,票房是票房,人气是人气,刹那间所有人又再次回忆起雨果年少时的惊人天赋,纷纷都表示雨果又重新回到了巨星轨道上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闻香识女人”、“义海雄风”在金球奖上铩羽而归,而后被奥斯卡无视;“西雅图夜未眠”、“辛德勒的名单”在金球奖上再次饮恨,奥斯卡提名名单虽然没有出来,却让人不由为雨果捏了一把冷汗,媒体普遍认为,也许雨果依旧在为之前三年的颓废和疯狂而积攒人品。
所以,大部分媒体为雨果扼腕之余,不由又再次感叹,也许雨果今年又要再一次被奥斯卡无视了,学院派无法承受金酸莓奖得主的侮辱,同时也无法忍受雨果过去三年时间的沉沦和低迷,雨果现在还是需要为自己当初的低迷买单。
更为重要的是,从硬实力上来说,“西雅图夜未眠”的喜剧演技在奥斯卡的确不吃香,而“辛德勒的名单”男配角的竞争又是敬老院,雨果刚满二十六岁不久,要在男配角部门取得突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自然而然,雨果再次落选奥斯卡的呼声刹那间漫天飞扬,虽然同是也伴随着媒体们为雨果打抱不平的声音——大家都认为雨果的实力赢得提名是绝对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整体形势依旧十分严峻。
特蕾西-雅各布斯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临了!
“辛德勒的名单”在目前为止所赢得的呼声一路高走,特别是经历了“美化纳粹”事件的误会之后,无论是犹太人团体还是学院评委们,都怀抱一丝内疚,这使得原本就占据优势的“辛德勒的名单”更是得到了无差别的肯定。现在,雨果几乎赢得了整个犹太人团体的芳心,可以想象的是,雨果未来在好莱坞的前途在犹太人的帮助下,势必会一马平川,就连“辛德勒的名单”的前景也被大大看好。
目前为止,“告别有情天”、“钢琴别恋”、“因父之名”是仅有能够与其相抗衡的作品,在这之中,“钢琴别恋”有女性导演的限制而削弱了竞争力;“因父之名”则因为历史事实改编和沉冤昭雪的题材与“辛德勒的名单”撞车,但在思想厚度上又略逊一筹,使得整体形势并不明朗;最后就只剩下“告别有情天”了。
詹姆斯ー沃里本来就是奥斯卡青睐的传统派导演,去年一部“霍华德庄园”至今给学院老学究们留下深刻印象,复古英伦这张牌也是大受欢迎,更不要说二战题材、细水长流的情感剖析、以小见大的思想深度等等,都让“告别有情天”成为了目前最有希望对抗“辛德勒的名单”的作品。
虽然说之前电影在上映时,“告别有情天”受困于票房的低迷,又受制于流言的枷锁,不得不提前下线,但这并不影响电影在学院评委们心目中的形象,只要后期宣传做得好,“告别有情天”依旧是各个奖项的最有力争夺者。
媒体一直在炒作的“告别有情天”对决“辛德勒的名单”绝对不能说是空穴来风。
于是,特蕾西主动出击了,她在沉寂潜伏了一个多月之后,终于再次出手。
这一次特蕾西学乖了,为了避免引火烧身,没有直接正面出现,而是散步针对“辛德勒的名单”的负面消息,虽然这种手段见效慢,没有权威性没有可信性,比起她亲自出马要差了许多,但重点在于隐蔽。
负面消息最先开始是质疑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作为,流言暗示史蒂文之前所有的一切手段都是为了票房,所有一切对犹太人的诚意、忏悔等等都是惺惺作态的炒作而已,现在“辛德勒的名单”票房过亿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流言还暗示,史蒂文声称将会把所有收入捐献出去建立基金,但实际上这些钱依旧进入了史蒂文的腰包,显然史蒂文是利用了犹太人。
这种流言实在足够狠毒,如果一旦被证实,史蒂文的名声就彻底臭了,甚至会成为公众讨伐对象;即使没有被证实,对于当事人的名誉也是巨大的影响。
而这才仅仅是特蕾西的第一个手段而已,她随后又散步出一批流言,说雨果是依靠潜规则一路往上爬的,以前是攀附了某位女制作人达到了目的,后来又为了前途而不惜满足某些男制作人的过分要求。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36492
136493
136494
136495
136496
136497
136498
136499
136500
136501
136502
136503
136504
136505
136506
136507
136508
136509
136510
136511
136512
136513
136514
136515
136516
136517
136518
136519
136520
136521
136522
136523
136524
136525
136526
136527
136528
136529
136530
136531
136532
136533
136534
136535
136536
136537
136538
136539
136540
136541
136542
136543
136544
136545
136546
136547
136548
136549
136550
136551
136552
136553
136554
136555
136556
136557
136558
136559
136560
136561
136562
136563
136564
136565
136566
136567
136568
136569
136570
136571
136572
136573
136574
136575
136576
136577
136578
136579
136580
136581
136582
136583
136584
136585
136586
136587
136588
136589
136590
136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