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议半日,最后的结果,是李从璟最初的倡议顺利通过。

    支援桑亁关刻不容缓,毕竟桑亁关能在耶律敌烈面前支撑多久,众人谁都不敢言有确切推算,因此便片刻都不能耽搁。不过桑亁关到底有秦仕得亲自镇守,想来不至于短短几日便被耶律敌烈顺利攻下。

    当日,李从璟令大同军在胜州做出征准备,此番援助桑亁关,必要辎重必须要准备周全,大同军将士手中损坏的军械,也要及时替换补充。除此之外,李从璟用当日在平州重新组建民政官吏班子的办法,临时委任了一帮汉人官吏,打理胜州的民政事务,王朴作为李从璟带在身旁唯一的文士,加入到了文官班子中。

    其次就是募兵。要在胜州募兵并不难,虽因地处边地,城中汉夷杂居,但汉人仍旧是占了主力部分,胜州又固为唐朝领土,招募本地儿郎保家卫国,胜州城中又不太缺财物银钱,是以这件事也进行的很顺利。

    第二日,李从璟留下一个指挥的大同军将士守城,继续招募新卒,并加以训练,他自己则带着一日间招募的八百新卒,和大同军主力,浩浩荡荡出城,开赴东线,去驰援桑亁关。

    王朴暂时留在胜州,他主民政事,大同军中留下来主持守城、募兵、练兵事宜的将领,则是步军将领陈力,两人一文一武,坐镇胜州。

    胜州虽是新复,但李从璟并不担心有大批契丹军会立即赶来攻打,因为此地契丹最高军事统帅是耶律敌烈,他掌握着此地的契丹军权,而他本人,现在正在桑亁关下与秦仕得鏖战,暂时是无暇顾及胜州的。

    李从璟守着胜州不放,固然是因没有将祖宗疆土拱手让人的道理,又因其位置重要,和云州可连成一片,但最重要的一点,李从璟却未跟张大千等大同军将领明说。

    胜州,李从璟此行取得的桥头堡,将作为一个支点,撑起他此番西行的大局。

    ……

    桑亁关。

    秦仕得站立在城头,俯瞰关前军阵森严的契丹大军,面容肃穆。

    在他身旁,站立着他的心腹将领秦林,那是一位颇为年轻,但已经经历过无数次杀伐的军中宿将。

    望着旌旗如林的契丹军阵,秦林脸上挂着浓浓的担忧之色,他对秦仕得说道:“军帅,依照耶律敌烈连日来的猛攻手段,桑亁关守不了多久了。”契丹军队的数量十倍于桑亁关守军,他们轮换上阵,昼夜猛攻不停,给桑亁关守军造成了莫大伤亡,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要非桑亁关是雄关,可供契丹军攻击的接触面小,契丹大军施展不开,恐怕此时这座边关已在契丹军手中了。

    秦仕得的视线停留在关外契丹军阵上不动,他的神色依旧刚毅,历经大半生戎马的身姿,虽然才受过重创,但依旧坚如磐石,但他的眼眸中,同样有些忧虑之色,“耶律敌烈骤然出现在此,横军在关前,切断了我大同军的归路,也不知李从璟和我大同军众将士现在如何了。他们身在野外,没有可供坚守的城池,又缺乏补给,甚至连军粮都没有,面对数倍于己的蛮贼,处境比我们要艰难得多啊!”

    秦林虽然同样担忧那四千余同袍,甚至他心中对他们的前途有浓烈的悲观情绪,但此时此刻,他却宽慰秦仕得道:“契丹蛮子至今都没有放出击败他们的消息,想来他们至少暂时是安全的,要不然,契丹早就会在关前耀武扬威,借此打击我守军的士气了。”说完,沉默了一下,又补充道:“那李从璟素有威名,无论是之前与梁军对战,还是北上后抗击契丹蛮子,战绩都不俗,不是浪得虚名之辈,有他在,大军或可有机会走出困境。”

    此言让秦仕得眼中升起几丝希望,他叹息道:“但愿如此罢!”

    ……

    契丹军阵中,耶律敌烈得知了胜州被攻破的消息。

    耶律敌烈坐在军帐中,默然不发一言,而那个前来报信的军士,此时已经尸首分离。

    “耶律博纳到了何处?”良久之后,耶律敌烈开口问身边的军使。

    军使额头上冷汗涔涔,生怕说错了话,惹怒已经气到极点的耶律敌烈,小心翼翼道:“今早的军报,二王子到了黄河岸边,正欲渡河而过,继续追击大同军。”

    耶律敌烈漠然开口,“传令让他滚回来,近万人追丢了四千人,他还过河作甚,难道把自己当作肥肉,送到李从璟嘴边?”

    军使不敢接话。

    “李从璟不是你们可以对付的,之前是本王低估了他。”耶律敌烈站起身,“传令,大军继续猛攻桑亁关。待本王拿下桑亁关,再去好生会会这只唐朝乳虎!”

    ...

    ...
------------

章一百一十八 铁甲阵前横杀敌 天将雄狮出关急 1

    李从璟率领大同军离开胜州时,军威严整,声势赫赫,五千人的队伍甲胄整齐,随在军中的辎重粮草等物堆积如山,排在一起长龙也似,竟是一眼望不到尽头了。经过两日修整的大同军,人人吃饱喝足睡够,精神奕奕,满眼都是斗志,这幅景象与他们初至胜州时的模样,简直是天壤之别。

    李从璟自知,其部攻克胜州之举,想必已为耶律敌烈所知晓,但耶律敌烈不一定能料到他们敢放弃胜州城,东行找他的麻烦。所以在出城之后,李从璟命令大同军全速行军,务求以迅雷之势,完成此次东援行军,不被契丹军挡在路上。

    “李将军,我等此番援助桑亁关,这仗怎么打?”行军路上,张大千开口询问。

    “敢问李将军,何为最简单省力,而又能取得最实际效果的战法?”张大千接着问。

    李从璟马鞭指向前方,道:“能保住桑亁关,就是最实际的效果。此地我主而耶律敌烈是客,其客场作战,又是以阴谋支撑战争,求得是隐蔽接近、以速破关,所以他此番无法带太多大军来,而一旦耶律敌烈腹背受敌,不能将快速取得战果的意图变成现实,他就失去了此次征战的目标,只能引军而退。”

    张大千很是赞同,这的确是事实,被李从璟这么一说明,他们此战的战略目的,就不用去强行击败耶律敌烈大军,而是只要牵制住耶律敌烈大军即可。毕竟耶律敌烈所部军力占据优势,战力亦是精锐级别,反观大同军,几日来历经阻击战与袭城战,虽都取得大胜,但损失也不小,补充进来的八百新卒,只不过是编了卒伍而已,由大同军老卒为其各级将官,约束规范其行动。让他们摇旗呐喊、以壮声威尚可,但要他们冲阵杀敌,除却顺风仗,都是不现实的事情。而桑亁关的守军,经过连日苦战,能保得边关不失想必已是精疲力竭,此时能稳守桑亁关已经殊为不易,再要他们以区区数百人之数出关击敌,极有可能被契丹大军抓到破绽。所以,如果选择前者,这仗并不好打。

    说完这些,李从璟最后总结道:“故此,我等只需列阵契丹军阵后,彼进我击,彼退我守,以为威慑即可。此战,不在败敌,而在疲敌,在拖延时间。”

    张大千等领会李从璟的意思后,对他此举都持认可态度,张大千更是畅快的笑道:“此前都是蛮子跟在我等屁股后面,追击我等,让我等一刻也不得停歇,拼了命的追牛赶马,痛苦至极。而今,我等终于消停下来,再不用担忧时间紧迫,大可悠哉悠哉拖延时间,倒是件惬意的事。眼下换了耶律敌烈那老贼火烧屁股,去受这份苦,想一想实在是痛快!”

    诸将闻言,俱都哈哈大笑起来,显然是都从这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转换获中得了不小的快意。作为这个转换的缔造者,李从璟亦是感到爽快的,甚至快意比诸将还要大些,不过经年以来他习惯了喜怒不形于色,是以表面上看去没有任何反应。大同军将士见此,还以为李从璟是看不上这点小事,不屑因之而有喜悦,遂觉李从璟果然跟他们不一样,心中不禁感叹,李将军非常人也,如此年轻便这般沉稳内敛,假以时日,必定成就一番常人所不能及的大功业!

    从胜州而至桑亁关,不到两百里的距离,李从璟率领大同军,用了不到三日的时间便走完,在众人的视野里再度出现契丹大军,出现桑亁关的时候,无论是李从璟还是其他大同军将士,莫不感到一阵血脉喷张。

    他们是雄师,他们在数倍之敌的围困中,百里奔战,将以速度称雄的契丹精骑远远甩在身后,面对涛涛黄河,面对深入敌境的孤立无援,他们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姿态,在耶律敌烈眼皮子底下夺下了刚刚被他亲自攻克的胜州城!如今,这四千大同军,在经过数日转战,在强敌环饲的境遇中,一战击溃契丹引以为傲、在草原上所向披靡的精骑,二战不费吹灰之力袭击夺得胜州城,这样的功绩,足以让他们骄傲的挺起胸膛,迈步踏入这块战场,向身前的敌军和友军宣告,他们,回来了!

    李从璟带领大同军将士出现在契丹军阵后的时候,契丹军正在耶律敌烈的亲自督战下,向桑亁关猛烈进攻。在契丹大军注意到出现在视野中的大同军以前,李从璟就通过斥候知道了战场的形势,所以当耶律敌烈得知身后已然出现可一支军队,并且对方就是大同军时,李从璟已经率领大军对契丹军阵展开了冲锋。

    耶律敌烈在得知大同军攻克胜州后,立即调回了其子耶律博纳,同时也派遣了大量的游骑,严密监视胜州城中的大同军动静。是以这回李从璟领军回援桑亁关,耶律敌烈早先就已知晓。

    耶律敌烈收回了望向桑亁关的目光,转而望向西边。

    耶律敌烈谋取桑亁关的谋划和布局,走的是阴谋算计的路子,虽然其中也有阳谋为辅助,但本质和主体却是阴谋无疑。但凡阴谋,就有破绽,再高明的阴谋,也有可以将其打破的可能。

    但李从璟不同,他此番回援桑亁关,以大军直来直往,以堂堂之阵、堂堂之法与耶律敌烈对垒,走得完全是阳谋的路子。这个阳谋里面,有技巧,有布局,但它的每一部分都堂堂正正,因此它没有破绽。没有破绽,就不会被对手抓住一点,从而将其全盘击溃。要胜没有破绽的正道阳谋,唯一的方法,就是以绝对的力量,迎面将之击败。

    耶律敌烈能否以绝对优势,正面将李从璟和大同军击溃?这不好说。然而,就如何对付李从璟,耶律敌烈心中却是有计策的。

    加上新近回军的耶律博纳,在桑亁关外列阵的契丹大军超过了万五千人,这还是应天军之前在李从璟手里连败了两场,损失了一些人马的缘故。这两战,一是马军被李从璟当头棒喝般击溃,接着又驱赶溃败的马军,冲击前来支援的后续大军,造成全军性的混乱,让应天军遭受了不小的损失。如若不然,此时契丹的军阵还能再大些。

    这么多的契丹军队,列阵在桑亁关外,仅是阵势就足够吓死人,但为何面对只有区区千人驻守的桑亁关,耶律敌烈却久攻不下?这里面确有秦仕得不惜重伤之身体,亲自坐镇指挥,激励全军将士的原因,加之桑亁关守军将士俱都奋力死战,但最重要的,还是桑亁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留给外敌攻城的接触面太小。

    这就使得,契丹虽空有万五大军,但真正在与唐军作战的,其实不过几百人而已,而其中能与桑亁关守军短兵相接的,就更少了。也唯此,秦仕得才能守住边关,要不然他早就殉了国。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07418 107419 107420 107421 107422 107423 107424 107425 107426 107427 107428 107429 107430 107431 107432 107433 107434 107435 107436 107437 107438 107439 107440 107441 107442 107443 107444 107445 107446 107447 107448 107449 107450 107451 107452 107453 107454 107455 107456 107457 107458 107459 107460 107461 107462 107463 107464 107465 107466 107467 107468 107469 107470 107471 107472 107473 107474 107475 107476 107477 107478 107479 107480 107481 107482 107483 107484 107485 107486 107487 107488 107489 107490 107491 107492 107493 107494 107495 107496 107497 107498 107499 107500 107501 107502 107503 107504 107505 107506 107507 107508 107509 107510 107511 107512 107513 107514 107515 107516 107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