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宫的时候碰到冯道,他跟冯道在江淮共事过,彼此相熟,见面不免寒暄几句。

    朱长志慨然感叹道:“陛下处理本行省之事,大小无遗,凡有所言,无不切中要害,实在令某心惊。”

    冯道笑道:“陛下雄才大略,我等自然望尘莫及。”

    朱长志唏嘘道:“在崇文殿不过一个时辰,却比赶了一天路还累,陛下之威,实在是让人无法直视。”

    冯道闻言收起笑意,露出感同身受之色,“某与陛下相识久矣,共谋国事也是多年,平日里颇承恩遇,然每回崇文殿奏事,未尝不汗出沾衣也!”

    朱长志讷讷无言。

    此时,李从璟正在翻看一本题名为《处分语》的书册,这是他密令军情处搜集诸行省乃至诸州风物及利害,然后让秘书省的官员加以点评的一本书,淮东行省和扬州的大小事务,自然也都在上面,他方才之所以能在跟朱长志言说淮东、扬州事物时,头头是道、无的放矢,这本书的作用巨大。

    当然,他每天翻看、琢磨这本书,也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放下《处分语》,李从璟又拿起一本书翻开,却是题名为《储才录》的。上面写了很多人名,人名后是寥寥数十字的评注,方才朱长志提到他的儿子在演武院成绩为甲中,这让他留了个心眼,不过他并没有马上把对方的名字加上去。

    视线停留在一个人名上,李谷。

    这是今年学院毕业生中的有名人物。

    不时,李谷就被带到了崇文殿,站在李从璟面前。

    两刻的时间后,李谷被带出崇文殿,而李从璟已经在《储才录》李谷的名字后打了个勾。

    随后,他又召见了两个同样留名《储才录》的俊彦。

    很不幸,李从璟在见过这两个人后,把他们的名字划掉了。
------------

章二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2)

    所谓事双亲以孝,讲究朝夕侍奉,对礼仪之家而言,早晚拜见问安是必不可少的。李从璟在崇文殿结束一天的政事后,便来到太后曹氏的宫苑,准备跟曹太后一同用饭。

    在门外瞧见淑妃的宫女,便知任婉如也在,进去后才发现曹太后正在有模有样考校李重政的学业,任婉如静坐在一旁,脸上带着自豪的微笑,德妃豆娘也在,静悄悄的坐在一旁。

    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为夫人,正一品。后来有所变动,昔曾有过惠妃、丽妃、华妃为三夫人的情况,如今还是采用旧制。

    “参见陛下!”李从璟到后,除却曹太后,众人都起身行礼拜见。

    “都起来吧。”李从璟在曹太后身旁坐下,“太后可是在考校皇太孙的学业?”

    曹太后老得满脸皱纹了,不过精神还算不错,前段时间有些愁苦,现在已经恢复得差不多,闻言笑道:“我哪里有甚么学问,能考校政儿的学业。不过是做做样子,借故跟他多亲近亲近罢了,这跟你小时候是一样的。”

    李从璟笑道:“母亲可是大有学问的,这点我可是从来都这样认为,而且我相信众人也都这样看。”

    任婉如和豆娘都连声称是,时年九岁的李重政也正经的说是,逗得老人家分外开心,显得愈发有精神了些。

    用过饭,淑妃任婉如和德妃豆娘都走了,李从璟留下来陪着曹太后说话。曹太后不过问国事,自然是唠家常,华灯初上之际,曹太后拉着李从璟的手,认真的说:“从璟,你到底打算立谁为皇后?”

    “这还用问吗?莫非母亲有甚么看法?”李从璟笑着说。

    曹太后却完全不像是随口一问,叹息道:“我知道你的想法,你心里惦记着王家的那女子是不是?”

    李从璟收敛了笑意,有片刻默然,而后展颜道:“往后自然是淑妃进位为皇后,无论是秦王府还是东宫,淑妃都曾奋力操持,如今政儿年岁渐长,本身性子才学都不错,这件事从璟不会乱了章法。”

    曹太后拍拍李从璟的手,想说甚么却没说,最终只是道:“我儿心有家国,自然不会在这种大事上出岔子。”

    ......

    西北边关重在灵州,朔方节度使即治灵州,昔日这里也是一片充满荣耀的土地,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力便是朔方军,郭子仪、李光弼更是朔方军将领。

    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平定,朔方军最终在朝廷的猜忌和权术下,逐渐瓦解为数部,战力与势力都已大不如前。

    到得天下大乱时,诸侯争霸中原,灵州更是彻底沦为不受重视的边地,如今提起到灵州担任节度使,人们的反应不再是受到重视,而是被发配边疆受罪。

    然而无论如何,在西北这一亩三分地上,灵州控黄河西段流域,扼贺兰山之咽喉,朔方军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灵州城在长城以南,东边相邻的定难节度使治州夏州,城池却是在长城以北。从如今的大唐疆域上看,灵州就像是一只锲子向北突出,将河西与夏州分割开。

    历史上党项人西进河西,首先便是攻打灵州。耗尽无数心血,一朝占据灵州,即在灵州境内兴建王都。

    春,无雨,大风,黄沙漫天,天气阴冷。

    贺兰山西南角,山势低缓处,有长城。

    山上无木也无草,沙石裸露,皆成黄色。

    长城上有边关,岁月恒久。

    夕阳模糊,悬挂在城楼。

    从边关西望,起伏不定的山峦外,便是大漠。

    大漠一望无际,在黄沙中如泣如诉。

    有一队人马,约莫二三十人,正在大漠边缘冒着风沙行进,埋头朝向长城。

    大风卷黄沙,黄沙卷衣袂。

    这群人显得格外渺小,行进也很是艰难。

    当先有一人,三四十岁,络腮胡,眉目方正,皮肤粗糙,典型的边地大汉。

    他叫曹义成,乃是归义军节度使曹义金的族弟,亦是归义军中有数的悍将。

    在风沙中勉力前望一阵,他大声对身旁的人道:“日头已经偏西,今日能否赶到长城?”

    身旁的汉子三十岁左右,却是天成年间跟随剑子,到过秦王府的两人之一,叫作张金来。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42574 42575 42576 42577 42578 42579 42580 42581 42582 42583 42584 42585 42586 42587 42588 42589 42590 42591 42592 42593 42594 42595 42596 42597 42598 42599 42600 42601 42602 42603 42604 42605 42606 42607 42608 42609 42610 42611 42612 42613 42614 42615 42616 42617 42618 42619 42620 42621 42622 42623 42624 42625 42626 42627 42628 42629 42630 42631 42632 42633 42634 42635 42636 42637 42638 42639 42640 42641 42642 42643 42644 42645 42646 42647 42648 42649 42650 42651 42652 42653 42654 42655 42656 42657 42658 42659 42660 42661 42662 42663 42664 42665 42666 42667 42668 42669 42670 42671 42672 42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