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天蚕丝是一种不需染色而能保持天然绿色的野蚕丝。它有着闪烁的光泽,手感柔软,被称为纤维界的“绿宝石”。
天蚕又名"日本柞蚕"、"山蚕"。它是一种生活在天然柞林中吐丝作茧的一化生四眠五龄完全变态的昆虫,以卵越冬。幼虫的形态与柞蚕酷似,只能从柞蚕幼虫头部有黑斑,而天蚕没有黑斑这一点来加以区别。
这种蚕丝,就算是在今天,其经济价值也是极高,一般比桑蚕丝高出几十倍,比柞蚕丝高50倍。其纤度比桑蚕丝稍粗,与柞蚕丝差不多。由于产量极低,仅于桑蚕丝织品中加入部分,作为点缀。
“极品的天蚕丝,非常好。”杨帆点评道。
“是呀!也不知道它以前的怎么想的,那么好的天蚕丝,竟然用在这么一张松木琴上,真是太可惜。”何探毫不遮掩地表达自己的遗憾。
杨帆听后,眼睛微微一亮,试探道:“这张琴能不能转给我?”
“呃!你要?”听到这话,何探先是一愣,随即心头一喜。
“可以的话,我不妨拿下来。”杨帆点点头。
“行呀!不过,用宝贝换怎么样?我也不狮子大开口,上次黄叔那边得到的那幅柳公权的字怎么样?”
杨帆翻了翻白眼,暗道:这还不算狮子大开口呀?这张琴放到外面,顶多就是几万块的样子。
“当然,不是直接交换,而是换你那件宝物拿出来拍卖。”何探补充道。
其实,就是将这张琴拿出来送人,希望杨帆再拿出一件宝物出来拍卖,就这么简单。
听到这话,杨帆没有意见了。
“可以。”说完,就将那张琴拿走。
不久后,拍卖会如期进行,一开始,就是一件重器。连杨帆都没有想到,那是一件青铜器。准确来说,是一方鼎。一出场,就透露出沉重古朴的气息,让在场的人均是微微一震。
在秦朝之前,鼎是国之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只能掌握在皇家的手中的。
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在座各位,应该听说过梁山七器吧!”拍卖师含笑问道。
“梁山七器?”在场的再次心头一惊。
“他妈的!吓死老子了。”胡伟有点迫不及待想要上去看看真假了。
“阿弥陀佛!此宝与我佛有缘!”戒贪和尚念了一句佛语。
旁边的人都觉得这是一个神经病,微微远离。这种话竟然当众说出来,会是正常的人吗?人家拍卖行的人听到,搞不好要撵走这个大言不谗的光头。
“我跟他不熟。”胡伟见旁边异样的目光,连忙撇开关系。
“现在,有请各位上前鉴赏。”拍卖师底气十足地说道。
有鉴赏能力的人都纷纷上前,围着那尊青铜鼎检查。梁山七器在历史上也是鼎鼎大名,当然,比不上九州鼎的。
梁山七器,是清咸丰年间,山.东寿.张县梁山出土的七件青铜器。纹饰华丽繁缛,器型庄严厚重,是商周青铜器的典型代表,被誉为“梁山七器”。
它们是小臣犀尊、太保簋、大史友、太保鼎等。
这之前,国内紧紧保存太保鼎一件,听说有三件流落海外博物馆,其他的均没有下落,一度成为众多收藏家查找的目标。
为什么叫梁山七器,杨帆听说,清咸丰年间几个农民在地里干活,意外地凿出一个地洞。挖开洞窟,发现里面竟然藏有七件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器型庄严厚重,纹饰华丽繁缛,件件精美绝伦,一看便知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消息不胫而走,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出英雄的地方又出土了青铜器,这不禁让人深感好奇,消息传来传去,人们就把在梁山出土的这些青铜器统称为“梁山七器”。
“这次的拍卖会真是值得期待呀!”
“是呀!一开始就是这种重器。后面还有失传的《海棠春睡图》等,真不知道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呀!”
“暂时还不好说,看过才好评价。梁山七器以前也是‘频频出现’,但好几次都是赝品捉弄人,希望这次不会被愚弄吧!”也有人冷静地说道。
感谢逍遥随风云、汽魌、c366097712c的打赏!昨天网络的原因,只能放在今天上传,跟大家说声抱歉!
------------
第一百三十四章 惊心动魄
“梁山七器出土以后,受到收藏家们的青睐,也成了外国人垂涎的目标。在其后的时间里,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仍,这些国宝重器频繁易主,命运多舛,如今已是天各一方。”不少人都非常感概。
关于它们的铸造经过,历史上没有记载,大家无法追究。所幸的是,这些器物上铸有字数不等的铭文,正是这些铭文,为揭开“梁山七器”的神秘来历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这是商周时期,专门为大臣铸造的青铜鼎呀!很特别。”有人说道。
其他的先不说,大保鼎是最明显的例子。
大保鼎内壁上铸有“大保铸”三字铭文,线条清晰流畅。在我国古文字中,“大”和“太”字型一样,因此,这件鼎也被称作“太保鼎”。
“太保”是我国周朝一种官职的称谓,担任太保的人,既是周王的辅弼重臣,又是最高的执政长官,地位非常显赫,与同是辅佐国王的太师、太傅并称为“三公”。
由此,金石学家认定,这件鼎就是西周初年的重臣时任太保一职的召公铸造的。
“七个鼎,基本上都是为了纪念、表彰做出重要贡献的大臣而铸造的。”有老研究解释道。
“国宝呀!”
“梁山七器”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上前鉴定的人,都特别留意了上面的铭文,虽有所磨损,但看起来还是挺清晰的。
“谁认识这些铭文?”铭文是非常古老的文字,一般人还真解读不了,得请教专门研究古文字的专家了。
青铜器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它是远古历史最早、最完备、最有说服力的记述,是最具魅力的符号语言。比之同时期的甲骨文字,有着更多的有意味的创作特性,而且可以凭藉精湛的铸造技术,使优秀的青铜器文字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笔意来。
商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很简单,少则如图像化的族徽,多也不过百十来字。西周的文字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飞跃,著名的《毛公鼎铭》、《虢季子白盘铭》、《大盂鼎铭》和《散氏盘铭》被称为青铜器铭文中的“四大国宝”。
铭文在商周时期已经是一种很成熟的书法艺术,为历代研究书法的人们所重视。从史料学的角度来看,青铜器的铭文因为具有极其丰富而确凿可信的史料价值,而显得十分珍贵。古人往往将国家或宗族的大事铭刻其上,并且表现形式多样化。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9016
9017
9018
9019
9020
9021
9022
9023
9024
9025
9026
9027
9028
9029
9030
9031
9032
9033
9034
9035
9036
9037
9038
9039
9040
9041
9042
9043
9044
9045
9046
9047
9048
9049
9050
9051
9052
9053
9054
9055
9056
9057
9058
9059
9060
9061
9062
9063
9064
9065
9066
9067
9068
9069
9070
9071
9072
9073
9074
9075
9076
9077
9078
9079
9080
9081
9082
9083
9084
9085
9086
9087
9088
9089
9090
9091
9092
9093
9094
9095
9096
9097
9098
9099
9100
9101
9102
9103
9104
9105
9106
9107
9108
9109
9110
9111
9112
9113
9114
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