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跟大家解释,这砚台应该是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出产广.东肇.庆。从唐朝开始,就是文人墨士最喜欢的文房之宝。
端砚历来被视为“文房四宝”之一,广.东的“一石三砚”更是名闻天下,世所罕见。三砚之中,又以千金猴王砚为首。
一石三砚,每一方都酷似一只动物之形,为大自然的天然造化,世上奇观。这三方砚中,一方似猴,为千金猴王砚;一方如鹤,为鹤砚;一方像卧牛,为青牛砚。现在广.东省博物馆收藏了其中的千金猴王砚和鹤砚,另外一尊青牛砚始终不见踪影。
杨帆他也是根据那几句诗判断的,十六字铭文与历史记载正好相辅相成,猕猴捧桃指的就是猴王砚,白鹤啄松的是四象砚景致,青牛眠草指的就是这方砚的景象,也就是说三方砚,四种景致,令人称奇。
“来头这么大?我看也没什么奇特呀!”周文滔一惊。
就是齐念慈也被自己淘来的宝贝吓住了。天下名砚排名第三,想想就觉得恐怖。
“其实,这三方名砚的历史并不长。”杨帆笑道。
据记载,清朝张之洞做两广总督时,他有名何姓顾问在肇庆主持开发大西洞,得到一块上等石料,遂请名匠依形制作了这三方砚台。这种天然的名石与能工巧匠的雕刻,使得这三方砚台成为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品。
“没想到呀!失传那么久的青牛砚,居然被人这样藏着。”其中一名老者开口道。
这也就变相验证了杨帆的话,其他人看向杨帆更加震惊。这家伙根本没有拿上手,就道出了宝物的底细,功力可见不一般。
“哈哈!丫头,你这份礼物爷爷非常满意。”齐老爷子笑道。
其他人嘴角抽了抽,暗道:天下三大名砚,你还不满意,那还有什么宝物能入你法眼?说这话,不是故意气人?
“我……我也没想到会这样。”齐念慈高兴道。
“呵呵!所以有时候无心之举往往会有意外收获。”她父亲笑道。
说完,他还对杨帆说道:“说来,这次还要多谢小帆的提醒。不然,这件宝贝可能没机会面世了。”
提起这个,几个老家伙又是一阵老脸发烫,居然在一个小辈面前打眼,以后传出去还怎么混?
不过,事实就是事实,这次事情杨帆确实居功甚伟。
“嗯!小帆,我们以后多交流。”齐老爷子开口道。
要是被已经离开的那些人听到,肯定会嫉妒得发狂。他们挖尽脑筋都想搭上齐老爷子的关系,但苦于无门,偏偏被杨帆那么轻易就得到齐老爷子等人的肯定。
“过段时间,咱们省古玩圈有个私下的鉴赏会,到时候小帆你也来参加吧!”其他老爷子也是起了爱才之心。
那种场合,对杨帆古玩鉴赏能力提升会有很大帮助,而且还能多长见识。
“好,多谢老爷子的关心。”杨帆想都没想就答应下来。
抚摸着那方青牛砚,齐老爷子给大家讲了一些这三方砚台的故事。
传说用端砚磨出来的墨汁隆冬不冻,写在纸上的字虫蚁不蛀,其品质堪称绝顶。张之洞特别钟爱广东的端砚,他命手下的何蓬洲负责组织开坑挖石造砚台,当时挖掘的工作非常艰苦,在江边的悬崖峭壁下挖洞开采。
这一日,何蓬洲来坑地视察,这时有人来报,说挖到了三块上好的砚石,何蓬洲二话不说就直奔老坑,有人拿给他三方端石,只见这端石上花纹绚丽,这样天然的砚石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还一下子有了三块,更是难得。
何蓬洲请当地有名的工匠依据这三方端石的特点,专门打造了三方砚台,每一方都有一只酷似动物的花纹形象,一方似猴,为猴王砚,一方为鹤,还有一方像卧牛,三方砚台乃自然的造化,何蓬洲得到之后,喜得是手舞足蹈。
就是出于对这三方砚台的钟爱,何蓬洲没有将它们交给张之洞,而是偷偷地藏了起来。这三方砚台被私藏起来后,世人根本无缘得见。
“后来,被商承祚先生得到其中最贵重的猴王砚、鹤砚,捐给了广.东博物馆,一直被珍藏起来,没有公开展览,非常珍贵的国宝。”齐老爷子开口道。
“老齐,你今天得了那么多宝物,咱们交换一件吧!”
其他老头子也是两眼发光,古墨还好说,努力找应该还是有机会的。但那块杨玉璇的极品田黄石寿星雕,以及这方青牛砚,都是奇珍,天下独有的,谁不心动?
“做梦,眼红自己也摆次寿宴,让你们儿孙找去。”齐老爷子根本不买账。
------------
第十七章 齐老的收藏
得到三件那么好的宝物,齐老爷子心情大好,更有点迫不及待,当即就要磨墨挥毫几笔。
“让你们看看,这方砚台的神奇。”齐老爷子高兴地说道。
他准备好之后,没有倒水到砚台的浅槽里面,而是直接在哪儿哈一口气。空气中的水蒸气立即凝聚在砚台,形成一层水迹。
大家看着非常神奇,现在可不是冬天呀!大热天的,居然还能哈出水蒸气,凝聚在物体上面。另外,这貌似比冬天哈气还要明显吧?
“呵呵!这就是端砚的神奇之处。而这三个圣砚更是无与伦比,磨墨压根就不用水,直接哈一口气,便可以磨墨挥毫。”其中一个老爷子开口道,语气中充满了羡慕。
了解端砚的人都知道,历史上有“南端北洮”之说,是指南方的端砚和北方的洮砚。端砚不但古来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近年已所有名坑都已“封坑”,特别是老坑已封坑多年,无石可采,如今只有洮砚还现存少量老坑石。
老坑砚石长期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矿物质为地下水所溶解,是逐渐使石质变纯,变软的缘故,故使老坑砚石如此细腻娇嫩、滋润到可以“呵气研墨”的效果。
看到这一幕,无人不觉得惊奇万分,难怪那些老爷子刚才不顾颜面争吵起来。
写完字,过了一把瘾之后,其中一个老头还对杨帆等人说道:“这砚台还有一个神奇之处。”
大家的好奇心又被调动,齐老爷子哈哈一笑,把砚台洗干净后,让人端来一盆水。
在众人目光下,把青牛砚放入清水之中。这时候,砚台好像有一层紫光,又带着一丝丝的蓝色,非常神奇。
杨帆知道,那是一些跟荧光有点相似的矿物质,不懂的人看了就会感觉很奇异。
“真好看。”齐念慈也忍不住感叹道。对女孩子来说,发光、亮晶晶的东西,都是她们追求的。
“哈哈!现在的砚台好看多了,以前可没那么好看。”
当然,所谓的以前,是指唐朝以前,只是单纯的研墨工具。一直到唐朝,才转变成一种实用加欣赏的宝物。
他们讲了一个故事,说的是唐朝中叶,一天一老砚工路经端溪时,看见有两只仙鹤飞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窦,张网捞捕,但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不过,这块石头十分奇异,上有裂缝,不时发出鹤鸣声响,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奇石竟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
消息传开,砚工们纷纷仿制,或各展其艺,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这大概就是端砚从实用品变为实用工艺品之始。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182
2183
2184
2185
2186
2187
2188
2189
2190
2191
2192
2193
2194
2195
2196
2197
2198
2199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2210
2211
2212
2213
2214
2215
2216
2217
2218
2219
2220
2221
2222
2223
2224
2225
2226
2227
2228
2229
2230
2231
2232
2233
2234
2235
2236
2237
2238
2239
2240
2241
2242
2243
2244
2245
2246
2247
2248
2249
2250
2251
2252
2253
2254
2255
2256
2257
2258
2259
2260
2261
2262
2263
2264
2265
2266
2267
2268
2269
2270
2271
2272
2273
2274
2275
2276
2277
2278
2279
2280
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