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刘宣的势力越来越壮大,他对历史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这一时空的历史也逐渐走向岔道,开始变得面目全非。

    而杨鹤被任命为晋陕总督,毫无疑问就是刘宣引发的蝴蝶效应,随着他在这个时空影响越来越大,刘宣所熟悉的历史也越来越少,最终变得毫无用处。

    最近一个很要好的同学将要出国去乌兹别克斯坦,隐士也连续参加了几天的告别宴会,今天白天抽空码了一章,错别字也没来及的改就上传了,还请大家多多谅解。
------------

第十四章 鞭打

    灰蒙蒙的天空,飘洒着柔柔的秋雨,叩醒了八月的寒意,在明末的小冰河时期,气候比往常寒冷五度以上,入秋的季节也比以往早了半月。[]

    时间仿佛飞轮,眨眼间已经到了八月,崇祯二年的八月已经有了几分寒意,加上这阵阵淫雨霏霏的秋雨,就更让这种阴寒入骨三分。

    在秋雨纷飞的霍州城中,年老体衰的史博高倚靠在霍州县衙的屋檐下,看着自己幼小的孙儿史牛头在屋檐下玩耍。

    史博高本是战死在延川县城头的哨长史万岁家人,当时刘宣兵力较少,史万岁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哨长,却是刘宣军中坚强的骨干。

    在攻打延川的战役中,史万岁奋勇作战,战死在了延川城头,而刘宣也在三军面前承诺,赡养史万岁遗留的家眷。

    从此之后,史博高祖孙就一直跟随刘宣的中军行动。

    就在史博高含饴弄孙之际,只见三名骑士骑着矫健的战马,踏着有些泥泞的土地,风风火火的向霍州府衙冲来。

    在霍州府衙站岗的新兵罗二斗见几人如此冒失,心中顿时大怒。自从刘宣攻破霍州府后,霍州府衙一直就是中军要地,这里纪律森严,哪怕寻常的哨长营官,进入中军都要提前报备。

    眼见三人就要踏入霍州府衙,罗二斗正要张弓搭箭,将这几个胆大包天,敢在中军要地跑马的莽夫射落马下。

    只见手臂上传来一阵拉力,手中的羽箭不由得向上一抬,朝着天空射去。马上的骑士听见嗖的一声,抬眼看了看射向天空的羽箭,大有深意的看了罗二斗一眼,旁若无人的打马进入府衙之内。

    罗二斗之所以能成为把守府衙的卫兵,身上自然是本事过人,他只凭手中的弓箭,就能射中百丈之外的敌人,靠着这一手出色的射术,罗二斗才在军中暂露头角。

    罗二斗转过头一看,只见史博高双手紧紧拉着罗二斗的衣衫惊慌的骂道:“你这个蠢娃,敢在府衙跑马的岂是一般人,刚才骑马就是骑兵营的小李营官。这小李营官勇冠三军,在军中战功赫赫,如果你刚才伤到了他,马上就会闯下塌天大祸。”

    罗二斗虽然参军不久,但是也听说过三军闻名的李旭升。刘宣军中虽然现在有十几个营官,但是论起名头最盛的就是骑兵一营李旭升。

    罗二斗甩了甩了胳膊,走上前去将射落的箭矢捡起来,脸上带着几分羡慕看着李旭升等人。

    他心中知道,李旭升是刘将军的内弟,是军中重要的重将,如果刚才自己射伤了这员骁将,刘将军不会管自己有理没理,肯定会严厉处罚自己,安抚这个最亲信的将领。

    尽管罗二斗不认为自己干了错事,但是还是避开了李旭升的风头,他感激的看了史博高祖孙一眼,看着这几人跑马进入府衙之中。

    刘宣正在二堂与李昭云闲聊,突然听见弓铉响动的声音。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刘宣李昭云都是战斗经验非常丰富之人,听见流矢的响声并没有任何惊慌。

    很快亲兵队官冯双礼急匆匆的走来,面带尴尬的将事情的原委讲了一遍,还没等冯双礼讲完,只见刘宣岳父李昭云已经脸色发红。

    李昭云快步走出门外,抄起手中的马鞭,一把将骑在马上洋洋得意的李旭升拽下来。他奋力挥舞着马鞭,劈头盖脸的朝着李旭升打了五六鞭子,等刘宣反应过来后,李旭升脸上已经开了几道口子,血水淅淅沥沥的洒落下一脸。

    刘宣见李昭云下手太狠,急忙上前抱住了李昭云。只听见李昭云任然不愿意善罢甘休,他用马鞭指着李旭升痛骂道:“你个惹是生非的小畜生,这里是中军重地,岂是你跑马射箭的校场。”

    “你身为一营营官,岂能如此跋扈无礼,藐视军纪。今天的事情还不算完,即便你姐夫今日饶你,老子这里今日绝不饶你。你今日回营,且去军法司自领十军棍,这次定要让你个小畜生接受教训。”

    李旭升触了霉头,也不愿意在总部多待,他去军法司领了军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骑兵一营。

    自从攻破霍州后已经快有两月,这两个月来,骑兵营一直都在霍州城外训练。因为刘宣大军驻扎在霍州城,霍州城附近的官军盗匪早已经肃清,李旭升麾下的骑兵营除了每日的训练外,几乎都是无所事事。

    因为连续打了几次胜仗,整个刘宣军中都有几分虚骄之气,而骑兵营作为大军主力,这种骄气也越发严重。最近一段时间,骑兵营的训练也较为松懈,下面的士卒无视刘宣不让入城的禁令,成群结伙的混迹在霍州城中。

    这种情况也不是骑兵营独有,各支步兵营也非常常见,尤其是精锐的几个老底子部队,更是有些肆无忌惮,反倒是战斗力最弱的第六第七营,反而更愿意接受禁令。

    对于这种情况,刘宣早想整顿一番,今日遇上李旭升的事情,刘宣刚想发作李旭升一番,没想到却碰上恰逢岂会的李昭云。

    自从胡宽叶谬之等人外放后,刘宣身边一时缺少得用的文士,每日的文书根本处理不完,常常借调跟随总部在一起的训练司、后勤司等人。

    李昭云作为训练司司长,与刘宣的总部挨在一起,对于刘宣的想法摸得很清楚,对于刘宣整顿军纪的决定也非常支持。

    也算李旭升今日走了霉运,恰巧碰上了自己的父亲李昭云,才白白挨了几鞭子,在军中大大的丢了脸面。

    刘宣看着李旭升一瘸一拐的离开,脸上有几分不忍道:“旭升年纪还小,有些骄横之气也是寻常,小小的教训教训也就罢了,岳父何故今日如此折辱他?”

    李昭云刚才怒打李旭升,虽然打在李旭升脸上,但是却疼在自己心中,他听了额刘宣的劝告,苦涩的一笑道:“旭升从小在塞外长大,小小年纪的蔑视礼法。如果现在不从严管教,只怕以后会成为李家的祸患。”

    见李昭云的话中若有若无的带着一丝深意,刘宣也无意深究,他摇了摇头说道:“岳父放心,有我关照,定不会让旭升走上了邪路。”

    李昭云看着灰蒙蒙的天空,长叹一声道:“希望如此吧!”
------------

第十五章 告急

    李旭升因为军纪挨了军棍,马上在三军将士中引发了骚动。李旭升在军中威名赫赫,现在可以说是军功第一,况且他还是刘宣的妻弟。就连这样的军中明星都被刘宣发狠收拾,其他军官更不敢不当一回事,纷纷拿出打仗的狠劲,开始整顿军中的军纪,希望避过这一波风头。

    短短的几日时间,霍州城的治安就好了许多,城中再也看不见那些三五成群的士卒。

    治军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不可能一味严酷。

    刘宣军中的士卒,大部分都是从陕北过来的饥民,少部分是投降逃亡的陕北边军,至于进入山西招收的四五千士卒,大部分还是没有见过血的新兵,战斗力也很成问题。

    这些陕北士兵,进入山西之后,军纪也逐渐更加败坏,即便刘宣一直强力压制,但是吃卡拿要这些常见的陋习也是屡见不鲜,虽然碍于军中严厉的军法,这些士兵还不敢杀人放火、**掳掠,但是如果不严加管束,只怕军纪很快就要像明军那边滑行。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最大一个原因就是士卒没有融入山西根据地。他们远离家乡,对于祸害百姓反而更没有多少负担。况且刘宣麾下的士兵从陕北一路杀来,已经算是见过了血腥,尝过了杀人带来的好处,哪怕现在让他们回家种田忍饥挨饿,只怕大多数军中骨干心中也不会情愿。

    面对这种情况,刘宣只能制定各种政策,加大力气将士兵彻底融入山西根据地。

    进入山西后,刘宣每攻破一县,都会严惩相助官军顽抗守城的士绅。

    这一路上抄家灭族,他手中的良田已经不下于十万亩。这十万亩良田,刘宣几乎一次性分给了有家口的士卒,让这些士卒的家小全部分散定居下来,不再跟随大军四处流窜。

    俗话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有了亲族家小的牵绊,士卒也会更加畏惧军纪刑法。

    刘宣军中,除了不到两万的士兵外,还有超过两万五千名士卒的家眷。这一次分田,每一名有家口牵绊的士卒都能分田十亩,家眷每人分田三到五亩。至于那些孤身一人的光棍汉,这一次每人也得到了十两银子的犒赏银。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6422 16423 16424 16425 16426 16427 16428 16429 16430 16431 16432 16433 16434 16435 16436 16437 16438 16439 16440 16441 16442 16443 16444 16445 16446 16447 16448 16449 16450 16451 16452 16453 16454 16455 16456 16457 16458 16459 16460 16461 16462 16463 16464 16465 16466 16467 16468 16469 16470 16471 16472 16473 16474 16475 16476 16477 16478 16479 16480 16481 16482 16483 16484 16485 16486 16487 16488 16489 16490 16491 16492 16493 16494 16495 16496 16497 16498 16499 16500 16501 16502 16503 16504 16505 16506 16507 16508 16509 16510 16511 16512 16513 16514 16515 16516 16517 16518 16519 16520 16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