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北周开国皇帝宇文泰用贪官、反贪官的理论早已经不是什么秘闻,但是敢于向刘宣这样直白的说出来之辈还是凤毛麟角。
虽然李翰心中并不是非常同意刘宣的主张,他觉得刘宣这种手段,怎么也算得上不教而诛。但是眼见刘宣决心已定,李翰只能将自己的意见压在心间。
刘宣轻轻地抚摸着山西省巨大的地图,对身边的重臣说道:“现在正是秋收,等秋收之后,咱们就带兵南下,大官军一个措手不及。”
“官军六月结束战事,其调兵休整也需要几个月时间。按照我的估计,官兵围剿的时间应该在九到十月。”
“这一次咱们的策略是北守南攻。第一旅四个营、新编骑兵营、三个新编守备营、汾阳、平遥、交城、清源四个守备营一万三千余人镇守北线。晋中节度使李旭升全权节制北线的战事。”
“现在官军太原府大军云集,其中包括洪承畴编练的洪兵七千,张鸿功骑兵三千,山西参将虎大威步卒五千。此外最近半年,山西巡抚洪承畴从大同边墙抽调了四千边军,领军的将官为游击姜镶。”
“不仅如此,朝廷可能还会调集大军沿着寿阳增援太原。旭升,如果到时候北线压力太大,你也可以放弃晋中十县,将兵马退到冷泉口,牢牢地守住霍州府。”
李旭升听见刘宣的估计如此悲观,他仔细想了想厉声说道:“请大将军放心,清源、交城等县人丁众多,还有城池依靠,只要囤积足够多的粮食,末将一定能坚守半年。”
“即便官军精兵超过五万,第一旅也能保住晋中府十县,以免百姓被官军祸害。晋中府百万父老交纳皇粮,就是为了这一天。”
眼见李旭升信心十足,刘宣摆了摆手让他坐下,毕竟李旭升身为前线指挥官,对于前线的战事他也最有发言权。
对于李旭升领兵,刘宣还是比较放心的,李旭升带兵三年,经验已经比较丰富。他屡次以少胜多,算是刘宣部下最放心的几名将官。
------------
第一百一十六章 练兵一
刘宣在开完决定方略的军议之后,马上下令各支守备营开始秋收,收割上百万亩军屯中的粮食。
今年军屯的农田超过百万亩,大部分都是没收藩王的田产。这些农田之中大部分都是水田,除了分出一部分给了伤兵、平民之外,剩下的土地大部分被刘宣变成军屯,交给境内两万守备军耕种。
八月初六,艳阳高照。尽管太阳已经高悬于半空,但是刘宣仍然感觉到一丝凉意。
因为小冰河时期的影响,春秋两季也比往常更加短暂。在八月秋收之时,农人也就更加忙碌,以免延误了农时。
刘宣紧了紧身上的罩袍,对身边的王双喜说道:“双喜,快去准备一下,一会儿去下面的军队中看一看。”
“用不用提前向下面的军官打打招呼。”王双喜心中一紧,出言问道。
“不必那么麻烦,我就想看看军中的实情,不想看下面安排好的花架子。”
“大将军要去那里?”
现在驻扎在临汾县总部附近的军队,除了驻扎在城中的亲兵营、炮兵营之外,宪兵营、工兵营、总部旗鼓手驻扎在城外五里处的东大营。
此外第四旅李自成旅部、骑兵三营张效仁部驻扎在洪洞县,第七营陈铁牛驻扎在襄陵县,第八营刘宗敏驻扎在临汾城外的西大营。骑兵旅旅部、骑二营刘国能部驻扎在太平关。骑兵四营李万庆所部驻扎在襄汾县。
因为发兵在即,刘宣每天忙的要死,也不可能去太远的地方。所以他稍微想了想说道:“前去西大营。看看刘捷轩如何操练兵马。”
等了大约一刻钟功夫,刘宣带着一队骑兵直奔西大营,此时刘宗敏麾下第八营早已经开始操练。
古代军队的操练一般指会操,实际上就是队列训练,基本上练习的都是军阵队形。至于士兵的体力、武艺、箭术等,都不是操练的主要内容,大部分都是士卒私下训练。
戚继光的戚家军三日一小操、五日一大操。能在雨中列阵一个时辰不乱,已经是天下最精锐的强军了。
刘宣麾下的野战主力。物资保障还没有戚家军充分。刘宣麾下的野战军,小兵一年饷银十二两,比戚家军还稍微高一些。但是戚继光麾下军队犒赏极为丰厚,应该远超刘宣。
刘宣虽然也是一个非常大方的将帅。每次打了胜仗都会犒赏三军。尤其是对于作战勇猛的士卒,更是非常厚爱,常常将他们简拔于行伍之间,提拔到军官的位置上。但是碍于人力物力,刘宣也不能像戚家军那样给每个首级定下三十两的高额赏银。
历史上戚家军活动于于嘉靖、万历年间,当时还没受到小冰河时期的影响,物产远比现在丰富。况且戚继光手段过人,首辅张居正精明能干、顾全大局,在两人相互配合之下。戚家军的物资供养比刘宣军中还要充足一些。
刘宣虽然远比张居正更重视军队,但是碍于的军中的实情,也只能维持五日一操练。但是除了会操之外。剩余的四天时间,军中还会进行一些强度不大的其他训练。
今天正是会操之日,刘宣带兵进入营门,稍微看了看,就知道今日正是进行三叠阵的操练。
刘宗敏远远看见大将军前来视察,正要骑马上前拜见。只见刘宣摆了摆手。示意他继续操练。
三叠阵创建于南宋时期,为四川吴家兄弟的看家本领。史载三叠阵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约贼相搏至百步内,则神臂弓先发。至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阵如之。见阵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俟其伤则更代之,遇更代,即以鼓为节。骑两翼以蔽於前,阵成而骑退。
三叠阵本来是一种防御骑兵的阵法。但是到了明代之后,因为火器盛行,开国大将黔国公沐英结合当时的条件,从新编练了三叠阵,将其改造为一种非常适合火枪的军阵。从此之后,三叠阵几乎算是明军中最盛行的阵法。
自从京营废弛、卫所败坏之后,明军除了少数的军队外,根本没什么阵型所言。刘宣在陕北,仅仅使用最简单的圆阵、方阵,就击败了包括张应昌、刘勇等所谓的九边强军。
大明军中,从来都是西军强于东军。延绥镇的边军战斗力也一度冠绝九边,就是这种朝廷精锐的强军,遇上了临阵之际,也几乎没什么军阵可言。
自从万历后期李成梁之后,边军打仗几乎全靠家丁。作战也是简单的猪突战术,依靠将领与家丁的匹夫之勇。一旦突破不利、相持起来,边军往往很容易溃散。
辽东李成梁很有本事,能够恩养八千家丁,如果八千家丁一起突阵,其威势也非常难以阻挡、勇不可言。但是李成梁之后的边军将官,手下的家丁人数很少超过三千,哪怕是明军最大的军头祖大寿,其麾下的家丁也就三四千。
家丁的稀少,无疑极大地减弱了猪突战术的威力。所以一旦面对结阵的强军,九边的明军很容易一触溃散。
整个明军当中,最重视军阵的除了戚继光之外,现在只有一支白杆兵。白杆兵出身西南土司,士兵与军官一般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军官敢战,士兵就敢战。在加上统帅秦良玉操练的当,所以到了万历年末期,这支军队已经成为当朝第一强兵了。
因为大将军前来查看,第八营营官刘宗敏的嗓门就更大一些。只见刘宗敏站在点将台上,手持令旗,不停地指挥士卒变换队形。
他麾下的亲兵队骑着战马,不停地在前方侧翼围绕着大阵旋转。担任前哨哨长的副营官李过率领一哨长矛手充当坐阵,列阵于阵型最前面。后面的党守素带着一哨火铳手,分成五排列阵于长矛手后面。
三叠阵虽然善守不善攻,灵活性也有些不足,但是无论其装备火器的比率还是投射率和单位面积上突入最多火器都远超同时期的西班牙方阵。再加上佛郎机、虎蹲炮等野战火炮的协助,无疑是一种防御骑兵的有效军阵。
而现在无论是面对明军,还是面对以后的对手八旗军,刘宣麾下的骑兵因为人数较少,暂时还处于劣势。所以最近一段时间,军中最盛行的就是三叠阵操练。
------------
第一百一十七章 练兵二
中国古代作战是非常讲究阵法即作战队形的,称之为“布阵”。布阵得法就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克敌制胜。简单地说,“阵形”是古代军队的野战队形。它是人类战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盛行于冷兵器时代,消亡于散兵线时代。
阵法操练,是古代治军的重要方法。通过操练,教给士卒进退的规矩、聚散的法度,使他们熟悉各种信号和口令,在战斗时做到令行禁止,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整体合力。
阵法操练是将乌合之众训练成军队的有效途径。今天各**队使用的队列,就是古代阵法操练的残余。
目前各国均使用西式队列,原来东方的队列已不可见,但是基本的原理是相同的。西式队列较东式队列严肃整齐,指挥多用口令,东式则是以旗号、金、鼓为主。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276
5277
5278
5279
5280
5281
5282
5283
5284
5285
5286
5287
5288
5289
5290
5291
5292
5293
5294
5295
5296
5297
5298
5299
5300
5301
5302
5303
5304
5305
5306
5307
5308
5309
5310
5311
5312
5313
5314
5315
5316
5317
5318
5319
5320
5321
5322
5323
5324
5325
5326
5327
5328
5329
5330
5331
5332
5333
5334
5335
5336
5337
5338
5339
5340
5341
5342
5343
5344
5345
5346
5347
5348
5349
5350
5351
5352
5353
5354
5355
5356
5357
5358
5359
5360
5361
5362
5363
5364
5365
5366
5367
5368
5369
5370
5371
5372
5373
5374
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