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敦《恸余杂记》记载:“豫王(多铎)南下江南,下令剃头。南明民众对此议论纷纷。一日,钱谦益忽然说:‘头皮痒得厉害",突然出门而去。家人以为他去用篦子篦发。不一会儿,剪了头发,留着辫子进来了。
下了推荐位后,收藏几日没涨,作者也有些闹心。
如果觉得本书不错的朋友,还请高抬贵手收藏一下,你们的支持,就是作者最大的动力。
另外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收藏,求打赏,各种求。希望大家伸出双手,快来支援一下隐士吧,让隐士看见书友的力量,增加码字的信心。
------------
第四十三章 处死
刘宣从清晨开始攻城,还没到中午,就攻破了延长县城。( )
一进入城池,刘宣马上封锁了银库,粮库,武库等重地,让手下的书记官开始清点造册。
刘宣麾下的这十几个书记官,不仅能认出常见的三五百字,还会使用阿拉伯数字做一些简单的运算,比起算筹与算盘,这种运算法则也更加方便快捷。
有了这十几个书记官的帮忙,刘宣麾下的后勤管理效率大增,每次清点计算,都少了刘宣很多麻烦。
刘宣攻入延长县城,马上征用了县衙充当中军指挥部。
就在刘宣铺开延绥地图,思考下一步打算之时,只听见一个面目白净的少年走了进来,开口说道:“刘将军,城中府库中的物资已经全部清点造册,还请头领查阅。”
刘宣接过书册,只见里面的各种物资已经分门别类的统计清楚。在整个延长县府库中,刘宣最需要的铁甲只有十七领,只能算是聊胜于无。
刘宣的麾下,除了骑兵哨的百人之外,只有队官以上的人员才有披甲的权力,全军的铁甲,加起来只有一百五十多领,加上这十七领,也只有不到一百八十领。
不过缴获了了这些铁甲,刘宣可以优先装备自己的亲兵。也可以练成一支小规模的精锐,在战场之上,也能稍微起些作用。
除了铠甲,就以粮食最重要。以陕北这种情况,粮食的重要性其实还在铠甲之上。县城粮库之中,缴获的粮食不算很多,只有八百余石,大约十万斤。
刘宣现在麾下的兵力,加上老弱,人数在四千人左右,还有上百匹战马,骡子,毛驴二十多头。
养活如此多张嘴人吃马嚼,哪怕节省一些,这八百余石粮食也紧能够吃上半个月。
刘宣现在只剩下了三头牛,这三头牛,刘宣也准备尽快宰杀劳军,让征战几日的将士们吃上一顿牛肉饱饭。
府库中的存粮虽然不多,但是城中士绅家的余粮应该不少。这些城中的乡绅,尽管不如董家堡豪富。但是久居县城、靠近延河,积攒下的良田也不算少,如果全部搜刮干净,只怕十倍于官府的存粮。
在粮食与铠甲之外,值得一提的就是火药二十石,大约两千四百多斤。
经过几次战斗,刘宣手里的火药已经不多,尽管火药的制造比较简单,也很容易配制。
刘宣念书时尽管化学不是很好,但是也听过火药爆破的原理,学过火药爆炸的化学方程。
3+3c+s―k2↓+n2↑+3co2↑
从上面的化学方程式来看,理论上硝、硫、碳配比率以74.84%、11.84%、11.32%为最佳火药配方。
刘宣上一世在书上看到过,英国按照这一方程式,配制了硝、硫、炭的比率为75%、10%、15%的枪用发射火药,以及组配比率为78%、8%、14%的炮用发射火药。
尽管因为测量工具不是很准,刘宣还是配备出硝、硫、炭的比率为75%、10%、15%的火药。
这种火药,比起明军中硝、硫、炭配比大体在80%、10%、10%的火药,威力还要强大一些,使用这种新式火药当做发射药,火铳的有效射程能多出十几步。
这短短的十几步,就让鸟铳的射程超过了硬弓。在战阵之上,也能多放出一轮排枪,多杀伤不少敌人。
但是因为缺乏硝石,刘宣配备的新式火药数量不多,只有不到二百斤,还要首先供应炮兵哨使用。如今有了这两千多斤火药,刘宣的后勤压力一下子就大大的减少了许多。
另外还缴获了棉花三百斤,棉布六十匹,麻布上百匹,三眼铳二百多杆。
这些三眼铳,都是几十上百年前制造的老古董。另外还有洪武年制造的青铜炮八门,这种前装铜炮重量很重,射程却很近,没有多少实战价值,被刘宣全部融化分解,铸成铜锭一并带走。
银库中的银钱只有百余两,延长县的秋税早已经交了上去,县衙中也算是府库如洗,但是县令张云柯私宅中搜出白银千余辆,也全部便宜了刘宣。
县衙府库中虽然缴获不少物资,但是刘宣知道大头还在县城中乡绅那里。现在虽然刚刚攻破城池,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动乱,刘宣还没有收拾那些贪婪凶暴的乡绅老爷,但是只要刘宣稳住了阵脚,很快就要让他们尝尝厉害。
刘宣率军入城之后,很快就抓住了县丞周琛,与典吏吴鹏,延长县中主薄空缺,有正式品级的文官只有县令张云柯,与县丞周琛。
吴鹏虽然架空了周县丞,算是延长县真正的第二号实权人物。但是在大明官制中,典吏只能算是吏员头头,并不是有品级的文官。
对于抓获的这两个官员,刘宣早已经从百姓口中知道他们的官声,县丞周琛昏聩无能,只是一个明末常见的犬儒。
而典吏吴鹏却奸猾狡诈,县城中的赌坊,妓院几乎全是他家所开。名下的恶奴敲骨吸髓,无恶不作,民间的百姓更是恨他入骨,恨不得生食其肉。
对于这种罪大恶极的官员,刘宣自然不会客气。虽然没有举办公审大会,但是还是马上处斩,将头颅挂在城头,将尸首丢出城外,让野狗吞食。
而县令张云柯藏在县衙菜窖中,将自己的官服穿在忠心的老朴身上,误导了搜查的士卒。让搜查的士卒以为他早已经上吊自尽,毕竟搜查的士卒并没有见过这位张县令。
最后还是认识张云柯的石勇、白旺等人发现,才察觉到张云柯的金蝉脱壳之计。
张云柯本想放一把火,将老仆的尸身烧毁,彻底毁灭证据。但是因为事态紧急,又害怕烧起火来控制不住,烧入菜窖之中殃及自己。
这样稍微犹豫了片刻功夫,刘宣麾下的士卒已经攻入县衙,张县令只好抱头鼠窜,慌乱的逃入菜窖之中。
刘宣麾下的士卒对于县衙中的地形并不熟悉了,一时间搜遍了全城也没有找到张县令。对于张县令,一部分士卒怨气很大,尤其是顾世虎麾下的家丁,更是恨张县令入骨。
对于这位延长县令,刘宣也是志在必得。张云柯在延长县搞得天怒人怨,搜刮了几千两白银,尽管交给了顾世虎一些,守城之时又放出一些,但是数额绝不仅是一千两。
这些白银,也不知道张云柯藏在了哪里,只要抓住了张云柯,才能全部搞清楚。
另外张云柯与刘宣麾下的将士有深仇大恨,这些顾世虎亲随家丁,被顾世虎恩养了超过十年,他们既有主仆之义,还有袍泽之情。
顾世虎被张云柯设计斩杀,这些家丁更是恨张云柯入骨,如果刘宣抓住张云柯,将张县令交给这些士兵处置。既能拉拢军心,还能让顾世虎麾下的家丁交投名状,彻底断了投降官军的退路。
毕竟张云柯是朝廷的七品文官,杀死张云柯,也等于杀官造反,这也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不会被朝廷轻易赦免。
时间过得飞快,眼看快要到了黄昏之时,还没有抓到张县令。最后还是抓住了不少熟悉县衙的衙役吏员,在这些衙役吏员的指引之下,才找到了这个菜窖,抓住了县令张云柯。
刘宣派出传令兵,将麾下的众将聚集起来,然后将张云柯带上堂来,张云柯进入县衙大堂,早已经抖成一团,哭哭啼啼的连声求饶。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0913
20914
20915
20916
20917
20918
20919
20920
20921
20922
20923
20924
20925
20926
20927
20928
20929
20930
20931
20932
20933
20934
20935
20936
20937
20938
20939
20940
20941
20942
20943
20944
20945
20946
20947
20948
20949
20950
20951
20952
20953
20954
20955
20956
20957
20958
20959
20960
20961
20962
20963
20964
20965
20966
20967
20968
20969
20970
20971
20972
20973
20974
20975
20976
20977
20978
20979
20980
20981
20982
20983
20984
20985
20986
20987
20988
20989
20990
20991
20992
20993
20994
20995
20996
20997
20998
20999
21000
21001
21002
21003
21004
21005
21006
21007
21008
21009
21010
21011
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