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张芳根本不是一个合格的将领。用他之所以能占据高位,全靠张应昌的提携。张应昌如此厚待张芳,是因为张芳是张应昌名下的家生子,全家老幼都被张应昌控制,先天上就特别忠诚。
对于张应昌来说,他麾下这支军队的战斗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他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对于这支军队的控制。所以尽管张芳能力不佳、不堪大用,但是张应昌还是把他提拔到领兵大将这个重要岗位上。
张芳的犹豫,立刻失去了最重要的时机。
在一袋烟功夫之后,石勇已经从新整理好了队形,他将手中的马刀高高举起,对准了张芳将旗的方向高呼:“众将士,随我冲锋。”
石勇高举着马刀,轻轻踢了踢马腹,战马开始慢慢跑动起来。他麾下的士兵,也紧紧跟在石勇左右,齐声高呼:“冲锋、冲锋、冲锋。”
石勇麾下这支骑军,虽然人数不多,但是这三声巨响却十分整齐划一,居然有一种气壮山河的威势,让对手胆颤心惊。
张芳见这支彪悍的流贼骑军向自己冲来,想到对手那强悍的冲击能力,顿时面如土色、冷汗长流。他看了看左右的家丁,见家丁的眼中都包含着深深的惧意,看起来已经被敌人气势吓倒,心胆惧丧。
张芳用力拍了拍发麻的嘴角,最后实在提不起与敌人交战的勇气,只能调转马背传令退兵。
张芳的退兵命令,让他麾下的这支军队一度混乱不堪。在古代的军队之中,最难组织的并不是进攻,反而是战场的撤退。如果稍微组织的不好,主动的撤退就能变成被动的溃败。
张芳已经丧胆只想逃命,当然没有心思组织退兵。所以他麾下的大军马上放了羊,乱哄哄的夺路而逃,恨不得胯下的战马长着八条腿。
为了快速逃命,张芳麾下的大军丢弃了一切军资物品。就连宝贵的铠甲,一路上也丢弃了不少。
新的一周到了,隐士也求一求票,在这里隐士大声的疾呼:“求推荐,去收藏,求点击,求打赏,求评论。”
------------
第六十三章 徇私
石勇打败了张芳这支骑兵后,马上打扫了战场,压着俘虏离开了此地。这一路之上,他先包扎了后背上的伤口,然后开始清点伤亡。
在刚才的冲阵中,石勇亲自担任第一排的死兵。在于官军交战时,被官军的流矢射中后背,尽管交战的时间不算很长,但是石勇也有些失血过多,身体发软。
石勇打起精神,听着麾下邹风、马武两位哨长的报告。从两人的报告中知道,这次战斗骑兵营伤亡四十余人,大部分都是冲阵落马的阵亡,只有三人是追击敌人造成的轻伤。
而斩杀的官军,共有九十余人,俘虏一百三十余人。剩下的士兵,大部分成功逃窜,与敌将张芳汇合。这一次战斗,还缴获了战马一百五十余匹,自身的损失还不到二十匹。
从伤亡比例上来看,石勇麾下的骑兵营毫无疑问打了一个大胜仗。自身伤亡不到一成,就基本上歼灭了大约五百名骑兵,无论是走到哪里,都是一个大大的胜仗。
石勇清点完伤亡,脸上也流露出几分高兴,他看了看向自己汇报军情的邹风,突然说道:“邹风,你让麾下的队官王双喜带上自己的一队人马,迅速压着这些俘虏赶回延川县为我们骑兵营请功。”
“刚才战阵之上,王双喜这队人马几乎全部充当突阵的死兵,我大略的一看,就知道损伤不下于十人,也算损失惨重。这次回去,顺便让他们好好休整几日。”
邹风扛着沉重的方天画戟,双眼中还带着一丝嗜血的血红。他脸上仿佛有一种天生的满不在乎,在刚才的战阵之上,他尽管使用这种拉风的兵刃,为自己招来了许多无端的攻击。但是身上却毫发无损,反而斩落了四名官军。
邹风尽管显得玩世不恭,但是在面对军令时却非常慎重。他抬眼看了看石勇,谨慎的说道:“石营官,王双喜所部,本来就有些不足额。刚才一战更是阵亡了十二名士兵,军心只怕也不是很稳,如果让他们看押战俘回去报信,只怕路上也有些不安定。”
“依末将的意思,不如让马武哨长麾下的张效仁队官,一同与双喜回去。张队官所部刚才也充当了死兵,现在也应该伤亡惨重。两队人马一同回去,路上也好有个照应。”
石勇考虑了一下,认同了邹风的意见,然后下达了军令。王双喜、张效仁两位队官,带着已经残破的人马,压着垂头丧气的俘虏,赶回了延川县老营。
等王双喜、张效仁两个队走远,石勇也开始在僻静的地点安营扎寨。经过刚才激烈的战斗,石勇麾下的这支军队已经没有了多少战意,如果士卒不尽快的休整补充,只怕马上就会升起厌战之心。
就在石勇扎营休整之际,张芳带着麾下麾下溃逃的士兵,也遇上了张应昌的大军。张应昌见张芳兵败逃亡,气得浑身发抖、脸色铁青。
尽管他很早就知道张芳的能力不算合格,但是却没想到他如此懦弱愚蠢。张应昌直接将张芳收押起来,仔细询问张芳麾下的李景、郭隆两位把总,将兵败的情况事无巨细的询问了一遍,心中对张芳的无能也更加痛恨。
从两位把总的描述来看,张芳不仅临阵懦弱、率先溃逃。就连领兵打仗的本事也非常差劲,不仅认不清形势,轻敌莽撞的出兵,还抓不住敌人的弱点,丧失了大好的机会。像这样的将领,也真是酒囊饭袋、死有余辜。
张应昌喊来亲兵,下令将张芳的脑袋砍下以儆三军,却听见他背后的幕僚轻轻咳嗽了一声。
张应昌背后这个文案,是他本家的族人,却是一个四十多岁的老秀才。此人姓张名文昌,早年间也颇有文名,在少年时就考中了秀才功名。就像许多运气耗尽的才子一样,张秀才连续考了七八次,还没有考中一个举人。
眼见自己已经四十多岁,记忆力已经大大的衰退。张秀才的功名之心也越来越淡,在同族兄弟张应昌的邀请之下,才做了张应昌背后的幕僚师爷。
在明末的时代,尤其是万历之后,文贵武贱已经到了极点。现在天下还没有彻底大乱,关宁军、左良玉等军阀势力还没有在常年的战争中成型。
如果没有这一层亲密的关系,张秀才也一定不会有辱斯文,为一个粗鄙的武夫出谋划策。
对于张文昌这个读书人兄弟,张应昌一向是非常尊敬。他自认为张文昌的头脑远远超过自己,尤其是在官场上的弯弯绕绕,更是无师自通。
见张文昌咳嗽阻止,张应昌连忙将出去传令的家丁喊了回来,然后让他们把守好军帐大门。
他见房中已经没有外人,才小声的开口说道:“贤弟,你为何阻止为兄对张芳这个废物行军法,如果这次不处置张芳这个酒囊饭袋。只怕麾下的士卒会军心不稳,到时候更懈怠了几分。”
张文昌摸了摸自己有些花白的长须说道:“六哥,在这延绥镇南路军中,是谁对你最忠心。”
张应昌的家族,在榆林镇算是有名的将门。虽然比不上王、吴、尤、侯、马这大名鼎鼎的五家,但是连续三代,每代人也能出一个三品以上的武官。在榆林镇中也算地位显赫了,这样一个兴盛的大家族,每代的同族兄弟当然会有不少,其中张应昌排行老六。
张应昌已经察觉出了这个精明的秀才兄弟的意思,他摸了摸脑袋,有些憨厚的说道:“自然是张芳,张芳是我家的家生子。他的一切都控制在家族之中,当然会对我家忠心耿耿,不敢有丝毫二心。”
张秀才欣慰的点了点头说道:“六哥,当初为了让张芳爬上高位,你也没少花费心思吧!”
张应昌心有所感的叹息道:“贤弟说的不错,我家发迹已经三代。家中的子弟已经渐渐吃不下从军的苦楚,到了为兄这一代,家族之中的兄弟已经很少能成为臂助。不得已之下,只能从家奴中挑选。”
“张芳虽然不成器,但是多年下来也忠心耿耿。他办事精明,为兄弟做了不少官场上的阴私之事,才会被为兄看中,慢慢提拔上来。”
张秀才得意的笑了笑说道:“以兄长现在的情况,再过几年,才能重新提拔一个张芳这样品级的军将。”
“最少也要五年。”张应昌思索了片刻说道。
张秀才长叹了一声道:“以兄弟的眼光,陕北之地恐怕已经有了大乱之象。面对这种王朝末世的局面,恐怕朝廷也会慢慢重用武官,我们张家,还是要以保全这支精锐为重。”
“所以张芳这个奴才,还不能一棍子打死。毕竟他已经是一个五品武官,培养起来也颇为不易,已经能管带不少的兵力。还是稍作惩处,做做样子饶他一条小命。”
张应昌听了张秀才的分析,马上改了主意。在军议之上,他将张芳重重的责打了三十棍,打的张芳皮开肉绽、股肉模糊,看上去仿佛命不久矣。
明代的廷杖,有各种暗中的潜规则,军中的军棍也是如此。尽管张芳屁股上血肉模糊,但是实际上都是软组织挫伤,只要修养上一段时间,就能快速康复。
更可况张芳也只受到一个戴罪立功的处分,根本无损根基。张应昌看起来也比较体恤他,让他带领麾下的残军回到了延安府中。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6721
6722
6723
6724
6725
6726
6727
6728
6729
6730
6731
6732
6733
6734
6735
6736
6737
6738
6739
6740
6741
6742
6743
6744
6745
6746
6747
6748
6749
6750
6751
6752
6753
6754
6755
6756
6757
6758
6759
6760
6761
6762
6763
6764
6765
6766
6767
6768
6769
6770
6771
6772
6773
6774
6775
6776
6777
6778
6779
6780
6781
6782
6783
6784
6785
6786
6787
6788
6789
6790
6791
6792
6793
6794
6795
6796
6797
6798
6799
6800
6801
6802
6803
6804
6805
6806
6807
6808
6809
6810
6811
6812
6813
6814
6815
6816
6817
6818
6819
6820